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采用希-英雙語文本分析和歷史語境分析的方法,參照柏拉圖理想主義道德詩學和政治工具論的基本立場,著重闡述柏拉圖晚年的代表作《法禮篇》里所包含的實踐性道德詩學思想,進而揭示詩樂教育、摹仿學說、正確原則、公民素質、法理智慧、劇場政體等理論問題的內在特性及其相關關聯。
王柯平 ·西方哲學 ·36.4萬字
本書是目前國內第一部以“具身化”為切入點,深入探究舒斯特曼美學思想的學術專著。它打破了單一知識本體論的論述模式,以思索和探尋人類新的生存樣態為最高指向。作者認為,在舒斯特曼所構建的整座美學思想大廈中,“具身化”是最核心、最具指導性意義的特征,也是貫穿其思想始終的一條主線。舒氏“具身化”思想蘊涵著身體化、生活化與實踐化的多重含義,充分展示了舒斯特曼將人生經驗與形上理論相結合的謀劃。本書的主要目標不是緊湊“身體美學”這一學術焦點的熱鬧,也不是如其所是地復述舒氏美學的基本內容,而是力求結合中國美學和文藝理論發展的現狀,系統勘尋與重審當下美學發展的價值取向與問題場域。它在突破傳統美學框架的基礎上,致力于實現并保持身心和諧的實踐,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美學未來發展的可能性藍圖。
王亞芹 ·西方哲學 ·17.6萬字
西方激進女權主義是西方女權主義歷史發展進程中一個極具特色的思想流派,本書通過對激進女權主義代表人物米利特、格里爾和費爾斯通女權主義思想的梳理,闡釋西方激進女權主義的核心思想及總體性特點,剖析西方激進女權主義對弗洛伊德主義、馬克思主義的復雜態度。從中抽離出西方激進女權主義涉及的“技術與女性”“性別屬性與社會地位”“性別正義”等理論命題,進行更深入的探討。本書對于我們更深刻地領悟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更全面地把握西方女權主義思想,更廣泛地探討具有當代價值的性別理論命題具有一定價值。
王善英 ·西方哲學 ·19.9萬字
本書是法國著名哲學家,現象學解釋學的創始人保羅?利科繼其《意志哲學》之后的第二部主要著作,是一部論文集。本書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理論性的,中心點是歷史和歷史學家的真理;第二部分是事件性的,討論文明和文化的各種主題,如工作、暴力、言語、焦慮等等。作者以現象學的方法為基礎,闡述其關于歷史研究的觀點,并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存在主義等的歷史觀,對一系列政治事件和背景作了深入探討。由于這部論文集,利科獲得了歷史哲學家的稱號。
(法)保羅·利科 ·西方哲學 ·22.7萬字
本書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齊澤克后現代主義文藝批評研究”和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啟動資助項目“齊澤克哲學理論的文學闡釋研究”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斯洛文尼亞左翼思想家齊澤克的理論與批評實踐引起了中國學界的高度重視。國內學者主要致力于對他進行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本書則從意識形態批評和法罪辯證及先驗道德法兩個方面對齊澤克的社會批評理論進行了研究。本書在解讀齊澤克思想的同時貫穿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與辯證思維,對齊澤克研究及西方哲學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陳劍 ·西方哲學 ·17.8萬字
寬容是行為主體對其不喜歡或不贊成的行為、信仰或生活方式有意向干涉卻不干涉的一種有原則、有限度的克制。本書在概念分析的基礎上,追溯了西方哲學史上的寬容思想,按照時間順序對其進行了綜述,不僅系統介紹了遠至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近到伏爾泰、康德等哲學家的寬容理念,而且對每位哲學家寬容思想產生的歷史背景、學派演變均有述及。本書主旨雖關涉“寬容”又不止于就“寬容”而論。
劉曙輝 ·西方哲學 ·12萬字
本輯的主題是“柏拉圖與天人政治”,主要探究柏拉圖的政治思想。柏拉圖在《法義》第十卷談到了所有領域中的理性之合一,哲人認為,這種合一使天地之理的探究與城邦政治的權度有了密切的聯系。本輯論題的五篇文章分別論述了柏拉圖思想的“合一”、柏拉圖的理想城邦及其宇宙論的起源說理據、自然權利理論與政治中的柏拉圖主義、柏拉圖的立法烏托邦以及《蒂邁歐》中的偏執和哲學活動等等。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2.3萬字
彭剛,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哲學博士。譯林出版社《人文與社會譯叢》副主編。彭剛,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哲學博士。譯林出版社《人文與社會譯叢》副主編。
彭剛 ·西方哲學 ·22萬字
本書是按照哈貝馬斯闡述的“對話差異的建筑術”(ArchitektonikderDiskursdifferenzierung)這一內在邏輯來闡發其法哲學,把他重建法的規范性基礎的整體思路重構為三個方面:第一,哈貝馬斯對法的有效性問題的討論首先是從他對批判理論的反思和對法律社會學的批判開始的,他指認批判理低估了民主傳統,批判了法律社會學尤其是社會學系統論消解了法的規范性基礎。第二,在完成一系列基礎性的清理工作之后,哈貝馬斯就將目光轉向交往行動理論建構,以此來重構行動之規范性條件,這對于哈貝馬斯法哲學有基礎作用,我們將可其界定為“對話差異建筑術”之基礎。第三,通過構架一個可以容納道德、法律與政治之規范性差異與互補關系的對話原則,進一步嘗試在這一新的基礎上重新理解法的規范有效性問題。
楊麗 ·西方哲學 ·18.4萬字
本書從白璧德所提出的“國際人文主義”的概念出發,在閱讀大量白璧德英文原著、學衡派報刊和相關一手史料基礎上,打破前人對學衡派作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反對派、保守主義、古典主義、人文主義等的論斷,重現挖掘白璧德所倡導的國際人文主義運動與學衡派的聯系。本書以雙重跨文化研究的視角,一方面回到白璧德的西學背景,探討其如何在跨文化語境下形成國際人文主義的構想,并進而澄清了白壁德的宗教信仰問題;另一方面細致考察了學衡派的跨文化實踐,并對梁實秋與學衡派的關系進行了新的定位,勾勒出中國國際人文主義發展的譜系。
李歡 ·西方哲學 ·24.4萬字
本書為著者另一部著作《羅素:所有哲學的哲學家》的姐妹篇。本書在對羅素訪華及其與中國思想界對話的評述中,較全面深入地探討了這位大哲與中國,與當時中華各種精英以及與中華思想文化的互動關系。與同類著作相比,本書有著某些不同的切入點與考證成果:即在在東西方對話歷史語境還原中重溫羅素。著者分析了羅素之所以有濃厚中國情結的前因后果。
丁子江 ·西方哲學 ·30.9萬字
當我們心中充滿如此沉思和凝視寧靜夜晚那遍布繁星的天穹時,我們自然產生一種只有高貴純潔靈魂能夠感受的歡愉。在自然的通常沉默和感覺的冷靜中,不朽精神那潛藏的直觀能力說著一種難以描繪的語言,以那些只能感受不能描述的尚未展開的觀念給我們表現出來。哲學上的迷狂,或者應該說,哲學,只要它不僅僅作為職業來干,而且也不僅是特定“行話”進行言說這種惡習所構成,可能就是對一種值得認真對待的心靈上的問題的表達。
劉小楓 陳少明 ·西方哲學 ·25萬字
本書是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開創之作,阿多諾于1944年在在美國流亡期間開始寫作本書,并于1949年完成,1951年出版。源于作者自身“受損的生活”(他是被法西斯主義迫害流亡的知識分子之一),阿多諾以一種獨特而具有發散性的文字,展示了日常行為中最微小的變化與20世紀最災難性的事件之間的關系。他認為,美好、誠實的生活不再可能,因為人們生活在一個“不人道的社會”。通過敏銳的社會觀察,阿多諾提供了他對從日常經驗到晚期工業社會種種現象豐富的思想批判。
(德)阿多諾 ·西方哲學 ·15.7萬字
本書通過對奧古斯丁友愛與共同體的論述,試圖重新思考和啟發性地理解在友愛逐漸邊緣化的現代社會中,如何通過新的友愛模式重塑自我與共同體之可能。通過審視以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為代表的古典友愛和奧古斯丁友愛的異同,呈現后者對前者的延續與斷裂。奧古斯丁從人性的根本之惡出發,以對話性的“你”為指向在自我一他者關系中重塑友愛、自我與共同體的關系,使得友愛擺脫了在古典哲學中只能作為一種自我關系的異化而存在的命運,并成為一種新的共同體紐帶。
徐琪 ·西方哲學 ·11.8萬字
狄德羅只借助一個盲人就開導了整個宇宙,而他自己卻被關進了漆黑的監獄。(拉美特利)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代表作品,經典必讀;狄德羅被譽為“啟蒙哲人的旗手”,其作品影響數百年思想潮流。本書為辯證唯物主義經典著作,馬克思座右銘“必須質疑一切”的起源。《哲學思想錄》是“狄德羅作品集”第一卷,收錄了法國思想家、“啟蒙三杰”之一德尼·狄德羅的哲學代表作兩篇。其中《哲學思想錄》站在理性的立場上,質疑了神創說,是狄德羅作為思想家、哲學家的奠基之作;《論盲人書簡》從盲人的認知問題出發,對上帝造物的信條提出了挑戰,是辯證唯物主義的經典著作。
(法)德尼·狄德羅 ·西方哲學 ·8.7萬字
自由主義為西方構建以個人自由為基礎的現代國家提供了一種政治哲學,但在當代也面臨嚴峻挑戰。列奧·施特勞斯認為,自由主義邏輯展開的最終結果是虛無主義,從而導致自由民主制度有自我毀滅的危險,這是西方文明在當代面臨的最根本的危機。施特勞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如果視為對自由民主制社會的批判是較為合適的,但視為對自由主義政治哲學的批判,則基本是難以成立的。以施特勞斯對自由主義的批判為線索的思考,有助于在“古今之爭”的張力中更好地理解現代政治的核心特質和訴求。
劉曉洲 ·西方哲學 ·18.2萬字
本書記錄了作者對西方文化的一些感悟,道出了他進人西方文明之后受到的思想觸動,其中既有救贖神話帶來的震顫,也有被自由精神感染后的安慰,更有在觸摸一些靈魂時的親切與景仰;但所有這些,都浸泡在對現實生活的一種惶惑和懷疑當中。作者很喜歡西方現代文明的悲壯感和自由精神,但也深深感到這種屬靈的文明帶來的單調、虛無、令人焦慮的生活方式。作者試圖在深入西方的同時反觀自我,并反思這種嘗試所帶來的更進一步的疑問。本書2009年曾在我社出版,已經斷貨多年,不時有讀者問起。本次擬做修訂之后重新排版、包裝。
吳飛 ·西方哲學 ·11.3萬字
本書主要借用認知詩學的認知隱喻、概念整合、認知轉喻等認知機制理論,展現或還原解構主義及其發生的真面目,希望借此對解構主義提供一種科學的發生的內在理據的說明;彌補傳統研究范式下德里達解構研究的盲點與結論冗余的現象;最后呈現出一個創新性的認知,解構主義真正解構的是傳統形而上學認知圖式的解構,把解構主義放在人類思維嬗變過程來看,得出以下結論:解構主義是人類認知范式的變革。
李天鵬 ·西方哲學 ·13.1萬字
《道德與政治》第二卷一種社會世界理論——第二卷側重政治科學,適合研究政治學的讀者閱讀。當《道德與政治》在德國首次出版時,它在學界引發了熱烈的爭論。它甚至促使赫斯勒教授的批評者們出版了一個論文集以回應赫斯勒提出的各種極具啟發性的論證。此次第一次出版它的英文譯本相信會再次引發熱議。赫斯勒的《道德與政治》一書被國外出版社認為是一部“杰出的著作”(brilliantbook)。已被譯成英文和韓文。學術價值非常大。本書被認為是相應領域不得不讀的著作。
(德)維托里奧·赫斯勒 ·西方哲學 ·43.6萬字
在西方哲學史中,本體(substance)是個最常見、很重要的概念。將本體作為一個哲學的概念進行分析,加以論證的,第一個人就亞里士多德。但是,正因為這是一個開始,亞里士多德自己對于究竟什么是本體,也還在探索之中。在他的著作中,除了《范疇篇》外,主要是《形而上學》這本書,幾乎有一半左右的卷章是討論直接和本體有關的問題的。亞里士多德關于本體的論述并不是前后一致的。他在《范疇篇》的“第一本體”和在《形而上學》中所講的,恰恰是相反的;即使在《形而上學》一書的各卷之間,也不是完全一樣的。將他的這些思想加以整理,找出他思想發展變化的線索,這是哲學史工作者的任務。本書企圖在這方面做點粗淺的嘗試,通過分析亞里士多德關于一般和個別的論述,試圖解釋他思想中的這些矛盾情況。
汪子嵩 ·西方哲學 ·2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