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歷史研究法》是繼梁氏《新史學》后又一杰作,系以傳統史學所積累的方法為基礎,結合當時西方史學最新進展,運用新的學術眼光編纂而成。作者以其宏闊的學術視野,對史料鑒別、史事考訂、史跡論次、史書編纂諸層面都有詳細闡述,建構起獨具一格的史學理論體系。《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散落各處的經驗之談,對于史學初學者頗為親切有味,堪稱培植史學研究趣味的極佳讀本。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0.9萬字
本書綜合參擷正史、官書、典章、方志、文集、筆記、報刊等各類史料,并發掘運用海峽兩岸及國外所藏清代武科金榜、殿試考卷、進士登科錄、鄉會試錄及關涉武科之章奏文移等珍貴檔案,兼取文武科舉參互對觀之視角,綜合論析清代武科考試制度之設計與運作。全書分三卷:上卷“武科選士總論”循時代線索,探討武科考試研究之旨趣及其進路,以及歷代“以武選士”制度之衍變;中卷“各級武科分論”循層級線索,逐層考述清代武科童試、鄉試、會試、殿試之設置,側重解析其制度變遷、中額變化及群體分布;下卷“武科主題專論”循專題線索,依次考論清代武科進士群體之人數與分布,武科出身之授職與遷轉,以及武科考試之弊情與革廢;最后綜論清代武科設計之理想、現實與功效,藉此略見清代掄才及行政體制中文武之分與旗民之別。
李林 ·史學理論 ·33.8萬字
文獻的正本清源與史學的開拓創新,有著天然的血脈關聯。每一文獻系統、不同文本層次的源流脈絡都可能牽涉到歷史敘述的復雜衍變,揭示出多元豐富的歷史圖景;文獻學所蘊含的貫通視野與縱深思維,也是史學研究跨越斷代藩籬、實現整體關照的重要依憑。本書作者精研宋元史籍與四庫文獻,從歷史文獻學入手,立足實證,力求新知。此次收錄近作24篇,以扎實的個案研究和宏通的闡釋解讀,一以貫之地探究由文獻入史學的路徑與方法,摸索歷史研究的新范式。本書亦可看作一部青年學者的養成史,《自序》以及本書后五篇(《〈遼史補注〉與史注傳統》至《〈遼史探源〉題外話》),從作者的親身實踐,就“由文獻入史學”的方法做了系統闡述,對于歷史學、文獻學等領域的研習入門,定多啟發與共鳴。
苗潤博 ·史學理論 ·22萬字
清末政治改革與辛亥革命是近年來中國近代史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一個領域,在革命黨、立憲派的相關研究日趨深入的情況下,對于清廷和滿族權貴的研究,顯得更為重要。本書以當時地位顯赫、權勢亦大的滿族王公與清末政治改革為選題,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是對以往研究的明顯推進和深化。作者圍繞研究主題,著力收集各類資料,包括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所藏未刊檔案和日本外務省外交史檔案等,利用了如《近代史所藏清代名人稿本抄本》等新刊史料,重點論述了身處清末大動蕩中的滿族王公的政治心態,他們在清末軍政改革、預備立憲等方面的作為,剖析了其與清末滿漢權力格局變遷的關系,及其在辛亥革命后的政治選擇等問題,很有新意,豐富和充實了相關領域的學術研究。
周增光 ·史學理論 ·22.9萬字
本書以史料派、史觀派的分野作為內在線索,將百年中國史學分為1900-1929年、1929-1989年、1989-2000年三個時期,從“問題”出發,以“新史學”與“新漢學”的百年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分析,勾勒出20世紀中國史學發展的基本輪廓。
王學典 陳峰 ·史學理論 ·23.7萬字
本書對初唐、盛唐及中唐前期32位詩人的生平事跡及著述情況作了詳密考證,或填補空白,或訂正錯誤,資料翔實,論證嚴密,多發前人所未發。本書還對所考詩人的創作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及影響,以及當時的詩壇和詩歌流派,作了宏觀的考察,力求總結出文學史的發展規律,特別是對大歷時期南北不同詩人群體的分析,開啟了20世紀80年代以來唐代文學研究中群體研究的新風氣。本書初版于1980年,學術界認為這部著作的出版“一下子便把唐文學的研究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
傅璇琮 ·史學理論 ·37.9萬字
本期《江南社會歷史評論》收入了20篇左右的論文。其中的“筆談”欄目匯聚了李伯重、趙世瑜、唐力行、鄒振環、陳寶良等研究江南史和社會史的重磅學者和葉康寧、連冕等江南藝術史研究領域的新銳,他們圍繞江南社會史與江南藝術史的跨界對話將會給學界帶來新的思路和新的啟發。明史大家陳寶良先生的論文一直以史料豐富著稱,此次他與劉國敏合作的新作深入挖掘了明朝江南一帶的民間流言和諷刺性詩文,由此透視明代江南士風的變化。
唐力行主編 ·史學理論 ·31萬字
漕運是古代社會關系到封建王朝命脈的“軍國大計”。在漕運史上,清代漕運,是一個值得全面、深入研究的課題。本書將政治史、經濟史、水利史等相關內容加以整合,大量運用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清官檔案等史料,圍繞“漕運制度”和“治理實踐”兩個核心,以漕運治理透視嘉慶一朝在漕運制度上的治理實踐,以政治史的視角探索清朝進行改革的制度障礙和困境。把漕運治理作為一個具體的歷史和政治過程加以理解,拓展了經濟史、水利史研究的視野,也為政治史研究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袁飛 ·史學理論 ·28.6萬字
“中國契約學”的重大成果!深入闡述了明清時代乃至秦漢以降中國古代農村社會經濟的結構及其演變趨勢,為研究中國契約學、明清社會經濟史拓展了途徑!
楊國楨 ·史學理論 ·29.2萬字
本書是西方史學史的課程教材。主編張芝聯教授在西方史學史領域素有研究,曾邀集復旦大學、南開大學等外校教師一起籌劃編寫“西方史學史”教材,已有部分書稿完成。今由北大歷史系長江學者王晴佳教授參加編寫,補充并整理并完成全書。本書將會是一部高水平的教材,系統敘述了自古希臘以來的西方史學傳統。相對于已有的同類教材來說,討論更為深入全面。力圖突破“西方中心主義”的窠臼,將內容擴展到中國之外的西方以外的地區,突破中西比較的二元對立思維,引導中國學者擴展視野,以更新的視角考察歷史和歷史學的變化。
王晴佳 李隆國 ·史學理論 ·32.1萬字
本書為當代歷史研究論文集,全面反思與闡釋了西方各種史學思潮在中國史學界的應用狀況,作者還提出拓展史學進境的新思路需從跨學科的角度借鑒社會學的“中層理論”,本書不僅是作者近二十年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的精粹集結,更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范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作者借對當代歷史研究的反思與闡釋,向更多學人分享了兼具全球視野的研究素養、剖析事物動態性和復雜性的研究思路和超越學科專業壁壘的研究方法,具體體現在宏觀上要思考當代思潮變動下的政治動態與社會發展,微觀上要帶著問題意識深入社會觀察生活,以此錘煉史學工作者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超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楊念群 ·史學理論 ·35.5萬字
本書以《史記》日本藏本注本為對象,從兩個側面展開研究:系統論證《史記》日本藏本的文本形態、文本特點及文本價值;論證《史記》日本注本的形成過程、注釋結構、注釋特點及學術價值。
張玉春 ·史學理論 ·20.5萬字
本書敘述了古代西方人對中國與中國文化的了解和初步知識。在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西方人僅憑傳來的中國絲綢和片段的傳說,對遙遠的中國有一點模糊的印象。在13-14世紀,蒙古帝國實現了東西方的大交通,馬可·波羅等旅行家向西方人報告了他們在中國的親歷和印象。16世紀以后開始的大航海和蓬勃發展的中歐貿易,使中國最終進入到歐洲人的視野,成為他們努力探索的知識領域。
武斌 ·史學理論 ·22.1萬字
王繼光教授從事教學與科研40余年的業績,西北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擬編輯《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學術論文自選集》、《王繼光教授七十誕辰慶壽紀念學術論文集》兩種。王繼光教授涉獵廣博,治學嚴謹,勇于探索,勤于著述。自1982年以來,共出版學術論著11部,發表論文100余篇。本書即為其論文自選集,從其從教50余年的學術論文中選取,分篇列目。
朱悅梅 段小強 周松主編 ·史學理論 ·27.8萬字
《文化傳播與文化建構》為《世界歷史評論》叢書第2輯,分為“專論”“評論”“專題論壇”和“文獻與史料”四個欄目,收入重要學術研究論文13篇。本輯收入美國史學者李劍鳴、法國史學者郭華榕和洪慶明、羅馬史學者劉津瑜等多位知名學者的精彩文章,力圖從文化的傳播、接受,以及建構的角度,呈現當下世界史研究的新發展、新趨勢和新史料,視角豐富多元,不僅能反映國內外這一研究領域的研究趨勢,也能呈現其最新的研究成果,極具啟發意義。
陳恒 洪慶明主編 ·史學理論 ·20.1萬字
本書以清代四川巴縣的婚姻檔案為中心,全面系統地展示了婚姻中常例婚、童養婚、退悔婚等多個方面的情況。不僅如此,還針對某些具體的婚姻形式做了仔細的分類、研究與反思,如童養婚,按被夫家虐待、被夫家休退、與夫家不睦幾種討論了女方在夫家的生活狀況,并就興訟的原因與知縣的審斷作了更深層次的討論。婚姻的本質是一種社會關系,進入婚姻市場的擇偶者,根據自身條件和家庭背景,選擇配偶資源,完成婚姻匹配。這批巴縣婚姻檔案,形象生動地反映了夫妻之間、婆媳之間、親家之間、親生父母與養父母之間、出嫁女兒與娘家之間以及鄰里親朋之間錯綜復雜的關系,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是研究清代巴縣婚姻家庭關系的第一手史料。
張曉霞 ·史學理論 ·45.3萬字
色諾芬是與希羅多德、修昔底德并稱的古希臘三大歷史學家之一,不僅著有《希臘史》《長征記》等后世傳頌的佳作,而且撰寫了很多短篇文章品評其時的城邦制度與人物事件。《古希臘經濟和政治》是色諾芬七篇簡短論著的集合,包括《家政論》《論財源》《斯巴達政制》《阿格西勞斯》《希耶羅》《論騎兵隊長》及托名色諾芬著的《雅典政制》。這些文章雖短,卻在頗具有開創性,是古典時代最早論及家庭生活管理、城邦開源節流、騎兵作戰訓練等話題的作品,為后世了解希臘古典時代主要城邦斯巴達、雅典,以及當時社會生活和政治、經濟、軍事狀況留下了豐富的史料。
(古希臘)色諾芬 ·史學理論 ·21.2萬字
我們通常對古代戰爭的想象都源自演義、小說等文學作品,但這些作品中的戰爭場面都不過是小說家的幻想與虛構而已,并不是真實狀況。《南北戰爭三百年》對各種史料進行分析與整理,從散落史書各處的戰爭敘述中尋找線索,借助全新的史學研究成果,為我們描繪出了魏晉南北朝各場重大戰役細節,展現出豐富、生動的歷史原貌。同時,本書對騎兵和步兵的作戰模式和戰術演變做了詳細的論述,對戰爭中如地理、季節、財政等因素對戰事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具體的討論。由此,本書也補充了正史、古籍所未詳述之處,通過一部軍事史的寫作,對魏晉南北朝歷史進程做出了新的詮釋。
李碩 ·史學理論 ·30.2萬字
中古大族研究是中古社會史、政治史和文化史的重要命題,它始終是歷史學、文化人類學與社會學的一個重要課題。中古太原王氏是當時著名的名門望族之一,它與整個中古時期相始終。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它以太原王氏為中心,將其納入整個中古社會的大背景下而加以考察,注重對太原王氏與中古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信仰、風俗習慣的綜合研究,特別注重其文化特色和優勢的探討。考鏡源流,訂補譜系,通過對這一家族的仕宦、婚姻、信仰、家風、教育狀況、家族經濟諸方面的具體分析與個案考察,對其近千年發展歷程及其與中古社會變遷的互動關系給予了詳細論述,進而思考世家大族在中古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王洪軍 ·史學理論 ·34.3萬字
“中國禮儀之爭”是發生在明末清初中國,擴展到歐洲,并對此后的西方和中國文化產生影響的大事件。爭論的核心關乎中國人的祭祀儀式,如“敬天”“祭祖”“祀孔”等禮制。徐光啟等儒家天主教徒皈依后保持祭祀,利瑪竇等耶穌會士則以“補儒易佛”的寬容態度加以容納。這種做法后來受到懷疑,終于在康熙年間釀成沖突。萊布尼茲、伏爾泰、孟德斯鳩等啟蒙思想家參與論戰,歐洲“漢學”對此形成一系列看法,深刻地影響了20世紀的中國思想史。本書使用新近公布的“中國禮儀之爭”漢語文獻,首次對這段歷史做出詳細描述,并指出其在明清史、教會史、中西文化交流和比較經學研究中的重要意義。
李天綱 ·史學理論 ·28.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