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74章 代后記 我的紙質年華
- 第73章 秋葉——一場秋夢
- 第72章 凝視窗外——一種詩意的隨想
- 第71章 增強文化認同 書寫歷史冷暖——淺談如何指導學生從事歷史寫作
- 第70章 從“走出去”到“走出來”——對文學理論研究的一點思考
- 第69章 現代戰爭的個人經驗書寫——讀李楓的《在躲避戰爭的日子里》
第1章 序一 “行”與“藏”的王亮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論語·述而篇》
◎ 高政銳
大約十天前收到了王亮的《行藏集》文稿,且讀且思,頗難下筆。“行藏”一詞出自《論語》,是孔子表揚他得意弟子顏回的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在對弟子贊許的同時,孔子也表現了一種自我認知。比之于王亮,“行藏”或許是他的一種生活態度,也是一種寫作態度。
早在2006年,在王亮讀大二的時候,我給他們班上中國古代文學課,他雖然是班長,我卻很長時間都不認識他,他默默地“藏”在眾同學之間。直到轉年的春天,在講江淹的《別賦》時,我把《別賦》中的七種離別分配給七個同學當堂講授,大家幾乎沒有準備的時間。結果,一個高高胖胖而又頗顯沉穩的男生講得最好,后來我才知道,他就是王亮。大學時代的王亮,我和他接觸并不多,但有兩件事值得一記。某年,藝術學院的一位老師找到我,說他想創作一首校園歌曲,讓我寫詞,而且要有畫面感。我知道王亮會寫詩,就把這個工作交給了他,結果他完成得又快又好,至于那首歌,最終卻未完成。又某年,我結婚的時候,計劃邀請幾個同學表演節目,就請王亮創作了一首詩,準備讓四個同學一起朗誦,但由于種種原因,我的婚禮沒有請同學們參加,而王亮的詩卻寫成了,我當時讀完,覺得他的詩具有一種浪漫而優雅的美。后來我想,每每有事的時候,我都能想起“隱藏”的王亮,這或許就是他不斷“踐行”的結果,這就是“行藏”中的王亮。
《行藏集》所載文章皆是王亮近年讀書思考的結晶,其中大部分是對經典名著的解讀,也有部分文字是對當代詩人的評論。作為一部有價值的文化隨筆集,《行藏集》留下了王亮閱讀的印記。在書中我能看到王亮頗為廣泛的閱讀旨趣。從《論語》到《大學》,從《莊子》到《世說新語》,乃至于《顏氏家訓》《菜根譚》《呻吟語》等在民間極為流行卻不被學界所重視的作品,都是王亮閱讀的對象。在傳統文化極為昌盛的當代,對經典的析讀可謂多矣。其中不免魚龍混雜,望文生義者有之,神侃胡聊者亦有之,與所謂的“江湖派”相比,王亮的文章具有一份踏實和厚重,他能夠將多種文本進行有機結合,在對比中得出公允的觀點。即使是討論同一部經典的某個具體問題,他也盡量多視角地切入文本,所得的結論也具有多元化和開放性。如在討論《論語》中的士人精神時,他引用了數章《論語》中關于士的論述,得出了士人精神的基本表征:鐵肩擔道、自信從容和德才兼備。《論語》的篇章之間是沒有邏輯關系的,但文本內部的邏輯關系卻極為緊密,王亮引用的《論語》文本來自不同篇章,但卻指向了對“士”的認知這同一個問題,這種互文式手法的運用在《行藏集》中處處可見。
王亮的碩士讀的是文藝學,博士讀的是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都偏重于理論,但他的行文卻不枯澀,他不用高深的理論偽裝自己,語言溫潤而靈動,這或許和他經常寫詩有關吧。他的文字具有很強的代入感,他將自己的閱讀轉化為具體場景,繼而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個富有象征意義的立體空間。如在記述《岳陽樓記》文本生成過程的文章里,作者首先以敘述筆體營造了一個關于范仲淹的生活場景:“九月的花洲書院畢竟有些涼了。鄧州不同蘇州,庭院中手植的幾株桂花樹芬芳凋謝。但那又有何關系呢?書香不比花香更雅致嗎?目送一班剛剛誦習經典的學子,范仲淹轉身走進春風堂。放下書卷,幾案上那幅《洞庭晚秋圖》又牽出幾番舊日思緒。”這種場景化的細致描寫不僅密切關聯著文章的主題,而且很容易將讀者帶入閱讀情境中,這種寫法源于王亮豐沛的情感,更源于他對史實深入的研讀。
我和王亮的緣分很深,2010年的秋天,我們一起考入黑龍江大學讀研究生,他讀的是文藝學,我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但我們被分到了同一間宿舍。一年多的同吃同住,使我認識了一個多才多藝的王亮。除去學業上的優秀,他還展現了方方面面的才華。研一的英語課,他組織同學們自編、自導了一部英文情景劇,從撰寫劇本到后期剪輯全由他一人完成,受到了外教高度的好評。他精通電腦,各種軟件運用得心應手。我的很多線上課的PPT(演示文稿)都是王亮制作的,制作PPT不僅是簡單審美問題,更是對內容深刻理解之后的深度契合,在這方面,王亮做得極為優秀。每次材料發給他后,我都有一種審美期待,這種期待從未落空。
王亮的《行藏集》即將與大家見面了,這是他行走的結果。這或許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更加精彩,他勢必會走得更遠,會經歷更美的風景,而且我相信,他一定會把他理解的風景徐徐地展現給我們。
2021年3月3日
(作者為文學博士、大慶師范學院文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