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從社會學視角研究農村社區服務和治理問題。在理論研究方面,本書將社區建設、公共服務、社會治理、城鎮化等有關理論運用到社區服務與治理的詮釋和拓展中,提升了社區服務與治理理論。在實踐研究方面,本書針對農村社區問題進行創新性研究,提出國家權力再下社區,為村民提供均等化公共服務;實施村改社區,推進城鄉社區服務與治理一體化發展;開展文化服務,建構溫馨和諧社區等建議。
吳業苗 ·社會學 ·23.8萬字
本書基于歷史資料、地方檔案、民間文獻、口述歷史記憶,對貴州東南部都柳江流域九個侗族村寨構成的傳統社會組織自清代中期以來的變遷做了細致而微的考察,并探討了侗人以關系界定歷史的歷史觀念。在此基礎上,通過人類學田野調查,觀察并理解這一區域性社會組織內部群體結合的結構性范疇、禮俗規范、人群關系和日常實踐,以呈現侗人集體生活的結構化過程。最后,以該地方人群進入現代性情境中與更廣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體系的遭遇作為落腳點,闡釋了傳統社會組織的關系結構和社會規則如何通過人們的反思性實踐,在現代變遷中延續與轉型,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侗人如何因應并達至自我人生意義的實現。
孫旭 ·社會學 ·32萬字
《北大清華人大社會學碩士論文選編》自2003年開始出版,每年從北大、清華、人大三校社會學系畢業生近200篇論文中篩選出10篇左右優秀論文,組成文集。這些論文大多選取一個與社會現實緊密相關的問題,收集鮮活的經驗材料,對問題進行細致描述并展開較深入的分析。鮮有時下學界頗為流行的空話套話,以及曾經在別處不知說過多少次的二手話。三校文集迄今為止已經出版15集,成為全國社會學界一個非常有號召力的出版品牌。
晉軍 盧暉臨 儲卉娟 李丁編 ·社會學 ·31.5萬字
社會變遷起始于觀念的變遷,而觀念的變遷既與政治、經濟變遷有關,也與外界新觀念的介入和影響有關。本書的研究和闡述主要有兩個層面:一是在對西北民族地區所轄屬的民族社區給予社會背景方面的認知,結合田野觀察的成果,將研究對象回歸于復雜的文化背景之中。二是對維吾爾族、藏族、蒙古族、保安族、東鄉族、裕固族、哈薩克族等7個少數民族社區展開個案研究,以調查報告的方式呈現研究對象與大眾傳播的關系,并對客觀的社會發展狀況進行定性研究。
朱杰 ·社會學 ·20.1萬字
中國中產的崛起是對共同富裕理念和中國式現代化的有效詮釋。今日中國中產既有強烈進取的經濟發展動力、強有力的愛國與世界眼光,同時對全球化、西方霸權衰落、動蕩中的中美關系有著獨立且敏銳的觀察、研判,具備坦率與直接的批評諫言能力。中國中產的迅速興起和爆發性增長,將驅動中國國內的發展,并直接影響中國的對外姿態。作者從社會、經濟、學術、藝術等各個層面介紹分析了以上海中產為代表的中國中產的生活狀態,并且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和調查為切入點,理性看待中國崛起與發展,聚焦“中產”這一中國社會力量,并置于當今中美關系的大背景以及全球化新局勢中來理解這一討論。
李成 ·社會學 ·22.6萬字
本書以中國中部一個村落西村為考察對象,對鄉村社會中中國人婚姻締結的全過程以及圍繞婚姻產生的一系列習俗、儀式和觀念進行了細致的考察和分析。全書分上下兩編,上編是對中國人婚姻的締結過程的描述和對婚俗、愛情與性文化的剖析;下編是對“鬧房”這一特殊習俗的專題研究。書中通過對中國鄉村社會人的婚姻、婚俗及性愛的研究,從一個側面揭示了中國人的心理、行為方式以及中國社會的特點及變化。
尚會鵬 ·社會學 ·26.3萬字
本書是對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成果的介紹及評估。書中首先從自主創新先導區、現代產業集聚區、城鄉發展一體化先行區、開放合作引領區、富裕文明宜居區五個方面闡述了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的政策背景、發展歷程及取得的成果;其次從實踐層面對蘇南五市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成果、特色、經驗和問題進行總結,并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措施;最后在實證分析的基礎上對蘇南現代化示范區建設成果進行了評估。
宋林飛 ·社會學 ·22.5萬字
本書立足于多元世界的現實及其背后作為整體的文化存在的可能,提出在從微觀的中國村落研究轉向宏觀的中國文明的人類學研究的過程中,中國人類學需要面對的是不同文明之間互動的方式以及可能有的理想狀態。本文所提出的文明互動的研究注意到了文明之間對立排斥、互補交流以及圓融共通這三種互動模式,它們在心理表征、社會交換、表現方式、文化表達以及民族志類型等諸維度上都會表現出各自的差異。本書的核心觀點是:人類學不應該是一種面對文明而表現得冷漠的學問,人類學的核心就是關注文明互動并促進文明互動的人類學的發展,這可謂是它的新使命。
趙旭東 ·社會學 ·32.8萬字
本書是一部從城市形成和發展與人類生活互動視角切入的另類的文化史著作。作者打破傳統史學研究框架,獨辟蹊徑,聚焦于人類身體和城市這兩大要素,考察了人類文明演進,確立了復原人類文明史的架構。在桑內特的架構中,人類自希臘以來的城市發展史被濃縮概括為三種身體形象,分別以身體的不同器官來命名,相應再現了三個重要時段的身體體驗與城市形象的相互關系。第一種類型命名為“聲音與眼睛的力量”,第二種類型稱作“心臟的運動”,第三種類型稱為“動脈與靜脈”。通過這三種類型的描述,桑內特試圖告訴我們,文化在創建和利用城市空間方面曾經起到過重要的影響,但現在的城市理念卻在造成文化的缺失和人們心靈的麻木。人類只有重新回歸身體,回歸感覺,才能真正恢復被現代城市文明所排擠掉的人的身體和文化,這是本書寫作的目的,也是本書所得出的結論。本書出于對現代文明的憂思,從另類視角闡述了歷史和現代發展,涵蓋歷史學和社會學,視野開闊,觀點新穎,頗具參考和借鑒價值。
(美)理查德·桑內特 ·社會學 ·24.6萬字
本書從四個部分,系統呈現20世紀中國鄉村社會發展狀況。第一部分,探討中國近代社會史研究的歷程、理論與路徑問題。第二部分,關注近代鄉村社會階層結構蛻變和權勢力量演變,深度解析地主、富農、雇工及其社會分層特征,紳權變動和“無土不豪,無紳不劣”的由來。第三部分,分析近代鄉村歷史演變及其背后城鄉二元化根源。第四部分,對20世紀中國鄉村建設思想和實踐的演進歷程作了系統梳理,提出了獨特的學理性詮釋框架,建構了創新性的話語體系。
王先明 ·社會學 ·45.5萬字
全球化的深入推進使當代社會發展發生了深刻的變革:全球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社會發展的外部背景,而且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內在要素。這一變革開啟了重新審視社會發展理論的研究視域。本書立足于全球化的實踐,深入闡發了社會發展的橫向規律、時空關系、社會結構與社會運行機制等,具體探討了機遇把握、風險應對、和諧發展、國家治理、文明建設等日益凸顯的發展問題,力求使歷史唯物主義在合理應對全球化的過程中實現理論調適與當代創新。
豐子義 郗戈 張梧 ·社會學 ·22.6萬字
城中村是我國城市化過程中非常獨特的社會現象,從一個窗口透視了中國城市化道路的坎坷、神奇和多樣性。一個由血緣、地緣、民間信仰、鄉規民約等深層社會網絡聯結而成的村落鄉土社會,其終結是一個復雜的社會過程,其間必然伴隨著產權的變動、社會網絡的重組以及利益和價值的沖突。村落的終結是社會巨變的縮影,對于整個中國來說,這種巨變可能要延續很長時間。
李培林 ·社會學 ·28.9萬字
農業社會化服務在推動小農戶與現代農業銜接發揮了重要作用,對于培育農業農村經濟新業態,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農業社會化服務涉及眾多相對獨立的行為主體,各主體的自身發展、行為實踐及相互協作程度,影響了農業現代化發展進程。加大對各服務主體行為研究,從實踐中總結經驗是建立高效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前提和關鍵。本書結合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試點工作及全國各地的實踐探索,對比分析了各地不同模式下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方式和運行機制,并以農業技術推廣服務為典型,分析了不同類型服務主體融合發展關系,分析了農業社會化服務實踐取得的成效和面臨的問題,介紹了國內外社會化服務組織方式、體系建設經驗,提煉了地方探索形成的典型做法。本書將進一步豐富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研究成果。
陳俊紅 杜洪燕 龔晶 ·社會學 ·22.3萬字
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歷來是一個引人矚目的問題,近年來青少年的問題行為更加突出,并引起了家長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關注。因此,預防和矯正問題行為已成為青少年教育和管理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本書以教育學、心理學的相關理論為依據,結合大量生動、鮮活的實例,對青少年問題行為的矯治做了理論總結和實踐探討。
趙志航 ·社會學 ·21.3萬字
本研究以中國紅十字會這一百年歷史且具有國際背景的研究認為,“自己人代理”機制是我國改革開放后國家與社會關系發展的具體經驗和創新,在理論上形成了與“鄉紳社會”、“單位社會”等中間結構的對話,在組織治理思想上構成了外部制度設置應對組織“內部人控制”的反制。社會組織為主要案例分析對象,借助利用“委托-代理”模型和“自己人”概念建構的“自己“自己人代理”模式產生的根源是差序格局基礎上的“信任自己人的閉循環”,需要改進。研究及其發現對推動我國社會體制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政策意義。人代理”模型對其產生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后國家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進行了探討。
葛道順 ·社會學 ·23.1萬字
本書為中國工程院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我國全民健康與醫藥衛生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子課題“全民健康事業中醫服務體系建設—中醫治未病研究”研究成果。全書分為中醫治未病的背景與意義、國家層面工作調研報告、實施單位工作調研報告、文獻調研報告、體質辨識治未病應用情況報告等五個部分,內容包括戰略分析、工作成績、經驗總結、存在問題、發展路向及重大事件等。本書的編寫出版,旨在為實現國家健康中國的戰略目標提供治未病政策制定的參考,為治未病健康工程的實施提供支持,為“十三五”發展規劃中醫治未病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
王琦主編 ·社會學 ·30.3萬字
本書以天津市為例,總結了天津市城鎮化和農民市民化進程中的模式經驗,剖析了天津市農民市民化的現狀,借助農民市民化評價指標體系,對天津市農民市民化水平進行了評估,發現其市民化程度不高,滯后于城鎮化發展水平,并從加快制度改革創新、完善財政投入政策、加強農村職業教育和就業創業引導、完善社區管理功能等方面提出了推動天津市農民市民化進程的對策建議。
吳寶華 ·社會學 ·21.6萬字
本書搜集和整理了有關拉美華人社會的中外文資料,運用歷史學和社會學的分析方法,對1847—1970年拉美華人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轉變進行了細致的分析和概括總結,其中關于拉美華人秘密社會的研究填補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空白。拉美華人既具有中國農民的鄉土意識,又兼有少數種族的弱勢群體心理,反映在社會實踐中,他們在移民活動、政治活動、經濟活動、文化生活和社會組織等五個方面經歷了重要的歷史轉變。本書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對拉美華人社會百余年演變的歷史進行了具體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劉葉華 ·社會學 ·21.7萬字
《東方社會發展道路與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以在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為題,系統、全面地梳理了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社會發展理論,闡明了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根本動力和未來社會發展四階段的基本論斷,澄清了國內外理論界對這些問題的誤讀或誤解,恢復了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本來面目。在此基礎上,本書進一步揭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與馬克思、恩格斯、列寧的東方社會發展道路思想一脈相承的理論傳承關系,為初級階段理論提供了深厚堅實的理論基礎。本書通過深入考察從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到鄧小平在社會主義建設上的理論探索和實踐經驗,回答了在東方經濟文化落后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的問題。
趙家祥 ·社會學 ·40.7萬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馬克斯·韋伯著名的作品。在這部作品中,韋伯提出了一個知名的論點:新教教徒的思想影響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宗教教徒往往排斥世俗的事務,尤其是經濟成就上的追求,但為什么新教教徒卻是例外?韋伯在該書中論述宗教觀念(新教倫理)與隱藏在資本主義發展背后的某種心理驅力(資本主義精神)之間的關系。韋伯列舉了新教、清教、加爾文教等教徒生活、學習的例子并加以分析得出:資本主義的興起和成功與新教盛行存在著相互影響的關系。新教入世禁欲主義倫理為資本主義企業家提供了心理驅動力和道德能量,從而成為現代資本主義得以興起的重要條件之一。
(德)馬克斯·韋伯 ·社會學 ·32.4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