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欲正天下 先正己身——《大學(xué)》心得二
- 行藏集
- 王亮
- 1883字
- 2023-06-01 11:28:14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學(xué)·第一章》
這恐怕是《大學(xué)》中最為人熟知的一段文字了,“修齊治平”是一種人生理想,更是一種思想境界。在儒家看來,想達到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都要從修身開始,我們所熟知的“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正是這個道理。修身,必須要從正心、誠意、致知、格物入手,而且都有非常嚴密的邏輯關(guān)系。正所謂“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壹】誠意正心 發(fā)展之本
一個人做事若想成功,首先心要正。心術(shù)不正之人做事即使一開始順利,也行之不遠。怎樣看一個人是否心思端正呢?就要看這個人的意念是否真誠。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說,怎么說的就怎么做了就叫“誠”。心里明明討厭一個人卻當(dāng)著他的面說些討好的話,這就是虛偽,也就是孔子所說的“巧言令色”。夫子通過這一點就能判斷這個人是很少會有仁德之心的:“巧言令色鮮矣仁。”關(guān)鍵就是這個人沒有做到誠。
誠信是道德的基礎(chǔ)和根本,是社會發(fā)展的基石。歷史雖然沒有停下前進和發(fā)展的腳步,但是在這段路程中,也產(chǎn)生了不和諧的噪音。市場經(jīng)濟的大潮除了帶來了銀白色的浪花,也帶來了渾濁的泥沙。急于斂財,唯錢是舉,欺詐造假,見利忘義,損人利己,皆為誠信之缺失。我們總說“無商不奸”,是我們已經(jīng)認同了只要是商業(yè)行為就存在著奸猾和機巧。殊不知這個詞實為杜撰。原詞為“無商不尖”,最初是指賣家在量米時會以一把紅木戒尺削平升斗內(nèi)隆起的米,以保證分量準足。銀貨兩訖之后,商家會另外在米筐里氽點米加在米斗上,如是已抹平的米表面便會鼓成一撮“尖頭”。量好米再加點添點,已成習(xí)俗,即但凡做生意,總會給客人一點添頭。這一個字的變化讓人心寒臉熱,其造成的社會危害,我們感同身受。
《程氏遺書》有云:“學(xué)者不可以不誠,不誠無以為善,不誠無以為君子。修學(xué)不以誠,則學(xué)雜;為事不以誠,則事敗;自謀不以誠,則是欺其心而自棄其忠;與人不以誠,則是喪其德而增人之怨。”可見,謀萬事不以誠,則萬事不成。
【貳】格物致知 正己修身
在儒家的道德觀中,物是指“天下萬物之理”;格是指“窮盡”。就是說我們要研究、探究、窮盡一切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這叫作格物。致知是指更深地發(fā)展我們的知識學(xué)問。對外界事物進行深入的認識,使我們對一切事物都能夠明白通曉,這叫作格物致知。
當(dāng)然,窮盡天下事物之理是任何個人都無法做到的。其實,“格”還有“格除”之意,唯有格除物欲,才能使我們的心靈回歸寧靜。老子也說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玄覽”指人的機巧之心,人心如鏡,拭去雜塵方能澄明見智。
修己安人或修齊治平,是儒家治國哲學(xué)的基本條件。人作為歷史的存在、道德的存在,參與天地化育、社會改造,就需要孜孜不倦地自我省察及努力。那么如何去做?從哪里做起?從“格物”做起,從“致知”做起。
世稱“伊川先生”的程頤就主張“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xué)在致知”的修養(yǎng)方法。他認為,人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境界的修養(yǎng),主要依賴“敬”,即排除雜念,把注意力集中到內(nèi)心,使心志專一,始終保持敬畏的心態(tài)。同時,通過“格物窮理”,具體研究天下萬事萬物所蘊含的道理,不斷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合乎理義。他提出的“格物致知說”注重知、行的結(jié)合,主張以知為本,先知后行,能知即能行,行是知的結(jié)果。
程頤二十七歲廷試落第,之后就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自謂“自少不喜進取,以讀書求道為事”,“未有意于仕也”。青年時期的他即以學(xué)識、品行蜚聲海內(nèi),不少朝廷大臣多次舉薦,他都以“學(xué)之不足”為由而不仕。五十三歲時在司馬光、呂功著的力薦之下,出任汝州團練推官,并任國子監(jiān)教授,后被委以崇政殿說書。他向皇上上書說:“見解與知識一起增長,品德與思想同時養(yǎng)成。現(xiàn)在,普通老百姓都聘請品德高尚、知識淵博的名士做家庭教師,教育子女,熏陶培養(yǎng)他們的習(xí)慣。何況陛下現(xiàn)在還很年輕,即使天資聰穎,也應(yīng)力學(xué)不倦,名師教誨的作用是從來也不能忽視的啊。希望陛下挑選一批名儒到宮中講學(xué)。讓他們輪流值班,以備陛下問難解疑。日積月累地堅持下去,高尚的品德一定會養(yǎng)成。”
當(dāng)他聽說皇上曾在洗臉時躲開螞蟻,不讓水沫淹沒它們,就詢問皇上是否有這樣的事。皇上回答:“我只是怕傷害它們而已。”程頤立即說:“陛下,您如果能推廣這種仁愛之心來愛護百姓,用之處理天下大事,那么您就得到治理天下的要領(lǐng)了。”
泱泱天下和升斗小民之間或許只隔著那么一個“尖”。當(dāng)我們以真誠的意念將心端正,正心誠意地去格物致知,慢慢地推己及人,那么家齊、國治、天下平就不只是樸素的理想,而將成為我們普遍認同的公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