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寺山修司是一個跨界奇人,既是優秀的電影導演、演員,也是杰出的詩人、評論家和戲劇家。他執導的《再見箱舟》、《死者田園祭》被列為電影旬報年度十佳影片,并獲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他創作的《草迷宮》、《狂人教育》等成為日本前衛戲劇的代表作品。本書中寺山修司攫取生活的每個片段,將強烈的個人風格和天馬行空的思路灌注于字里行間。他以狷狂不羈的才華、風格另類的作品俘獲了包括巖井俊二、森山大道、安藤忠雄等在內的無數人。
(日)寺山修司 ·外國隨筆 ·9.6萬字
如果你一直在尋找人生的意義,你將永遠不會生活。誕生到這個荒謬世界上的人,唯一真正的職責是活下去。是意識到自己的生命,自己的反抗,自己的自由。
(法)阿爾貝·加繆 ·外國隨筆 ·6.4萬字
波蘭詩人辛波斯卡以對人性的深刻洞察力著稱,同時她也是睿智深雋的散文家、風趣幽默的評論家,以及友善溫和的閱讀導師。她做了幾十年的專欄作家,以謙遜的標題“非必要閱讀”來評論各種各樣的書籍,結集成這本真誠的閱讀札記。這里收集的散文絕不平凡,與她最好的詩歌不相上下。在九十六篇短文中,辛波斯卡談及時裝、烹飪、家居、歌劇、文學、歷史、音樂等,以小見大,充滿了生活趣味和真知灼見。它教會我們如何熱愛生活,如何善待閱讀,如何將閱讀與生活緊密聯結。
(波蘭) 維斯瓦娃·辛波斯卡 ·外國隨筆 ·9.2萬字
《不存在的騎士》是卡爾維諾“我們的祖先”三部曲之一。“我們的祖先”三部曲包括:《不存在的騎士》《分成兩半的子爵》《樹上的男爵》,這三個故事代表通向自由的三個階段,關于人如何實現自我的經驗:在《不存在的騎士》中爭取生存,在《分成兩半的子爵》中追求不受社會摧殘的完整人生,在《樹上的男爵》中有一條通向完整的道路——這是通過對個人的自我抉擇矢志不移的努力而達到的非個人主義的完整。模范軍人阿季盧爾福,存在于一具空空的盔甲之中,卻是完美騎士的化身,唯有他使鎧甲具有意義。當他名揚天下的業績被挑戰、被質疑、將被抹殺的時候,他的存在還能成立嗎?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7.1萬字
《沙鄉年鑒》是與《瓦爾登湖》并稱的自然美文典范。全書記錄了作者一生在美國各個州工作和游歷過程中的思考,筆法抒情、寧靜、恬淡,充滿智慧,富有感染力。表達了在紛亂的塵世中,我們渴望尋得寧靜,渴望傾聽自然的聲音,渴望給心靈找到安穩的歸宿的美好愿望。整部作品從哲學、倫理學、美學及文化傳統的角度深刻闡述了人與自然的關系。全書如同一位智者在向我們娓娓道來,自然、宇宙與人生的奧義。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外國隨筆 ·13.7萬字
《大自然的日歷》幾乎可以被認為是一部純原生態的作品。作者將其思想和感情從美學的角度潛入到對世界的原初和根本,即大自然的敬畏和熱愛之中。本書以春、夏、秋、冬為章節,記錄了普里什文深入古老的俄羅斯北方森林里的故事。他遠足大地,出入森林,把融入自然作為“開啟文學的鑰匙”。具備豐富的生物學知識以及美輪美奐的自然描寫,并將人與自然的愛與善化為詩意和哲理融入其中,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的一往情深,是20世紀世界文壇不可多得的佳作。普里什文是一位真誠對待大自然的詩人,他筆下的文字,就像朝陽下晶瑩閃爍的露珠,折射出大地上樸實生活的詩意光輝。這些樸素恬淡的文字,有著非同尋常的洞察力。它們拂去蒙在平常生活上的灰塵,探查到那熠熠閃爍的自然之美。
(俄羅斯)普里什文 ·外國隨筆 ·16.5萬字
在屠格涅夫誕辰200周年之際,出版屠格涅夫帶有自傳性質的短篇小說《春潮》。這部自傳體小說,展現了青春年少時的美好情感,其中的心理描寫細致入微。此外,這部小說既有助于讀者了解屠格涅夫心理成長背景和歷程,也有助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家其他作品中對女性、對情感的態度。
屠格涅夫 ·外國隨筆 ·9.4萬字
本書分為“歸路、足跡、出口”三篇,講述了一位美籍華人在燕城監獄服刑期間所思、所想、所感,通過作者最初在路上的迷茫,不斷追尋感動內心的足跡,最后尋找到了生命的出口心路歷程的描繪,展現了一位服刑人員對生命意義的深刻認識,以幽美、安靜的語言為讀者構筑起一個親切的心靈花園,作者把自己“殘缺”的美研磨成普遍意義性的粉末,期望融入進每一個服刑人員的心靈之中,從而喚起新生的精神共鳴,以特殊身份的生命感悟傳遞正能量,視角獨特,感染力強。
(美)艾德文 ·外國隨筆 ·11.8萬字
《沙鄉年鑒》是生態倫理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代表作,其中的《大雁歸來》《像山那樣思考》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經典譯林版《沙鄉年鑒》采用牛津大學出版社1949年初版,由著名環境史學家侯文蕙教授精心迻譯,美國利奧波德基金會主席蘇珊·福萊德作序推薦,并附有全書動植物中英文名稱及拉丁學名對照。書中收錄利奧波德1947年未發表的序言,配以33幅英文原版插畫,生動呈現一位博物學家的自然情懷。《沙鄉年鑒》是奧爾多·利奧波德一生觀察、經歷和思考的結晶。在本書中,作者不僅表達了對威斯康星沙鄉農場和諧生活的追憶,也記錄了為追求科學的生態觀而經歷的教訓和痛苦,并論述了人與自然、人與土地之間的關系,試圖重新喚起人們對自然應保有的愛與尊重。全書蘊含著他的土地健康和土地倫理觀,語言清新優美,內容嚴肅深邃,字里行間體現了作者細致入微的觀察,洋溢著對飛禽走獸、奇花異草的摯愛情愫。
(美)奧爾多·利奧波德 ·外國隨筆 ·13.9萬字
玄奘穿越西域前往天竺取經,歐洲中古學者為了意大利修道院的一卷珍本,要橫穿英吉利海峽,翻越阿爾卑斯山。如今,網絡提供了一種人類無法抗拒的便利,在彈指之間接近無窮的閱讀可能。數碼時代,以“書”為載體的人類文明將走向何方?我們找來了這個星球上或許最有資格談論這一話題的兩人:安貝托·艾柯,讓-克洛德·卡里埃爾。一位是耀眼的百科全書式學者,享譽世界的意大利哲學家、符號學家、小說家,一位是電影泰斗、著名編劇、法國國家電影學院創始人。他們同是藏書家和珍本追蹤者,對書籍有深刻的理解,對各種文化載體在技術革命中的變局有敏銳的洞察。
(法)卡里埃爾 (意)艾柯 (法)托納克 ·外國隨筆 ·14.3萬字
在屠格涅夫誕辰200周年之際,出版屠格涅夫帶有自傳性質的中篇小說《普寧與巴布寧》。這部自傳體小說,展現了貴族家庭出身的屠格涅夫對農奴善良而純樸的情感,其中的場景描寫和對話清晰反映了屠格涅夫對農奴制的反對與厭惡。此外,這部小說既有助于讀者了解屠格涅夫對歷史進程的關注和態度,也有助于讀者更深刻地理解他著名的六部長篇小說。
屠格涅夫 ·外國隨筆 ·4萬字
《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創作的散文集。《瓦爾登湖》是美國作家梭羅獨居瓦爾登湖畔的記錄,描繪了他兩年多時間里的所見、所聞和所思。該書崇尚簡樸生活,熱愛大自然的風光,內容豐厚,意義深遠,語言生動。徐遲的譯文廣受讀者認可。
(美)亨利·戴維·梭羅 ·外國隨筆 ·20萬字
英國熱播電視《完美之家》的創意源泉,生活指南的最佳范本,200余幅建筑、藝術品圖片精美呈現。本書不是教科書式的西方建筑史,也不是一本建筑的鑒賞手冊或裝潢指南。這本德波頓積數年之功著成的最新作品從一個極其獨特的角度,審視了一個我們看似熟悉、其實頗為陌生的主題:物質的建筑與我們的幸福之間的關系。人為何需要建筑?為何某種美的建筑會令你愉悅?為何這種對于建筑美的認識又會改變?建筑與人的幸福之間到底有何關聯?德波頓從哲學、美學和心理學的角度對這些問題的解答,足以顛覆你日常的那些有關建筑的陳詞濫調,會促使你從根本上改變對建筑,進而對人生和幸福的既定態度與追求。
(英)阿蘭·德波頓 ·外國隨筆 ·10.3萬字
動蕩不安的1947年,23歲的卡爾維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小說:《通向蜘蛛巢的小徑》。書中發生的一切,都是通過頑童皮恩的眼睛來描述的:戰爭、性、英雄主義、歷史……作者在序言中寫到:“這是一個寫在游擊戰爭邊緣的故事,與英雄主義和犧牲精神無關,卻傳達了它的色彩、節奏以及那辛酸的味道。”
(意大利)伊塔洛·卡爾維諾 ·外國隨筆 ·8.5萬字
美國“環境主義運動之母”、自然寫作女作家瑪麗·奧斯汀的代表作;改變了人們對沙漠的認識,被稱為“不朽的沙漠經典”。干燥少雨、空曠貧瘠的沙漠在奧斯汀筆下成為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風景,由此開創了當時在美國還無人問津的“沙漠美學”。《星星和印第安人的土地》是美國著名女作家瑪麗·奧斯汀的代表作之一,以作者在沙漠小鎮十二年的生活經歷為背景寫作而成,它改變了人們對沙漠的認識。在她的筆下,干燥少雨、空曠貧瘠的沙漠像新英格蘭的瓦爾登湖畔,像加利福尼亞的優勝美地山一樣,成為一種有生命、有活力的迷人風景。
(美)瑪麗·奧斯汀 ·外國隨筆 ·7.4萬字
《陰翳禮贊》是日本文豪谷崎潤一郎的隨筆集。收錄《陰翳禮贊》、《懶惰之說》、《戀愛及色情》、《厭客》、《旅行雜話》、《廁所種種》六篇隨筆,是谷崎潤一郎的隨筆代表作。其中最廣為人知的《陰翳禮贊》從“陰翳造就了東方建筑美”這一觀點出發,衍生開來,探討了東方建筑和文化的精妙之處。其他各篇也圍繞東方和西方文化的差異,行文揮灑自如,旁征博引,妙趣橫生,可以說建立了一個“谷崎式”的東方美學體系。
(日)谷崎潤一郎 ·外國隨筆 ·7.1萬字
隨筆集,一九八六年出版,收錄博爾赫斯擔任布宜諾斯艾利斯《家庭》雜志“外國書籍和作者”專欄主編時所寫短文二百余篇。“豆腐塊”文字,從夢魘、隱喻、時間談到《神曲》的修辭意圖、偵探小說的敘事法則,從莎士比亞、卡夫卡談到曹雪芹、紫式部,是讀書筆記和作家札記輯錄。博爾赫斯相信許多“二三流”作家的作品乃或街談巷議中都可能有著堪與經典媲美的東西。
(阿根廷)豪爾赫·路易斯·博爾赫斯 ·外國隨筆 ·15.2萬字
《蜻蛉日記》分為上、中、下三部,敘事橫跨了道綱母的半生,基于不同的創作時段,每卷的敘事與感慨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與丈夫兼家的情感糾葛一直作為敘事的基調貫穿始終。上卷的故事從兼家求婚寫起,記錄了結婚前后的經過,可以感受到一夫多妻婚姻形態下道綱母的無助、不安與痛苦。以結婚為轉折點,男女主人公立場發生了逆轉,道綱母從養尊處優的貴族小姐,文才傲人的“本朝三美人”,變成了等待兼家到來的被動狀態。成家的幸福沒有持續多久,丈夫兼家便迎娶了新人,隨后是對新上位女性的妒忌和更加漫長的等待,在日記的記錄中,道綱母坦誠地訴說了自己的苦悶、失望、嫉妒和對關系中其他女性榮辱狀態的關注,當中也穿插了上層貴族的社交生活、和歌贈答,以及母家親友的聚合別離。中卷充滿省思,作者在“我”的婚姻內容的基礎之上,集中描摹了與丈夫兼家的感情關系,展示了“我”的心境歷程,通常被認為在是《蜻蛉日記》三卷中最具有“日記性”的一卷。在家庭之外,本卷還記錄了真實的社會事件,如“安和之變”,在大歷史的背景下,伴隨著新情人的不斷入主,展示出“我”與丈夫兼家關系的進一步惡化。在近乎絕望的憂郁中,道綱母踏上旅途,寄希望于神佛相助,開始在與自然的交融中思考人生,幾欲出家,最后被丈夫強行帶下山。經過在日常與非日常、靜與動的反復中觀照內心,道綱母意識到與兼家的感情已經無法挽回,即使求助神佛也無濟于事,于是試圖努力放棄對兼家的執著,開始重新思考自己作為女性在生命中的可能性。下卷,記錄中已不見對丈夫兼家的強烈愛憎,作者開始將兼家視為客觀存在遠距離觀察,丈夫升任高位,似乎與作者的世界毫不相關,淡淡而敘,不同于上卷為他的榮升悲喜交加。雖然也幾次記錄附近起火時兼家來看望自己的事,但總體來說心理距離已經走遠增大。日記的重心放在身邊子輩的身上。
(日)藤原道綱母 ·外國隨筆 ·9.7萬字
本書是格溫記錄其劍橋生活和整個家族軼事趣聞的回憶錄。由于家庭的關系,格溫一家與劍橋精英們的交流來往可謂獨樹一幟,全面呈現了“美好的老英格蘭”的時代萬象。本書語言雋永,風格鮮明,充滿智性的幽默和趣味。書中貫穿的那種優雅、俏皮又不掩純真的風格,雖年代久遠,卻令人回味無窮。
(英)格溫·拉芙洛 ·外國隨筆 ·15.1萬字
《伊索寓言》在古代經歷了復雜、漫長的成書過程。首先是口頭創作,總結人們的生活經驗,概括人們的生活智慧后來由口傳文學逐漸成為書面文學。書中有些故事出現的年代遠在伊索生活的時代之前,集本在古代廣泛流傳,也影響到了其后許多代人的創作。寓言的目的在于形象性地反映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人的啟示和教訓。
(古希臘)伊索 ·外國隨筆 ·6.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