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在闡述沖突法理論基礎上,著重解析《涉外民事關系法律適用法》、《仲裁法》、《民事訴訟法》的相關條文,并參考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復函、批復、紀要、規定、通知等規范性文件,以及各級人民法院依據上述規則作出裁判的典型案例。本書既適合學習中國國際私法之用,也可以作為處理涉外民商事糾紛時的參考。
金彭年 蔣奮 ·政治理論 ·31.4萬字
世界范圍內的城市化帶來了基礎設施的不足、住房短缺、衛生狀況惡劣、城市貧民窟、環境惡化、大規模貧困與失業現象叢生,這些問題都對發展國家公共治理提出了嚴重挑戰。從政治學和公共行政學科發展的歷史脈絡來看,伴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在大量實證調查的基礎上,西方學者就對發生在城市地域空間范圍內的包括城市權力結構、城市治理結構、城市增長模式、城市政制形式以及城市社會運動在內的各種政治經濟現象進行了細致認真的研究,并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這些研究也促進了城市政治理論的興起、演變和發展。因此,本書就西方學者的研究進行了進一步的梳理,并就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反思。
曹海軍 ·政治理論 ·31.2萬字
本書聚焦于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生成與發展,致力于考察它對中國近現代文藝批評與美學觀念的影響,著重關注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與中國現代文藝批評領域中的其他思潮的互動關系,通過對晚清小說文體觀念的建構、清末學制改革中“文學”學科觀念的建立、民初新舊之爭中文化權力更迭邏輯、胡適等人與“學衡派”諸人對于現代性的不同理解以及國民黨官方的文化保守主義政策與知識分子之間的互動、中國現代學者對于中國傳統文化詮釋的美學化趨向、現代詩人對中國詩歌形式傳統的再認識等一系列問題的分析,力圖展現文化保守主義思潮對于中國文化與文藝批評現代進程的復雜影響,并省思傳統思想資源對于中國文化現代化進程的意義,進而為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文化探索一種可能的因應之道。
黃鍵 ·政治理論 ·29.9萬字
本書聚焦于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相繼居于主導地位的兩大社會意識形態——福音主義和達爾文主義。通過讀解19世紀英國文學和文藝思潮、考辨英國社會史并在文史之間構筑互證,本書力圖闡明兩種社會意識形態的起源、發展及取得社會認同的過程,揭示它們對維多利亞時代的信仰生活、社會秩序、道德意識、文化結構、民族性格、情感方式、性別觀念的塑形作用,評述兩者對于英帝國造成的即時和長期、正面和負面的歷史效應。
蕭莎 ·政治理論 ·23.9萬字
1840年之后,中國經歷西方的沖擊,在政治合法性和社會秩序的原則的認知上都產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在這樣的古今之變和中西之別的背景下,中國近代的政治思想家們一方面試圖以中國古典的政治觀念來吸納乃至批判西方的啟蒙政治思想,另一方面則又深感中西政治思想的巨大鴻溝。由此,這個時期的政治哲學呈現出明顯的中西雜糅的特征。通過對康有為、章太炎、孫中山等人的政治哲學的分析,可以看到,傳統儒家經典中的政治原則雖然開始動搖,但依然是人們思考政治問題的出發點。而西方的民權、自由、民主、立憲、共和等開始成為中國政治理論的重要觀念。在國家富強和民族獨立的目標下,民族主義、保守主義和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等政治思潮襯托出這個時期政治哲學的開創性和豐富性。
干春松主編 ·政治理論 ·36.2萬字
《新公共政策學》是從政策學的角度對在全球范圍內剛剛興起的公共運動的一種嶄新審視和思考,目的在于,通過政策引導使得“新公共”運動得以健康而有序地發展。《新公共政策學》對“公共”、“政策”以及“新公共”、“新政策”等概念進行了特別細致的辨析,深入地剖析了“公共”的內涵價值和“政策”的功能作用,希望借此建立一個嶄新的公共政策系統和“公共”秩序。所以,《新公共政策學》突出了“本原”和“創新”兩個基本特點。《新公共政策學》的研究方法多有嘗試和探索,雖然力求完善,但是還有進一步拓展的空間。
黃建鋼 ·政治理論 ·38.6萬字
本書將市場主體準入制度與當代主流公共管理理論相結合,通過對歷史的回顧,重新反思傳統的企業登記職能及監督管理職能。在市場經濟概念下,提出市場主體準入制度的理論框架,從法律體系上分析市場主體登記管理立法的狀況與改革,從歷史比較中探索市場主體準入制度改革的脈絡,從中西方比較中借鑒國外市場經濟理念下市場主體準入制度的總體思路,從而提出未來我國市場主體準入制度改革和發展的設想。
趙韻玲 劉智勇 ·政治理論 ·20.9萬字
本書以個案研究的形式,從縱橫兩方面對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進行了梳理。從縱向上,就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與唐太宗時期、高宗李治及武則天時期的治國思想及其執政理念和具體實踐進行比較,著重就唐玄宗對唐代前期政治思想及其實踐的反思與探索進行闡述;以時間為序,對唐玄宗時期政治集團、儒家與道家和道教的信徒群體以及知識群體中重要代表性人物的政治思想展開論述。從橫向上,對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形成的社會歷史條件、主要內容和特點詳加考察,進而探索唐玄宗時期政治思想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和歷史影響,揭示學術與政治、政治思想與社會生活之間的內在關系。研究唐玄宗時期政治家、思想家、學者以及信徒群體對這一時期重大政治問題的討論,對唐玄宗時期治國治民之道的諸種闡發,對于我們了解和掌握唐玄宗時期政治家與思想家們的心路歷程及其政治思想的變遷,解讀大唐由盛轉衰的社會歷史原因,都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梁紅仙 ·政治理論 ·31.3萬字
王韜作為我國近代著名的早期維新派思想家,對處于“千年未有之大變局”的中國社會如何解決當時的危局,如何處理傳統與現代的關系,如何看待中西方在思想文化、制度、發展路徑等方面的差異及關系問題做了深入且細致的思考,形成了一套頗為系統的政治變革方案。他從對中國道器觀的反思與揚棄出發,給出了“漸變”的思想主張及理由,并以此作為政治變革思想的理論基礎,提出了“民權”、“君民共治”、新型的教育觀、選才觀等內政變革思想,以及認識并尊重華夷異俗、多向度的外交觀和通權達變的馭外主張等外交思想。王韜的這些認知與見解是中國近代變革時期不可忽視的思想資源,其內容具有重要的啟蒙價值。
石蓉蓉 ·政治理論 ·20.6萬字
本書是羅伯特·米歇爾斯的代表作。他通過研究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政黨特別是德國社會民主黨的發展情況,提出了“寡頭統治鐵律”這一政黨社會學的經典原理。該原理認為:正是組織使當選者獲得了對于選民、被委托者對于委托者、代表對于被代表者的統治地位,組織處處意味著寡頭統治。本書對政黨出現寡頭化的根源進行了分析,指出領導人傾向于組織并形成利益集團、大眾普遍存在的消極性以及對領導人的感激之情都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因素,而最重要的因素則在于領導人在技術上的不可或缺性。此外,本書還反思了寡頭統治結構與民主之間的關系。
(德)羅伯特·米歇爾斯 ·政治理論 ·22.7萬字
本書以社會實踐發展的歷史過程為基礎,借鑒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依據公共政策學面臨的主要任務、研究內容、基本方法、成果特點等因素,把公共政策學發展的歷史劃分為:公共政策學創立和初步發展時期、公共政策學過程理論完善時期、公共政策學多元化時期。每個時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學者,對其主要的公共政策學思想進行分析和研究,對不同學者思想的獨到之處、歷史地位和局限性作出評價,為公共政策學史研究增添了新內容。
王春福 陳震聃 ·政治理論 ·33萬字
《承諾的策略》是200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托馬斯·謝林的一本論文集,語言簡練清晰。本書從策略的角度討論了個體的行為和國家的政策,涉及的應用領域包括個體自我管理、社會生活、社會政策、軍控、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協調等。由于承諾是許諾(promises)和威脅、討價還價和談判、威懾和軍備控制,以及合約關系等的核心影響因素,因此謝林先討論了承諾的策略應用。其核心為要作出可信承諾,必須放棄一些選擇或機會。承諾通過改變一個合作者、敵對者,甚至是陌生人對自己行為或反應的預期而發生作用。另外,通過對不同自我的區分,承諾的策略應用領域還可包括自我管理。
(美)托馬斯·謝林 ·政治理論 ·20.1萬字
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東南亞一些國家開始了民主化浪潮,在這一從威權政治向民主轉型的過程中,浦現出眾多女領袖,她們擁有較高的道德資本。女領袖都來自于政治家族,其父親和丈夫是開國之父或民主斗士,受人敬仰,他們的光環籠罩著女領袖,使她們獲得巨大的號召力;女領袖投身民主運動,被視為民主象征;大部分女領袖過去很少涉足政治,被認為沒有被骯臟的政治所污染,所以是純潔的。女領袖也充分發揮女性特質,強調自己是賢妻良母,充滿溫柔、關愛和非暴力,她們被譽為“圣母瑪麗亞”“大地母親”“菩薩”,臝得民眾擁護。上臺之后,女領袖像男政治家一樣,為建立民主,振興經濟,消除貪腐而努力。但是,女領袖因其性別,面臨的困境和爭議格外多,普遍陷入雙重困擾之中。本書以女性主義為理論基礎,以社會性別、父權制、道德資本和雙重困擾為分析工具,對東南亞女政治領袖的上臺路徑和執政表現進行梳理,提出民主政治發展與父權制形態的互動理論,探討民主化與父權制對女領袖的影響,并比較東南亞女領袖的共性與差異,及其與世界其他地區女領袖的異同。
范若蘭等 ·政治理論 ·23.5萬字
施克萊全部思想的凝練與精華,直抵現代政治根柢。廣受各學派尊敬的政治思想家的紀念文集:由古至今,鑒歐知美,梳理關于思想、政治、政治家的知識,揭示政治旨在避免殘忍、恐懼、偽善的目的,有效維護現代政治的制度根本。本書收錄了施克萊近40年研究生涯中寫作的21篇論文,涵蓋了她無比廣泛的研究興趣,從古希臘到漢娜·阿倫特,從啟蒙運動的寵兒到浪漫的柏格森,從著名的雅典流亡者到邁克爾·沃爾澤,從哈林頓到奧威爾。在這些豐富多樣的主題背后,施克萊致力于思考:在20世紀嚴峻的歷史背景下,壓迫與不公的根源及其解決之道。這些清晰、嚴謹、富于洞見的文章充分證明了,施克萊“既是一位狐貍型的學者,也是一位刺猬型的學者”。
(美)朱迪絲·N.施克萊 ·政治理論 ·33.6萬字
本書致力于對民族政治相關研究對象、核心問題與研究方法做出持續、全面而有深度的考察和學理辯論。希望展現學界專業化的民族政治學術訓練成果,避免情緒化和臉譜化的表達;希望展現并闡釋不同層面的民族政治訴求,為不同的民族政治話語之間的溝通對話搭建平臺;倡導培育多種學術意識,并在此基礎上增強學術創新與學術對話;希望借此走出民族問題“污名化”或“麻煩化”的認識誤區,加強民族政治研究的學術自主與自信。
青覺主編 ·政治理論 ·25.7萬字
春秋前期,管仲輔佐齊桓公治理齊國四十年,鑄就桓管霸業。管子治國思想及施政經驗,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政治與道德思想,精髓在于崇實進取、改革創新;富國強兵思想,精要在于輔王成霸而非恃強凌弱;政治教化思想及以德化為基礎的法治思想,是辯證統一的治國舉措,旨要在于建立厚功大業、追求教訓成俗而刑罰省的大治境界;大國處世之道及天下關懷等思想,旨在增進戰略定力,以謀求匡正天下為終極目標。
蔡保興 ·政治理論 ·20.6萬字
本書是作者20多年研究成果的集萃。內容包括對政治文明的內涵及其歷史演變的研究,對世界各國政黨政治的研究,對中國特色的協商民主和多黨合作的研究,對中國民主黨派與參政黨建設理論的研究,對新時期統一戰線問題的研究,對統一戰線和人民政協理論問題的研究,對中國政治民主發展歷史中若干重大問題的研究,等等。本書著眼于現實,不避鋒芒和敏感問題,秉持科學探求的態度,據理提出自己的看法。本書對于真正關心并用心研究中國政黨政治與民主問題的同志,頗具參考價值。
牛旭光 ·政治理論 ·33.5萬字
20世紀初,美國政治中出現了一種伴隨著進步主義改革而生的專家參政現象,即一大批以大學教授為主的學者作為專家參與政府事務。本書從1870年前后以來的高等教育變革、工業化—城市化社會轉型兩個維度分析了專家參政現象在進步時代涌現的原因,論述了該現象在從地方到聯邦層面的進步主義改革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主要表現,并考察了戰后初期美國社會的反應。大學學者作為專家參與政府事務,一方面改善了進步時代美國各級政府在錯綜復雜的社會問題面前的公共治理能力與效率,另一方面實現了專業化學術的社會價值,提高了大學學者的社會地位。不過,專家參政現象的潛在問題也提醒人們:知識雖是權力,學術卻并非政治。當大學學者憑借其專業所長而成為靠近權力中心的政府專家時,他們也必須小心地警惕自身的學者底色會受到政治的浸染乃至“異化”,努力在學術的求真精神與政治的務實原則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
侯波 ·政治理論 ·22.6萬字
社會轉型期,中國社會和政府均面臨著嚴峻的考驗和挑戰,在風險社會視域下,本書從危機治理角度去研究應急處置和動員,對成功化解當前和未來各種危機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書中以“危機—困境—化解—契機”為主線,共分為五個章節,包括中國政府應對危機社會動員的理論資源、歷史考察、現狀、比較分析、改革思路等。本書對于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更理性地看待和應對危機事件、更科學地發揮黨的社會動員的時代功效,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本書是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2017馬克思主義理論多個研究文庫”入選作品之一。全書約30萬字。
孫曉暉 ·政治理論 ·21萬字
本書詳細描寫了以賽亞·伯林的政治思想、哲學觀點以及歷史認知的起源和發展。通過大量鮮為人知的出版材料和檔案文件,徹尼斯將伯林不斷發展的知識興趣和政治立場,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后的各類生活和政治事件相聯系,并特別強調了伯林的多元主義在哲學和文化辯論中的根源,他對道德與政治行為的關注,以及他對不斷發展的自由的解釋。伯林獨特的自由主義,不僅源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文化政治以及冷戰初期的政治和道德困境;也源自伯林所認為的,自由主義者對精英主義、技術官僚主義、科學至上主義等政治立場的危險擁抱。與此同時,伯林對其所謂“積極自由”的態度,比人們通常意識到的要復雜和矛盾得多。
(英)喬舒亞·L.徹尼斯 ·政治理論 ·21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