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尼采曾以“炸藥”自喻,是“與被釘在十字架上的耶穌對抗的‘狄奧尼索斯’”,也是進入本世紀才大放光芒的哲學家和詩人。尼采以第一人稱的自問自答,在生平第一部自傳和絕筆之作中,逐一點評了自己的代表作,對“尼采”如何成為“尼采”,做出了權威的詮釋。這是一部以思想為核心的自傳,也是閱讀尼采其他著作,理解他的哲學思想的指導之書,為尼采的其他著作提供了某些心理學和傳記性的材料。
(德)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 ·西方哲學 ·7.7萬字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是一部詩體散文,作者借用古代波斯拜火教始祖查拉圖斯特拉之名,有意對抗基督教的圣業,模仿圣典的文體,以比喻和逸事描述查拉圖斯特拉升華進入超人之域的過程,是一本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結晶,副標題為“為所有人、不為某個人而寫的書”,象征地表現出尼采最后的境地。這部作品雖然包括了尼采的一切,但查拉圖斯特拉是作品的主人公,而非作者本人。
(德)尼采 ·西方哲學 ·17.5萬字
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回味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擇:寧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伙人一起正確(西塞羅語)。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回精神的涵養,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本書主題是探討施萊爾馬赫的柏拉圖研究。施萊爾馬赫是德國近代著名的哲學家和神學家,對德國哲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而他的哲學工作很大一部分就體現在他對古代經典的翻譯和詮釋上,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柏拉圖的研究。研究施萊爾馬赫是當代西方古典學界的重要工作之一,本書收錄的文章是西方古典學研究專家們最新的研究成果。本書宜歸入哲學思想類著作。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19.6萬字
舍勒思想的確立是受胡塞爾現象學激發而作的《倫理學中的形式主義與質料的價值倫理學》,此書是與胡塞爾《邏輯研究》和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鼎足而立的現象學三大經典之一,實際構成了從《邏輯研究》到《存在與時間》的思想軌跡。針對康德之形式先天論,舍勒試圖論證“情感先天論”,認為情感是個體生活及其倫理行為的基本質料。不同于胡塞爾,舍勒強調,現象學是實事的現象學,走向生活世界、尤其是生活世界的倫理現象。
(德)馬克思·舍勒 ·西方哲學 ·15萬字
本書立足于《法權學說》這部被西方學界遺忘了近兩百多年的著作,試圖從“法”、“自由”和“強制力”這三個概念出發,來理解康德整個政治哲學的基本架構及其根本精神。本書駁斥了有關康德政治思想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看法,而試圖表明,康德的整個政治論說并不處在其哲學規劃的邊緣,而是與他的基本哲學旨趣存在內在的勾連,同時,那種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所呈現的個體主義,并不是康德實踐哲學的最終形式,相反,在《法權學說》這部著作中所呈現的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的強調,使其道德和政治哲學,尤其是康德式的那種自由主義,明顯不同于立足于“個體”的英美式自由主義。
吳彥 ·西方哲學 ·17.8萬字
《個人與社會的辯證法:阿多諾社會理論研究》從個人與社會的關系維度,論證了阿多諾的社會理論。與實證主義社會理論不同,社會在阿多諾那里是個功能性概念;與康德的先驗主體觀不同,個人在阿多諾那里是指有持續反思能力的經驗性個體。在晚期資本主義條件下,個人與社會之間要達成和解是很有壓力的,而要改變這種狀況,除了需要我們的不妥協的批判外,還需要一種能實現公正的交換平臺,在那里個人與社會的最終和解就是勞動力與他的他性的和解的一部分。和解所要達成的“和平”就是一種個體主體、集體主體和客觀世界之間的星從。阿多諾的這種個人與社會的辯證法確立了法蘭克福學派關于社會研究的基本框架。作為一種社會哲學,阿多諾的社會理論重新考察了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和方法,也影響了理論社會學的發展方向。
陳燕 ·西方哲學 ·17.2萬字
《社會契約論》,是一部政治哲學著作。它探討的是政治權利的原理,它的主旨是為人民民主主權的建立奠定理論基礎。它的問世,是時代的需要,是人類社會向前進步的產物;它正確回答了歷史進程提出的問題:法國命運的航船駛向何方。人類是幸運的,人民是偉大的,在歷史發展的緊要關頭,總有人指引前進的道路,人民總能及時做出正確的抉擇。“在18世紀的法國政治思想領域里,存在著三種改革國家政治制度的學說:孟德斯鳩主張立憲君主制,伏爾泰主張開明的君主制,而盧梭主張民主共和制。
(法)盧梭 ·西方哲學 ·6.9萬字
《康德書信百封》從康德遺留于世的300多封信中選出100封書信,根據年代先后按照編年史順序排列。康德書信是康德哲學思想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們不僅包含了康德對自己思想體系的許多重要的說明和解釋,形成了康德哲學著作的一個重要補充,而且以動態的方式再現了康德哲學思想形成的過程。同時,它們也是康德生活與事業的忠實見證人。此外,《康德書信百封》的附錄部分收錄了康德三篇重要的論文,即《關于一種出自世界公民意圖的普遍歷史的觀念》《回答一個問題:什么是啟蒙》《重新提出的問題:人類是否在不斷地向善進步?》。
(德)康德 ·西方哲學 ·16.9萬字
本文的目標,就在于彰顯一條極其簡單的原則;無論個人還是集體,人類只有出于自衛這一目的,才能去干涉他人的行動自由。違背文明社會中任何一個人的意志,并且正當地對此人行使權力的唯一目的,也只能是為了阻止他危害他人。任何一個人唯一應對社會負責的,就是涉及他人的那一部分行為。對于只涉及自身的那一部分,個人依法具有絕對的自主權。對于自己,對于自己的身心這兩個方面,個人都具有獨立的支配權。
(英)約翰·穆勒 ·西方哲學 ·10.4萬字
《知識的命運》的目標是試圖打破科學哲學家和科學知識社會學家在學術大戰中陷入的理性與社會二分的知識論僵局,填補知識生產的經驗條件和理想的成功條件之間的細節。科學哲學家忽視社會力量在科學知識建構中的作用,主張把科學知識考慮為理性的認知過程的結果,而科學社會學家則認為,科學家的認知活動必然要受到許多非認知的社會因素的影響。這種歧異隱含的一個共同假設是:把社會力量看成是偏見之源,看成是非理性的作者基于歷史與邏輯的視域,抓住科學探索的社會性與多元性特征,綜合當代生物學事例,從理解知識的三種維度出發,剖析了造成這種僵局的認識論根源,以及破解這一僵局的方法論途徑。
(美)海倫·朗基諾 ·西方哲學 ·17.4萬字
本書內容主要分為存在與虛無、哲學的談話、文學與藝術、文學與寫作以及薩特年譜等五部分內容。
張秀章 解靈芝 ·西方哲學 ·11萬字
柏拉圖遺存著作的真偽一直有爭論。現在學界的傾向是謹慎避免“懷疑”態度。不過,有些歸于“柏拉圖”名下的文本被公認為隸屬于柏拉圖哲學,是希臘化的羅馬時期著作,卻未必是柏拉圖本人的著作。這些文本被稱為“柏拉圖雜篇”,作為古代文獻,它們對我們理解柏拉圖和那個時代的思想,都彌足珍貴。本文集的編譯者認真收集了盡量齊全的有關古希臘語原文文稿,將其分為“定義集”“托名作品集”“箴言集”和“悲劇殘句集”四個部分,并翻譯注疏,以饗讀者。
(古希臘)柏拉圖 ·西方哲學 ·9.7萬字
《<理想國>的內與外》重拾中西方古典學問墜緒,不僅因為現代性問題迫使學問回味古典智慧,更因為古典學問關乎亙古不移的人世問題。古學經典需要解釋,解釋是涵養精神的活動,也是思想取向的抉擇:寧可跟隨柏拉圖犯錯,也不與那伙人一起正確(西塞羅語)。舉凡疏證詮解中國古學經典,移譯西學整理舊故的晚近成果,不外乎愿與中西方古典大智慧一起思想,以期尋回精神的涵養,不負教書育人的人類亙古基業。
婁林主編 ·西方哲學 ·13.5萬字
“神話學家”羅蘭·巴特在《神話修辭術》中破譯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神話,探索將真實與人類、描述與闡釋、對象與知識的重新和解。巴特試圖向讀者表達,我們不斷地在對象與破除其神秘性之間航行,沒有能力恢復全貌:因為,如果我們進入到對象之中,解放了它,但卻摧毀了它;如果我們放任不管,我們尊重了它,但卻又使其神秘化。
(法)羅蘭·巴特 ·西方哲學 ·13.7萬字
《沉思錄》以希臘文寫成,共12卷,屬于馬可·奧勒留的語錄筆記,是寫給自己的心靈獨白、對人生及社會的感悟和認知,處處閃爍著人生哲理及管理智慧。本書摘錄各卷精華,以原著為依據,輔以輕松易懂的故事或寓言,解讀原著所蘊含的精華,幫助你更容易領略原著的思想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思考和應用,領悟人生哲理,以冷靜達觀的心態體驗艱難生命中的美妙。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西方哲學 ·13.1萬字
本書是法國思想家讓-雅克·盧梭應法國第戎科學院征文而寫的《論人類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礎》論文,另附《盧梭致菲洛普利的信》《論科學與藝術的復興是否有助于社會風俗更加淳樸》《盧梭學案》與《盧梭生平年表》。本書被稱為《社會契約論》的導言和緒論,被認為是盧梭思想世界的核心。閱讀本書,我們可以了解人類歷史發展本身所具有的兩面性和所包含的內部矛盾。
(法)讓-雅克·盧梭 ·西方哲學 ·11.5萬字
《沉思錄》,古羅馬唯一一位哲學家黃帝馬可·奧勒留所著,這本自己與自己的十二卷對話,內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馬勞頓中所寫,是斯多葛派哲學的一個里程碑。《沉思錄》來自于作者對身羈宮廷的自身和自己所處混亂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種擺脫了激情和欲望、冷靜而達觀的生活。
(古羅馬)馬可·奧勒留 ·西方哲學 ·8.6萬字
本書精選海德格爾語段160余條,從“存在的真理”“思想的任務”“語言是存在的家”“人,詩意地安居”“技術和人的命運”五個方面,并附三篇論文,大致勾勒海氏思想的輪廓和話題中心,助力讀者更好地入境原著,進入他深邃無涯、極富魅力的精神王國。
(德)海德格爾 ·西方哲學 ·10萬字
《形而上學》敘述了亞里士多德自己的哲學體系,重點闡述了存在論、目的論的宇宙體系等。作者首先圍繞“存在”問題展開自己的論述,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給存在分層和分類。作者認為,事物被稱為“存在”有四種意義:偶然的屬性;必然的本質;確實性;潛在性。有些東西雖然不是現實的存在,但卻是潛在的存在。這里最重要的還是前兩種存在的分別,特別是第二種存在內部的區分,其中主要是“實體”的存在和其他范疇的存在的區分。由這里引出了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核心的核心,既作為存在學說的核心的實體學說,因為在他看來,實體是一切的中心。
(古希臘)亞里士多德 ·西方哲學 ·18.9萬字
人面向未來實現自己的各種可能性,風險必然內在于人的存在之中。對風險問題的追問和回答,也反過來有利于啟發人實現自身存在。隨著現代化進程的推進,風險異化為危險,這構成了當代風險社會的生成邏輯。現代技術和資本是造成風險異化、進而塑造風險社會的主要根源。技術資本主義對全球時空進行深度重構,并最終演變為“賭場資本主義”。風險是系統性存在,當代風險擴散具有累積效應、乘數效應和溫室效應、回飛鏢效應。風險治理成為全球治理的關鍵議題。
郭洪水 ·西方哲學 ·17.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