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36章 《大成禮拜雜志》(之四)(13)

答、智仁勇三者。君子之大德也。君子大德以受命。故曰三生萬物也。

問、敢問肫肫其仁者何也。

答、君子之至德也。茍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問、肫肫其仁。即淵淵其淵。浩浩其天也。大道之有所倚。即凝于君子耶。

答、君子以正位凝命。天命之謂性也。率性之謂道也。修道之謂教也。故曰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問、君子奉天承命。是故篤恭而天下平歟。

答、君子順受其正而已矣。

問、敢問元午當中。道法弘開之時也。萬教歸儒。統一全球之會也。君子協和萬邦。萬夫之望也。其望也如何。

答、易不云乎。云從龍。風從虎。圣人作而萬物睹。

問、師者、體也。弟者、用也。用者、所以代師之勞也。何曰王者之師。天子無北面。中和師。天地之精華。萬圣之代表。至尊之上。無以加乎。

答、孟子云。五百年必有王者歟。四科十哲。皆其門也。重師所以尊道。亦即順天命也。

問、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名位者福也。大德受命何也。

答、大道宏開。三星蒞臨也。

問、三星者。后天之三元。仁化壽。勇化祿。智化福。福由智得。不必壯老。故紫微年少。祿由勇得。端在躬行。故文昌年中。壽由仁得。持之以久。故南極老翁。是耶否耶。

答、爾其聰明圣智達天之德者乎。未能下學。焉達天也。

問、虛中作實者。勇之事也。躬行匪易。巧內生蓮者。智之事也。言行惟慎。開辦學堂者。仁之事也。委曲求全。先虛中作實。而后巧內生蓮者。誠則明也。故先示曰。至誠受命。誠明曰大德。大德其三道。三道化曰中。允執厥中者??闪⑻煜轮蟊?。人倫道德者。勇之行。忠信之道也。大成者、智之行。忠恕之道也。學堂者、仁之行。中和之道也。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下學而上達。君子之道也。

答、君子之道。所以行之者一也。

問、非禮之禮。非義之義。大人弗為者。何以知之耶。

答、大人之道。本諸性也。性則順天之命而已矣。

問、受天之命在慎。得人物之命在智。智者、陰陽也。慎者、至誠也。

答、君子明而已。君子之明。明明德於天下也。

問、修道以仁。仁者乃能修道歟。

答、仁者之修道也。修道之謂教也。有教則無類矣。(芻談錄)

第一二零禮拜大智隱惡揚善

民國三年七月十七日記

問、子言禮運大同一節。忠信之道也??鬃友灾倚?。以中和眼光言之。是以人所不能也。

答、中和、忠恕、忠信。儒教之三乘也。順言之而已。亦猶天地之三教也。分三而合一也。問、天下之無智久矣。天下之無道久矣。天地閉矣。賢人隱矣。道其不明矣夫。道其不行矣夫。乾坤昏亂。陰陽顛倒。是非不明。故曰眾好之必察焉。眾惡之必察焉。否則同流合污。成混同世界矣。

答、天地閉。賢人隱。君子之智也。天地開。賢人出。君子之道也。天下有君子。則大同成矣。

問、舜好問而好察邇言者。善與人同也。致廣大而盡精微也。極高明而道中庸也。收天下之凡陽也。悅天下之人心也。美利以利天下也。此其所以為大智與。

答、中庸不可能也。茍非固聰明圣智達天德者。難道中庸矣。

問、回之為人也。聞一以十。得一善尚拳拳服膺而弗失。顏子其不足語中庸之道也與。

答、回之為言復也。復禮也。果其回也。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則依乎中庸矣。

問、孔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此道之不行也。賢者過之。不肖者不及也。此道不明也。圣者尚不足語中庸之道也與。

答、君子之道。率性而已矣。人莫不飲食也。鮮能知味也。孔子之所愚者、大智也。賢者即愚也。大智而愚也。故當智謀踴躍。愚而賢者。又當委曲求全。故曰大智者。隱惡而揚善。大賢者、好問而好察邇言。用其中於民。於斯為智也。於斯為賢也。於斯為舜也。於斯為回也。孔子之言有所為也。

問、然則智謀踴躍。委曲求全者。中庸之道也與。

答、明乎此。則可與言君子矣。(芻談錄)

第一二一禮拜倫禮之用和為貴

民國三年七月二十四日記

問、倫禮二字。有廣狹二義焉。二義之中。又互相為體用也。倫而無禮。固不行矣。禮而無倫。亦不禮矣??鬃釉?、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禮之用和矣哉。又曰博之以文。約之以禮。禮之用要矣哉。又曰、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禮之用大矣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君子敦厚以崇禮。禮運一篇。所以載大道之行也。倫禮之禮。非君子其孰能語此。

答、有子不云乎。禮之用。和為貴。和必生於中。故君子之道本諸身也。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無執中之學也。先王之道斯為美。君子篤於親。則民興於仁、倫也。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禮也。故曰君子之所以亡天下者。倫禮而已矣。(芻談錄)

第一二二禮拜內外合一即明明德

民國三年八月初一日記

問、子常言智謀踴躍。委曲求全。斯二語者。即君子之所以行道與。

答、智者、得天之道也。謀者、得人之道也。踴躍者、所以得大道、成大德。行大道。成大功。委曲求全者。所以盡精微而道中庸也。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也。

問、聞之曰盡精微者、謙道也。道中庸者、恭敬也。敦厚崇禮者、篤恭之道也。君子篤恭而天下平者。中庸之道也。謙謙君子者。和光同塵也。卑以自牧者。此其所以為大也。故曰舜其大智也與。好問而好察邇言也。然與否與。

答、明乎此。則孔子之溫、良、恭、儉、讓。可知之矣。

問、讀內圣外王。分而二。合而一。一篇筆記。言中為內圣。和為外王。中庸一書。乃可言內圣外王。大學不可言內圣外王歟。

答、此不過就其顯者言之耳。內圣外王之為道也。吾於性道談中。詳言之矣。若夫其義。即性道也。故曰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非自成己也。所以成物也。成己為內圣。成物為外王。君子修己以安人。即內圣外王合而為一也。故古之學者為己。以人為大己也。即內圣外王。合而一之也。今之學者為人。忘乎其己也。即內圣外王。分而二也。其合一之說。尤莫明於大學明明德一句。德者。君子之性也。明德者、至德也。明明德者、至道也。明德曰內圣。明明德曰外王。明明德者、明明德於天下也。故曰明明德者。即內圣外王合一也。內圣外王合一者。君子之性道也。君子之本性本諸天。故曰天命之謂性為內圣。君子之性教於人。故曰修道之謂教為外王。率性之謂道者。即內圣外王合一也。內圣者、先天之道也。外王者、后天之道也。內圣外王。分而二者。先后天判而為二也。內圣外王合而一者。先后天一以貫之也。一貫者、即性與天道也。故曰性與天道者。內圣外王在其中也。內圣外王。不分而分也。內圣外王。不合而合也。換言之、即君子至誠之道也。君子至誠以受命。即內圣而外王也。至誠者、君子之所以內圣也。受命者、君子之所以外王也。智仁勇三者。君子內圣外王之大道也。所以行之者一也。一者智也。智者明也。君子之智。明於內者曰內圣。明於外者曰外王。故君子一正心而內圣矣。一正心而外王矣。一正心、而內圣外王合而為一矣。一正心、而內圣外王一而二矣。一而二者、天命也。二而一者、慎獨也。故君子必慎獨者。天命之謂性也。明此、則皆內圣矣。外王矣。分而二合、而一矣。(芻談錄)

第一二三禮拜修心莫如修神

民國三年八月初八日記

問、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何謂也。

答、盡其心者。盡人事也。知其性者。盡人合天也。知其性則知天者。命之原本乎天。性與天道也。君子之所以知天命。畏天命。存心養性之所以事天。天人之所以合一。君子之所以奉天承命也。故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君子必慎其獨也。

問、君子出處有節。隨天命而行。未可茍也。君子之所為。眾人固不識何也。

答、行時中之道也。

問、上智之智在上。上則可以臨下。何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

答、上智者不移也。茍用智焉。則多才多藝矣。

問、知真儒者、方足以知佛。知佛而后真知儒。真知儒。則知萬教萬法。皆由於道矣。

答、三教合源。萬教歸一也。

問、人有言曰。天命之謂性。天德也。率性之謂道。王道也。修道之謂教。無類也。無類即大同。故君子之道。本諸天。所以統一全球。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不可須臾離也??呻x則不足以位天地。而育萬物。故君子而時中焉。

答、時中之君子。天子也。代表上帝。天下先賴之以平也。

問、受命方可以為性。此又身外之性命合一。即天人合一。位天地。而育萬物也歟。

答、故君子命立而天下平。不知命其何以為君子哉。

問、平天下者。平之以道。治之以法耶。

答、道法并行。所以體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以安天下之民也。

問、道法并行。乃王霸并用與。

答、天下歸仁之謂王。行道曰仁者。行法曰剛者。道法并行。所以挽天地之氣數。行三教之大道。明明德於天下。統一全球。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也。何霸之云。

問、智謀者、盡人也。踴躍者、合天也。智謀踴躍者。所以超出氣數之外。委曲求全者。所以挽回天地之數。大道之行也。淵兮似萬物之宗。非委曲求全。不足以中流砥柱。故天降大任。逆來順受者。至誠方足以受命也。受命而立命。智謀始能踴躍也。智謀踴躍。大德必受命。與天地合其德。代天行道。上帝之子也。常體上帝之心。有不委曲以求全者乎。

答、君子之立命也。難於己。君子於受命也。難於人。君子之行道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上帝之心也。以上帝之心。行上帝之道。焉有不仁者乎。

問、己欲立而立人者。何也。

答、聚有緣也。

問、己欲達而達人者。何也。

答、渡眾生也。

問、聚有緣者、道也。渡眾生者、法也。道法并行。又君子之所以受命歟。

答、不忘道法。顧天之明命也。君子素位而行。用之則行。舍之則藏。何所容心於窮達哉。問、立人者。儒家之言行。達人者、釋家之慈悲。儒佛并用。是謂至德。至德必凝至道。何患上帝之不降衷哉。

答、至德而凝至道者。三教合源也。三教合一。而大道行矣。

問、何謂如來。

答、如來者、佛也。身居虛無寂滅界。不生不滅。不勞不苦。無為而總持萬物。萬物莫不因此而成。即所謂上帝也。居身極樂界中。化身至苦界內。故上帝在我頭上。在我心中。如有所來。亦無所去。充塞兩間。不可須臾離。故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梢园_天地。養育群生。即性道也。性道雖大。不由人道。則無由入。故以儒為先。性道雖廣。終復於命。故以道教為歸。此三教所以同元合源。萬教所以當歸儒也。

問、修身莫如修心。修心莫如修神。此三教之差點。一元所分。各得其正也。

答、修身之道。行於大同世。修心之道。行於大化世。修神之道。行於神化世。三教遞進。大道斯完。

問、人之言曰。大學者、大成之學。大學之道。致大同之道也。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三教合源也。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者。性命雙修。一以貫萬。萬教歸儒也。故孔子獨系明明德一句。發明內圣外王。以平天下為始。為天地立極。人民立命。人道之發軔。固如是也。

答、大學一書。已隱含三教合源。萬教歸儒。大同之法。大道之源。特人未之思耳。

問、人之言曰。萬教歸儒。即上帝之真道。貫一上帝之道。必降衷下民。故曰天命之謂性。降衷下民。即大道在人。故曰率性之謂道。大道在人。即上帝之教行於天下。故曰修道之謂教。君子代表上帝宣化保民。必法三教。以為大德。戒慎乎其所不睹??謶趾跗渌宦?。法道也。畏天也。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法佛也。性道也。慎其獨者。法儒也。人道也。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萬教歸一。一以貫之。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代表萬教。即代表上帝。致中和。天地位。萬物育。大德受命也。天子也。故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語小天下莫能破。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答、中庸一書。乃大道之行。萬教歸儒。以上帝立教。故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大同之成。躬行此書也。言大同者。未之思耳。

(大成禮拜終)

全書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策勒县| 杂多县| 黄浦区| 民和| 托克托县| 阜新市| 五峰| 九江市| 金溪县| 九龙坡区| 尼木县| 海阳市| 乌鲁木齐市| 寻乌县| 合阳县| 松阳县| 南丰县| 理塘县| 甘德县| 武邑县| 承德市| 深州市| 民勤县| 陇川县| 江都市| 马边| 上林县| 金华市| 锡林郭勒盟| 光山县| 松滋市| 吉林市| 东莞市| 宝山区| 陵水| 峨边| 定西市| 出国| 龙岩市| 留坝县|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