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章 辯真實品(2)

述曰。將釋善巧。先明所治。于中初問后舉頌答。

論頌曰。于蘊等我見至觀縛解者性。

述曰。明善巧中總有九頌。合為三段。初一頌半明十善巧所治我見。次有半頌明善巧實依根本立。后有七頌明十善巧。此即初也言于蘊等我見。此總舉宗。執(zhí)一因下方出十見。

論曰。于蘊等十法起十種我見。

述曰。此總標舉。言于蘊等。即緣于蘊等起我見也。說離蘊等計以自心相決定有。故言于蘊等也?;驈痛酥形从谔N等計。無別離蘊計故言于蘊等。

論曰。一執(zhí)一性至十執(zhí)縛解者性。

述曰。即十善巧別所治也。謂執(zhí)蘊體為我是一。今說有五。執(zhí)界是我而能為因。今說是界。執(zhí)處為我然是受者。今說于處。執(zhí)緣起是我作者性。故今說是緣生。執(zhí)蘊等義有自在力令法如是不如是等。今說于我無有自在即處非處。執(zhí)根是我有增上用。今說是根。執(zhí)即蘊等我是常根。說于世。執(zhí)我是一為染及凈二別法依。今說四諦。執(zhí)蘊等我體是觀者。三乘觀異今說三乘。執(zhí)蘊等我有縛有解。今說有為無為。唯說有漏有縛非余。此是所治。

論曰。為除此見修十善巧。

述曰。善巧是智。智能除見故次修也。

論曰。云何十種至真實建立。

述曰。自下第二段將明善巧真實依根本義。先問起也。真實者謂理也。善巧所緣之境。

論曰。以蘊等十至自性中故。

述曰。此總答前問。

論曰。如何攝在三自性中。

述曰。前答總故更審問之。

論頌曰。此所執(zhí)分別法性義在彼。

述曰。自下審答。此者。此十真實也。在彼者。在彼根本真實也。在于中等。皆第七轉由。此十中所執(zhí)等義故。所以在彼本實中。

論曰。此蘊等十各有三義。

述曰。總舉所明蘊等十法各有三義。

論曰。且色蘊中至圓成實性。

述曰。簡余九法。偈明于色。故說且言。然色者是色蘊一蘊中總。然通三別性。故言色之遍計所執(zhí)性。依依士釋訓色。通此性此色體無。是依他色蘊之所執(zhí)性。故假說為色蘊是所執(zhí)性攝。以所執(zhí)色無體非蘊故。又色蘊是依他性之別法。依他性是總寬故。別色之依他起性。依依士釋名依他色。此中唯有亂識分別。以為色故。非是執(zhí)為。此實色蘊名依他性。此依他色之理假名色蘊。是圓成實攝。亦依依士釋。

論曰。如色蘊中至隨應當知。

述曰。蘊有五種。于色作法例余四蘊及界等九各有三義。隨其界等所應道理各有三也。

論曰。如是蘊等至真實而立。

述曰。上來出理。下入性收。隨應假實。如蘊中說。

論曰。如是雖說至修蘊等善巧。

述曰。此牒前文所明之義。顯由未盡故說雖言。

論曰。而未說此蘊等別義。

述曰。此正問也。即問其事善巧所依。依蘊等法修善巧故。

論曰。且初蘊義云何應知。

述曰。先問蘊也。

論頌曰。非一及總略分段義名蘊。

述曰。明善巧中。自下第三明十法也。于中有二。初別明十法。后結修善巧。初中合有七頌。初半明蘊。次半明界。次半明處。次半明緣起。次一頌明處非處。次半明根。次半明世。次一頌明四諦。次一頌明三乘。次一頌明有無為。此即初也。上八字述三義。下二字結所明名。即一義字貫通三處。

論曰。應知蘊等略有三義。

述曰。此總標數。

論曰。一非一義至若遠若近。

述曰。有十一故言非一也。對法第二俱舍第一等皆有此文。不知何經?;蛘f多界經。

論曰。二總略義至略為一聚。

述曰??偮允簧簧N。故名總略也。

論曰。三分段義至說名色蘊等。

述曰??煞侄螢樯N受蘊等。

論曰。各別安立色等相故。

述曰。釋分段義。各別安立色受想等相故。問曰處亦應名蘊。各別安立名眼處等故。答此不然。一切十一變礙色名為色蘊。非一切變礙極微色皆名眼處故。此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乃至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等一經。今論主以為三義然余論但為二義。無別分出此第三義。

論曰。由斯聚義至聚義名蘊。

述曰。此三義故聚義名蘊。此結義成。復引世喻。如場麥蘊等。

論曰。已說蘊義界義云何。

述曰。此結前生后。

論頌曰。能所取彼又種子義名界。

述曰。上句出三體。下句釋界義即種子義通三取也。

論曰。能取種子義至六識界。

述曰。六識名彼取者。彼或彼所取色。彼所取色等之了別能取故。彼或彼能取。彼能取之能依了別境故。彼或彼根境。彼能取根之能依。彼所取境之能取。彼二之了別取故。彼或屬根等。取屬于識。是依士釋。若依彼體即取謂六識。是不如根等所依不名能取。不同境等唯所取不名所取。故名彼取。彼取彼了別能取也。即持業(yè)釋。此名種子者。種子是界義。現行亦名種子。

論曰。已說界義至用門義名處。

述曰。結問準前。

論曰。此中能受至是外六處。

述曰。受用者謂六識。能受者謂六根。六根為六識受用之門故。言能受用門義。境準可知。門者所由之住根境。為識生所由之境故名為門?;驈挠鳛槊?

論曰。已說處義至果用無增減。

述曰。緣起義者。舉此所明。于因果用。顯所于三法。無增減者。明三法皆然。

論曰。于因果用至是緣起義。

述曰??偱e大綱所明之意。

論曰。此中增益因者至執(zhí)彼無因。

述曰。執(zhí)大自在自然本際宿作我等為因故。于行之因無明上增益故。名增益因。乃至老死可知。若執(zhí)行等無因而生。撥無無明等。名損減因。即對法第四瑜伽第十等。有為遮計立緣生等。正與此同。

論曰。增益果者至行等果。

述曰。行是無明果。行中實無我。今執(zhí)行中有我為無明果。故名增益果。損減可知。乃至老死亦爾。

論曰。增益用者至全無功能。

述曰。無明之體與無明用不異不一。用之于體無別實法。今執(zhí)此用離體實有與體定異。故增益用。然無明體有少功能生于行。言全無能。是撥無用。名損減也。即緣起自作他作四句中配釋。

論曰。若無如是至緣起善巧。

述曰。既離二執(zhí)善巧得生。

論曰。已說緣起義至是處非處義。

述曰。頌中上三句列七種。第四結所明義。

論曰。處非處義至應知其相。

述曰??偸鏊饔谄叻N處我無自在。

論曰。一于非處愛至俱時出現。

述曰。此四不自在文皆易知。不繁重釋。何故無二佛輪王。一無用故。二由輪王等作業(yè)時無相競業(yè)。設有同時發(fā)愿修行。即他界地愿于此生亦不可得。理定無故。佛生雖可同??质绤捁?。亦不俱生。設有眾生二佛所化一時熟者。但可密化。不作佛化。亦定無有宜二佛出化有情。

論曰。五于勝主至轉輪王等。

述曰。此言等者。等取帝釋及梵王等。雖于色界無有女人。為顯勝生生。且說梵王等。

論曰。六于證得至正等菩提。

述曰。女人志弱根性非勝。依處下劣不得佛等。

論曰。七于現行至容可現行。

述曰。諸見諦者性戒成故。小乘貪等修斷圣不行。大乘見斷圣無有。以許色法亦見斷故。然于頌中。第四結句云處非處。今解。七種俱言非處。以非處義。雖破我有自在。故終不明處。

論曰。多界經中至是處非處。

述曰。此經明六十二界等名多界。如瑜伽第九十六卷說。

論曰。已說處非處義至用二凈增上。

述曰。問起頌答。根者是所明。增上者釋根義。余列所于果法六種事也。

論曰。二十二根至增上義立。

述曰。總舉明。

論曰。謂取境至未知等根有增上義。

述曰。此文易了。如瑜伽第五十七唯識第七卷說。

論曰。已說根義至是世義應知。

述曰。頌中初句出體。后句釋世義。于上句中。謂因果已用因果未用因已用果未用三世。應知。

論曰。應知因果至三世義別。

述曰。此總舉所明。于頌上句。隨應可解。

論曰。謂于因果至是現在義。

述曰。對法中說過去有八義。未來有七義?,F在有五義。今此各唯據一義非盡理說。且如對法。說過去中。有因已滅果猶有故。即非因果已用義。今但約全世一期作法。同瑜伽五十六。非約剎那少分世說同對法等。可如彼論及唯識第三卷說。

論曰。已說世義至是諦義應知。

述曰。三句頌解四諦。第四句結。余文可解。

論曰。應知諦者至謂順受法。

述曰。受根受境受相應法能順生受。皆苦諦攝。由此即簡無為無漏緣。雖受生。以不順故非苦諦攝。以受生是異熟生故。此中偏說。又如瑜伽五十五??嘀B寬集諦狹。

論曰。二集圣諦至所因諸行。

述曰。若所因即異熟法前為后因。皆是集諦。體性寬狹與苦無殊。同小乘說。今此文雖總同。五十五說為勝。

論曰。三滅圣諦至能對治道。

述曰。諸論但說苦滅為滅諦。今亦取集滅。據實說故。諸處約體。唯說于苦有漏皆盡。今說二滅顯二諦殊。亦不相違。釋諦義等。如對法第六七及瑜伽第五十五等說。

論曰。已說諦義至是乘義應知。

述曰。第九解乘。上三句出體。第四句結。謂第一句中由字通三乘。功德過失四字通二乘。第二句中智字通三乘。無分別字唯大乘。第三句中出離字通三乘。依他唯聲聞。自通獨覺及大乘二。謂依他故。觀涅槃功德生死過失而起。觀此德失之智得出離者。是聲聞乘。若不依他自唯依于自觀涅槃法生死過失而起。觀此德失之智得出離者。名獨覺乘。若不依他唯依于自起無分別智觀法真如。利益一切而出離者。名大乘。然此大乘雖觀德失。顯求一切智度一切有情不為觀德失。故略不說。雖于因時獨覺菩薩亦依于他。以其根性及得果生唯樂依自故。略不說。此中智望于自乘果。皆是正因。所觀他等皆是疏緣。唯依此二說三乘別。非一切行皆同行也。

論曰。應知乘者至顯示其義。

述曰。頌中言總而義有別故。此長行說如應義。

論曰。若從他聞至名無上乘。

述曰。三乘差別如文易了。配頌如前。

論曰。已說乘義至若彼所觀義。

述曰。初句總。下三出體。于中五若。上三若是有為。下二若是無為。

論曰。應知此中假謂名等。

述曰。不相應中名最為勝。能攝諸法。舉此等余一切假法。然瓶等法非別蘊法。雖假不說。舊論云。有言說名句味等者。不然。非一切不相應皆有言說故。

論曰。因謂種子所攝藏識。

述曰。若現若種。皆名為因故。

論曰。相謂器身并受用具。

述曰。體相易知故名為相。器者山河等。身者五根四塵聚所成身。受用具者即五欲資具。此不簡別何識所變。但此種類即此中收。

論曰。及轉識攝意取思惟。

述曰。相猶未盡論說及言。此是因余故言轉識攝。一意舊言心。二取三思惟。舊言分別。此非也。

論曰。意謂恒時至一切境故。

述曰。七五六識如次應知。舊論云。第六識名分別。以具三分別故。今勘梵本。無此言也。但言思惟。尋度思惟語言行故。此中不言心所法者。以但舉王即兼臣故。或復第八唯舉其境不說其見。相易知見難知。七五六識不舉其境。識易知故。上來論無婁有。此說無心所者。心之品故。

論曰。如是若假至總名有為。

述曰。此結上明有為諸法。此言相應法。即攝心等。以七識等體相易知。雖總名相。與器等法行相異故。于此結中別言及相應法。

論曰。若寂靜者至所緣境故。

述曰。擇滅無為寂靜息諠雜故。真如不爾。故別處說。余義可知。

論曰。如是所說至總名無為。

述曰??偨Y上也。然舊論文無所觀義。又說能寂名寂靜境。此說非也。然能證道以為主故??倲z一切無漏有為。此言無為者。非業(yè)煩惱之所為故。然此可說通有無為。如對法第二卷。

論曰。應知此中至名蘊等善巧。

述曰。上來已說蘊等十境。自下第二緣此智名為善巧。

論曰。真實總義至所顯真實。

述曰。自下大文第三攝上所明。總結合解體無增減說十所由。

論曰。能顯真實至所顯示故。

述曰。總能顯。別從總顯。故成二也。

論曰。所顯九者一離增上慢所顯真實。

述曰。舊論所顯后十。慢謂獨覺乘出離故。今說即同聲聞。分別生故。即相真實。知所執(zhí)無依他妄有。離增上慢。

論曰。二對治顛倒所顯真實。

述曰。三無常等無倒真實治四倒故。

論曰。三聲聞乘至細能解脫故。

述曰。因果四諦真實。是聲聞出離粗細二諦真實。大乘出離由俗粗故。能成熟有情行利他行。由勝義細故。能自解脫行自利行。非聲聞乘有如是事。故各別也。舊論云。粗熟有情及法。細解脫眾生及法。皆非。

論曰。五能伏他論至顯了大乘所顯真實。

述曰。極成實中證成道理依喻道理成所說義。能降伏他。二凈所行名顯大乘。二障雙斷成大乘故。

論曰。入一切所知所顯真實。

述曰。即攝真實。一切所知不過五事。以三攝五令解于五。故立入名。

論曰。八顯不虛妄真如所顯真實。

述曰。即差別實七種真如。

論曰。九入我執(zhí)事一切秘密所顯真實。

述曰。即十善巧實蘊等我見名我執(zhí)。我執(zhí)即事名我執(zhí)事。一切秘密即四秘密。即對治等為解除我執(zhí)入一切秘密。說十善巧治我見。故名對治秘密。令入正法名令入秘密。如是隨義。如攝大乘對法等說。或我執(zhí)者。謂十我見事者。即見所依事。謂蘊等十法為入解此我執(zhí)所依之事及一切秘密故。十善巧真實也。舊論所顯后十。準義。知非以有能顯別為一故唯十真實。故知非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静县| 新闻| 进贤县| 灌云县| 云林县| 湾仔区| 开远市| 杂多县| 军事| 普兰店市| 广安市| 牙克石市| 英德市| 岫岩| 平罗县| 宁河县| 霍山县| 鹤壁市| 娱乐| 衢州市| 广丰县| 三亚市| 邢台市| 扎赉特旗| 鹿泉市| 堆龙德庆县| 布拖县| 盐源县| 色达县| 阜南县| 磐石市| 武汉市| 济南市| 齐齐哈尔市| 武邑县| 眉山市| 南康市| 洛扎县| 宜章县| 丰镇市| 邵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