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當代中國的視覺文化研究》聚焦于“視覺的社會建構”和“社會的視覺建構”之互動關系,將視覺文化置于中國當代社會轉型的偉大實踐之背景中予以考量。從大眾文化、先鋒藝術、草根傳媒文化、城市景觀、視覺體制和視覺技術六個“扇面”出發,深入探究了當代中國的社會變遷與視覺性建構的復雜關系,以期厘清當代中國視覺文化與社會轉型的內在邏輯,并探索視覺文化實踐如何為建構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周憲 ·文化研究 ·31.1萬字
近些年來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重視,中國傳統服飾也在此行列,特別是隨著漢服及古裝劇的熱度越來越高,人們對于傳統服飾的好奇與探求的欲望也在增加。然而不少影視劇為了美觀,加入了很多現代元素,也就是說,最直觀表現在我們眼前的“古裝”實際已經不是真正的古裝了。真實的古裝又會是什么樣子呢?本書將向讀者講解有關傳統服飾的知識。作者通過古代服飾、近現代服飾、妝容飾品、衣料工藝、影視劇中的古裝等五個部分,用幽默的語言、細致的論證和豐富的圖片,結合眾多古代繪畫、壁畫及雕塑等,講述中國服飾的點點滴滴,為讀者展現中國服飾的美。
春梅狐貍 ·文化研究 ·14.3萬字
批判詩學在中國的效果歷史內在于其被接受、闡釋和反思的歷史性之中,核心在于跨語境的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本書擬在新時期以來的具體話語場域與特定問題結構中,對批判詩學在跨語境對話中所發生的理論變異、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諸層面展開深入研究。通過剖析批判理論在跨語境對話中鏡像建構與意義再生產研究,為思考當下社會文化張力和詩學話語及理論范式變化敞開一個視角,推動批判詩學之“中國意義”的反思進一步深入。
孫士聰 ·文化研究 ·25.1萬字
本論集選取的文章,時間跨度80多年,是研探河湟歷史文化的學術精品。民國時期出版的《新青?!贰缎聛喖殎啞贰段鞅眴栴}》等雜志,載有介紹、研究河湟歷史文化問題的文章,現已引起學界重視,筆者也翻閱過其中一小部分,收獲甚多。本想結集出版這些文獻,無奈民國時期載于期刊、報紙、內部資料等的相關文獻太多,而我精力、財力皆十分有限,只好作罷。此次選取這些文章,一是想體現河湟歷史文化研究的傳承有序,二是希望引起關注,未來有學者能做全面收集、出版這些成果的工作。本論集所收錄的現當代學者論文,既有以人群為對象的地方史研究文章,也有反映空間特性的區域社會史研究成果,能夠較全面地反映河湟地區歷史文化的總體面貌。本論集所選取的青海師范大學相關學者的論文,也集中體現了中國史一級學科博士點科研團隊的研究特色和科研水準。
李健勝主編 ·文化研究 ·27.7萬字
本書圍繞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構建起規范的分析框架,形成學理化的思想表達和對中國經驗普遍意義的科學闡釋,并根據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特征與本質要求,確立其價值導向和目標體系,還在借鑒各國普遍經驗和立足中國具體國情的基礎上,從主體、客體、載體、制度、機制、效果等不同維度出發,構建系統性的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體系。數字技術正在讓文化遺產“活起來”,讓傳統文化以多媒體、交互性和個性化的方式呈現出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被極大激活,很好地滿足了當代社會對文化的多樣化需求,為歷史文化增添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為此,要發揮政府在文化遺產數字化保護中的主導作用,強化制度保障,推動數字技術的法制化進程,避免損害文化遺產珍貴的歷史文化價值。加強數字文物保護、數字文物修復等技術研發,提高數字文物的展示和保護水平。
夏杰長 宋瑞 金準等 ·文化研究 ·10.7萬字
原生民歌是相較于現代流行歌曲的一種傳統藝術表達形態。2006年中央電視臺第十二屆“青年歌手電視大獎賽”首次設立了原生態唱法組,這是原生民歌引起廣泛重視的起點。原生民歌之所以走近大眾視野,除了其質樸的表達方式為大眾帶來別樣的感受外,更重要的是原生民歌是體現區域經濟文化的重要表達方式,折射出在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今天,地區文化的重要性亟待引起重視并進一步發揮其作用。本書是一本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收錄近50篇文章,從不同角度、多個層面圍繞原生民歌的傳承與發展展開論述和討論,對于如何進行發揚和傳承民歌傳統藝術,做好保護研究、延續中華民族文化血脈具有一定指導意義。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為文化和旅游部直屬公益二類事業單位,成立于1998年。主要承擔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調查、記錄、保存、研究、傳播的工作職責。重慶旅游與文化研究院,成立于2014年7月,由重慶市旅游局主管,以旅游與文化融合為特色。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研究院 ·文化研究 ·25.8萬字
本書是德國古典社會學奠基人斐迪南·滕尼斯的代表作,滕尼斯不光是社會學家,也是現代霍布斯研究的開創者,而本書正是他的霍布斯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本書一方面細致地考察了霍布斯的生平以及他生活成長的時代背景,借對霍布斯生命史的解讀,滕尼斯開辟了一套以性格學與行動論為取向的社會科學傳統,并勾勒出一位具有生活智慧、以言行事的鮮活現代理想行動者形象;另一方面詳盡地整理了霍布斯的全部哲學思想,從自然哲學到政治哲學,對近代自然觀、人性論、自然法和政治思想展開了詳盡的解讀,并以此奠定了滕尼斯本人的社會學思想。本書不光在霍布斯研究領域具有開創地位,而且是深入理解滕尼斯社會學思想的基礎文本。
斐迪南·滕尼斯 ·文化研究 ·22.5萬字
《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研究》以故事類型分析為基礎,對1900-2000年間流傳在鄂爾多斯地區的近600則蒙古族民間故事文本進行研究,析出335則故事文本納入163個ATU故事類型編號,并根據同型異文情況,新增23個類型編碼,完成《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類型索引》。在故事敘事研究方面,對動物故事、喇嘛故事、英雄故事與機智人物故事四大故事群體進行角色功能、母題和情節特征、敘事主題等研究。在故事的傳播研究方面,對故事家朝格日布講述的“漢族故事”與漢族明清小說、田清波神父搜集的《阿爾扎布爾扎汗》與印藏流傳的《三十二個木頭人》等故事文本進行比較研究,探索鄂爾多斯蒙古族民間故事的多元文化淵源、交流途徑與文化意義。
李麗丹 ·文化研究 ·31.5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們共享的重要研究平臺。本書為該集刊的第14輯,精心選用了22篇文章,設置了7個欄目。其中,除常設的經典欄目“區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之外,特別推出的欄目有“云南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檔案·王余杞”以及”“‘區域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特稿”,而不定期欄目“書評”所評介的,亦是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編委會一如既往,在常中求變、從傳統中求創新,努力將學界在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集中推出,為進一步推動文學研究的區域視角盡心竭力。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4.7萬字
地理環境在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形成過程中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本書以音樂地理學視角研究嶺南傳統音樂的主要種類,包括廣東音樂(粵樂)、廣東漢樂、潮州音樂、粵劇、潮劇、廣東漢劇、雷劇、陸豐正字戲、粵北采茶戲、嶺南古琴、潮州箏、中山咸水歌、汕尾漁歌、梅州客家山歌、白口蓮山歌等的形成緣由和生存空間,這些樂種、劇種、民歌、琴派都起源于特定地域,在發展形成中不斷擴散,最終形成其穩定的分布區。因此,本研究的意義在于通過辨別嶺南傳統音樂形態的地域性差異,更準確地把握嶺南傳統音樂文化形式本體的細微之處,使優秀的嶺南傳統音樂藝術得以挖掘、保護和傳承。
馬達等 ·文化研究 ·17.8萬字
這個時代政局動蕩、戰火紛飛,這個時代思想活躍、文化繁榮。《洛神賦》:“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中輕逸飄搖的“流風回雪”之姿成為這一時代的底色。風流瀟灑、不滯于物、不拘禮節也成為打在這一時代士人身上的標簽,最終轉化為中國文化的精神品質一直影響至今。書中以嵇康、阮籍等人物和荀彧之死等為人所熟知的歷史事件切入,從政治與思想互動關系的角度闡述六朝精神史的變遷,理解士人是如何在積極入仕廟堂的同時,又可以在精神上處于山林之間。
李磊 ·文化研究 ·15.1萬字
這是一批中國優秀的神話學學者的精研之作,它以文集的形式,專著的編輯方法呈現,旨在濃縮這批學者“數十年磨一劍”的研究精華,體現出中國神話學界當下的水準,以及人文研究領域的開拓性思考。全書按學科的內在邏輯來分章節,在編排上附有每位作者的神話研究觀點總揆、佳作介紹,并由其推薦該領域數種重要的文獻,以便讓專業學者、有興趣的讀者深入了解中國神話學的前沿風貌。
譚佳主編 ·文化研究 ·27.3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身份與認同理論、全球化身份認同:一種新的視角拓展中心主義的內徑:重新解讀認同、向身份方陣理論邁進——建構動態文化身份框架的設想、全球化語境下跨文化認同的建構、文化、語言與認同、跨文化交際巡禮。
任裕海 ·文化研究 ·21.2萬字
這本小書將介紹那些暴躁易怒又爭吵不休的北歐諸神——以奧丁為首的阿薩神族、神秘的華納神族,以及他們所在的神話世界。文中有大量自古諾斯語翻譯而來的篇章,它們更真切地呈現出這一神話世界的樣貌,為我們描繪自創世至諸神的黃昏之間發生的那些事跡,其中包括諸神與巨人之間持久的矛盾沖突,男性和女性英雄所經歷的傳奇或不幸,發生在他們家族之間的爭端、復仇、聯姻和謀殺,以及諸神與凡人之間的交往,等等。
(英)卡羅琳·拉靈頓 ·文化研究 ·8.9萬字
CADAL項目標準規范體系包括數字對象框架、資源集合框架、信息組織框架和知識組織框架、輔助框架等5大框架14個標準規范集。本分冊匯編的標準規范涉及資源集合框架和輔助框架,包含數字資源發布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訪問規范、數字版權管理標準規范集、數字資源加工版權許可規范等。
韓松濤 ·文化研究 ·10.2萬字
這本書是西方首部系統研究和介紹小津安二郎電影藝術的專著,也是著名日本電影專家唐納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過對小津電影的主題、編劇、拍攝、剪接之深入分析,窺探其電影文法與美學風格,并以此展現了蘊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歷史、社會及文化意涵。
(美)唐納德·里奇 ·文化研究 ·18.6萬字
八大山人的藝術風格自成一家,別具面目,對后世影響深遠,在中國藝術史上占有獨特的地位。但他的作品晦澀難解,留給世人很多謎團。甚至連八大山人這個名字本身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栋舜笊饺搜芯俊窌r隔多后修訂再版,作者結合新發現的文獻,增加了一些章節,改寫了部分內容,充實了若干論證材料,尤其是對八大山人的藝術哲學觀念、思想發展過程和家學淵源等方面的討論,融入了較多的新內容,同時也記錄了作者在這一領域不斷思考的痕跡。
朱良志 ·文化研究 ·49.5萬字
本書為袁行霈先生主編、北京大學國學研究院主辦之輯刊,每年兩卷,此為第47卷。本期共收錄相關領域論文十六篇,涵蓋經學、歷史、文學、哲學、文獻學等各領域,所收錄論文均經過編委會及外審專家嚴格地審定,為各自領域內之佼佼者。本卷設“易學研究專欄”,共收錄易學文章8篇,其余文章則涉及語言文字學、史學、文獻學等。
袁行霈主編 ·文化研究 ·33.3萬字
香山地區人文歷史積淀深厚,清代、民國、建國初期、改革開放以來均有重要的事件再次發生。本書收集了香山地區多年來的具有歷史感的老照片,用以記錄歷史,傳承香山地區的民俗文化。本書編纂歷時半年多,有十幾位作者撰文投稿,總字數約15萬字。本書出版后,將成為香山地區歷史的重要記載,也是香山歷史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一環。
香山街道辦事處 ·文化研究 ·12.3萬字
美國漢學家比爾·波特以其對于中國文化的追尋而聞名。他的代表作《空谷幽蘭》,就是深入名山尋訪中國當今隱士的作品。而在《一念桃花源》中,他則試圖追尋中國人心中千百年以來的理想世界——桃花源。在書中,波特踏著陶淵明與蘇東坡的足跡,經揚州一路向南至惠州、雷州,直到天涯海角的儋州、瓊州,再回溯到陶淵明的故里廬山。陶淵明、蘇東坡、王安石等人遺留至今的遺跡、當時當地的處境、心態以及隨之而生的詩歌、理想,在波特優美流暢、明白如話的文字中自然浮現,還有手繪的路線圖、地圖和實地拍攝的照片,一起把我們帶入古代文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些古人的遭遇與恬淡自然的心態,返照自身,安放我們當下的心靈。就在我們身處的滾滾紅塵之中,在我們心中,找到自己所屬的世外桃源。
(美)比爾·波特 ·文化研究 ·5.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