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語言政策研究報告(2018)》是盤點介紹2017年我國語言文字政策研究發展狀況的中國“語言生活藍皮書”,由教育部語言文字信息管理司組編、上海市教科院國家語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編纂,由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發布。在連續發布3年之后,進行了全面改版:由文獻摘編式嬗變為述評與摘編相結合;對年度學情全景掃描之時,突出熱點,梳理發展脈絡,綜述帶有評價。
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組編 ·語言文字 ·28.5萬字
本書是人郵學院慕課“應用文寫作”的配套教程,共分為9章,主要內容包括應用文寫作基礎知識、公文寫作、書信類文書寫作、發言致辭類文書寫作、計劃總結類文書寫作、調研策劃類文書寫作、商務應用文書寫作、傳播應用文書寫作、科技學術類文書寫作等。本書按照理論與案例講解相結合的理念設計框架結構,將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交叉融合,注重理論講解及案例剖析,以便學生把握各應用文文類和文種格式特點、寫作要求,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實踐寫作,提高學生寫作應用文的實際能力。本書既可作為高等院校中文、經濟、管理等專業的專業技能課程教材,又可以作為各所大中專院校全校通識性課程教材,同時可以作為社會相關工作人員的應用文寫作參考用書。
通識教育規劃教材編寫組 ·語言文字 ·21.8萬字
《勵耘語言學刊》原名《勵耘學刊》(語言卷),是由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的語言學類重要學術集刊。2005年創辦,每年2輯。本集刊主要刊載漢語言文字學方面的精品成果,稿件具有前沿性和學術價值,或屬原創性理論,或為原始性資料,或者具有獨特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刊已被遴選納入CSSCI集刊收錄名單。
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主辦 ·語言文字 ·22.4萬字
社會是語言存在和發展的依托,社會的興衰常常決定語言的命運。因此,研究語言應當密切聯系社會,聯系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歷史與現狀。本書以當今西藏為實例來考察語言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作者通過實地調查,為西藏的藏語規劃工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和諸多建議以及重要的參考。
周煒 ·語言文字 ·35萬字
《中文論壇》是湖北大學文學院創辦的涵蓋中文學科各研究領域的學術輯刊,旨在搭建一個新的學術平臺,展示海內外學者最新的研究成果,藉以倡導視野開闊、獨立研究的學風,立一家之言,撰傳世之作。本輯開設六個欄目,分別為“沙湖論壇”“中國詩學研究”“五四研究”“市場邏輯和信息技術下的文學生產”“古籍整理研究”“語言學研究”。
湖北大學文學院《中文論壇》編輯委員會 ·語言文字 ·20.7萬字
本書以故事為線索,分別通過字、詞、句三個視角對中華文化進行挖掘,將讀者引入一個由字詞句所帶來的既博大精深有美麗動人的五彩世界。
梁詩正 ·語言文字 ·47.1萬字
本書是北京市高教學會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分會的論文集,從教改新思路與新教綱、教學研究與教學模式、翻譯研究與教學、文學、文化、語言與教學等角度,展示教師在各領域內的研究,反應了老師們的教學思考與教學實踐。
吳江梅 鞠方安 彭工 ·語言文字 ·29.3萬字
符號是被認為攜帶著意義的感知。符號用來傳達意義,傳達意義必用符號,意義就是一個符號被另一個符號所解釋的潛力。因此,符號學就是意義學。趙毅衡編寫的《符號學(原理與推演修訂本)》分成上下兩編:原理編——擴展了一百年來符號學發展的理論基礎,融合中西方符號學理論,建立一個可用于分析人類意義活動的符號學體系。推演編——具體討論了符號在人類文化中扮演的復雜作用,讓讀者理論與應用兼得。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在本書中得到條分縷析的清晰貶義。在這基礎上,本書形成了突破原有理論的新體系,全面推進了符號學運動。
趙毅衡 ·語言文字 ·32.5萬字
2013年11月初澳門舉行兩岸漢字使用情況研討會。會後編輯學者們提交的學術論文,整理研討會上的討論發言,整理出三方面的文字資料:一是四地學者們的學術論文,二是四地社會用字調查報告,三是會上學者們的討論發言。本項目就以上三方面內容結集成稿。
黃翊主編 ·語言文字 ·33.9萬字
本書凝練概括地介紹了各種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普遍使用的通用公文基本文種的寫法,為每一文種選配了不同類型的例文并逐一進行了簡評,還對各文種的寫作規律作了言簡意賅的小結。本書嚴格按照最新《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黨政機關公文格式》等規范文件進行篇章布局,可為各類公文寫作人員提供最新案頭參考,也可為廣大初學者提供公文范本。
付傳 林爽編著 ·語言文字 ·39.9萬字
本著作對國語語音、民國韻書和現代白話新詩音韻之間的互動關系做了深入的探討。以國語語音的統一這個國語統一運動中的“硬殼果”為切入點,運用現代語言學理論和漢語語言學史觀點,結合漢語詩律學理論,從現代白話新詩的語音特點出發,審音和考古并重,語音研究和韻書篆制結合,史料分析與個案考察互證,深入地分析國語語音標準的確立和民國韻書、現代白話新詩音韻方面的互補共生關系,探討國語語音對白話新詩擺脫傳統舊詩音韻的羈絆而向現代轉型所起的催生作用,以及國語語音的統一對現代舊體詩音韻的影響。
張建民 ·語言文字 ·25.1萬字
本書在先賢研究的基礎上,根據實地考察者提供的錄文,運用文獻語言學研究方法,通過考察其語言特征和時代背景,對《希納烏蘇碑》《塔里亞特碑》《鐵茲碑》等鄂爾渾文回鶻碑銘進行較為科學的轉寫和再譯,并對其內容進行了翔實的語文學注釋,探討碑文所涉及的回鶻汗國歷史地理、思想文化以及政治社會變遷。
米熱古麗·黑力力 ·語言文字 ·22.6萬字
在學術靈感寫作狀態下研究寫作過程,通過觀察寫作過程總結學術靈感寫作規律,在把握規律的基礎上構建學術靈感寫作路徑,基于路徑建立學術靈感寫作機制,順應機制融入學術靈感寫作狀態,在靈感狀態下印證寫作規律,往往需要無意識狀態與有意識狀態的耦合。
田富強 ·語言文字 ·32萬字
本書從實用性出發,較為全面、系統地介紹了應用文寫作知識,包括日常文書、事物文書、行政公文、會議文書、財經文書、法律文書、科技文書和傳播文稿的基礎知識及寫作的格式要求。
由娜 邵美華主編 ·語言文字 ·33.1萬字
本書是一本幫助讀者提高脫稿講話水平的實用參考書,作者從剖析不會脫稿講話的原因和常見誤區出發,配以鮮活生動的案例和具體場景的應變技巧,教會讀者如何從敢講、能講到會講,為讀者提供了當眾脫稿講話的全套解決方案。本書不僅有適用于脫稿講話的理論基礎,更有具體場合的說話方式,分別從歡迎歡送會、開閉幕式、頒獎儀式、開竣工、主持會議、生日聚會、婚禮宴會等25個場合為大家展示脫稿講話的技巧,其中一些精彩的范例更是能讓大家獲益匪淺。希望本書能讓每一位讀者朋友克服對脫稿講話的恐懼,并在以后的類似場合輕松應對,出口不凡。
梁素娟 ·語言文字 ·28.9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口才概述、朗誦、演講、辯論、大學生交際口才五章;應用文寫作概述、日常事務應用文寫作、行政公文寫作三章。每章基本包括四節,第1~3節屬于理論部分,第4節屬于實例或實訓部分。其中第一節為概述,闡述該節所涉及的內容的本質特點(解決是什么的問題);第二節為該節所涉及的內容的重要性或作用(解決為什么的問題);第三節為該節所涉及的內容實訓時要注意的問題(解決怎么樣的問題);第四節為實例或實訓部分,體例為例文(或實訓)加簡析。每章的最后有3~6題思考與練習。
劉永娟主編 ·語言文字 ·26.6萬字
本書引論從近代、現代、當代三個角度對20世紀曲學史作了總體論述。正文十章對于近現代曲學的開山祖師王國維、傳統曲學的集成者與總結者吳梅、開白話著述風氣的現代曲學家鄭振鐸、國劇學的發軔者與推動者齊如山、戲劇全史的探索者與耕耘者周貽白、埋首詁戲的苦難劇史家董每戡、曲學史上“行路迂緩的‘笨’駱駝”趙景深、蜚聲海內外的南戲研究巨擘錢南揚、散曲學與唐劇學的拓荒者任中敏、“治曲當從元人入手”的奉行者王季思等20世紀最具有代表性的十位曲學家,詳細考察其生平、學術道路和曲學著述,深入揭橥其在曲學史上的地位和影響,清晰呈現20世紀曲學史的演變軌跡與歷史面貌。馀論部分從曲學史與文學史、報刊創辦以及曲集編纂等方面論述了20世紀曲學史的成就。考論結合,重點把握,既有個案性、全程性,又有創新性、體系性,不僅是一部全面、翔實的20世紀曲學研究學術史著作,而且是居于學術前沿水平的重要曲學史研究成果。
李占鵬 ·語言文字 ·41.4萬字
本書涵蓋研究生考試所有詞匯,詞匯按照在考試中出現的頻率由高到低排列,幫助考生抓住復習要點,合理安排復習進程。重點詞匯除了給出釋義外,還給出真題例句、用法講解、常見考點及派生詞,幫助考生全面掌握單詞。加上更活潑、時尚的講法和配圖,力爭打造出新一代的暢銷詞匯書,徹底解決年輕人的單詞困擾!
周思成主編 ·語言文字 ·24.4萬字
本書結合司樹森教授在《英語世界》等雜志和刊物所發表的英語答疑內容,分門別類進行歸納總結,從詞匯、時態、慣用法、搭配等方面,總結英語學習者最難克服、最容易混淆的問題,并進行精準的解答。例句生動活潑、富有時代感,并盡力在語篇當中進行釋疑解惑。本書是一本廣大英語學習者最為實用的工具書之一。
司樹森 ·語言文字 ·26.3萬字
翻譯理論經過“作者、文本、讀者、解構、文化、生態”等轉向之后亦已出現“認知”轉向,認知翻譯學應運而生,雖有國外學者提及,但尚未建成系統的、連貫的學科。作者努力打通語言學與翻譯學、后現代哲學(含體驗哲學)、認知科學等之間的通道,嘗試將國外的認知語言學本土化為“體認語言學”,擬構我國的“認知翻譯學”,率先用“體認原則”來統一解釋翻譯中的諸多現象,用“體”來解釋翻譯中的“同”,用“認(十數種認知方式)來解釋翻譯中的“異”。這既為我國譯學界輸送了一個全新理論,也為認知語言學、體認語言學拓寬了視野,算是對世界范圍內的語言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方向。《體認翻譯學(上)》是部提出語言的“體認原則”,且將其運用于認知翻譯學研究的著作,將后現代哲學理論、認知語言學等觀點與譯學研究緊密結合,用有限的十數種認識方式統一解釋語言和翻譯現象,既為我國譯學界輸送了一個全新理論,也為認知語言學拓寬了視野,對世界范圍內的語言學研究開拓了一個新方向。
王寅 ·語言文字 ·22.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