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曰。顯非一因。謂五蘊等與此真如定非是一。一有何過。真如應(yīng)非無漏無分別智境。即五蘊故。如五蘊等。又此真如應(yīng)非總之共相。即五蘊故。如色受等。有二比量。如此應(yīng)知。然入真觀。一一物如。皆須了達。即觀自相。言共相者。從加行說。唯識亦有。應(yīng)如彼說。
論曰。此即顯空至離一異相。
述曰。結(jié)頌第三句也。其頌第四句上三句一一通用。如文可知。
論曰。所知空性異門云何。
述曰。此問第二門也。
論頌曰。略說空異門至法界等應(yīng)知。
述曰。舊論曰眾名。今顯梵本但言異門故。又此真如不可說體。約假名辯故。此但應(yīng)言異門。以前頌明不得體故。上一句立宗。次二句第四句三字列名。下二字勸知。法界等者。舊論云法身等。然本無法身言。譯家增語。然對法第二有七名此中有五。出彼無我性空性。般若經(jīng)說有十二名。出彼九名。謂法性。不虛妄性。不變異性。平等性。離生性。法定。法住。虛空界。不思識界。合真如有十六名。此中五名。對法所出二名。般若所出九名。今言等者。等取十一。以頌自言是略說故。
論曰。略說空性至此異門義。
述曰。釋頌大綱。寄征起頌。
論頌曰。由無變無倒至異門義如次。
述曰。釋前異門所詮義也。第一句中。由字通下五義。是第三囀。替故字第五囀。但由無變說為真如。等一一應(yīng)通上三句烈名。下一句次屬。
論曰。即此中說至無轉(zhuǎn)易故。
述曰。釋真如義名。此中說所知空性。通下四義皆應(yīng)說之。真者不虛妄。如者常義。如唯識說。
論曰。由無倒義至依緣事故。
述曰。釋實際名義。由此真如非四七等倒所依所緣之事故。名實際。舊論云。非種類及境故。此言依即彼種類。
論曰。由相滅義至一切相故。
述曰。釋無相名義。諸相。謂十相佛地論等說。謂色聲香味觸生異滅女相。離此相名故立無相名。
論曰。由圣智境義至所行義故。
述曰。唯識第八及此下說。勝義有三。一義勝義。謂真如。依主釋。此所說是。二得勝義。謂涅槃。持業(yè)釋。三行勝義。謂勝道。有財釋。以勝為義故。
論曰。由圣法因義。
述曰。法是如果。謂諸圣法此是彼因故名法界。界是何義。即是因義。
論曰。無我等義如理應(yīng)知。
述曰。解頌等字。舊論眾名雖有等字。義中不釋。此即釋之。如對法等解余名也。
論。云何應(yīng)知空性差別。
述曰。將解第四差別之門。寄問起也。
論頌曰。此雜染清凈至凈故許為凈。
述曰。成差別中有五頌。初一頌染凈差別。次四頌所知差別。此即初也。第一句正解差別。第二句釋差別因。第三句顯差別喻。第四句結(jié)成凈義。由此真如自性凈故名為客染義。許凈簡不極成隨一過等。
論曰。空性差別至二清凈。
述曰。釋第一句頌立差別宗。
論曰。此成染凈至說為清凈。
述曰。釋第二句成差別因。
論曰。雖先雜染至成無常失。
述曰。釋外伏難。顯性是常。生起水等第三句喻也。謂有難言。如若先染后成凈者何不無常。今答不然。無無常失。
論曰。如水界等出離客塵。
述曰。此釋不成無常過失。為初宗因之同法喻。如水界有塵。如金有垢。如太虛空有云。皆是客塵。非性成染。后去塵已非性成凈。名為無常。又水界等雖暫有垢。非體不凈。為先宗因之同法喻。
論曰??諆粢嗳环切赞D(zhuǎn)變。
述曰。此舉法合謂立宗言。所知空性可成染凈差別。有垢故。頌中由字即是因。諸有垢無垢者。皆可成于染凈差別。如水界金。空性性非染。暫有客塵故。如金空。又空性非無常。以性凈故。如空等。此中三比量有寬狡。然水界者水大。然水及金皆體無常。非性無垢。今取少分為喻故無過失。
論曰。此空差別至無性自性空。
述曰。自下明約所治差別。空成十六。將釋下文。先烈能治。然此與顯揚第十五十六空同。般若初會有二十空。加此散空自相空共相空不可得空自性空。自中無散空即彼無變異空。以諸善根盡未來際相續(xù)無斷名無變異。名異義同。然復(fù)此論別加相空。七十七說十七空。謂一切法空。相空。無際空。內(nèi)空。無所得空。外空內(nèi)外空。本性空。大空。有為空。畢竟空。無性空。無性自性空。勝義空。無為空。無變異空??湛?。加此無所得一個空。然第二會大般若說十八空加此。第三會說十六空。然與瑜伽所治稍別。所以者何。
論曰。此等略義云何應(yīng)知。
述曰。上來第一烈空。自下第二別釋空義。此中有十六空。等余經(jīng)論所有故說等字。大般若經(jīng)第一會說二十空。謂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湛铡4罂?。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無變異空。本性空。自相空。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第二會明十八空。謂內(nèi)空。外空。內(nèi)外空??湛?。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無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第三分中第一卷明十九空。此十六空上加所緣空增上空樂無空等。第三分中第十卷當(dāng)四百八十八明十六空。名與此同。佛自廣解。與此稍異。應(yīng)勘會之。亦應(yīng)勘第一第二會此相當(dāng)處。此中諸文離合有異。義亦不增。釋中有四頌分為二段。初三頌明十四空。后一頌明二空。二空。是前十四空性空。前約能詮設(shè)故十四。后約空性明以有二。七十七說亦與此同。
論頌曰。能食及所食至故菩薩觀空。
述曰。初一頌明八空中。一頌明三空。后一頌明三空。故成十四。然第一頌?zāi)┯幸豢兆重炌ò颂?。第二第三俱第四句各結(jié)上三空。皆準(zhǔn)此釋。
論曰。能食空者至即是外空。
述曰。先牒文而后申義。此二空約處為論??v在身之內(nèi)外。隨處而說立二空也。能食者受用義。所食翻此。
論曰。此依身者至名內(nèi)外空。
述曰。此亦牒文后申義也。前二空約別六處。今此空約總一身。集前二法以成身故。
論曰。諸器世間說為所住至名為大空。
述曰。唯約外器。即在四處。先申義而后牒文也。上來四空皆真知境。次有一空空能觀心。
論曰。能見此者至說名空空。
述曰。此內(nèi)處等四空是所見。見此空智名能見。能見空之智亦空故說為空空。而智緣空起。但說為空。此智亦空故名空空。此上五空皆依主釋。內(nèi)身之空乃至空之空故名為空空。與瑜伽同。
論曰。如理者至名勝義空。
述曰。如理之體即是勝義。勝義即是法性真如。勝之義故。今言如者。義當(dāng)于勝。稱理知故名如實行。行者有為。簡無為法名如實故。又言理者。義當(dāng)于義。是如實行所觀境故。此如理即空名如理空。是持業(yè)釋。但言如理如勝義釋。勝之義故言勝義空。故持業(yè)釋。亦同瑜伽。此約詮說名勝義空。彼約體說名無性自性空。
論曰。菩薩修行至及無為空。
述曰。此據(jù)約菩薩為得有為善法故觀空釋。瑜伽約無色界空相。據(jù)空相釋有為空。據(jù)義各別。無為同此。此之二名亦依士釋。有為等之空故。即觀二為空。為二故別觀空。皆作此釋。
論曰。為于有情至畢竟空。
述曰。為有情故別觀于空。觀所為有情為空。此有情等畢竟不可得故。畢竟即空名畢竟空。瑜伽文意得通二釋。然無所為有情之言。
論曰。生死長遠至名無際空。
述曰。舊名為前后空。此依主釋。無際之空。
論曰。不觀為空至生死為空。
述曰。釋觀無際為空所由。若二乘不觀生死以為空故。便速厭舍而入涅槃。菩薩大士不厭生死。起大悲心利益含識故。觀生死體性亦空無厭著故。瑜伽論說。了知安立真如。有生滅住異性相續(xù)隨轉(zhuǎn)相。相空及無際空所治。此約生死總相。而說觀生死空。彼約別觀。于真如中有生集相。所觀別故不相違也。
論曰。為所修善至名無散空。
述曰。舊論名不舍空。令善法不舍故觀空。此言散者。即是舍義。為善故別觀空?;蛴^善為空。皆不舍之空。依主得稱。二乘入涅槃善根便盡。菩薩不爾。觀為空也。瑜伽論說。了知真如。有無為相無變異相。由無為空無變異空除遣。此約所為善法故。觀空名不舍空。彼約所觀之空。不論所為。名無變異空。以不舍空即無變異故。
論曰。諸圣種姓至名本性空。
述曰。舊論云性空。為本性故觀空?;蛴^本性為空。瑜伽說。了知受用義男女承事等相應(yīng)故。有內(nèi)安樂相外凈妙相。此由內(nèi)外空本性空除遣。此約所為。彼約所治。所治之善令姓清凈。令姓凈時即有所治。故不相違。所望別故。
論曰。菩薩為得至名為相空。
述曰。為得大士三十二相八十隨好。舊云小相。而觀此為空?;驗榇藙e觀空。瑜伽說。了知真如義故。有生住等性隨轉(zhuǎn)相。由相空能治。此約所為。彼約所治理準(zhǔn)前釋。
論曰。菩薩為令至一切法空。
述曰?;蛴^此為空?;驗榱钣^彼為空。以上此例皆依主釋。瑜伽了知法義故有種種文字相。由一切法空能遣。此約所為。彼約所治。亦不相違。準(zhǔn)同上釋。
論曰。是十四空至說名為空。
述曰。釋立十四空之所由。謂隨所治所為自性差別而安立故有十四也。既言是空。何者空體。因出空體。便生下文。
論頌曰。補特伽羅法至故別立二空。
述曰。上三句出二空。下一句結(jié)成也。上三句初二句解無性空。次一句解無性自性空。
論曰。補特伽羅至名無性空。
述曰。解初二句頌也。不遮假有。但說實無。無性之空即是法性。無性即空。此約所無空門空也。依此為門方顯空理。
論曰。此無性空至名無性自性空。
述曰。此前二無性所顯之空即真如理非無自體。此空即以無二性為自體。故成有體也。名無性自性空。解第三句頌也。
論曰。于前所設(shè)至別立二空。
述曰。前雖約詮別立十四。顯空自性。故說此二解頌第四句也。一切空相不過此二。名二無二者。無二由二無為門顯無二空故。若如上說。為此事故別觀空者。即是無性自性空。若觀此為空即無性空。離法執(zhí)等故。
論曰。此為遮止至立后二空。
述曰。釋立二空意也。謂有難言。前十四空不出后二。別說后二有何用也。答為遮于我法增益執(zhí)故說無性空。為遮于空性如理損減執(zhí)故說無性自性空。我法無故唯有增益??招杂泄饰ㄓ袚p減。如其次第配后二空。此中說我法唯增益執(zhí)。下真實品相真實中。于法及我。所有增益及損減。執(zhí)見若知此故彼便不轉(zhuǎn)。是遍計所執(zhí)相何故復(fù)有損減執(zhí)耶。此中約體。體無故唯增益。彼通約名撥。名為無亦成損減。故不相違。
論曰。如是已顯至云何應(yīng)知。
述曰。結(jié)第四生第五。于中有二頌。初頌出成立之因。后頌結(jié)已成義。
論頌曰。此若無雜染至功用應(yīng)無果。
述曰。既言空性。應(yīng)無凈染。如太虛空。為成此義故說此頌。初半成有染。后半成有凈。
論曰。若諸法空至應(yīng)自解脫。
述曰。釋成有染。返難無染。
論曰。若對治已生至勤勞無果。
述曰。成有染凈。返難無凈。
論曰。既爾頌曰至由客塵所染。
述曰。上二句立二宗。下二句立二因。
論曰。云何非染非不凈至本凈故。
述曰。頌第一句與第二句體雖無別。約所非及所詮。別成二句也。然今以義同故。乃雙牒之。第一句中非染即是第二句中非不凈。牒此雙問。以第三句頌答。以心性本凈故。下準(zhǔn)此知。
論曰。云何非不染非凈至所染故。
述曰。雙問如前。舉第四句答。由客塵所染故。
論曰。是名成立空差別義。
述曰。此總結(jié)也。
論曰。此前空義至相安立。
述曰。上來已別解空五義訖。今總結(jié)為二。以第一是空之相。余四門安立。于空遮于外難等故但分二。
論曰。相復(fù)有二謂有及無。
述曰。相中初頌第一句云。無二有無故。是此二相也。
論曰??招杂邢嘀烈詾槠湎?。
述曰。無即二取非有。雖是空非空性。今辯空性故。唯解有相。中第一頌第二第三句云非有等者。即此所離也。
論曰。應(yīng)知安立即異門等。
述曰。上已解相。此解安立即是異門故差別成立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