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著名歷史學家劉家和先生是北京師范大學榮譽教授,在諸多領域都有精深的研究,著作頗豐。他治史兼及中西,致力于比較分析,尤其關注其中具有根基性的理論問題。本書是他關于歷史理論問題相關論著的結集,多數為近年新作,論題主要涉及中國古代史學與經學、比較研究與史學、史學的體與用、歷史理性與邏輯理性。全書融貫中西,立足中國而放眼世界,扎根傳統而超越傳統,視野宏闊,思考深入,對于歷史研究者、理論工作者都有參考價值。
劉家和 ·史學理論 ·29.2萬字
軍閥話語有趣、有用,富于學術研究價值。百余年來,中外相關研究不絕如縷。著者于20世紀末借助新興電子檢索技術與域外訪學,研習多方史料與先行研究,發現在古今用例語鏈之中,漢籍軍閥原屬軍功語境,在近代日本“倒軍閥”民主運動中轉換出批判性貶義,再舶返中土,為社會各界并革命黨人的以文制武,整合軍政、軍黨關系服務。軍閥一詞的跨域傳輸及其轉義功用,是近代中國、東亞和世界歷史文化之共通課題。著者的前期研究再經本次修訂,期待與讀者諸君共勉。
徐勇 ·史學理論 ·36.9萬字
本書來源于作者2004年以來的新近研究,均是在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的運用上具有示范作用的論文。為了便于讀者理解論文的方法論意義,每一篇論文之前都有簡要的說明,涉及寫作背景、方法選擇、實際成效、運用心得等。全書內容涉及作者經常運用且取得實效的研究中國政治思想的學術方法,故命名為《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作者認為,確定學術目的,界定學術對象,設定學術論域,選定學術視角,敲定學術思路,恪守學術倫理,以及實施各種具體操作,包括謀篇布局、表述方式等,都屬于廣義的“研究法”。收入本書的有關中國政治思想研究法的著述,一些是學術專著導論,一些是大學教材導言,一些是專題學術論文,一些是學術課題論證,一些是具體實施方案,涉及中國思想研究的現有成果、知識體系和分析概念等,涉及中國政治思想研究的學術目的、研究對象、學科特征、論域范圍、主要內容、史料來源等。
張分田 ·史學理論 ·46.9萬字
《日本社會史研究》約47萬字,納入《南開史學家論叢》第四輯,作者為南開大學李卓教授。本書從社會史的視野考察日本,即探討日本文化的風土——作為文化承載者的人群狀況,分析日本歷史上社會結構的變化及社會關系、社會群體和社會生活。本書闡述日本歷史發展進程及其特征,進而從中日比較研究的視野,分析近代以來中日兩國走上不同發展道路的原因。本書反映出作者對于日本社會傳統文化根基有別于中國的宏觀思考,對于當今理解日本的國民性以及日本人的思維模式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李卓 ·史學理論 ·38.5萬字
本書取名《大清縣衙清風》,就書的名稱來說,“清風”一詞前面有兩個定語,一是定時間,二是定層階。“清風”的本意是清爽、清涼之風,但多用于象征一種美好的風化、高潔的品格等。于是,自然之風也就隨之社會化、道德化了。清風前面冠以“縣衙”,是說這本書所涉及的內容主要是縣衙這一層面,“縣衙”曾是一級政權的代名詞,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縣級官府是作為封建政權架構的最低層,官級雖低,但它卻是封建帝國大廈的基礎,縣衙中的主官——知縣,位雖七品,其權利實在不小,俗稱“父母官”,他們距離百姓最近,給百姓帶來的苦樂也最直接,百姓對縣衙的感受,代表著對國家的感受,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知縣對整個國家來說就有“載舟”“覆舟”的作用。
竇玉璽 ·史學理論 ·24.3萬字
本論文集,收入辛德勇教授近年來有關歷史文獻研究和鑒賞的文章。所涉及的典籍,時代從先秦到晚清,性質從煌煌正史到上海灘上無聊文人的游戲筆墨。文章雖多是從小問題入手,然而不避繁復,大量舉述排比史事、史料,展開嚴密的論證,斟酌于句讀文義之間,關注更多的細節,力圖減少現代研究與古代歷史之間的隔膜。
辛德勇 ·史學理論 ·23.4萬字
戴逸先生是新中國清史研究的開創者,也是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科和清史專業的奠基人,先生目前仍擔任著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主任,為建國以來最大的文化工程新《清史》的編纂殫心竭慮地工作著。先生一方面秉承了民國以來清史研究的傳統,對清朝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及邊疆民族問題諸方面均有精深的創見,另一方面也致力于從全新的角度把握清朝歷史的宏觀走勢,提出了興盛衰亡乃是貫通清朝一系的整體演變規律的重要見解,深刻影響了清史研究的發展路向。值此先生九十華誕之際,曾受學于先生的弟子們及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的同仁紛紛撰文以表祝壽之意。文集的內容涉及清朝獨特的制度建制、治國方略、邊疆治理、對外關系、文化思想諸方面,力求較為全面地解析目前清史研究中所面臨的重大問題,同時亦體現先生從長程發展的角度貫通清史研究的獨特思維。祝壽論文中既有微觀的細節梳理,亦有宏觀的理論分析。涉及面力圖涵蓋清初期、中葉和晚期的若干重要歷史維度和現象,有效回應日趨國際化的新清史探索潮流,盡量全景式地展現出先生影響和指導下的清史研究所具有的中國氣派和治學風格。
楊念群 ·史學理論 ·38.3萬字
《史學理論與史學史學刊》是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主辦的連續性學科出版物。本卷設立“人文學科與世界一流大學建設”“影像史學研究”“口述史學研究”“清華簡研究”“中國古代史學研究”“中國近現代史學研究”“歷史文獻學”“書評”“會議綜述”九個欄目,作者包括劉家和、瞿林東、鄭師渠、晁福林、陳其泰、楊共樂、高岱、李國英等,內容既彰顯了當前人文學科發展所面臨的形勢,又反映了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的新進展。
楊共樂 ·史學理論 ·22.7萬字
本書作者廣泛收集和研讀了刊登于《澳門憲報》等報刊和澳門檔案館館藏的葡語原始文獻,就澳門華政衙門的歷史淵源、形成過程、組織結構、功能作用、建制沿革、運作狀態、歷史影響等方面進行全面深入的研究。本書大量征引此前鮮有使用的葡語文獻,并對現有研究成果中的多個疑點進行闡述,在一系列要點上做出澄清,增強了研究成果的準確性。本書還輯譯了上百篇葡語原始文獻,為學術批評和研究的深入提供了方便之門。
張廷茂 ·史學理論 ·26.8萬字
刻工研究一直是傳統文獻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本書是迄今為止第一部對清代刻工作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研究的專著。全書共分五章,分別對清代刻工的題名方式、數量與分布、組織運作形式、代表性刻工的刻書活動及他們與出版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寫樣者、刻工對清代版刻字體風尚的影響等問題展開全面而系統的闡述。全書一方面立足于版本學、目錄學等傳統文獻學科,搜集與整理了數千條刻工題名材料,從而奠定了比較深厚的文獻基礎;另一方面,又嘗試將研究視野拓展到出版史、文化史、藝術史、經濟史等領域,將刻工這一群體置于更廣闊的社會背景中加以考察,始終貫徹宏觀與微觀兩種視角,既有對清代刻工整體情況的全局性把握與觀照,又有對具體個案的細微分析與考述,從而使整個研究顯得系統深入??偟膩碚f,相比此前多局限于刻工名錄整理等范式的簡單研究,本書實際上是嘗試從刻工這一群體入手,對整個清代出版史中的一些重要問題作出較深入的思考與探討。
鄭幸 ·史學理論 ·26.1萬字
《新中國歷史學研究70年》分總論、中國考古學編、中國古代史編、中國近代史編、世界歷史編、中國邊疆史編、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編七部分。以中國歷史研究院下屬六個研究所現有學科為基礎,系統總結新中國歷史學研究在黨和國家堅強領導下的學科發展狀況、取得的主要成就、存在的問題以及未來發展方向,揭示歷史學發展的內在規律,闡釋中國歷史學發展的獨特道路,為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力量。該書的出版將為做好中國歷史學研究工作提供重要參考。
卜憲群主編 ·史學理論 ·44.5萬字
本書從晚清新興的報章文字中選取女性社會、女性典范、女性之死三個視角,透過對晚清女界生活與觀念的考察,具體探討晚清女性與近代中國社會、思想發展之間的復雜糾葛。作者試圖通過進入報刊,實現閱讀視角從官方到民間的轉移,并由此返回現場,這種努力在本書中具體落實為通過對十個個案的剖析,對史料進行精細處理,以期逼真地展示晚清社會的某一現場,并由此揭示出其間隱含的諸種文化動態。上篇"女性社會"以個案整合"的方式,映現晚清女性從生活形態到思想意識的新變;中篇"女性典范"以勾勒晚清女性的人格理想為目標,意在展現先進女性有別于傳統的精神世界:下篇"女性之死"是對三位死于上個世紀初的女性各異的死亡方式、原因以及由此引發的社會風波的歧出的意義指向的解說。作者認為,由此構成的晚清社會的圖景,實際上蘊含了現代社會與現代思想萌發的種種跡象。本書作者以宏闊的視野精細地操作向不被學界看重的報章史料,以此生氣淋漓地重現了晚清社會的諸般圖景,從一個獨特的視角出人意料又令人信服地勾勒出晚清社會與思想新變的軌跡。
夏曉虹 ·史學理論 ·23.6萬字
本書以明清野史筆記、小說作品等為基本材料,結合近年國內外荒政史、民間信仰研究的文獻與理論,將明清災害言說、御災故事置于華夏民族精神史脈絡考察。根據水、旱、蝗、瘟疫、風、雹、地震、冰雪等災害及御災書寫載錄,分述了祈雨、驅旱魃、治蛟、驅蝗、辟疫以及蜥蜴播雹想象等諸多民間信仰的展演、儀式功能、傳播機制。作者注意搜集明清御災能臣忘我救災、賑濟保民與民間互助、節糧儲水等多系列鮮活的民俗故事與想象,以文補史,闡發明清御災書寫的人文精神。同時,對于匿災、侵賑、冒賑、索賑、鬧賑等弊端,以及受災民眾不正確的消極待賑、借災牟利等現象,也予以批評剖析。并附清末告災新聞圖畫二十余幅。全書具有文學、災害學、民俗學等跨學科特點,信息量大,可讀性強,引人深思。
劉衛英等 ·史學理論 ·49.3萬字
本書是梁啟超晚年涉獵東西方史學著作,結合中國史書的過去和現狀,系統整理的史學理論佳作,條分縷析,言簡意賅,有理論,有方法,有例證,有判斷,不愧是中國近代史學的名著。作者對中國傳統史學了解極深,價值充分領會西方史學研究的精義,結合自身研究經歷,其中很多治學經驗,至今仍有重要參考價值。
梁啟超 ·史學理論 ·21萬字
本書以“德性”為根本線索和綱領,探尋中華歷史和文明傳承中一以貫之的發展脈絡,從盤古開天的神話故事寫起,止于戰國諸子百家時代。本書的最大特點在于抓住“德性”這一根本點,通過對德性的分析和它在歷史中的起源與發展的探尋,以及其在不同歷史時期內展現的歷史面貌,和德性對歷史發展所起到的導向作用為闡釋的立足點,以歷史文獻、考古研究和現代科學等研究方法與研究視角,深刻揭示出中華文明在歷史不同時期內的面貌,并引入學術界新的研究成果,在某種程度上顛覆了部分以往大眾所熟知的歷史和文明史。因此本書不僅限于向讀者揭示一種文明發展的流變過程,更重要的一點在于作者對于這種文明流變的梳理和闡述是建立在縝密的科學方法研究上所得出的一系列新的結論,以及這些新的結論在歷史發展和文明演進過程中所起到的不同作用等,都進行了新的深入分析。
路凌霄 ·史學理論 ·27.3萬字
主要依據清華簡《系年》中戰國部分的記載,對戰國王年問題進行了新的系統探討。首先,就王年問題較為明確的諸國進行討論,其次,結合清華簡《系年》等出土文獻,對一些諸侯國的王年問題進行新探討。附錄部分則在上述討論的基礎上,對《史記·六國年表》中史事的王年系年進行校正,以方便對《六國年表》的使用。
熊賢品 ·史學理論 ·22.3萬字
以西學、東學、中學為支點,打破分科治學的局限,不以變化為進化,不以現在為現代,從多學科的角度,用不分科的觀念方法,全面探究近代以來中國的概念、思想、學科、制度轉型的全過程和各層面,溝通古今中外,解析西學與東學對于認識中國歷史文化的格義附會,重建中國自己的話語系統和條理脈絡,深入認識中華民族新的智能生成運作機制形成的進程、狀態和局限,認識世界一體化進程中東亞文明的別樣性及其對人類發展提供多樣選擇的價值,爭取和保持對于世界文明發展日顯重要的中國歷史文化解釋的主動和主導地位。近代學術的清學糾結,折射出整個近代中國在中外文化沖突融合的纏繞中遭遇的困境。透過目前的習以為常,依稀可見曾經陣痛的脫胎換骨。在此過程中,看似兼收并蓄,其實外來學說的輸入不免表淺變形,本來民族的地位則多有流失。
桑兵 關曉紅主編 ·史學理論 ·24.9萬字
本書通過選取東漢的數位歷史人物,通過史料挖掘與史料分析,以敘事形式講述專業研究者未發現或者關注度不夠的歷史故事,主要內容包括:愛說笑的劉秀、“云臺二十八將”從何而來、彭寵之死、黃憲生平與逸事、梁冀為何怕孫壽、李膺和郭泰的相逢與殊途、“黨錮之禍”中的三位邊將、皇甫嵩為何輸給了董卓、東漢皇帝和他們的生母、東漢宦官的分化與生死內斗、東漢官場的自殺潮、“黃巾”之后的五年等。本書兼具通俗性、學術性、趣味性,內容淺顯、文字簡易,所敘述的故事有一定普遍性,作者扎實的史學素養又保證了歷史知識的準確性。讀者群體定位為歷史愛好者,加之作者在學界、新聞媒體界交往廣泛的優勢,此書會有一定的經濟效益。
黃堅 ·史學理論 ·23.6萬字
本論叢是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主辦的學術咨詢性質的文集。本論叢的宗旨是以《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為指針,貫徹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章程,在歷史學學科領域范圍內積極開展學術調研、咨詢工作的基礎上,提供相關的信息交流。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學部 ·史學理論 ·23.2萬字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的學術刊物,所收錄的論文均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人員的研究成果,是歷史所科研人員研究水平的集中體現,學術意義突出。本集收錄了《中國古代的土地所有制與共同體》《先秦兩漢刺繡論考》《韓非“存韓”事跡考》《秦東門瑣議》《漢代菜蔬志》《晉宋之際的王權與僧權——以沙門不敬王者之爭爲中心》《孫綽〈喻道論〉的儒佛一致論》《敦煌文書〈張淮深碑〉及其卷背詩文重校補注》《唐代中書省翻書譯語直官輯考》《中古舉哀儀溯源》《也說澶淵之盟》《〈馬可·波羅游記〉海路部分譯注(一)》《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浙江輿圖〉初步研究》《道教圣地崆峒山考》,學術論文14篇,涉及中國古代史研究各個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刊編委會 ·史學理論 ·4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