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全球圖片總匯是新華社全力打造的國家級圖片庫,管理新華社1.2萬余名簽約攝影師,目前庫存照片千萬余張,并以每天3000張的速度增加。這本畫冊精選近年來中國全球圖片總匯發布的400張新聞圖,其中包括大事件官方攝影報道,編輯專題策劃報道,以及社會新聞和突發事件報道,它們的作者來自全國各地。我們將這些攝影師的作品匯集成冊,以影像紀錄展現時代的變化和人民生活的溫度。
中國國際文化影像傳播有限公司 ·民俗文化 ·2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對聯。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8萬字
對聯,漢族傳統文化之一,又稱楹聯或對子,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它是中國漢民族的文化瑰寶。本書介紹了一些地方的關于山、水的對聯,如“雙劍峰瀑布(廬山)”、“普照寺篩月亭(泰山)”、“萍河(徐水)”、“秦淮河(南京)”等等。
蕭黃編著 ·民俗文化 ·3.1萬字
為什么說人人都可以是民俗學家?為什么說民俗學是一門很酷的學問?日本民俗學領軍人物島村恭則力作,講述為什么民俗學是一門重新定義生活的學問。日常生活中,人們總是會按照一些習俗或默認的規則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為什么要做的事,這正是民俗學大顯身手的地方。與我們以往的刻板印象相反,民俗學并不是為古老事物追根溯源的學問,而是一種反主流、反霸權和反中心的文化心態。本書是一本面向大眾的民俗學入門書籍,通俗易懂,貼近生活。書中列舉了大量生動有趣的案例,如大學校園里流傳著的七大怪談;各個家庭內部實行的規則;消防員、鐵路員工、法官、辦公室白領的日常生活;作為社交場所的平民區咖啡店;動漫圣地創造出的新民俗;新冠病毒肆虐下的魚身鳥喙人面的妖怪護身符的大流行;互聯網時代稻荷神信仰的全球化;“座敷童子”的現代轉型等等。本書簡明易懂地介紹了現代民俗學的知識,向讀者展現出現代民俗學的魅力。讓民俗學成為每個人都能學會并加以運用的技能,從而使人們的生活變得更加多姿多彩,充滿趣味。
(日)島村恭則 ·民俗文化 ·11.6萬字
本書分為三部分,“節氣研究”主要包括二十四節氣的歷史及其現代傳承、海外傳播,二十四節氣歌謠諺語的流變及其與農業民俗的關系,二十四節氣的現代保護等內容;“農具研究”主要包括民具學的發展研究,通過實例研究農具與農民、與民俗的關系等;“鄉土景觀研究”主要包括日本鄉土景觀研究方法及對中國鄉土景觀研究的借鑒意義,太湖東部平原“浜村相依”、哈尼族梯田文化、興化垛田等方面的實例研究。
季中揚 楊旺生主編 ·民俗文化 ·25.2萬字
文化是國家的根基,民俗尤是。用比較視角來展現傳統的中外民俗,在已有研究中并不鮮見,但用英語撰寫的專著相對較少。為切實響應中國政府提高國家軟實力的號召,讓中國民俗真正走向世界,《中西民俗對比研究》全書用英文撰寫,共十二章,試圖對民俗在定義、分類、特點、功能、發展歷史等宏觀介紹的基礎上,對中西方飲食、服飾、住宅、出生、結婚、喪葬、節日、信仰與禁忌、社交禮儀、民間藝術、民間娛樂等方面進行微觀研究比較。
張立玉 陳珞瑜 ·民俗文化 ·11.9萬字
《別具一格的蹴鞠與馬球》中講述的馬球,古稱擊鞠,即騎馬打球,是一項古老的體育活動。在我國唐朝時期,馬球運動非常流行,從宮廷到民間都有廣泛的開展。唐以后,馬球運動不斷發展演變,走向衰落,卻同時向周邊地區不斷傳播,甚至傳向海外,成為今天的馬球運動。
張志編著 ·民俗文化 ·2.8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我們的傳統節日冬》介紹了寒衣節、下元節、冬至節、臘八節。
邵鳳麗 ·民俗文化 ·6814字
本套書系的特點是全景展現,縱橫捭闔,內容采取講故事的方式進行敘述,語言通俗,明白曉暢,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古風古韻,格調高雅,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欣賞性、知識性和延伸性,能夠讓廣大讀者全面觸摸和感受中國文化的豐富內涵,增強中華兒女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豪感,并能很好繼承和弘揚中國文化,創造未來中國特色的先進民族文化。
劉干才編著 ·民俗文化 ·6.8萬字
《中國匾額保護與文化傳承論文集》,是北京民俗博物館組織編寫的匾額主題的論文集。論文集研究范圍廣泛,涉及匾額字義本源研究,匾額文化的美學價值,匾額的地域性及藝術風格分析等,論文中還有匾額個案分析,如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北京孔廟、先農壇、東岳廟等建筑的匾額研究。匾額,是中華文脈的重要標識之一,是傳統文化可以依托的重要載體。目前,中國文史學界諸多學科幾乎無人研究匾額,這是文史學界在學術上的一個重大疏漏。民俗博物館倡導《匾額學》的研究,對弘揚、繼承和復興傳統文化將大有裨益。
曹彥生 ·民俗文化 ·19.7萬字
商丘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華民族文明發源地之一。《文化商丘》是從文化視角系統整理商丘地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挖掘保護傳承商丘地區優秀歷史文化資源。本冊《民間文化》是叢書之一。該書從帝王文化。火文化傳說、五谷醫藥月舞文化、遠古發明、英雄文化、節日文化等多個方面,系統論述了商丘多姿多彩的民間文化。
劉玉杰主編 ·民俗文化 ·15.7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吳瑛 蘇醒 ·民俗文化 ·17.6萬字
《通往岡仁波齊的路》是著名導演張楊的首部文字作品。張楊在書中回顧了自己二十年的從影歷程,以及備受矚目的電影《岡仁波齊》和《皮繩上的魂》的創作故事。傳奇的經歷與頗具張力的行文風格無不透露著張楊獨特的藝術觀與坦誠的人生觀。作為內地第六代導演的代表人物,張楊持續不斷地進行著風格實驗與自我突破,憑借《洗澡》《向日葵》《昨天》《落葉歸根》《岡仁波齊》《皮繩上的魂》等一系列精彩之作,一路斬獲各大電影節重要獎項,為華語影壇注入了與眾不同的活力。本書收錄了張楊導演的珍貴照片,以及大量精美絕倫的藏地攝影作品。
張楊 ·民俗文化 ·6.7萬字
北宋治平元年,錢四娘變賣家宅攜來巨金動員莆田當地百姓動工截流筑堰,失敗后投河以身殉陂。后李宏在智日和尚的幫助下,經數載實終于在錢四娘的基礎上修筑成木蘭陂。木蘭陂是當時福建最大的引水工程,也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古老陂壩工程之一。木蘭陂至今仍然橫臥中流,造福世人。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79字
本書是慶祝鐘敬文先生誕辰一百周年而召開的民俗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所與北京師范大學聯合主持,收集了國內外著名的民俗學者近年來的民俗學論文,探討了新時期下民俗學如何發展,如何為國家的文化建設做出自己的貢獻。本書的出版對國家文化政策的制訂會有一定的借鑒作用。
朝戈金 董曉萍 蕭放主編 ·民俗文化 ·19.2萬字
東漢明帝劉莊登基后,各地水災情況嚴重,下決心要治理黃河與汴渠。王景得到推舉并得明帝欣賞,明帝排除眾異任命王景主持治理水患事宜。王景整整歷時一年,筑堤千余里,終于平息了肆虐數十載的黃河水患,實現了黃河歷史上800年安流局面。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116字
重回20世紀外交現場,見證戰爭世紀中催生新秩序的大國角力。劍橋大學教授讀出檔案之中的鮮活歷史,還原二戰、冷戰、越戰、中東沖突背后的外交戰。六場峰會,百年進程,攸關數十億人命運的談判與妥協。曾經,幾個大國元首會面,就足以左右全世界人的命運。1938年,慕尼黑會議,張伯倫和希特勒會面,此后納粹更加肆無忌憚,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生靈涂炭。1945年,雅爾塔會議,羅斯福、丘吉爾、斯大林密會八日,確立戰后國際格局。雅爾塔會議是希望的序曲,也被視為冷戰的前奏。1961年,維也納會議,這是冷戰開始后首度重啟峰會,在肯尼迪與赫魯曉夫火藥味十足的碰撞之后,是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深陷越南戰爭的泥潭。1972年,莫斯科會議,尼克松和勃列日涅夫互相讓步,冷戰走向緩和。1978年,戴維營會議,卡特、貝京和薩達特分別代表美國、以色列和埃及,為中東和平斡旋。成果斐然,卻未能持久。1985年,日內瓦會議,里根和戈爾巴喬夫破冰會晤,冷戰走向和平結束。六場峰會,十四個站在權力之巔的人各懷心事,為利益,為野心,為理念,或為實現戰爭的企圖,或為達成和平的愿景,在外交場上展開競逐。
(英)戴維·雷諾茲 ·民俗文化 ·30萬字
周星和王霄冰主編的《現代民俗學的視野與方向(民俗主義本真性公共民俗學日常生活上下)/民俗學系列/中國社會治理智庫叢書》圍繞“民俗主義”、“本真性”和“公共民俗學”幾個核心概念,匯聚了德國、日本和中國等有典型意義的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其中既有譯自德國、日本、美國的關于此問題的有名學者的論文,也收有中國學者關于相關問題的有價值的討論文章。其中大部分文章都是未公開發表過的或者搶先發售譯介的。本書分六個單元:一、民俗主義與德國民俗學;二、民俗主義在日本;三、民俗主義在中國;四、民俗主義與本真性;五、公共民俗學;六、追問現代社會的日常生活。
周星 王霄冰 ·民俗文化 ·77.2萬字
妖怪文化在日本民俗學中有著重要地位,對日本宗教、民俗習慣、文學及藝術創作都有深遠的影響。《妖怪來襲》以“浮世妖怪顯形記”“浮世間的繪妖人”“浮世名妖錄”和“浮世之外信仰之間”四個章節梳理妖怪在日本文化中的由來和發展,書中的妖怪千姿百態,有石燕的青行燈、北齋的鐘馗、國芳的大骷髏、芳年的清姬、曉齋的肉筆九尾狐,還有現代藝術家筆下的DJ阿巖……將具有代表性和在別處不多見的浮世繪作品及其背后的故事呈現給讀者。《妖怪來襲》由一本圖文書和一本立體書組成,配以200余幅浮世繪作品,并將妖怪形象立于紙上,給讀者提供多樣的欣賞體驗。
王逸杰 ·民俗文化 ·2.9萬字
月月和亮亮每年寒暑假都會去山西農村老家,等到假期結束后,他們便回到北京上學。農村和城市的過節氣氛不同,有的風俗習慣也不同。爺爺奶奶帶月月和亮亮參加節日的活動,是為了讓他們了解很多古老的風俗習慣,吃節日的美食,是為了讓他們了解節日的文化淵源。《手繪中國民俗》是由本土作者創作的一套人文科普圖畫書,將中國有代表性的傳統節日按時間順序,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卷,共16個節日,每卷介紹四個節日。以山西農村和北京為例,故事講述了以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是如何過節的,每個節日都設置了幾個版塊介紹民俗活動、美食、傳說、物候等小知識。每個節日還甄選出適合孩子誦讀的詩歌、童謠。這套書將我們的節日編織成一個個鮮活有趣的故事講給小朋友,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節日文化的博大精深,也通過形式多樣的節日實操,讓他們體驗節日文化的魅力,激發他們對節日文化的興趣與熱愛,并引以為豪。
邵鳳麗 肖婷 ·民俗文化 ·5904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