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辯修對治品(2)

述曰。此別解第二句。別答第二問。頌中因果言。非是所信因果故立次第。然相生中前因后果立次第也。所信之中言因果者。對法論說四諦染凈之因果也。配信等五。如次可知。無事不辦者。得真無漏也。

論曰。如前所說至后修五根。

述曰。第三將解根力修位。先為問起。于中牒前后方為問。此牒前也。謂將解根結修四神足。方修根也文。

論曰。何位修習至五力位耶。

述曰。雖于解脫分等辯修念住等。然今此問約根及力辯修決擇??倓e相依以總為主。約解脫辯念住等。假實別說以實為言。根力是實。決擇是假。故約根力辯決擇修。

論頌曰。順決擇二二在五根五力。

述曰。順決擇分總有四種。前二后二兩段別明。故言二二。余文可解。

論曰。順決擇分至在五力位。

述曰。順決擇分者解頌初三字。暖頂二種者解頌中第一二字。在五根位解在五根字。忍世第一法解第二二字。在五力位解在五力字。然頌中順決擇是總。余是別。然一在字貫通根力。

論曰。已說修五力至云何安立。

述曰。第五大段將解覺支故結征起問。安立者自性行相總為問也。

論頌曰。覺支略有五至及三無染支。

述曰。答中有二頌。初頌束七為五。出自性行相。后頌解安等三合為無染。此初頌中。第一句總據束五。下三句別出五支。

論曰。此支助覺至位在見道。

述曰。釋頌中覺支二字。覺者擇義。即無漏慧。除自余六助此念覺故名覺支。支者分義。此念自性引助后念等流覺支故亦名覺支。或此念覺現助于種。種后助現故名覺支。由此覺位在見道初得無漏立覺名故。然舊中邊文并同此。諸法師等皆不能知。

論曰。廣有七種略有五支。

述曰。解頌中略為五字。以廣有七故頌言略。

論曰。一覺所依支至謂擇法。

述曰。五力位念力系心令諸善法不妄失故。今無漏位擇法得生故。此擇法相應之念亦名為支。是所依故。念及擇法。即解頌中第二句也。

論曰。三覺出離支至謂喜。

述曰。對法論說。由精進力能到所到令覺出離名出離支。由喜勢力身得調適故名利益。若未得喜身恒剛強故。能喜覺為利益。又此解頌中第三句也。

論曰。五覺無染支至謂安定舍。

述曰。此總解彼第四句頌。

論曰。何故復說無染為三。

述曰。為解三支故為問起。余四各隨自性功力各各別說。何故此三合名無染安立。舊論說名位別。

論頌曰。由因緣所依至說為無染支。

述曰。上二句出所由。下二句結合立。

論曰。輕安即是至近對治故。

述曰。對法但言。由安能治身粗重過故。安是彼無染因緣。更無別解。今此中解。言因緣者非實因緣。俱有諸法現行相望非因緣故。以彼粗重即諸種子。與三雜染正為因緣。輕安望彼是近對治。此是調柔。彼硬澀故。由此輕安治因緣故。輕安亦名無染因緣。

論曰。所依謂定自性即舍。

述曰。對法論說。由依止定方得轉依故。定名作無染所依。舍自性支之所依故。自性即舍者。對法論說。能永治貪憂二法故名自性。貪憂若有。欣舉行生未能寂靜。故舍治彼名無染自性。準總對治擇法之能。別除貪憂是舍之力。貪憂名染。無染翻此。故舍正是無染自性。

論曰。故無染義別有三。

述曰。此別結前問于無染三支所以。

論曰。說修覺支已至云何安立。

述曰。第六將解修道支故。初結問。同覺支也。

論頌曰。分別及誨示至故道支為八。

述曰。解道支中亦有二頌。初頌總舉道支合有八種。后頌解令他信等各三所由。此中上三句約用而論。束八為四。第四句約體為論。結歸于八。

論曰。于修道位至廣八略四。

述曰。解第四句頌。辯所在位。廣略多少。智通無擁。立以道名??倓e不同。受以支稱。既非初證。不立覺名。初地初果皆修道攝。并有此支。

論曰。一分別支至自所證故。

述曰。此即擇法。后得智收。出世根本智后得故。以能分別于前所證作四諦十六心故。名為分別。然此修道應勘瑜伽五十五卷相見道文。

論曰。二誨示支至誨示他故。

述曰。此正思惟為因等起。正語是正發言誨他。故思惟全正語少分名誨示他。少分即是令他信攝。對法等但說正思惟為誨等。不取正語。約全說故。約因說故。對法論說。如其所證方便安立發語言故。此上總解第一句頌。

論曰。三令他信支至正念正定。

述曰。解頌第二及第三句。如次應知。即總解也。

論曰。由此道支略四廣八。

述曰。解第四句頌中。由字三轉解頌第五轉字。

論曰。何緣后二各分為三。

述曰。問第二第三句頌。即第二段也。

論曰。頌曰表見戒遠離至自在障故。

述曰。上二句解令信三。下二句解治障三。

論曰。正語等三至令他信受。

述曰??偨獾诙漤灐H绱慰芍?。

論曰。謂由正語至有勝遠離。

述曰。對法說。由正語故。隨自所證善能問答論議決擇。由正業故。往來進止正行具足。不作五邪業等。如婆沙抄。由正命故。如法乞求佛所聽許衣缽資具。今言。應量者。稱須乞求不多求乞而積貯也。應時者。隨時所積不求非時物。故即四事也。飲食等是。信已有勝遠離者。住正命中行少欲知足故名遠離。

論曰。正精進等三至及自在障。

述曰??偨獾谌木漤?。如后可知。

論曰。此所對法至勝品功德。

述曰。先解所治。后解能治。第一即一切修道煩惱。謂十大法。第二即一切修道惑。此中但約行相障念勝者偏說。對法論說。念能治沉掉等。既有等言。明通一切。第三即定障。謂受。如唯識等說。

論曰。此中正精進至勝功德故。

述曰。對法論說。由精進故。治一切障勤。非能治由之治故。由正念故。不妄止等相永不容受沉掉等隨煩惱故。此非能治不妄止等相故。止等能治說念功能故。與覺支念不相違也。彼非能治故。正定故。能凈功德障。謂能引發神通等故。定非能治近相應故。由此得轉依故。說之能治故。覺支中名為所依。然此道支體性廢立。正思惟等假實有漏無漏。與禪相攝等。并如別抄。

論曰。修治差別云何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大段修覺分差別之相有二頌。初頌明一凡二圣修治不同。后頌明一乘二乘修治各異。此即問初。

論頌曰。有倒順無倒至是修治差別。

述曰。上三句如次有凡夫及二圣別。第四句結頌所明。

論曰。此修對治略有三種。

述曰。此解第四句頌。此修解是修如名。對治解治。略有三種解差別也。

論曰。一有顛倒順無顛倒。

述曰。解初句頌。此言顛倒。煩惱通名。凡夫皆具名有顛倒。然所修治性是有漏。名有顛倒。能生無漏名順無倒。或約所依名有顛倒。約治而論名順無倒。

論曰。二無顛倒有顛倒隨。

述曰。有學修治體是無漏。名無顛倒。然所依身猶有煩惱。名有倒隨。隨者逐也。為倒逐故。隨所修治。亦有有漏。非此所說。約總說故。

論曰。三無顛倒無顛倒隨。

述曰。有學修治體是無漏。名無顛倒。然所依身猶有煩惱。名有倒隨。隨者逐也。為倒逐故。隨所修治。亦有有漏。非此所說。約總說故。

論曰。三無顛倒隨。

述曰。無學修治性皆無漏。名無顛倒。其所依身漏已斷盡。名無倒隨。

論曰。如是三種至有學無學位。

述曰。已如前說。然通三乘有學無學。理無遮故。

論曰。菩薩二乘至云何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明一乘二乘修治各異。此為問起。

論頌曰。菩薩所修習至與二乘差別。

論曰。聲聞獨覺至身等為境而修對治。

述曰。且如念住。二乘但緣自身自受自心法等。而修對治。菩薩亦緣他身受。乃至廣說。而修對治。所緣寬狹與二乘別。此舉于身。等一切對治所緣之境。故置等言。

論曰。聲聞獨覺至行相思惟而修對治。

述曰。二乘緣諦理故。以無常等智有所得行相思惟。菩薩緣真如故。以無所得智行相思惟。而修對治作意空有既殊。故與二乘差別。

論曰。聲聞獨覺至無住涅槃。

述曰。二乘厭生死欣求離系得于涅槃。但為自利。菩薩大悲不厭生死故。不為身離系。不厭涅槃故。不為不離系。證得既殊勝。故與二乘別。

論曰。菩薩與二乘至而有差別。

述曰。釋頌中第一句菩薩字及第四句也。

論曰。修對治總義者。

述曰。自下第三大文總結修義。將欲解釋。先標名義。然此一段舊論此品所無。至下當悉。

論曰。謂開覺修至增勝修。

述曰。創開覺慧。而即初雖謂四念住。損滅惡法令善法增。即四正斷。為得勝德。磨瑩修飾己所生善。令得增明。即四神足。有增上用能發上者。即是五根。發后勝品皆名上故。圣道相鄰近生圣道。謂即五力。初證無漏入圣等流。即七覺分。既入圣已功德增勝。即八道支。隨別功能立此名號。此上總結第一段文。自下總第二段也。然有別。

論曰。初修中修后修。

述曰。結第二段。凡圣修別。三依可知。凡夫有學無學殊故。

論曰。有上修至至得殊勝。

述曰。結第三段。三乘修別。謂于所緣作意證得三殊勝中。若二乘修名為有上。若菩薩修證名無上。

主站蜘蛛池模板: 赤壁市| 建平县| 南陵县| 田阳县| 上犹县| 昭苏县| 遵义市| 虹口区| 建水县| 射阳县| 天峻县| 抚州市| 车致| 南乐县| 贡觉县| 铁力市| 鹤峰县| 平南县| 思南县| 息烽县| 云安县| 深水埗区| 怀仁县| 张北县| 焉耆| 鹤山市| 庆安县| 东港市| 长治市| 鹿泉市| 古浪县| 汨罗市| 长汀县| 斗六市| 淄博市| 措勤县| 五大连池市| 威海市| 敦化市| 望都县| 福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