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容簡介 更新時間:2024-03-28 18:47:36
- 后記
- 索引
- 參考文獻
- (五)提高政府財政投資效率
- (四)增源節流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 (三)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累積
- (二)推進落實財稅制度改革
- (一)擴大積極財政助推經濟增長
- 四、政策建議
- (二)政府債務規模
- (一)財政投資效率
- 三、財政政策實施中的其他問題
- (三)提升利潤上繳比例
- (二)專項債擴容
- (一)擴大赤字率
- 二、財政政策調控的未來空間
- (三)財政政策實施效果
- (二)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
- (一)財政政策調控的背景
- 一、當前財政政策調控情況
- 第十四章 當前中國財政政策運用情況及分析
- (三)穩步推進基于我國貨幣政策環境的優化的配套改革
- (二)我國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有效性建立的立足點
- (一)修補優化當前的數量型貨幣政策
- 四、中國貨幣政策改革路徑及暢通貨幣政策傳導途徑
- (五)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的現象分析
- (四)利率傳導機制及存在的基本問題
- (三)利率傳導渠道的基本邏輯關系
- (二)基準利率的選擇
- (一)間接調控的多元化利率結構體系
-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暢通利率渠道
- (二)價格型貨幣政策逐步建立,有效性尚未或難以建立
- (一)數量型貨幣政策依然存在,但有效性正逐步失效
- 二、中國貨幣政策改革過程中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
- (五)貨幣政策改革的邏輯關系
- (四)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變遷
- (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改革實踐
- (二)我國貨幣政策改革的核心要素與主要內容
- (一)我國貨幣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 一、中國貨幣政策改革的總方向、歷史沿革與路徑
- 第十三章 貨幣政策改革和降低實際利率的途徑
- (八)完善就業形勢監測體系及就業優先政策部際協調機制
- (七)制定適應就業結構變化的政策
- (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保障工作
- (五)強化再就業技能職業培訓
- (四)引導企業轉型與就業提升協同
- (三)加大受影響企業穩崗支持力度
- (二)實施更積極的減稅降費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 (一)采取靈活偏松的貨幣政策滿足實體經濟資金需求
- 四、多措并舉促進就業優先政策落實
- (五)中等收入群體開始面臨就業壓力
- (四)產業轉型升級迫使就業崗位轉換
- (三)生產線轉移引發的就業結構轉變
- (二)訂單轉移引發就業崗位邊際調整
- (一)制造業就業景氣度持續回落
- 三、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就業增長面臨較大壓力
- (八)城鄉二元經濟仍發揮失業“緩沖帶”作用
- (七)就業人員總量減少引發供需轉變
- (六)傳統人情文化有助于穩定就業
- (五)促進就業優先政策逐步見效
- (四)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相當顯著
- (三)數字化轉型增加靈活就業機會
- (二)消費升級創造更多崗位需求
- (一)經濟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增強
- 二、就業與經濟增長周期性“背離”的原因
- (四)就業順周期特征并不顯著
- (三)勞動力市場仍維持供不應求態勢
- (二)就業質量保持良好態勢
- (一)經濟下行壓力不減
- 一、就業與經濟增長出現周期性“背離”現象
- 第十二章 把“穩就業”作為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優先目標
- (八)增強宏觀政策之間及國際宏觀政策的協調性
- (七)穩住股市債市匯市和房市的市場預期
- (六)加快培育和激發擴大內需中長期潛力
- (五)多策并舉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的沖擊
- (四)貨幣政策需疏導解決降低實際利率問題
-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注重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
- (二)把穩就業擺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優先位置
- (一)采取“以內穩來預防外變”的宏觀調控思路
- 五、防風險前提下今后應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思路與對策
- (七)短期宏觀調控政策與中長期改革目標步調不一致
- (六)減稅降費等政策與市場預期協調難度較大
- (五)人民幣匯率跳貶和外資規模撤離容易引發連鎖反應
- (四)就業、糧食、能源等安全問題或許并發
- (三)實體經濟融資困境與資產泡沫發酵猶存
- (二)有效需求不足與低端供給過剩并存
- (一)外部輸入風險與內部轉型風險疊加
- 四、防風險前提下今后應采取更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組合
- (七)宏觀調控政策更加強調科學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 (六)確保股市、債市和匯市的平穩向好
- (五)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 (四)引導進出口穩中提質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 (三)把就業優先擺在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
- (二)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目標控制在3%左右
- (一)經濟增速保持在6.0%左右的合理區間
- 三、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面臨的目標趨向
- (六)構建新時代涵蓋五個“統籌”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
- (五)統籌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宏觀政策協調
- (四)統籌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 (三)統籌應對外部輸入性壓力與形成強大內需市場
- (二)統籌防范系統性風險與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 (一)統籌總需求的周期性波動與總供給的結構性變革
- 二、從單一經濟增長調控目標轉向多重目標統籌調控取向
- (四)傳統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正在對經濟運行失去效力
- (三)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 (二)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亟須提高宏觀調控能力
- (一)中美經貿摩擦風險壓力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 一、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緊迫性與客觀要求
- 第十一章 防風險前提下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 (三)持續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
- (二)制定技術創新戰略,促進技術轉型
- (一)加大對重點產業升級政策引導和設施支撐
- 三、重要啟示
- (四)改革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解決結構性矛盾
- (三)重視研發投入,充分發揮后發國家“技術躍遷”的優勢
- (二)集中資源,在重點領域扶持大型企業集團
- (一)把推動產業升級視為國家重大戰略
- 二、主要做法
- (二)韓國經濟增速換擋
- (一)韓國的經濟增長歷程
- 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升級歷程
- 第十章 韓國產業轉型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五)促進官產學研一體化,促進創新成果及時轉化
- (四)強化產業集群發展,夯實供應鏈安全基礎
- (三)以環保外壓為突破口,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化
- (二)深入挖掘內需潛力,形成內外雙促的循環
- (一)增強企業危機感,持續加大研發創新
- 三、日本培育新動力成長帶來的啟示
- (四)強化細節管理上的持續創新
- (三)堅守自主創新驅動的制造業根基
- (二)拓展多元化市場反哺創新投入
- (一)變壓力為動力促進產業升級
- 二、日本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做法
- (三)老齡化壓力下生產率下降
- (二)泡沫破裂下長期償債之路
- (一)美日貿易摩擦壓力歷時長久
- 一、日本推動產業升級中的掙扎歷程
- 第九章 日本產業升級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五)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 (四)重視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發展與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相結合
- (三)創新型政府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支持制造業的發展
- (二)加大科技投入、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 五、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借鑒及教訓啟示
- (三)金融業以國有經濟為主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 (二)德國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中小企業,培育隱形世界冠軍
- (一)堅持以促進制造業的發展為基本理念的產業政策
- 四、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
- (二)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
- (一)德國“工業4.0”戰略的新動能培育
- 三、德國新動能培育的新趨勢
- (四)新動能培育4.0
- (三)新動能培育3.0
- (二)新動能培育2.0
- (一)新動能培育1.0
- 二、德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歷程
- (二)艾哈德的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實踐
- (一)理論指導:歐肯創立的德國弗萊堡學派的秩序自由主義
- 一、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 第八章 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四)營造激發創新的制度環境
- (三)健全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改善宏觀調控效力
- (二)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
-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 四、對當前中國培育新動能的啟示
- 三、形成新動能有賴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支撐
- (四)完善制度保障,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 (三)培養創新人才,強化官產學研協作
- (二)發揮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 (一)政府積極作為,適時調整科技創新政策著力點
- 二、科技創新政策體現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
- (五)特朗普政府以來,更加強調運用市場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 (四)奧巴馬政府重新規劃了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及制造業回流計劃
- (三)克林頓政府時期,政府大幅增加科技創新投入
- (二)里根政府將鼓勵私人和私營企業參與科技創新作為應對經濟滯脹的政策核心
- (一)大蕭條及二戰前后,美國政府逐步成為科技發展的主要投入者
- 一、科技創新是形成新動能的主要源泉
- 第七章 美國科技創新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四)強化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不斷積累人力資本
- (三)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培育產業龍頭企業
- (二)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培育,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 (一)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 四、政策建議
- (三)韓國
- (二)德國
- (一)日本
- 三、國際借鑒
- (三)分析結論
- (二)發展趨勢和差距分析
- (一)對新動能的測度
- 二、測度分析
- (三)發展新動力面臨的瓶頸
- (二)我國新動力的發展現狀
- (一)新動能的內涵界定
- 一、發展現狀
- 第六章 如何測度新動能:衡量投入產出效率
- (五)完善企業家搞活創新的制度環境
- (四)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賦能機制
- (三)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機制
- (二)以負面清單制度為核心,放寬市場準入限制
- (一)持續完善公平競爭市場機制,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 四、完善促進市場競爭的政策體系
- (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暢通創新鏈和產業鏈
- (四)加快“固鏈補鏈強鏈”,完善高質量引資制度
- (三)制定質量技術標準,健全降本增效機制
- (二)分類施策“去產能”,合理有效處置“僵尸企業”
- (一)持續強化創新引領高質量供給的政策支持
- 三、優化創新引導產業升級的政策體系
- (六)擴大并暢通國際研發創新合作渠道
- (五)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新動能激勵機制
- (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造高素質人才支撐體系
- (三)完善科研人員激勵管理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 (二)改善研發投入結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 (一)強化與底線思維和領跑思維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二、完善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與體制機制
- 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新動能
- 第五章 如何激勵新動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 (三)增強供應鏈核心要素配置能力
- (二)打造智慧柔性綠色的現代供應鏈
- (一)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體系
- 三、加快培育市場導向的供應鏈體系
- (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 (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 (一)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 二、加快構建創新導向的現代產業體系
- (四)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
- (三)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和水平
- (二)構建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 (一)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 一、加快形成自主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 第四章 如何培育新動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 (四)效率提升目標
- (三)產業結構目標
- (二)技術創新目標
- (一)經濟增長目標
- 四、中國新動能發展的“十四五”目標
- (三)總體思路
- (二)基本原則
- (一)主要方向
- 三、中國新動能發展的總體思路
- (二)中國新動能發展趨向
- (一)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演變
- 二、中國新動能發展動向
- (三)增長新動能的主要來源
- (二)陷入增長陷阱的原因
- (一)經濟發展中的增長陷阱
- 一、剖析新動能的來源
- 第三章 如何把脈新動能:瞄準生產率提升
- (四)發展新動能的實現路徑
- (三)發展新動能需重點突破體制機制障礙
- (二)發展新動能面臨三重機遇
- (一)發展新動能取得積極成效
- 三、發展新動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三)發展新動能是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有力手段
- (二)發展新動能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
- (一)發展新動能是統籌兩個大局的內在要求
- 二、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意義
-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發展新動能
- (三)供給側新動能推動人類社會大發展
- (二)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政策演變
- (一)新動能的理論界定
- 一、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內涵及演變
- 第二章 如何認識新動能:聚焦供給體系優化
- (三)強化需求牽引供給的政策體系
- (二)優化產業升級的制度環境
- (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六、以制度改革激勵新動能成長
- (三)提升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 (二)增強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
- (一)牢牢抓住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
- 五、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 (二)發展目標
- (一)基本思路
- 四、培育新動能要有改革新思維
- (三)制定產業政策加速動能轉換
- (二)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 (一)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
- 三、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經驗借鑒
- (三)深層次制度因素制約生產率提升
-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難度較大
- (一)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供給發展要求
- 二、培育新動能面臨全要素生產率挑戰
- (三)要素投入動力發生結構性變化
- (二)經濟潛在增速呈趨勢性下降態勢
- (一)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
- 一、培育經濟新動能的緊迫性增強
- 第一章 發展新動能:探尋實現經濟趕超的階梯
- 前言
- 編寫說明
- 作者簡介
- 版權信息
- 封面
- 封面
- 版權信息
- 作者簡介
- 編寫說明
- 前言
- 第一章 發展新動能:探尋實現經濟趕超的階梯
- 一、培育經濟新動能的緊迫性增強
- (一)經濟進入發展新常態
- (二)經濟潛在增速呈趨勢性下降態勢
- (三)要素投入動力發生結構性變化
- 二、培育新動能面臨全要素生產率挑戰
- (一)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供給發展要求
- (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難度較大
- (三)深層次制度因素制約生產率提升
- 三、創新引領產業升級的經驗借鑒
- (一)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突出位置
- (二)依靠技術創新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 (三)制定產業政策加速動能轉換
- 四、培育新動能要有改革新思維
- (一)基本思路
- (二)發展目標
- 五、以科技創新催生新發展動能
- (一)牢牢抓住技術創新這個“牛鼻子”
- (二)增強產業轉型升級的緊迫感
- (三)提升產業供給與市場需求的適配性
- 六、以制度改革激勵新動能成長
- (一)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二)優化產業升級的制度環境
- (三)強化需求牽引供給的政策體系
- 第二章 如何認識新動能:聚焦供給體系優化
- 一、經濟發展新動能的內涵及演變
- (一)新動能的理論界定
- (二)我國經濟發展新動能的政策演變
- (三)供給側新動能推動人類社會大發展
- (四)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要求發展新動能
- 二、發展新動能的重要意義
- (一)發展新動能是統籌兩個大局的內在要求
- (二)發展新動能是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重要支撐
- (三)發展新動能是有效應對外部挑戰的有力手段
- 三、發展新動能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 (一)發展新動能取得積極成效
- (二)發展新動能面臨三重機遇
- (三)發展新動能需重點突破體制機制障礙
- (四)發展新動能的實現路徑
- 第三章 如何把脈新動能:瞄準生產率提升
- 一、剖析新動能的來源
- (一)經濟發展中的增長陷阱
- (二)陷入增長陷阱的原因
- (三)增長新動能的主要來源
- 二、中國新動能發展動向
- (一)中國經濟增長動力轉換演變
- (二)中國新動能發展趨向
- 三、中國新動能發展的總體思路
- (一)主要方向
- (二)基本原則
- (三)總體思路
- 四、中國新動能發展的“十四五”目標
- (一)經濟增長目標
- (二)技術創新目標
- (三)產業結構目標
- (四)效率提升目標
- 第四章 如何培育新動能:創新驅動產業升級
- 一、加快形成自主導向的技術創新體系
- (一)堅決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
- (二)構建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
- (三)提升人力資本質量和水平
- (四)加大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力度
- 二、加快構建創新導向的現代產業體系
- (一)推動傳統產業改造升級
- (二)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 (三)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
- 三、加快培育市場導向的供應鏈體系
- (一)打造更加安全穩定的供應鏈體系
- (二)打造智慧柔性綠色的現代供應鏈
- (三)增強供應鏈核心要素配置能力
- 第五章 如何激勵新動能:深化體制機制改革
- 一、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培育新動能
- 二、完善扶持科技創新的政策體系與體制機制
- (一)強化與底線思維和領跑思維相適應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 (二)改善研發投入結構,加大基礎研究投入
- (三)完善科研人員激勵管理機制,優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
- (四)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打造高素質人才支撐體系
- (五)健全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完善新動能激勵機制
- (六)擴大并暢通國際研發創新合作渠道
- 三、優化創新引導產業升級的政策體系
- (一)持續強化創新引領高質量供給的政策支持
- (二)分類施策“去產能”,合理有效處置“僵尸企業”
- (三)制定質量技術標準,健全降本增效機制
- (四)加快“固鏈補鏈強鏈”,完善高質量引資制度
- (五)推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暢通創新鏈和產業鏈
- 四、完善促進市場競爭的政策體系
- (一)持續完善公平競爭市場機制,持續改善營商環境
- (二)以負面清單制度為核心,放寬市場準入限制
- (三)加快形成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機制
- (四)進一步完善資本市場賦能機制
- (五)完善企業家搞活創新的制度環境
- 第六章 如何測度新動能:衡量投入產出效率
- 一、發展現狀
- (一)新動能的內涵界定
- (二)我國新動力的發展現狀
- (三)發展新動力面臨的瓶頸
- 二、測度分析
- (一)對新動能的測度
- (二)發展趨勢和差距分析
- (三)分析結論
- 三、國際借鑒
- (一)日本
- (二)德國
- (三)韓國
- 四、政策建議
- (一)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
- (二)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新產業培育,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 (三)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培育產業龍頭企業
- (四)強化教育的基礎性作用,不斷積累人力資本
- 第七章 美國科技創新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一、科技創新是形成新動能的主要源泉
- (一)大蕭條及二戰前后,美國政府逐步成為科技發展的主要投入者
- (二)里根政府將鼓勵私人和私營企業參與科技創新作為應對經濟滯脹的政策核心
- (三)克林頓政府時期,政府大幅增加科技創新投入
- (四)奧巴馬政府重新規劃了科技創新戰略布局及制造業回流計劃
- (五)特朗普政府以來,更加強調運用市場機制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 二、科技創新政策體現出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的結合
- (一)政府積極作為,適時調整科技創新政策著力點
- (二)發揮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加大科技創新力度
- (三)培養創新人才,強化官產學研協作
- (四)完善制度保障,創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
- 三、形成新動能有賴于政府治理能力的支撐
- 四、對當前中國培育新動能的啟示
- (一)加快建立和完善國家創新體系
- (二)加快要素市場化改革
- (三)健全宏觀調控制度體系,改善宏觀調控效力
- (四)營造激發創新的制度環境
- 第八章 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一、社會市場經濟模式
- (一)理論指導:歐肯創立的德國弗萊堡學派的秩序自由主義
- (二)艾哈德的德國社會市場經濟實踐
- 二、德國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歷程
- (一)新動能培育1.0
- (二)新動能培育2.0
- (三)新動能培育3.0
- (四)新動能培育4.0
- 三、德國新動能培育的新趨勢
- (一)德國“工業4.0”戰略的新動能培育
- (二)德國《國家工業戰略2030》加大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力度
- 四、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
- (一)堅持以促進制造業的發展為基本理念的產業政策
- (二)德國政府堅定不移地支持中小企業,培育隱形世界冠軍
- (三)金融業以國有經濟為主導,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
- 五、德國培育新動能的經驗借鑒及教訓啟示
- (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社會市場經濟理論
- (二)加大科技投入、做大做強實體經濟
- (三)創新型政府運用新思維、新方法支持制造業的發展
- (四)重視中小企業和創業企業發展與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相結合
- (五)良好的營商環境是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 第九章 日本產業升級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一、日本推動產業升級中的掙扎歷程
- (一)美日貿易摩擦壓力歷時長久
- (二)泡沫破裂下長期償債之路
- (三)老齡化壓力下生產率下降
- 二、日本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經驗做法
- (一)變壓力為動力促進產業升級
- (二)拓展多元化市場反哺創新投入
- (三)堅守自主創新驅動的制造業根基
- (四)強化細節管理上的持續創新
- 三、日本培育新動力成長帶來的啟示
- (一)增強企業危機感,持續加大研發創新
- (二)深入挖掘內需潛力,形成內外雙促的循環
- (三)以環保外壓為突破口,促進產業結構綠色化
- (四)強化產業集群發展,夯實供應鏈安全基礎
- (五)促進官產學研一體化,促進創新成果及時轉化
- 第十章 韓國產業轉型的經驗做法及啟示
- 一、新舊動能轉換的升級歷程
- (一)韓國的經濟增長歷程
- (二)韓國經濟增速換擋
- 二、主要做法
- (一)把推動產業升級視為國家重大戰略
- (二)集中資源,在重點領域扶持大型企業集團
- (三)重視研發投入,充分發揮后發國家“技術躍遷”的優勢
- (四)改革調整經濟發展戰略,解決結構性矛盾
- 三、重要啟示
- (一)加大對重點產業升級政策引導和設施支撐
- (二)制定技術創新戰略,促進技術轉型
- (三)持續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之路
- 第十一章 防風險前提下促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 一、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的緊迫性與客觀要求
- (一)中美經貿摩擦風險壓力加大了宏觀調控難度
- (二)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亟須提高宏觀調控能力
- (三)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需要
- (四)傳統的宏觀調控政策工具正在對經濟運行失去效力
- 二、從單一經濟增長調控目標轉向多重目標統籌調控取向
- (一)統籌總需求的周期性波動與總供給的結構性變革
- (二)統籌防范系統性風險與保持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 (三)統籌應對外部輸入性壓力與形成強大內需市場
- (四)統籌資源配置中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
- (五)統籌財政、貨幣、就業、產業、區域宏觀政策協調
- (六)構建新時代涵蓋五個“統籌”的宏觀調控政策體系
- 三、中國宏觀經濟調控面臨的目標趨向
- (一)經濟增速保持在6.0%左右的合理區間
- (二)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目標控制在3%左右
- (三)把就業優先擺在宏觀政策的突出位置
- (四)引導進出口穩中提質和實現國際收支平衡
- (五)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經濟高質量發展
- (六)確保股市、債市和匯市的平穩向好
- (七)宏觀調控政策更加強調科學發揮逆周期調節作用
- 四、防風險前提下今后應采取更合理的宏觀調控政策組合
- (一)外部輸入風險與內部轉型風險疊加
- (二)有效需求不足與低端供給過剩并存
- (三)實體經濟融資困境與資產泡沫發酵猶存
- (四)就業、糧食、能源等安全問題或許并發
- (五)人民幣匯率跳貶和外資規模撤離容易引發連鎖反應
- (六)減稅降費等政策與市場預期協調難度較大
- (七)短期宏觀調控政策與中長期改革目標步調不一致
- 五、防風險前提下今后應采取的宏觀調控政策思路與對策
- (一)采取“以內穩來預防外變”的宏觀調控思路
- (二)把穩就業擺在宏觀政策逆周期調節的優先位置
- (三)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注重在“提質增效”上下功夫
- (四)貨幣政策需疏導解決降低實際利率問題
- (五)多策并舉應對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對企業的沖擊
- (六)加快培育和激發擴大內需中長期潛力
- (七)穩住股市債市匯市和房市的市場預期
- (八)增強宏觀政策之間及國際宏觀政策的協調性
- 第十二章 把“穩就業”作為強化逆周期調節的優先目標
- 一、就業與經濟增長出現周期性“背離”現象
- (一)經濟下行壓力不減
- (二)就業質量保持良好態勢
- (三)勞動力市場仍維持供不應求態勢
- (四)就業順周期特征并不顯著
- 二、就業與經濟增長周期性“背離”的原因
- (一)經濟發展吸納就業能力增強
- (二)消費升級創造更多崗位需求
- (三)數字化轉型增加靈活就業機會
- (四)創業帶動就業的成效相當顯著
- (五)促進就業優先政策逐步見效
- (六)傳統人情文化有助于穩定就業
- (七)就業人員總量減少引發供需轉變
- (八)城鄉二元經濟仍發揮失業“緩沖帶”作用
- 三、中美經貿摩擦背景下就業增長面臨較大壓力
- (一)制造業就業景氣度持續回落
- (二)訂單轉移引發就業崗位邊際調整
- (三)生產線轉移引發的就業結構轉變
- (四)產業轉型升級迫使就業崗位轉換
- (五)中等收入群體開始面臨就業壓力
- 四、多措并舉促進就業優先政策落實
- (一)采取靈活偏松的貨幣政策滿足實體經濟資金需求
- (二)實施更積極的減稅降費政策增強微觀主體活力
- (三)加大受影響企業穩崗支持力度
- (四)引導企業轉型與就業提升協同
- (五)強化再就業技能職業培訓
- (六)做好重點群體就業保障工作
- (七)制定適應就業結構變化的政策
- (八)完善就業形勢監測體系及就業優先政策部際協調機制
- 第十三章 貨幣政策改革和降低實際利率的途徑
- 一、中國貨幣政策改革的總方向、歷史沿革與路徑
- (一)我國貨幣政策改革的必要性
- (二)我國貨幣政策改革的核心要素與主要內容
- (三)發達國家貨幣政策改革實踐
- (四)我國貨幣政策的歷史變遷
- (五)貨幣政策改革的邏輯關系
- 二、中國貨幣政策改革過程中貨幣政策有效性分析
- (一)數量型貨幣政策依然存在,但有效性正逐步失效
- (二)價格型貨幣政策逐步建立,有效性尚未或難以建立
- 三、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及暢通利率渠道
- (一)間接調控的多元化利率結構體系
- (二)基準利率的選擇
- (三)利率傳導渠道的基本邏輯關系
- (四)利率傳導機制及存在的基本問題
- (五)貨幣政策傳導渠道不暢的現象分析
- 四、中國貨幣政策改革路徑及暢通貨幣政策傳導途徑
- (一)修補優化當前的數量型貨幣政策
- (二)我國價格型貨幣政策框架有效性建立的立足點
- (三)穩步推進基于我國貨幣政策環境的優化的配套改革
- 第十四章 當前中國財政政策運用情況及分析
- 一、當前財政政策調控情況
- (一)財政政策調控的背景
- (二)財政政策的實施情況
- (三)財政政策實施效果
- 二、財政政策調控的未來空間
- (一)擴大赤字率
- (二)專項債擴容
- (三)提升利潤上繳比例
- 三、財政政策實施中的其他問題
- (一)財政投資效率
- (二)政府債務規模
- 四、政策建議
- (一)擴大積極財政助推經濟增長
- (二)推進落實財稅制度改革
- (三)防范政府債務風險累積
- (四)增源節流緩解地方財政壓力
- (五)提高政府財政投資效率
- 參考文獻
- 索引
- 后記
- 內容簡介 更新時間:2024-03-28 18:47: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