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善相翻。稱之為對。善巧除染立以治名。此非自生。要習方起。是故名修對治品也。
論曰。已辯真實至菩提分法。
述曰。此品有三。初結前生后標品所明。次此中下正明覺分。三修對治總義下結前修義。此即初也。對治者何。即修一切菩提分法出對治體。然對治更有眾多。此廣攝余故但此。
論曰。此中先應說修念住。
述曰。此下第二正明覺分。于此品中有十四頌。合分為二。初十二頌別明道品。第十三十四頌明修覺分差別之相。十二頌中合分為六。初一頌明修念住。次一頌明修正斷。次四頌明修神足。次有二頌明修根力。以總解根力已。別有半頌。總明根力位。故不分根力以成二門。次有二頌明修覺支。次有二頌明修道支。然則七位覺分雖復不同。創修治道先修念住。對法第十卷說。是故最初為正觀察真實事相。建立念住。如彼廣說。故先說此。于中有二。初總簡持生下所明。后頌曰下依舉正釋。此即初也。
論頌曰。以粗重愛因至修念住應知。
述曰。上二句頌明念住所治。下二句頌明修念住意。
論曰。粗重由身至入苦圣諦。
述曰。有漏粗重由身顯之。以觀于身知粗重故。身知粗重故。身為苦果故。觀入苦諦。對法第十說。所有色身皆行苦相粗重所顯。故觀于身正斷粗重。
論曰。身以有粗重諸行為相故。
述曰。釋粗重由身故。
論曰。以諸粗至有漏皆苦。
述曰。粗重者。不調柔異名。有漏色身以有此粗重諸行而為體相。即是行苦故觀為苦。對法云。是故修觀行時治此。輕安于身生故。然粗重有唯染。有通異熟。有通無漏。如瑜伽第二唯識抄會。
論曰。諸有漏受至入集圣諦。
述曰。對法同此。文易可知。然前解諦中。受是苦諦。何故今觀入于集諦。所望別故。若望熟因即是苦諦。若生愛義觀入集諦。集之因故。愛是受果。觀應入苦。如此征難如理應思。
論曰。心是我執至入滅圣諦。
述曰。心是我執所依所緣之自體事。觀知此心我見便斷。故入滅諦。
論曰。怖我斷滅由斯離故。
述曰。未證滅諦。我見恒生。修道求滅。常恐我斷。今觀于心是我執事。我見既斷。怖畏亦無。由斯入滅離我怖也。故對法說。觀離我識。當無所有懼我斷門。生涅槃怖。永遠離故。文雖返解。意與此同。
論曰。觀察法故至入道圣諦。
述曰。于染凈法所有愚癡觀法能離故觀入道。然對法說。為斷所治法。為修能治法故。觀法時能入道諦。
論曰。是故而入至四念住觀。
述曰。此結前明義釋頌下二句。此中但約入諦觀說。對法又有斷除四倒得四離系合三義說。
論曰。已說修念住至勤修四正斷。
述曰。頌中上半結前念住。下之二句明修正斷及修之意。
論曰。前修念住至品類差別。
述曰。釋頌上半。四諦理即能治。四種境即所治。
論曰。今為遠離至精勤修習。
述曰。此中六句。此為初二句釋頌第三句中為遠離三字。次二句釋頌為修集三字。然一為字貫雜。次二修句釋第四句頌。
論曰。如說已生乃至廣說。
述曰。此指經說顯四正斷。如契經說。已生惡不善法為令斷故。此舉一正斷。乃至廣說者。謂生欲策勵發起正勤。策心持心。乃至余三正斷作此說。如顯揚第二對法等說。然菩薩藏經亦有此說。法蘊足說與此不同。不可為證。
論曰。已說修正斷至勤修八斷行。
述曰。明四神足合有四頌。第一頌出此體用。第二頌明用所治。第三四頌明用能治。此即初也。于此頌中。上二句說修神足自性及修之意。下二句明神足用。
論曰。依前所修至有所堪能。
述曰。依前正斷中遠離二惡修集二善精進故者。解頌中依字。心便安住解住字。有所堪能者心之用也。初解堪能字。論下自明。此即解頌第一句也。
論曰。為勝事成至勝事因故。
述曰。釋第二句頌。為勝神通等事成故修此神足。勝事即一切事以是勝事所依因故。勝事解神。勝因解足。前加行時所求勝事。勝事之因即此神足。
論曰。住謂心住至說四神足。
述曰。此廣住體。即是于定既能離惡集諸善已。次說神足而安住心。
論曰。此堪能性至修八斷行。
述曰。此廣堪能性體。
論曰。何者名為至是五失應知。
述曰。上三句出五失體。第四句結失勸知。然第一句長行不釋。懈怠可知。妄圣言者。舊論言妄尊教。即和上阇梨教誡教授。然今圣言者。如圣言量。稱理可信故名圣言。縱非尊師。言可信用。即名圣言。余長行自釋。
論曰。應知此中至合為一失。
述曰。能治一故所以合之。
論曰。若為除滅至俱為過失。
述曰。此釋頌第三句。為除惛掉。須作加行勤求斷之。不作加行故成過失。既已斷竟。應任其心平等流注住無功用。復作加行諠動其心。故不作作二俱有失。
論曰。為除此五至彼行相耶。
述曰。問生能治。
論頌曰。為斷除懈怠至伏行滅等流。
述曰。第一頌舉一失四能治。第二頌舉四失四能治。第一頌中第一句述所治。第二句出能治。第三四句各出二種能治之義。合治一失之所由也。所依一。能依二。所因三。能果四。第二頌中第一句所治。第二句述能治。第三四句各出二種能治之義。別治所由。記言一。覺沉掉二。伏行三。滅等流四。長行自知。
論曰。為滅懈怠至即所依等。
述曰。正解初頌上二句文。兼以下半頌四能治。
論曰。所依謂欲至依欲起故。
述曰。解初頌第三句。對法論說。欲為勤依由欲求故。為得此義發勤精進。
論曰。所因謂信至便希望故。
述曰。以信三寶即起希望。故信是欲生起近因。對法論說。如是欲求不離信受有體等故。
論曰。能果謂安至得勝定故。
述曰。由勤得定。定起安立。能依精進所生果故名為能果。非能即果。以上合釋第一頌第四句。對法論別開安。為攝受益身心故。約安功能以辯能治。
論曰。為欲對治至即記言等。
述曰。此中初二句解第二頌第一句。余解第二句正解。復上來兼屬下半。即記言等。
論曰。記言謂念至二過失故。
述曰。解第二頌第三句二能治用。隨起沉掉。即能隨覺。故言隨覺。
論曰。伏行謂思至發起加行。
述曰。沉掉失已等。是結前。為欲伏除發起加行。正解伏行。此加行道未能正斷。故言伏除。
論曰。滅等流者至平等而流。
述曰。既斷滅已等結上伏行。正解滅字。心便住舍平等而流正解等流。對法第一解舍中說。最初心平等。次心正直。次心無功。此當彼第三任運。而平等流。初后相似故名平等。念念隨緣故稱流也。故除滅已作加行失。亦總解頌第四句二能治也。此中言滅。若伏若斷皆言斷滅。非此位中已能斷障。然對法束為四。與此不同。據義別故。
論曰。已說修神足至云何安立。
述曰。此下第四明修根力。于中有二頌。第一頌明修五根。次半修。次半總明根力位。次將解于根故為結問。
論頌曰。已種順脫分至不散亂思擇。
述曰。第一句結上神足。下三句正明修根。第二句增上釋根義。通五根皆言增上。
論曰。由四神足至善根滿已。
述曰。釋初句頌。由者第三囀聲。謂由神足能滅五失。修八斷行心有堪能。此位即是順解脫分善根滿心而修習之故言滿已。問此四神足既言解脫分滿心。修習念住正斷。于四十心何位修習。答此總在彼滿心修習。然有前后。又解。雖無正文。以義準者。問如說有部五停總別。是順決擇方便之心即彼分攝。今此既言四種神足順解脫分滿心修習解脫分收。故知念處更在前位。非順決擇分之方便也。然此品未通。約下菩薩及與二乘并修道品。此文不障二乘神足在解脫分。故知念住。設薩婆多非決擇。故于此義應設劬勞。
論曰。復應修習五種增上。
述曰。釋第二句頌。言增上者。近生五力。至生上道果。
論曰。一欲增上至即信等五根。
述曰。信進念定慧如次應知。精進根名加行者。策發勝故。定加行故。余易可知。
論曰。已說修五根至次第云何。
述曰。第二明力也。上二句結前。下三句生后。為二問。何者五力問體性。次第云何問前后。
論頌曰。即損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述曰。第一句答體性。以即五根能損障故。說之為力。第二句答次第。以依因果立次第故。
論曰。即前所說至復說為力。
述曰。釋頌初句中即名力三字。體無別故。
論曰。謂能伏滅至所陵雜故。
述曰。釋初句頌中損障二字。由不信等是此所治故。此信等能伏滅之。不是無漏。非能斷滅。此信等力非但能伏不信等障。亦不為彼不信障等之陵者。蔑義。抑伏信等令不得起。說之為陵。雜者間義。雖起信等。彼不信等間信等生。說之為雜。今此并無故說為力。根位不然。但名根也。此即根力前立所由。此上總解頌第一句答第一問。
論曰。此五次第至引后果故。
述曰。總釋第二句。總答第二問。
論曰。謂若決定至故此次第依因果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