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乳業發展在如今變得越來越引人注意,相關研究也日漸增多,但現有研究多從畜牧經濟角度論述,缺少乳品衛生制度的分析。或在時段上,偏重于80年代以后的行業發展,而對近代以來的發展情況,缺少了解。鑒于乳業市場管理在乳業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特別是晚清以來至1949年前的制度演變對現今乳業管理仍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啟發性。
章斯睿 ·史學理論 ·10.3萬字
本書系由錢穆先生講述之史學精神和史學方法、中國歷史上的政治、國防、教育、地理與人物、道德精神七題,經先生親自修潤而成。錢穆先生以淵博之史學涵養、敏銳之剖析能力,使讀者得窺中國歷史文化之堂奧。
錢穆 ·史學理論 ·10.9萬字
本書是以現代眼光系統研究版本學的開山之作,至今仍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次除通行本外收錄新近發現的稿本與連載本,盡現作者結撰之精思。商務印書館之涵芬樓名重書林,本書即為其創建者之學術精粹,可稱“涵芬樓密碼”。
孫毓修撰 葉新等整理 ·史學理論 ·12.2萬字
綏遠城駐防作為清朝在漠南蒙古地區設置的重要軍事駐防地,對清朝綏服蒙古,維護其在蒙古地區的統治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在文獻資料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對綏遠城駐防的起因、經過、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及駐防將軍的職能演變等進行了分析,力圖多角度地勾畫出綏遠城駐防的歷史發展軌跡,以期達到更好地認識清朝對蒙古統治政策演變史的目的。
黃治國 ·史學理論 ·17.9萬字
作為著作等身的文獻學家、山東大學文學院院長,杜澤遜教授在學術研究和教書育人領域的杰出成果有目共睹。本書收錄他的35篇講演,分為四個部分:1.給青年學子們,有自身的求學之路,經驗分享,更有給同學們如何治學、如何做人的真誠建議。2.給教師們的話,思考如何培養人才,如何做好學科建設,亦有切實的行動記錄。3.學術主題發言,包括《清人著述總目》《十三經注疏匯校》《日本藏中國古籍總目》等大型學術項目的成果匯報和經驗總結,均是杜澤遜教授最負盛名的領域。4.其他。在其他學術會議的發言,亦有較大的信息量。
杜澤遜 ·史學理論 ·13.9萬字
清末新政時期(1901—1911),中國的現代化運動進步顯著,并因此在近年來受到學界和社會大眾的廣泛關注。本書的研究對象編訂名詞館和貴胄學堂,正是這一歷史階段獨具時代特色的新政機構。這一時期,大量外來新思想涌入中國,在政界和知識界都產生了巨大影響。清朝統治者一方面通過興辦新式教育,因勢利導,使新思想、新文化為己所用,幫助其推進新政、穩固統治。貴胄學堂正是清廷為輔助王公貴族學習新學、辦理新政而設的新式學校。另一方面,新思想、新名詞的流行又使其警惕,為此加強了思想控制。編訂名詞館的設立,表面上是為統一各學科名詞的譯名,其背后的目的則是強化審查,控制思想。清末新政中,政治與文化從來都是不能分割的。從這兩個新政機構觀察清末新政和社會文化,或許能發現此前未曾注意的風景。
何思源 程學峰 ·史學理論 ·19.5萬字
蔡美彪先生曾在中華書局出版《學林舊事》《遼金元史考索》兩部著作。收入本書的,是蔡美彪先生沒有編入已出著作的零散文稿,內容龐雜,涉及民族史、文化史、官制史等各個方面,以及少量序跋前言等,故題為《史林札記》。
蔡美彪 ·史學理論 ·17.1萬字
自2013年開始,華中師范大學與香港科技大學開始在大數據歷史研究以及人才培養方面的合作,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大數據歷史專業開設了諸多較有特色的專業課程,其中《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系列講座系高等研究院、歷史文化學院共同舉辦,每年邀請10余位海內外在量化歷史研究、數字人文研究方面素有專長的資深教授、新銳青年學者做專題講座,其中部分學者研究成果、演講稿會結集成《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一書。本輯就是《大數據與中國歷史研究》的第二輯。
付海晏主編 ·史學理論 ·14萬字
《司馬遷與〈史記〉研究年鑒》的編纂始于2004年底。2005年8月《年鑒》2004卷出版后,得到了史記研究界的一致好評,之后每年出版一卷,對上一年《史記》研究的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年鑒》2013卷基本保持了前幾卷的欄目框架和編輯體例,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補充和創新。增加了原創內容的比例,組織研究人員執筆撰寫了司馬遷研究綜述、史記研究綜述、近十年來《貨殖列傳》研究綜述等篇章,增加了歷年學術會議介紹、1949年至2004年研究著作目錄索引等內容,對1994年至2013年論文目錄進行了補遺。全書16開30萬字,集工具性、資料性、知識性為一體,分為研究綜述、考古發現與研究、版本整理與研究、著作與論文摘要、學術組織與專家、論文著作索引七個部分。
丁德科 凌朝棟 黨大恩 ·史學理論 ·17.1萬字
在清代,對于絕大多數平民來說,家庭和家族幾乎是他們長期生活的唯一場域,自然而然也就成為人們發生互動、沖突乃至犯罪行為的主要場域之一。而“家國一體”的社會結構,使得司法格外關注家族內部的犯罪行為,并借助刑罰規范等級秩序,貫徹儒家倫理。本書以五服制度為視角,從卷帙浩繁的各種刑案匯編中摘擇關于家族內部犯罪的數十個案例,在此基礎上,著意總結在涉及此類犯罪時,清代各級法司的裁判標準與推理邏輯,以此說明宗法等級秩序對法律的影響與支配,彰顯中國古代法律倫理化的特征。
魏道明 ·史學理論 ·13.3萬字
讀歷史就像喝酒,一要品,二要慢慢享受,三不要過量,微醺的狀態是最好的。本書是作者的歷史隨筆集《歷史豈有底稿》同系列第三冊,從韓非子到康德,從王昭君到納蘭容若,從長恨歌到夏洛特煩惱,帶你穿越時光隧道,體會歷史的風塵。歷史是一個深宅大院,我們都是偶爾透過門縫看了那么一點點。
侯興國 ·史學理論 ·18.2萬字
高一涵先后完成的兩個研究專題的合集,分別對我國歷史上的御史制度、內閣制度的來龍去脈做了完整的介紹。這兩種研究專題,體裁大致一樣,都是從歷史上和法制上去研究中國的政治制度,作成一個有系統的敘述。所采取的材料雖然不甚完全,但是變遷沿革的概要,卻已詳敘無遺。或者可供研究這個問題的人一點半點參考,也未可知。
高一涵 ·史學理論 ·4.4萬字
陳平原《小說史學面面觀》討論晚清以降中國現代小說研究史。他不求面面俱到,而是遴選魯迅、胡適、阿英、普實克、夏志清、韓南、嚴家炎、范伯群、趙園、黃子平、王德威和他自己,共計十二家,進行評述、延伸與發揮。用他的話說,這些研究者不一定業績最佳,但都別具特色,很能引發思考與討論。陳平原一向關心小說理論與小說史著合一的可能性,甚至追求如何在小說史學的實際操作中,真正實現方法革新乃至理論創造。因此憑借突出的問題意識,在這本書中一再叩問“小說史學”的功能、方法及境界,以及小說史學到底能走多遠等諸多問題。書中綜合小說史的趣味、學術史的尺度、教育史的視野,既是靈光乍現,一揮而就,也是他長期積累,水到渠成的成果。本書依據2020年春夏北大講稿整理而成,兼及專業論文與學術隨筆。有時長篇大論,有時點到為止,“大珠小珠落玉盤”,靈活多樣,且講究節奏,同時穿插閑話,兼及師友逸聞。“十二人十二書”,既可看做學壇點將,也可視為名著解析,是打通學界與大眾壁壘的一次有效嘗試。
陳平原 ·史學理論 ·17.3萬字
本書收錄兩部中國中古史的傳世杰作,均撰寫于抗戰之時。亦為憂患之書。前書從禮儀、職官、刑律、音樂、兵制、財政諸方面闡說隋唐二代制度之全體因革要點與局部發展歷程。后書是前書的姊妹篇,討論了統治階級、黨派分野、內政外交諸專題,有唐一代政治史之綱要,悉在此三篇之中。
陳寅恪 ·史學理論 ·18.4萬字
《蒙古旅行》是在鳥居龍藏先生的向導下,所記范圍從東、西戈壁沙漠間的興安嶺到西拉木倫河流域,向北有外蒙古的喀爾喀,南到內蒙古的赤峰地區。根據鳥居龍藏本人的自序,調查的結果有測量途中人口的體質人類學數據,語言的記載,俚歌、童謠等的搜集以及遺跡、遺物的考古學調查。其中,考古學調查包括西拉沐淪河、英金河流域紅山文化的石鏃、石斧等遺物,鮮卑、烏丸以及遼國中京、上京(青城)等契丹的遺跡。這是一次較為久遠的旅行,歲月洗練了當時的辛苦,我們去看一段塵封的記錄。
(日)鳥居龍藏 ·史學理論 ·17.6萬字
《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奠定了中國史學的基本格局。在史學、文學等諸多方面,都深刻地影響了后世。本書從《史記》的成書過程、內容、體例、取材、史料運用與價值、述史框架、書法、史學理論、編纂、《史記》紀傳與傳記文學等方面,探討《史記》的創作方法和過程等。在熟稔《史記》的基礎上,作者對相關史料進行了詳細梳理與認真辨析,于前人舊說去粗存精,于己立新說詳明其故,自成一家之言。
趙生群 ·史學理論 ·19.9萬字
本書由兩部講義組成,分別是《史記·五帝本紀》的講義和《史記·夏本紀》的講義。這兩部講義是李學勤先生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別給中國文化論壇“首屆文化素質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和“第六屆通識教育核心課程講習班”授課的內容,根據當時的課堂錄音整理而成。書后附錄了幾篇李學勤先生有關五帝時代和夏代歷史研究的論文,便于讀者更全面地認識李學勤先生的相關研究成果。本書是授課稿,語言形象生動,作者把對《五帝本紀》和《夏本紀》的研究以通俗的形式加以表達,達到了學術性和普及性的完美結合,同時也是有關這兩篇文獻的前沿研究成果。
李學勤 ·史學理論 ·14.1萬字
讀李白的詩使人感覺著:當他醉了的時候,是他清醒的時候;當他沒有醉的時候,是他糊涂的時候。杜甫是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總想一鳴驚人,一舉而鵬程九萬里。但這種希望,他一輩子也沒有達到。而每當李杜被同時提及,人們似乎都會發出這樣的喟嘆:李白從未老過,而杜甫卻從未年輕過。
郭沫若 ·史學理論 ·15.2萬字
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包含十篇論文,對薩珊波斯的政教關系、法律文書和祆教風神等進行了考察。同時對穆格山粟特文婚約及中古粟特女性的法律地位進行了研究。文章也兼及同樣源于波斯的景教、摩尼教沿絲綢之路傳入中土的問題。開篇紀念蔡鴻生先生的文字,以及下編所包含的十篇書評和會議綜述,主要對涉及絲綢之路與東西文化交流,尤其是有關古伊朗文明向東傳播的若干著作進行評述,以志作者研習波斯文明與古代中國這一課題的學緣。
張小貴 ·史學理論 ·19.5萬字
《二十世紀中國歷史學》以百年來中國史學中以史撰為傳統的“新史學”和以史考為傳統的“新漢學”的斗爭和輪回為主線,主要立足于這一時段各派史學家對史學內涵的不同理解,以及由此造成的理念、方法、門徑上的分歧,進而就這種差異對史學建設所產生的實際效果加以考量評估。
王學典 ·史學理論 ·15.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