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自下第四大段明覺分等別善法障。于中有二。初釋外伏難。生下論文。二頌曰下依義正解。此即初也。謂有難言。前明善法障。即攝覺分及度地障。更復何須說覺分等名別障耶。為釋此難故。此論云。雖知已攝。而總別異。故須別明。謂善是總。覺分等別。為顯與前總障別故須別顯也。
論頌曰。于覺分度地有別障應知。
述曰。自下第二依義正解。此有六頌半。于中有二。初半頌總明有別障。后六頌總明三別障。此即初也。
論曰。復于覺分至各有別障。
述曰??傖岉炛缶V。其文易了。
論曰。于菩提分至見粗重過失。
述曰。自下六頌別明三障。復分為三。初一頌明菩提分法障。次有二頌明度障。后有三頌明十地障。此即初也。
論曰。于四念住至不善巧障。
述曰。念住是鄰近釋。言四念住即帶數(shù)釋。言善巧者即巧便智。由于事中不善巧故。計身為凈。凈至廣說凈樂常我障體也。由此障念住故。此時觀不凈等。
論曰。于四正斷有懈怠障。
述曰。正體即斷。是持業(yè)釋。言四正斷亦帶數(shù)釋。體相違故。亦名正勝等。如別抄說。障體即懈怠。
論曰。于四神足至隨減一故。
述曰。神謂神通。神之足者即三摩地。神之足故。是依士釋。四神足者亦帶數(shù)義。此欲等四神足助伴故。或時闕一。是神足障。于八斷行亦隨減一。八斷行者。如對法第十及下卷等云。謂欲勤信安正念正知思舍。障體即定障。未斷便令減?;蛭幢厥嵌ㄕ稀p一即是障。問欲勤心觀神足伴故。減一可為障。其八斷行于神足有何勝力闕一為障。答修習神足必依斷行故。闕一時是神足障。此何故八。有四義故。謂加行。攝受。繼屬。對治。加行即欲勤信三。攝受即安一。繼屬即正念正知二。對治即思舍二。如對法第十及下卷說。此上三在何位。此論自有菩提分品。然今且判在資糧位。然未別說在何心中。
論曰。于五根至勝善根障。
述曰。下相釋言。由脫分滿方修五根。諸論說此。在暖頂位。若不種頂解脫圓滿之位。不得五根。乃為障也?;蛘象w即不信等。
論曰。于五力至有羸劣性。
述曰。諸論說此。在忍第一法。即五根時猶障所雜。是下品攝。為五力障。雖闕下品。順決擇分亦是力障??v設有時。為障所雜故不說也?;蛘象w同根。
論曰。于七等覺支至所顯示故。
述曰。見道雖有之貪等煩惱及業(yè)與果。見為首故但說見障?;蛞姷乐喂拭娺^失。即一切皆是。
論曰。于八圣道支至所顯示故。
述曰。于修道中。雖有見等。粗重通故。不說別見等現(xiàn)行及種子。煩惱所知障皆名粗重故。
論曰。于到彼岸至受用法成熟。
述曰。自下第二明十度障。初一頌明六度果障。后一頌明四度果障。
論曰。此說十種至自性之障。
述曰。顯非自即是果障返障之也。言之障者顯依士釋。非持業(yè)釋。性非障故。
論曰。謂于布施至說善趣障。
述曰。布施得富得貴。持戒得生善趣。由慳犯戒不得富貴及生善趣。障體即慳及犯戒。
論曰。于安忍至不舍有情障。
述曰。由安忍故攝諸有情。若言忍辱。唯在怨害不通余二。故言安忍。障體是嗔害。損殺有情故。
論曰。于精進至增功德障。
述曰。由勤策發(fā)減過增德。障體即懈怠。
論曰。于靜慮至趣入法障。
述曰。由定起通。令所化生趣入正法。舊論注云四十心位。今言初入佛法。障體即散亂。
論曰。于般若至解脫障。
述曰。由慧故證解脫。障體即愚癡。
論曰。于方便善巧至無窮盡故。
述曰。由此方便智慧。令前六度連連無窮盡未來際利樂含識。以后障體唯是愚癡。以所障法是智慧故。
論曰。于愿波羅蜜多至善法生故。
述曰。由十大愿。愿在所生之處善無間轉(zhuǎn)故。由大愿攝受能順善法之生?,F(xiàn)今世人無大愿攝。故于所在生不順善法。善法不起。非無間轉(zhuǎn)。
論曰。于力波羅蜜多至非彼伏故。
述曰。由二種力。令所作善皆得決定。能伏于障。非障所伏。是力度能伏障。障不能伏。以此中說是果障故。舊論云。修習力弱故。不能折伏。非助道故。此文極錯。
論曰。于智波羅蜜多至而覺義故。
述曰。由有智故令自受用法及自成熟。令成熟。或自受用令他成熟。次有智故。不如所聞及他之言而覺相義。即自簡擇而觀義也?;蚵勚悦勓??;蚵勚^耳后。言謂意后。謂意觀文字而取義等。此等障體論無文判。非即十度自體障故。今以義準。能障于富貴乃至成熟法樂。此名障。諸有漏三性之法。此十度義如瑜伽七十八解深密及攝論第七唯識第九等說。
論曰。于十地功德至故說為十障。
述曰。明別障中第三段也。于三頌內(nèi)。初之二頌明所障法界。第三一頌約所障十別能障十。
論曰。于遍行等至為十地障。
述曰。先釋第三頌。以此所明障體故。望于聲聞等故。言不染無知。
論。謂初地中至平等法性。
述曰。自下明先二頌所障法界。此地證諸法界。一切法空故。得自他平等法性。此地障者。如舊攝論第十卷說凡夫性無明。
論曰。第二地中至相應出離。
述曰。三乘涅槃名為出離。諸此得因名一切行相。三乘之人俱得出離名同出離。此地思惟。我今于三乘能得出離。一切行相皆應遍修治之??偨Y(jié)之云。是為勤修相應出離。是為勤修與出離相應之行也。舊攝論云。此地作如是想。謂三乘人有三行差別。迷一乘理故稱無明。又釋。一切眾生所行之善。無非菩薩大清凈方便。何以故。清凈既一。未至大清凈位。無住義故。若悉應同歸菩薩大道。云何修方便不修正道。未入此地。即無此智故稱無明。
論曰。第三地中至不以為難。
述曰。舊攝論云。心遲苦無明聞思修妄失無明是此地障。未至智根位。為遲得菩薩妙定名苦。以障根及修故稱無明。障聞持等不得成熟。令所聞思修有妄失。故稱無明。此皆人語增本論文。
論曰。第四地中至亦皆轉(zhuǎn)滅。
述曰。無性攝論。契經(jīng)等法愛斷故不計我所。觀此真如非自非他所攝。名無攝義。前地斷定愛。此地斷法貪及我□□。廣如佛地論等解。舊攝論云。微細煩惱共生身見等無明為此地障。煩惱行者法執(zhí)。分別種子為體。生住滅不停故名行。此種為身見因。亦即是身見以是法分別種類故。此最下品等。乃至廣說。此皆人語非本論文。
論曰。第五地中至平等凈心。
述曰。無性攝論云。謂了知此。非如色等相續(xù)差別。以諸真如體唯一故。舊攝論云。于下乘般涅槃。是此地障。乃至廣說。十地經(jīng)第七卷云。以十平等深凈心得入五地。舊中邊云。十種心樂清凈平等。今云。十意樂平等凈心。意樂即以信欲或欲解為體。應言十意樂凈平等。十地論解云。平等深凈心者。于平等中心得清凈。經(jīng)云。一過去佛平等深凈心二。未來佛。三現(xiàn)在佛。四戒凈。五心凈。六除見疑悔凈。七道非道智凈。八行斷智凈。九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凈。十化度一切眾生凈平等深凈心。彼論解云。是諸佛法及隨順諸佛法。何者。謂初三世佛十力等是佛法。余七隨順諸佛法。諸佛法因此得成。因戒定智及化眾生。戒即第四凈。定即第五凈。第六第七第八第九是智凈。是中第八行斷智者。思量一切菩提分法。上上轉(zhuǎn)勝故。教化眾生即是第十。十中前三是果。余七是因。因中前六是自利。第七利他。廣如彼釋。
論曰。第六地中至無染無凈。
述曰。無性云。謂知此性本無雜染亦無清凈。雜染為先。后可凈故。此既本無染。后那可凈也。舊攝論云。粗相行無明是六地障。乃至廣說。
論曰。第七地中至種種法相中。
述曰。無性云。如契經(jīng)等種種法別。此不如是。今此解曰。由知法無相故。不以有相行。于契經(jīng)等種種法相中。觀契經(jīng)等。為有相也。舊攝論云。微細相行無明為七地障。乃至廣說。如經(jīng)言。龍王十二緣生者。或生不生。云何生。由俗諦故。云何不生。由真諦故。于十二緣生中。未能離生相住無生相。不得入七地。
論曰。第八地中至有增有減。
述曰。無性云。謂法外無用。所以不增。諸法不增。所以不減?;蛉痉p時此無減。凈法增時此無增。于無生法忍圓滿證之。初地分得未能圓滿。忍者是智。知忍無生法名無生忍。舊攝論云。于無相作功用心無明是八地障。
論曰。有四自在至所依止義。
述曰。將解第九十地各得自在。泛舉殊勝。自在有四。無分別者。不由功用即能入故。余如常釋。
論曰。第八地中至所依止義。
述曰。既烈四名。猶未配地故。云初二自在是前八地。然諸經(jīng)論皆言八地得二。無性云。于八地相及土皆得自在。隨所求相欲令現(xiàn)前。如其勝解即得現(xiàn)前。名相自在。云謂金銀諸珍寶。云何故此論名無分別自在。十自在中復無此故。而得不言相自在耶。舊本同此。今會解云。由得無分別智故。方于相中而得自在。此從根本因說。以八地中得無功用自利自在。第九地中得利他自在。諸論約果說。故言相自在。亦不相違。即智自在一分攝故名無分別。
論曰。第九地中至無礙解。
述曰。事兼前二故言亦能。無性云。分證得智波羅蜜多。乃至廣說。得無礙解名為自在。仍未圓滿智波羅蜜多。舊攝論云。于眾生利益事不由功用無明是九地障。
論曰。第十地中至有情事故。
述曰。無性云。謂隨所欲。得身語意業(yè)用自在。依五神通。隨自在業(yè)。皆能成辯。乃至廣說。舊論云。于眾生法中不得自在無明是十地障。余同無性。此上諸障及地。如舊論第十。十地論第一。新攝論二本俱第七。唯識第九。瑜伽第七十八。解深密等說。
論曰。復略頌至一切障解脫。
述曰。自下第五大段明略二障。此先舉頌。頌中有二。上二句結(jié)上所明不過二障。下二句釋此二義攝障盡義。
論曰。由此二種至一切障解脫。
述曰。釋頌大綱。以自佛法此二盡時稱之為佛故。論言許一切諸障皆得解脫故。此二種攝諸障盡。如上所說隨其所應二障所攝。然十地障等皆非現(xiàn)行煩惱障。煩惱種子。雖非是此障粗重亦是。如說二障。三住斷惑滅可一一皆通二障。然具分障等。已如前說。
論曰。前障總義至謂一分障。
述曰。自下大文第三總結(jié)前也?;蛩嫌写笮 ;蛘象w有大小。名大小障。所障為大小。下例稍同。
論曰。加行障至謂平等障。
述曰。初即貪等行。后即等分行。以初猛利。障諸圣法諸加行道。后性平等。但障無間解脫二道。得無為之至得名。至得名障。于加行位猶間起故。以性平等行相不違故。然薄塵行與平等同。
論曰。五殊勝障謂取舍生死障。
述曰。舍生死取涅槃。障諸菩薩得無住處。名殊勝障。以上即是第一頌明。
論曰。六正加行障謂九煩惱。
述曰。即九結(jié)以此粗利障諸三乘正加行道。
論曰。七因障至十能作障。
述曰。即三十障與善等十為十能作故名因障。以能作者是因義故。如能作因。
論曰。八真實障謂覺分障。
述曰。以入無漏實真道中。唯覺分能入。此覺分之障障入真實。
論曰。九無上凈障謂到彼岸障。
述曰。以十波羅蜜多能得無上菩提。故名無上凈。凈是義惑障。此之障名無上凈障。
論曰。十差別趣障謂十地障。
述曰。此十地是十波羅蜜多差別所趣。由此波羅蜜多差別行位成地十。故障十地障名差別趣障。
論曰。十一攝障謂略二障。
述曰。此最后頌攝前諸障為二故也。然舊論文但有十數(shù)。此略攝障。十外別明。今此明上之障總有十一。故不同舊。又此雖攝為十一障。然為段分不過五段。已如前說。不可以此為十一障判上文也。
辯中邊論述記卷上
文安五年戊辰自七月十四日至同八日(紙數(shù)六十枚在之)書寫之畢后覽之方光明真言(六反)可被稱名號南無慈悲萬行菩薩六反沙門增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