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生家庭創傷和療愈
最新章節
- 第45章 雖然有過傷害,但是你的能量仍然來源于這里
- 第44章 起底童年創傷——可恨之人必有可憐之處
- 第43章 做媽媽的媽媽,你也可以為父母治愈
- 第42章 聆聽家族往事 重新看待自己的原生家庭
- 第41章 《與原生家庭和解——與父母的和解是真正走向成熟的標志》:換個角度看爸媽——他們也曾是一個受傷的小孩
- 第40章 自我修復提升,怎樣活成自己理想的樣子?
第1章 《父母的控制欲——以愛為名義的傷害》:最常見的童年創傷來自父母慣用的“不允許”
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來說是最大的災難。所有對孩子的譴責、貶低、壓制、否定,都是控制欲的表現。父母的控制欲越強,對孩子的負面影響就越大,越深遠。本章以實例說明父母的控制欲對孩子所造成的影響,對自卑、懦弱、被動、無法拒絕別人等一系列心理問題追根溯源,從幼年生活中找出答案。
表里不一的內心造成撕裂的痛苦人生。
小L一直都是那個“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到大聽話、懂事。當別人因為孩子鬧得家里雞飛狗跳的時候,就會羨慕小L的父母,因為小L從來都是大人怎么說就怎么做,沒有讓父母著急上火操過心。然而,就在她參加工作不久,家里人認為她有了一份不錯的工作,接下來再談個男朋友,結了婚就可以安安穩穩度過一生的時候,她卻來找我做咨詢了。因為她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了,用她的話說,自己就像身處一個密不透風的罐子里,看不見光,不知道出口在哪兒,不知道今后的路應該怎么走下去。
經過了解得知,小L從小是一個被教育聽話、被鼓勵聽話并且一直以聽話被左鄰右舍夸獎的女孩。在她的原生家庭中,一方面她被保護得很好,家人善良,對人真誠,做事小心翼翼,從不介入是非,也不得罪人;另一方面,她的母親對她管教得很嚴,不管衣食住行,沒有得到允許她不能擅自做任何事情,也不允許隨便說話發言,一切只需要聽大人的指令就好。這讓她形成了無論做任何事都要等著大人來安排、一切都服從于大人的習慣。就這樣,小L順利度過了她的兒童和少年時代。
然而,越長大,越孤單。在家對父母的無條件服從,帶來的自然是在外面對他人的無條件聽從。自從上中學以后,她漸漸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張,卻又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行動,她感到內心和現實的沖突越來越強烈,尤其是當她和別的同學一起時,她就會完全聽命于他人的擺布而無法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這讓她很無奈,因而更喜歡一個人獨來獨往,但是當別人邀請她時,她又無力拒絕。
學生時代還好,無論怎樣都還處在服從的地位,整體來說還是一個被動的存在。當她服從家人的安排參加了工作,成了一個價值的創造者,事情就不一樣了。最初她的工作比較單一和獨立,只要領導分配了任務她就可以獨自或者和同事一起去完成。后來隨著工作變動,她需要承擔一些零碎的、隨時隨地去處理,或者分工不那么明確、需要主動去承擔的工作,這時候她就會顯得很被動,常常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更要命的是,大家在一起討論問題時,她會顯得很尷尬。按照習慣,她不會主動發表意見,潛意識里她認為自己是沒有資格的,只需要聽別人發言就行了。但問題是,同事們的意見常常不一致,這時她就會非常為難,不知道自己到底應該聽誰的。在她的認知里,認同這個人的意見,就會得罪另一個持不同意見的人,而她不想得罪其中的任何一個人。時間長了,她感到在單位的處境越來越艱難,不知如何是好。
還有一個問題是,工作上小L可以當自己是透明人,不發表任何看法,但是在生活上、個人的私事上,她并不是一個沒有想法、一切都需要依靠別人來幫助自己做決定的人。相反,和身邊的人相比,她其實是一個更有思想、有主見,也有很多憧憬的人。只是因為她在原生家庭養成了一切以他人為中心的行為模式,性格習慣于服從,因而凡事退讓,從來沒有表達過自己內心的真正需求,也不知道怎樣去表達自己的需求,或發表自己的見解。也就是說,和別人在一起時她從來沒有遵從過自己的內心。因此,平時不管做什么,她更愿意自己一個人,那樣她就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不用受制于人,可以天馬行空做自己思想的主人,做自己想做的事。
她內心的想法和現實中對自己的壓抑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和巨大的矛盾,進入社會后,她不得不時常去面對擺在面前的人際關系問題,外面的世界越來越讓她不知所措。
不僅如此,隨著這樣的生活日復一日,她內心的憧憬和對理想的渴望也不知如何去實現。內心世界和現實世界的嚴重沖突,使她如同陷在泥沼里一般不能自拔,生活一片混沌。這讓她感到絕望。
在咨詢中小L明白了,自己的問題是由于幼時父母對自己的嚴重限制造成的。比如不允許亂說話,不允許隨便動東西,甚至餓了要吃,疼了需要撫慰,這些最基本的生存要求也會被斥責和嘲弄,她只能安安靜靜地等著。所以在小L的潛意識里,自己是沒有資格提任何要求的,自己的任何行為都是在給別人添麻煩。
在這樣的家庭里長大,小L自然是不敢說話,怕做錯事,很小就習慣于獨自面對問題,有任何事情都自己默默忍受,從不向人求助。這導致她長大以后做事情非常被動,而且看起來很沒有眼力見兒,但實際上她只是不敢去做,怕做錯,怕被批評,會在做與不做之間猶豫不決。另外當工作量很大,或者需要和別人合作完成工作時,她也常常因為張不開嘴提要求而選擇一個人默默努力想辦法完成。
有一次她和一位退伍回來的朋友聊到當兵的話題,那位朋友聽說小L一直有一個軍人夢,就對她說:那你怎么不去當兵?語氣里似乎只要她想做什么就可以去做。這讓小L非常驚訝和意外。拋開能否當上女兵不說,日常生活中她從來沒有過想要怎樣就怎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何況這么大一件事,她不敢想象自己可以自作主張去報名參軍,如果她向爸媽提出要求,更不知道會受到怎樣的羞辱。
這件事對小L內心的觸動很大,甚至可以說是振聾發聵。似乎就是從這個時候起,她開始有意識地思考自己任何事情都不被允許的人生。她隱隱覺得,幼時那些被贊美和稱道的“聽話”和“懂事”,全部都成了人生中的絆腳石。
小L的最大問題是,沒有自我,不敢表達,不會拒絕,怕出錯,不敢行動。當然,這是她的外在表現特征。來找我做咨詢的時候,她已經想了很多辦法挽救自己。在內心世界里,她反而超乎尋常地有想法,但也僅僅是想法而已。她只有在沒有家人、熟人在身邊的時候才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所以和大多數人不同的是,當她離開自己熟悉的那個圈子和人時,陌生的環境里反而能讓她放得開,她愿意去和陌生人交談,也可以隨心所欲地去做一些她想做的事。
旅行是小L非常喜歡的一種休閑方式。長時間的路途顛簸可能會讓別人會覺得疲憊,她卻不亦樂乎,反而感覺更輕松,因為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大多數人可能更愿意搭伴旅游,覺得人少沒意思,而她要的就是一個人的自由自在,可以借此去體驗自己想要的生活。所以,只要有假期、有余錢,小L就會籌劃旅游。旅游,其實是小L在盡最大努力去嘗試自己內心那個世界的生活,也是她療愈自己的一種方式。
咨詢的過程中,我讓小L參加了幾次成長小組。當小L被帶領的老師告知:你可以的;你有說話的權利;你有任何情緒都是正常的。小L的眼淚一下子就流了下來。她長期壓抑在心里不敢流露出來,更不敢讓別人知道的委屈、不滿、憤怒等情緒都在這一刻得到了釋放。在此之前,她覺得產生任何負面情緒都是不懂事、不應該的。隨著情緒的釋放,她的心里一下子輕松了很多。此刻,我知道,那個真正的自己,已經在她心里發芽了。
小L的咨詢結束半年后,有一天我接到她的電話,得知她準備去南方發展,因為她發現在家里想要真正改變自己太難了。
在問題的來源處,面對熟悉的那些人,尤其在家庭中,個體內在的改變會遇到非常大的阻力,會讓周圍熟悉的人有“怪怪的”感覺,同時改變者也會感覺壓力很大。離開原生家庭對于個人的成長來說的確是一個有效的辦法,而小L也不再擔心離開家會不會惹爸媽生氣,會不會帶來讓她感到愧疚的后果。
但愿她能在異地他鄉將心中的世界和現實世界合而為一,但愿她不斷成長,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