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梵父勝網 車本信流轉
母王慧脫根 此章愿具勝
已見者能見 已見及不見
不見者不見 不見及已見
已見者者。謂諸已見苦集滅道。能見已見及不見者。謂彼能見。諸余已見。及不見苦集滅道。不見者者。謂諸不見苦集滅道。不見不見及已見者。謂彼不見。諸余不見及以見苦集滅道。
不應害梵志 亦復不應舍
若害彼或舍 俱世智所訶
不應害梵志者。梵志即阿羅漢。謂不應以手塊刀杖害阿羅漢。亦復不應舍者。謂于阿羅漢。應以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余資具。恭敬供養。不應棄舍。若害彼或舍俱世智所訶者。謂于阿羅漢。若以手塊等害。或復棄舍而不敬養。俱為世間諸有智者訶責毀訾。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誅國及隨行 無礙過梵志
逆害于父母王及二多聞者。母即喻愛。以能生故。如世尊說。
士夫愛所生 由心故馳走
有情處生死 苦為大怖畏
父即喻有漏業。以能引故。如世尊說。苾芻如是有情。造善有漏。修所成業。得生于彼。受果異熟。故我說彼隨業而行。王即喻有取識。如世尊說。
第六增上王 染時染自取
無染而有染 染者謂愚夫
又世尊說。苾芻當知。我說城主。即有取識。二多聞。即喻見取戒禁取。如祠祀靜默。二多聞士。于塵穢中。共為嬉戲。如是二取。于有漏法執。為第一勝上。或復凈脫出離。棄舍永斷愛業識取。故名逆害。國喻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誅謂誅戮。棄舍永斷煩惱尋伺。故名為誅。無礙者。礙有三種。謂貪嗔癡。彼于此三。已斷遍知。故名無礙。過者出也。彼無礙故。出過三界。永除惡法。故名梵志。如世尊說。
佛恒住正念 游化于世間
滅惡法盡結 故名為梵志
逆害于父母 王及二多聞
除虎第五怨 是人說清凈
此中上半義如前說。虎喻嗔纏。如虎稟性暴惡兇險飲啖血肉。嗔纏亦爾。暴惡兇險。滅諸善根。第五怨者。喻五蓋中第五蓋。或喻五順下分結中第五結。棄舍永斷。故說為除。是人永斷貪嗔癡故。說為清凈。
勝已不復勝 已勝無所隨
佛所行無邊 無跡由何往
勝已者。謂諸煩惱已斷遍知。彼有復勝。有不復勝。誰復勝。謂已斷煩惱后還退者。誰不復勝。謂已斷煩惱不復退者。不復勝者。簡異復勝。已勝無所隨者。謂若煩惱未斷遍知。即隨三界。循環流轉。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所隨。佛所行無邊者。謂佛世尊。無學智見。明覺菩提。慧照現觀。起得成就。故名為佛。四種念住。名佛所行。此四念住。行相所緣。俱無邊際。故名無邊。無跡由何往者。跡謂足跡。即喻煩惱。若諸煩惱未斷遍知。由彼往于三界惡趣。既諸煩惱已斷遍知。故無由往。
諸網不可布 愛無何所將
佛所行無邊 無跡由何往
諸網不可布者。網即喻愛。如世尊說。我說愛網彌覆林池。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彌布網羅三界。既已斷遍知。故不可布。愛無何所將者。愛若未斷遍知。則可將往三界。既已斷遍知。故無所將往。頌中后半義。如前說。
已壞車斷索 流注及隨行
度塹于世間 唯佛稱梵志
已壞車斷索流注及隨行者。車喻我慢。索即喻愛。如車所載物由車故高。以索縛持。遠有所至。有情亦爾。由慢故高。愛所縛持。流轉生死。流注即喻一切煩惱。隨行喻彼相應尋伺。已斷遍知慢愛煩惱相應尋伺。名已斷壞。度塹者。塹喻無明。已斷遍知。故名度。如世尊說。齊何名為已度塹。謂已斷遍知無明。于世間唯佛稱梵志者。佛與梵志。義如前釋。于諸世間。唯佛得稱真實梵志無上覺者。方能永滅諸惡法故。
一本二洄洑 三垢五流轉
大海十二險 牟尼皆已度
一本者喻無明。是生死根本故。如世尊說。
諸所有惡趣 此世及后生
皆無明為本 欲貪等資助
二洄洑者。即喻名色。有情于中。難可出故。三垢者。謂貪嗔癡垢。五流轉者。即喻五趣。有情于中。恒流轉故。大海者。喻六內處。十二者。即十二相。此喻六內及六外處。險者。險坑喻諸煩惱。牟尼皆已度者。牟尼有二。一學。二無學。學于彼正度。無學于彼已度。
不信不知恩 斷密無容處
恒希望變吐 是最上丈夫
不信者。謂阿羅漢。彼于三寶四諦。皆自證知。非信他語。不知恩者。恩謂有為。有作用故。涅槃名非恩。諸阿羅漢。有勝智見。知非恩故。名不知恩。斷密者。密謂相續。此有二種。一欲色界相續。二色無色界相續。彼阿羅漢。離此相續。故名斷密。無容處者。謂阿羅漢。離相續故。于三界中。無容生處。恒希望變吐者。希望有二。一希望財位。二希望壽命。彼阿羅漢。于此二種。已斷遍知。故名變吐。即是棄舍恒希望義。是最上丈夫者。謂阿羅漢。得上所說最上最勝第一功德故。丈夫中名為第一最勝最上。
三十六駛流 意所引增盛
惡見者乘御 分別著所依
三十六駛流者。喻三十六愛行。意所引者。謂意為集。意所生起。是意種類。增盛者。謂上品猛利圓滿。惡見者者。謂諸外道。彼乘御此。往捺洛迦傍生鬼界。故名乘御。分別者謂三種分別。一欲分別。二恚分別。三害分別。著所依者。著謂貪欲嗔恚愚癡。此依彼起。故名所依。
棄身惡行 及語惡行 棄意惡行 及余過失
棄身惡行者。謂斷身三惡行。及語惡行者。謂斷語四惡行。棄意惡行者。謂斷意三惡行。及余過失者。謂斷除前十種惡行諸余過失。
汝于所見聞 唯有所見聞
及于所覺知 唯有所覺知
由汝唯有故 無此彼近遠
亦無二中間 便至苦邊際
如是二頌。重顯經中。佛告大母。汝于所見。唯有所見。汝于所聞。唯有所聞。汝于所覺。唯有所覺。汝于所知。唯有所知。由汝唯有所見聞等故汝無此。由汝無此故汝無彼。由汝無彼故。汝無近無遠。無二中間。由是因緣。至苦邊際。此中眼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見。有于所見。唯有所見。有于所見非唯有所見。誰于所見。唯有所見。謂于眼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于所見非唯有所見。謂于眼識所受所了。起諸煩惱。耳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聞。有于所聞唯有所聞。有于所聞非唯有所聞。誰于所聞。唯有所聞。謂于耳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于所聞非唯有所聞。謂于耳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鼻舌身三識所受所了別名所覺。有于所覺唯有所覺。有于所覺非唯有所覺。誰所覺唯有所覺。謂于三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于所覺非唯有所覺。謂于三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意識所受所了別名所知。有于所知唯有所知。有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誰于所知。唯有所知。謂于意識所受所了別。不起煩惱。誰于所知。非唯有所知。謂于意識所受所了別。起諸煩惱。由彼于所見聞覺知。唯有所見聞覺知。不起煩惱。故無有此。謂不起慢憍傲心高舉心決勇。由其無此故無有彼。謂不起貪嗔癡。由其無彼故。無近無遠。無二中間。謂于欲界色無色界。皆無生處。由如是理。便得至苦邊際。苦者。謂五取蘊。此苦邊際即是棄舍一切所依。愛盡離染永滅涅槃。
醫泥及謎泥 蹋鋪達鞢鋪
勿希應喜寂 遍離至苦邊
如是一頌。重顯經中。佛為護世二王作蔑戾車語說四圣諦等。彼便領會。醫泥者。顯苦圣諦。謎泥者。顯集圣諦。蹋鋪者。顯滅圣諦。達鞢鋪者。顯道圣諦。勿希者。勸彼勿希求欲界色無色界。應喜者。勸彼若聞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應寂者。勸彼若起貪嗔癡時。應寂等寂最極寂靜。應遍離者。勸勵彼心應離欲界色無色界。至苦邊者。謂彼若能如是。便得至苦邊際。苦邊際言義如前說。
知身如聚沫 亦覺同陽焰
斷魔花小花 不見死王使
知身如聚沫者。謂如實知身如聚沫。無力虛劣不可撮磨。亦覺同陽焰者。謂如實覺身同陽焰。因熱惱生。遷流不住。斷魔花小花者。魔有四種。謂煩惱魔。蘊魔。死魔。自在天魔。應知此中說煩惱魔。見所斷者。名魔花。修所斷者。名小花于彼棄舍永斷名斷。不見死王使者。無常能滅。名曰死王。老病迫逐。稱死王使。
觀住覺近遠 應喜諸業無
知世有興衰 善心普解脫
觀住者。謂應觀察。住有三種。一空。二無愿。三無相。覺近遠者。覺謂覺慧。聰明委具。于內外境。應正生起。應喜者。謂若聞說佛證菩提法。是善說僧修妙行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善施設苦諦。善施設集滅道諦。應生歡喜。諸業無者。謂不成就。能感后生身語意業。知世有興衰者。知謂了達。世謂五取蘊。興衰謂生滅。即是隨觀有漏五蘊有起盡義。善心者。謂決擇心。善巧心。調柔心。普解脫者。謂于諸趣諸有諸生。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
雖脫而墜墮 饕餮復來還
得安仍樂樂 乘樂至樂所
雖脫者。謂諸外道。雖脫欲界。而墜墮者。謂彼而墜色無色界生。及墮彼受生貪。饕餮復來還者。謂彼于順五下分結。雖少分斷。而余多故。后必起貪。還生欲界。得安者。安謂有余依涅槃界。諸阿羅漢。已證故名得。仍樂樂者。樂謂無余依涅槃界。彼恒欣慕故名樂。乘樂至樂所者。謂乘道樂。至涅槃樂。
無根于地界 無葉亦無枝
彼雄猛脫縛 誰復應譏毀
根者。喻有取識。地界者。喻四識住。如世尊說。五種子者。顯有取識。地界者。顯四識住。葉者。喻我慢。如世尊說。云何燒葉。謂我慢已斷已遍知。枝者。喻愛。如世尊說。
五妙色宮內 若有愛枝生
牟尼見彼生 以慧速除斷
諸阿羅漢。于四識住中。無牽后有有取之識。無慢無愛。故說無根于地界無葉亦無枝。彼雄猛者。謂彼阿羅漢成就。能成雄猛法故。亦名雄猛。脫縛者。縛有三種。謂貪嗔癡。彼于此縛。已解脫。遍解脫。極解脫。誰復應譏毀者。謂如是類補特伽羅。唯應稱譽。不應譏毀。若致譏毀。獲罪無邊。損壞世間真福田故。如世尊說。
若應毀而譽 及應譽而毀
彼口集殃禍 必不受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