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毗達磨發智論
梵名Abhidharma-jn~a^na-prastha^na。凡二十卷。佛滅后三百年,印度迦多衍尼子造,唐玄奘譯。又稱說一切有部發智論。略稱發智論。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六冊。本論與集異門足等六論合稱為七論,又六論之義門少,故以足譬喻之,稱為足論;本論則文義具足,故以身譬喻之,稱為身論。七論為說一切有部宗之根本論。本論以說一切有部學說為基本內容,兼論當時部派佛教間爭論之各類問題。共立八蘊,分為四十四品,即:(一)雜蘊,說明四善根、四圣果、有余涅槃、無余涅槃等種種法。計有世第一法納息、智納息、補特伽羅納息、愛納息、無慚納息、相納息、無義納息、思納息等八品。(二)結蘊,說明三結、五蓋等種種結使。計有不善納息、一行納息、有情納息、十門納息等四品。(三)智蘊,說明圣者斷除惑障,而得無漏之智。計有覺支納息、五種納息、他心智納息、修智納息、七圣納息等五品。(四)業蘊,說明身、口、意三業所起之善惡諸行。計有惡行納息、邪語納息、害生納息、表無表納息、自業納息等五品。(五)大種蘊,就三世說明四大種所造之善惡色法。計有大造納息、緣納息、具見納息、執受納息等四品。(六)根蘊,就四果及三世說明六根、五根等色法。計有根納息、有納息、解納息、等心納息、一心納息、魚納息、因緣納息等七品。(七)定蘊,說明三界諸天之定與二乘所修之定有種種不同。計有得納息、緣納息、攝納息、不還納息、一行納息等五品。(八)見蘊,說明凡夫外道之斷、常二見及六十二見等種種之見。計有念住納息、三有納息、想納息、智納息、見納息、伽他納息等六品。
·18.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