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關(guān)尹子
免費

或作《關(guān)令子》,又稱《文始真經(jīng)》,《無上妙道文始真經(jīng)》。三卷,舊題周尹喜撰。《漢書·藝文志》有《關(guān)尹子》九篇,而《隋書》及兩《唐志》均無著錄,可知其亡佚已久。南宋時此書復出;據(jù)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所記,乃“徐蕆子禮得之于永嘉孫定”,而“未知孫定從何傳授”。書首有劉向《敘錄》(陳振孫認為其文亦不似劉向手筆),稱此書由蓋公授曹參,曹參死,以之陪葬。漢武帝時,有方士獻此書,作七篇,存于太常;而淮南王劉安“好道聚書,有此不出”,后劉安以謀反得罪,書歸劉向之父劉德,劉向即據(jù)七篇本與九篇本“除錯不可考,增闕斷續(xù)者”,定為九篇。明學者宋濂《諸子辨》稱此書當即孫定偽托,《四庫全書總目》則認為“或唐末五代間方士解文章者所為”。書分《一宇》、《二柱》、《三極》、《四符》、《五鑒》、《六匕》、《七釜》、《八籌》、《九藥》九篇,篇目下各綴數(shù)語解題。今本作三卷。其書雜采道、儒、釋及神仙方技家言,頗有理致,兼富辭采,實屬道家要籍。有《說郛三種》本、《墨海金壺》本、《四部備要》本、《珠叢別錄》本、《道藏》本、《四庫全書》本、《景印元明善本叢書十種》本、《叢書集成初編》本。

尹喜 ·國學 ·1.3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9章 九藥藥者雜治也 2015-12-12 13:12:46
儀禮注疏
免費

五十卷。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玄與公彥有《周禮注疏》已著錄。此書為記載周至戰(zhàn)國時期儒家傳習禮儀的最早著作。自西漢高堂生所傳《士禮》今文本,數(shù)傳而有大戴(戴德)本、小戴(戴圣)本及劉向《別錄》本。鄭注兼取今文本及古文本十七篇(出自孔子壁之《儀禮》五十六篇,其中十七篇與今文經(jīng)大體相同),“其從今文而不從古文者,則今文大書,古文附注”;“從古文而不從今文者,則古文大書,今文附注。”其所以不采大、小戴本,因為別錄本“尊卑吉兇,次第倫序,故鄭用之,二戴尊卑吉兇雜亂,故鄭不從之也。”(《四庫全書總目》),賈公彥據(jù)鄭注而又依齊黃慶、隋李孟悊之疏而益之,定為今本。其書自明以來刻本舛誤殊甚,顧炎武《日知錄》及阮元校勘記曾指出多處,可供讀時參考。此編十七卷次第為士冠禮第一,士昏禮第二,士相見禮第三,鄉(xiāng)飲酒禮第四,鄉(xiāng)射禮第五,燕禮第六,大射第七,聘禮第八,公食大夫禮第九,覲禮第十,喪服第十一,士喪禮第十二,既夕禮第十三,士虞禮第十四,特牲饋食禮第十五,少牢饋食禮第十六,有司(徹)第十七。此目排列順序先人事,后鬼神,較之二戴本為合理。自“喪服第十一”以下都屬喪葬祭祀的儀禮,且繁文縟節(jié),不勝其擾。有《四庫全書》本,《十三經(jīng)注疏》本。

鄭玄 ·國學 ·79.6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85章 2015-12-27 06:26:14
傷寒懸解
免費

十五卷。清黃元御撰。黃氏在學術(shù)上推崇岐伯、黃帝、秦越人和張仲景,稱他們?yōu)椤八氖ァ保鲝垺袄肀亍秲?nèi)經(jīng)》,法必仲景,藥必《本經(jīng)》”。對《傷寒論》頗有研究,受方有執(zhí)、喻昌影響,認為王叔和編次《傷寒論》已失仲景所著原貌,希望“于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析,復其次第之舊”,故對《傷寒論》重新加以校訂。卷首為仲景微旨;卷一、卷二為脈法;卷三至卷五為太陽篇;卷六、卷七為陽明篇;卷八、卷九為少陽篇;卷十為太陽篇;卷十一為少陰篇;卷十二為厥陰篇;卷十三為傷寒類證;卷十四為汗下宜忌。卷末附駁正王叔和序例一卷。黃氏認為張機因針灸刺法已佚,于是著《傷寒論》以治外感之疾。依岐伯、秦越人之理,其法則由岐伯、秦越人針刺之法變通而來。黃氏論述傷寒運用運氣原理,立六經(jīng)以治傷寒,以六經(jīng)為綱,從六氣首列各經(jīng)病提綱,然后于各經(jīng)之中論本病、經(jīng)病、臟病、腑病、壞病等,并指明傳臟、傳腑、入陽、入陰等不同情況,制湯丸以療感傷,以守五味。書中脈法共有八十三章,六經(jīng)經(jīng)證以及入腑傳臟之里證誤行、汗吐下之壞病三百六十八章,外感之類證、汗吐下、宜忌八十六章,共五百三十七章,一百一十三方。黃氏對《傷寒論》解其脈法,詳其經(jīng)絡,考其常變,辨其宜忌,更定舊書偽亂。使此書綱目清晰,便于閱覽。有道光十二年(1832)燮和精舍刊本,咸豐九年(1859)順德黃氏刻本。

黃元御 ·國學 ·7.3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9章 少陽經(jīng)上編(二十二章) 2015-12-25 15:13:37
詞品
免費

明楊慎著。6卷。楊慎字用修,號升庵,新都(今四川新都)人。明正德六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嘉靖三年,召為翰林學士。以“大禮”之議觸犯朝廷,遣戍云南永昌衛(wèi)。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卒于云南,年72。《明史》有傳;說:“明世記誦之博,著作之富,推慎第一。”后人輯其詩文為《升庵集》。《詞品》論說填詞,窮本溯源,直至梁陳隋六朝,為前人所未及。他在《詞品》的序文中說:“詩詞同工而異曲,共源而分派。在六朝若陶弘景之《寒夜怨》、梁武帝之《江南弄》、陸瓊之《飲酒樂》、隋煬帝之《望江南》,填辭之體已具矣。若唐人之七言律,即填辭《瑞鷓鴣》也。七言律之仄韻,即填辭之《玉樓春》也。若韋應物之《三臺曲》、《調(diào)笑令》,劉禹錫之《竹枝辭》、《浪淘沙》,新聲迭出。孟蜀之《花間》、南唐之《蘭畹》,則其體大備矣。豈非共源同工乎!”該書對兩宋詞人及其作品介紹論述較多,金、元、明人亦及之。對詩詞文體關(guān)系,亦時有評論,如在說到梁簡文帝《春情曲》時說:“此詩似七言律……唐律之祖。而唐詞《瑞鷓鴣》格韻似之。”如在評論王筠《楚妃吟》時說:“大率六朝人詩風華情致,若作長短句,即是詞也。……予論填詞必溯六朝,亦昔人窮探黃河源之意也。”

(明)楊慎 ·國學 ·5.8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9章 詞品補 2015-10-09 15:52:34
內(nèi)經(jīng)知要
免費

醫(yī)經(jīng)類著作。明李中梓(1588—1655)撰。二卷。中梓字士材,號念莪,華亭(今上海)人。博學多聞,后因多病及其子被庸醫(yī)誤治,究心醫(yī)學,對《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的理論有較深研究。醫(yī)術(shù)高超,頗負盛名。在學術(shù)上受李東垣、薛立齋、張介賓等人影響較大,主張脾腎并重,強調(diào)陽氣的重要性,治療上擅長溫補。一生著述較多。根據(jù)《內(nèi)經(jīng)》、《傷寒論》理論,參閱諸家著述,結(jié)合其多年臨床經(jīng)驗,撰有《醫(yī)宗必讀》、《士材三書》、《頤生微論》、《傷寒括要》等著作。本書撰于崇禎十五年(1642),是《內(nèi)經(jīng)》的節(jié)注本。約五萬字。分道生、陰陽、色診、脈診、臟象、經(jīng)絡、治則和病能八類。分類系統(tǒng),選材精當,注文聯(lián)系實際,重點突出。實為學習《內(nèi)經(jīng)》的一部較好參考書。為后人所重,流習甚廣,為學習《內(nèi)經(jīng)》必讀之書。至清薛生白重校加按語,即后世通行本。有金閶傳萬堂刻本,清道光五年(1825)太邑趙氏重校刻本,一九三七年上海世界書局影印本。楊春波《論李中梓的學術(shù)思想及其主要成就》(《福建中醫(yī)藥》1963.8)、徐榮齋《略論李士材學說》(《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78.2),可供參考。

李中梓 ·國學 ·6.8萬字

最新章節(jié) 第16章 2015-12-26 23:50:25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涧| 鸡西市| 池州市| 蒙自县| 容城县| 玛纳斯县| 长沙市| 巨鹿县| 乐亭县| 民县| 桦川县| 新源县| 万源市| 兰西县| 聂荣县| 西林县| 常德市| 凤凰县| 龙游县| 钟山县| 南投市| 阳山县| 竹溪县| 沅陵县| 定结县| 花垣县| 西贡区| 永福县| 伊金霍洛旗| 特克斯县| 彰化市| 都昌县| 瑞昌市| 龙南县| 兰考县| 武强县| 澎湖县| 渑池县| 陈巴尔虎旗| 本溪市|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