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持德之本 達善之境——《大學》心得一
- 行藏集
- 王亮
- 1700字
- 2023-06-01 11:28:14
《大學》成書于春秋時期,是《禮記》中的一篇,作者曾參,字子輿,十六歲拜孔子為師,比孔子小四十六歲,是孔子的得意門生之一。其為人愚鈍,但終以好學精神領悟到孔子學說中的精髓部分,故世稱曾子,在配享孔廟祭祀時被尊為“宗圣”。
“大學”在傳統文化中有兩種含義:一種指廣博的學問,一種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古人十五歲之前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御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十五歲之后即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大人之學”。要想了解《大學》這本書究竟要告訴我們什么,其實很簡單,因為它第一章就開章明義地說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
【壹】培育德之種
我們為什么要學習大學呢?曾子說是為了“明明德”。第一個“明”是動詞,是彰明、弘揚之意。“明德”就是光明的德性。其實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顆德之種子,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良知”。我們稱罪大惡極之人是“良知泯滅”,也就是說人心底最質樸的那份善已經蕩然無存了。這是從性善論的角度出發所說的。《三字經》講:“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泵總€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都帶著一種天性賦予的真純本性,所以我們說孩子“天真無邪”?!盁o邪”這個詞孔夫子在評價《詩經》的時候用到過:“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就是說《詩經》里面所抒發的情感因為都是天性使然,所以毫無淫邪的成分。所以一個人能“永葆童心”是十分可貴的,就是因其真,因其善。
但是為什么長大后人的品性會相差那樣懸殊呢?墨子經過染坊時看到白色的布放到什么顏色的染缸里就變成什么顏色而悟到,是生活環境的影響使人“習相遠”。但曾子認為,即使環境會使人改變,人性中光明的德性也永遠都不會被掩蓋。我們只要使它更加彰明,發揮出最大的作用,人性也就修養完整了。朱熹認為,人的“明德”通過學習與實踐的砥礪,以及人情的練達,通達禮儀規范,就可以在為人處事中做到中規中矩,為人稱述。
【貳】小民與天下
“在親民”的“親”有兩種解釋,一曰“親近”,程子曰:“親,當作‘新’?!蔽覀儼阉C合起來理解。所謂“道不遠人”,大學之道強調要親民,就是說你將自己的德種培育好了之后要親近人民,以自己的德行去影響他人,使你光明的德行可以幫助他人革故取新,也將人格修養完整。
《大學》是君子之學,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學問。首先將自己的人格修養完美了,再讓家庭和諧,具有足夠的能力之后就可以輔佐君主治理國家,最終實現天下太平、河清海晏的理想。儒學專家孔祥語老師說:“圣賢的學問就是要讓我們形成大思想、大格局、大境界、大責任、大擔當?!蔽覀兺J為我們平凡小民能為天下做的事太少了,其實我們能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管理好身邊人、就已經是在為天下做貢獻了。正如《尚書》所云:“克明峻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
【叁】持善而化人
“在止于至善”是告訴我們學習的最終目的應是達到至善的境界。這是告訴讀書人內心要有所堅持。這份堅持不是滿足自己的物欲,而是通過“獨善其身”,進而“兼濟天下”。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為己之學強調修身,為人之學強調功利。帶著物欲追求去學習是永遠也不會快樂的,因為物欲的滿足之后是不盡的空虛,而完善的人格修成之后是無限的充盈。
圣賢的教育首先是人格的教育。因為圣賢太明白“人治則國治”的道理了。歷史上人類大規模死亡最大的原因往往不是天災,而是人禍。如果每個人都修養成謙謙君子,這個國家自然就和諧了。所以說中國傳統哲學對于生命問題的思考,其功用不在于增加外界的知識,而在于提升心靈的境界。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一個人對賢者和顏悅色,說明他義;對父母竭盡全力,說明他孝;對國家勇于犧牲,說明他忠;對朋友言而有信,說明他信。忠、孝、信、義都做到了,這就是善,這就是將自己德的種子培育成參天大樹了。這樣的人,即使沒受過教育,我們也要說他是有教養的人。
弘揚光明的德性,用這種光明照耀到別人,進而達到人格完美的境界,這就是大學培養人的目的。拿到大學畢業證的你想一想:你真的讀過大學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