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抑郁癥正日漸滲透我們的生活,給越來越多的人帶來痛苦。它絕不是單純的悲觀或抑郁情緒,而是有著復雜臨床診斷標準的精神疾患。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抑郁癥是全球主要致殘性疾病之一,也是導致自殺的重要原因。本書從歷史早期的憂郁癥開始追溯,繼而講述了現代精神病學對抑郁癥的診斷和分類,又逐一介紹抑郁癥的高風險人群、抑郁癥的病因理論和治療手段的演變,與之相關的一些爭議及由它帶來的社會負擔等議題也得到了探討。
(英國)瑪麗·簡·塔基 簡·斯科特 ·入門 ·7萬字
《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的重磅之作,這本書告訴我們如何正確認識困擾你的問題,以及如何做出有效的改變。這是一本助力你達成自我完善的心理指南,更是實現幸福人生的一個起點。
(美)馬丁·塞利格曼 ·入門 ·14萬字
古代的煉金術士把他們的秘密歸因于物質的轉化,榮格認為,通過所謂煉金術創造出萬能的“哲人石”,其實就是把他稱為“自性化過程”的心理學內容,投射到了化學變化的過程之中。在本書中,榮格詳盡介紹了煉金術的歷史,以及煉金工作與人類無意識的內在聯系,并通過對煉金術意象的分析,為讀者搭建起了通向“自性”這一分析心理學核心概念的橋梁。
(瑞士)C.G.榮格 ·入門 ·14.3萬字
“習慣化”源于人類的進化機制。為了生存,我們的大腦總是優先考慮新的、意想不到的東西,過濾掉老的、意料之中的東西。“習慣化”是一把雙刃劍,既幫助人類不斷適應新的環境,成功地生存和延續,又使人們如同溫水里的青蛙,逐漸適應惡化的情況,喪失行動力和競爭力,對即將到來的危險渾然不知紐約心理學及神經學博士塔利·沙羅特、哈佛大學法學教接卡斯·R.桑斯坦結合心理學、神經科學、經濟學和哲學的成果與方法,深入研究了人類的習慣機制,展示了廣泛存在于會生活各個方面的“習慣化”和“去習慣化”現象。在微觀層面,這本書幫助讀者更好地認識自己、認識生活,學會對好事珍惜、對壞事脫敏,擺脫倦怠感,重拾創造力。在中觀層面,這本書為如何在商業環境中避免錯誤決策提供建議,探討企業如何通過靈活的變革保持活力,提升競爭力。在宏觀層面,這本書帶領讀者重新審視各類社會議題,如健康與安全、風險與不確定性、全球環境、結構性問題等等,為思考這些議題提供了啟發性的觀點和視角。
(英)塔利·沙羅特 (美)卡斯·R.桑斯坦 ·入門 ·13.7萬字
面談的時候,心理咨詢師究竟在想些什么?被傾聽和被接納,具有什么樣的神奇力量?詹姆斯,倫敦中產,一位體面光鮮的出庭律師,卻有著難以啟齒、無法自控的不良癖好。他下決心改變這樣的局面,終于有一天,他鼓足勇氣敲開了心理咨詢師帕特的門。他們的治療過程長達一年,本書從43次面談中選取了11次,涵蓋心理治療的前、中、后三個階段。每頁的圖像部分記錄了兩人之間的談話,以及各自內心的真實想法,將表、里同步呈現;下方的文字部分是客觀角度的分析,以及相關心理學知識的介紹。這是一次發人深省的治療之旅,它讓我們明白:痛苦沒有等級,一個人大大小小的痛苦,都值得被認真對待。
(英)菲利帕·佩里著 弗洛·佩里繪 ·入門 ·1.8萬字
從學生到科學家,從職場新人到商界大佬,從家庭主婦到藝術家,都會受到拖延的影響。簡·博克和萊諾拉·袁基于他們備受好評和具有開創性的拖延工作坊以及從眾多心理咨詢領域汲取的豐富理論和經驗,對拖延進行了一次詳盡、仔細,有時也頗為幽默的探索。在這本書中,作者找出了4個zui可能導致拖延的原因:對成功信心不足、討厭被人委派任務、注意力分散和易沖動、目標和回報太過遙遠。本書通過對拖延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分析和對大腦神經科學方面的研究,讓我們能夠重新理解拖延并明白怎樣以全新的方式采取行動。本書還為我們提供了達成目標、管理時間、謀求支持和處理壓力等一系列克服拖延的方法,她們提供的方案非常實用并經受過實踐的檢驗。此外,本書還考慮到工作和生活節奏不斷加快的當代文化訴求,以及諸如注意缺陷障礙、執行功能障礙等問題對拖延的影響,甚至還為生活和工作在拖延者身邊的人群提供了不少實用性建議。
(美)簡·博克 萊諾拉·袁 ·入門 ·17.6萬字
人們通常認為,共情是善良的源泉,很多社會問題的出現都是因為人們沒有足夠的共情能力。但是,保羅·布盧姆在本書中提出了不同的觀點,他認為共情是很多不公平、不道德現象的主要誘因之一,而且相比于帶來的積極作用,共情帶來的消極作用更為普遍。當然,布盧姆并不是徹底地反對共情。他認為共情可以分為兩類,即認知共情和情緒共情。通過本書的論述,他告訴我們,情緒共情是一種非常狹隘的情緒,它迎合了人們的偏見,常常會影響人的理性判斷,甚至會導致暴力和惡行,讓世界變得更加糟糕。共情就像一盞聚光燈,帶有個人偏見,只能照亮特殊的那一塊,而許許多多其他的事物就這樣沉入了黑暗之中。布盧姆的觀點是基于突破性的科學發現而提出的,他認為,個人和國家所做出的很多非理性的決定都是因為共情這種錯位的情感。在本書中,布盧姆以精準和有趣的文字展現了共情如何在方方面面扭曲人們的判斷,并告訴我們,想要做出更明智的行為和道德決策,我們需要:依賴理性而非情緒共情,聽從大腦而非心臟。
(加)保羅·布盧姆 ·入門 ·12.9萬字
探尋煉金術起源,以及它和心理學研究的關系榮格家族、瑞士蘇黎世榮格基金會唯一授權,中文世界首度出版精神分析心理學專家楊韶剛翻譯,譯文精準國內首位分析心理學家申荷永教授導讀在《精靈墨丘利》中,榮格論述了煉金術的象征作用與心理學之間的關系。通過對煉金術文本及神話原型意象的解讀,揭秘了煉金術的神秘語言體系,及其象征元素在心理學層面的投射,引出集體無意識與原型的存在。煉金術象征物的轉換,代表著分析心理學自性與自性化過程的目標。本書代表了榮格獨辟蹊徑的煉金術心理學研究方向,開啟了我們理解榮格無意識心理學之門。
(瑞士)榮格 ·入門 ·11.7萬字
在21世紀的育兒理論中,哈利·哈洛與依戀理論是一定無法繞開的。本書揭秘了哈利·哈洛在20世紀進行一系列以恒河猴實驗(代母實驗)為代表的驚心動魄的心理學實驗。這一系列實驗虐猴無數,卻為一代嬰兒奪回了父母之愛。正是這一系列實驗,顛覆了以約翰·華生和斯金納為代表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們對育兒理論的壟斷,改變了“母愛對孩子的成長有害”“擁抱和關愛對孩子毫無益處”這些盛行于20世紀早期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與教養觀點,助推依戀理論的誕生與發展,明確社會聯系對個體發展的重要性,為當代的育兒理論打下了牢不可破的基礎。哈利·哈洛是一位非常富傳奇色彩的一位心理學家:有人說他的理念至少提前30年,他的研究改變了世界;有人說他是用猴子做實驗的殘忍的心理學家;有人說他對女性的態度是大錯特錯的;也有人說如果沒有他,還會有很多孩子悲慘長大。圍繞著哈利·哈洛的爭議從來都很多,而本書就為我們呈現了這位傳奇心理學家精彩的一生。
(加)德博拉·布盧姆 ·入門 ·14.3萬字
一直以來,多數人都認為在對大腦奧秘的探索中,科學無疑是最精確的,是站在第一線的先導者,但是實際上,藝術時常超越科學而捷足先登。在《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一書中,作者喬納·萊勒例舉了19—20世紀聞名世界的八位藝術家——“自由體詩人”惠特曼、“英國心理小說先驅”喬治·艾略特、“現代繪畫之父”保羅·塞尚、“音樂界的畢加索”斯特拉文斯基、“現代主義之母”格特魯德·斯泰因、“意識流文學先驅”普魯斯特、“西廚之王”奧古斯特·埃科菲和“游走在優雅與瘋癲之間”的女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展示了藝術是如何早于現代神經學發現人類思維和創造力的真諦的。比如,普魯斯特是如何首次揭示了記憶的易錯性,與他《追憶似水年華》中提到的瑪德琳蛋糕又有何種關系;喬治·艾略特是如何理解大腦的可塑性的;法國大廚埃科菲是如何憑直覺發現了鮮味(第五種味道)的;塞尚是如何參透了視覺的微妙之處的;而斯泰因又是如何通過寫作實驗而展示了語言的深層結構的。在藝術與科學的角逐中,這是關于藝術一次次勝出的扣人心弦的故事。《普魯斯特是個神經學家》力圖為藝術與科學搭建溝通的橋梁,以探尋人類大腦的奧秘,解讀真正的“第三種文化”。
(美)喬納·萊勒 ·入門 ·14.5萬字
這是一本從腦科學角度解讀青春期特點,幫助家長和老師應對青少年問題的書。許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以為,兒童一旦進入青春期,他們的大腦發育過程基本上就完成了,青少年的頭腦和成人沒有太大差別。然而,過去幾十年的神經學研究顯示,青春期依然是大腦發育的關鍵階段。國際著名神經學家詹森博士不但學術成果卓著,而且親手帶大了兩個毛頭小子。在本書中,她用平實的語言、可靠的數據和豐富的事例介紹了有關青少年大腦發育的各種知識,為大家提供了一個審視青少年的獨特視角,讓家長和青少年自己深入了解青春期種種煩惱背后的原因,并學會應對各種狀況的有效方法。涵蓋的主題包括:學習和多任務并行處理、壓力和記憶、睡眠、成癮、決策等。
(美)弗朗西斯·詹森 艾米·艾利斯·納特 ·入門 ·13.8萬字
《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是《哲學家雜志》共同創辦人朱利安·巴吉尼與杰里米·斯唐魯姆共同撰寫的哲學普及著作。在當今社會,價值混亂已經不是最嚴重的問題,更嚴重的是思路混亂。對于政客的觀點,對于“話語權擁有者”的指引,社會大眾往往隨之瘋狂起舞,欠缺理性判斷的能力。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大多數人害怕哲學,誤以為哲學艱深晦澀。其實,哲學可以讓我們思路清晰,甚至可以解除我們的痛苦。在《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中,作者精心設計了12道檢測思考清晰度的邏輯謎題,涵蓋哲學、邏輯推理、信仰、思想一致性、禁忌底線、道德標準、藝術、身心靈、自由、終極邏輯常識等多個有趣話題。你可以通過12個謎題快速提高你的思考力,抓住別人的思維漏洞!《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嚴密有趣的進階測試,清晰易懂的題目解析,使它成為英國最受歡迎的哲學普及類讀物。
(英)朱利安·巴吉尼 杰里米·斯唐魯姆 ·入門 ·6萬字
在心理治療案例中,弗洛伊德所說的移情過程是一個繞不開的難題,幾乎所有需要長期治療的個案都圍繞移情現象運轉,而治療的成敗看起來也與移情過程緊密相聯。同時,移情現象不僅是心理治療領域的問題,它同樣也發生在人際關系之中,而且尤其是戀愛關系之中。其過程與煉金術的內在過程極為相似,都包含著相遇、投射、融合、誕生等關鍵因素。在榮格的分析心理學體系中,移情是自性化過程中的核心內容。然而,移情也如斯芬克斯的面紗一樣,憑借其象征的力量超越了個體人格,延伸至社會與文化情境中。而這其中的奧秘,還依然等待著現代人的理解與回應。
(瑞士)C.G.榮格 ·入門 ·8.6萬字
為什么我們會覺得身邊的壞消息比好消息更多?這就是負面效應的力量:相對于“好”,我們往往更專注于“壞”。事實上,影響我們大腦的“壞”,具有非常重要的進化意義,因為它使我們的祖先對致命的危險保持警惕,更容易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卻也容易在潛意識中扭曲我們的判斷,誤導我們做出非理性選擇。負面效應是心理學中的基本層面,也決定了我們的人生底色。但我們依然可以在此基礎上,過一個更加積極的人生。一旦我們開始真正理解并學會正向利用負面效應,它能讓我們從挫折中學習,使我們思維更敏銳,意志更堅強,從而調動起每個人身上的優良品質。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壞”能帶來惠益時運用這種力量,在“壞”無法帶來惠益時克服其影響。悲觀者常常正確,樂觀者往往成功。都會好的。
(美)羅伊·鮑邁斯特 約翰·蒂爾尼 ·入門 ·15.2萬字
在20世紀,笛卡爾推崇的身心二元論占據主流。二元論拒絕承認情緒在理性決策中的作用,認為情緒是理性思考的雜音。然而,既是臨床醫生又是神經科學家的達馬西奧,提出了截然相反的觀點,認為人類的理性決策離不開對身體情緒狀態的感受。這一論斷簡單卻有力,從根本上顛覆了支配西方幾百年的身心二元論。自《笛卡爾的錯誤》出版以來,西方世界的哲學思想發生了根本性的轉折。在《笛卡爾的錯誤》中,達馬西奧教授通過豐富的臨床案例,令人信服地證明了情緒在人類理性決策中的重要作用。他提出的軀體標記假設,為身心之間的聯結提供了當代科學的確證,把虛無縹緲的心智轉變為具體可感的實在之物。為我們思考人類的理性和意識,開辟了一條全新的認識路徑。書中豐富的臨床案例和富有洞見的理論假設,共同為我們帶來一場人類意識探索的盛宴。達馬西奧教授帶領我們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帶領我們走進人類理性的深層結構之中。
(美)安東尼奧·達馬西奧 ·入門 ·16.7萬字
這是一本易讀易懂的心理學入門讀物,也是一本實用的生活指南。40個直擊心靈的議題,從性格分析到習慣養成,從家庭關系到職場社交,涵蓋心理學應用的方方面面。87位心理學大師,用溫柔而直接的方式幫你掃除精神成長的障礙。本書能解開你的困惑,助你正確處理情緒,積極面對人生。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反思的人生不值得過。”“日常人文課”想告訴你:人生無處不反思!哪怕是柴米油鹽的日常疑惑,也能從古往今來的人文大師那里得到靠譜的解答和接地氣的建議。哲學會幫助你升華靈魂。政治學會教你解讀世界和社會格局。女性主義能讓你看穿無處不在的性別歧視。經濟學會賦予你理性經濟人的思維模式。心理分析會使你更好地認識你自己。翻開這套書,你將學會過一種經過反思的生活。
(英國)薩拉·托姆利 ·入門 ·11.3萬字
你是否:無法長時間專注地做一件事?喜歡的物品總是念念不忘,立馬就要買到手?無法控制自己的不安情緒,讓珍視的伴侶瀕臨崩潰?減肥遙遠無望,擺脫不了眼前一頓美食的誘惑?工作嚴重拖延,還在沉溺于社交網絡和在線游戲?快買快賣導致投資頻頻失利?本書告訴你:自控不僅是一種可以培養的能力,更是你自己的選擇。看到第二顆棉花糖,自控便無須努力。自控力與意志力的熱論都源于50年前開始的棉花糖實驗,實驗結論一經報道便獲得廣泛關注,然而這場心理學史上最著名的實驗卻遭到了極大的誤讀。《棉花糖實驗》是實驗設計者、自控力之父沃爾特·米歇爾對實驗來龍去脈的溯本清源,在破除大眾對棉花糖實驗的普遍誤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對從孩子的養育、雇傭新職員,到避免糟糕的交易和個人決定的最明智建議。
(美)沃爾特·米歇爾(Walter Mischel) ·入門 ·13.8萬字
30多年前,在暢銷800多萬冊的《放手》一書中,梅洛迪·貝蒂率先提出了“依賴共生”一詞,之后這個問題逐漸進入心理學的研究領域。所謂依賴共生,指的是依賴他人對自己的依賴。這類人通常沒有自我,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需要在照顧他人的過程中感受自己的價值。經過30多年的研究,“依賴共生”概念提出者梅洛迪·貝蒂寫出了全新的心理指南,在書中,貝蒂圍繞著自己的生活與生命境遇,揭示出“依賴共生”的形成與發展。如果你或你身邊的人曾為“依賴共生”“依賴成癮”的問題所困擾,閱讀本書,你將學會如何為愛立界限,幫助自己更好地愛他人、愛自己。在生活中,很多人都處在依賴共生的關系中,直至形成假性親密關系。如將自己的生活價值和夢想投射在孩子身上的父母、對愛人百般遷就甚至百依百順的“付出者”、對朋友的事情無比操心的善于照顧他人的人。在周圍人看來,他們可能是更面面俱到的父母、二十四孝伴侶、更富有愛心和樂于助人的朋友,但實際上這只會害人害己。依賴共生者往往扮演了“殉道者”的角色,犧牲自己的幸福去滿足那個“需要他”的人,但這其實既束縛了對方,也讓自己無法得到真正的幸福。如何擺脫假性親密關系,建立良性親密關系?梅洛迪·貝蒂告訴我們,重要的就是為愛設立界限,知道與他人,包括與親密愛人,與父母子女之間保持怎樣的距離,知道什么時候說好,什么時候說不。本書就是通過科學的量表和方法,教你如何為愛建立界限,奪回自己的人生。
(加)梅洛迪·貝蒂 ·入門 ·13.3萬字
《行為背后的心理奧秘》(經典版)分析了日常生活中上百個最具科學性與社會效應的人類行為,并揭開隱藏在這些行為背后的心理奧秘。書中通俗易懂的實例和語言將引導你去發覺身邊的意義世界,啟發你去思考那些每天都在身邊發生的人類行為。而且借助本書,你將會發現:只有了解人類的本性,才能夠用更合理的方式對待別人;懂得合理對待別人的人,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這是一本讓我們找到自己的書;這是一本讓我們認識他人的書;這是一本讓我們明白人際交往是怎么一回事的書;這是一本解答我們的好奇,并讓我們更好奇的書。為什么貪睡者反而記性更好?為什么我們在照相之前愛梳頭?為什么我們會“左耳進,右耳出”?為什么男人心跳越快,女人越喜歡?為什么信用卡會讓我們花更多的錢?為什么緊張的情況下我們更愿意與人共處?我們的記憶會不會騙人?人在覺得被重視、被賞識的時候,潛能到底有多大?無孔不入的媒體是怎樣影響我們的人格與生活?都是一句“我愛你”,你們的愛情又有怎樣的形態?為什么明明心里有了主意,關鍵時刻又會被他人的意見所左右?“便宜沒好貨,好貨不便宜”這是真理,還是商家的噱頭?
(瑞士)貝特·薩勒 (Beat Schaller) ·入門 ·7萬字
《知識的錯覺》指出,人類個體對世界的了解少得可憐,沒有誰擁有超級大腦,所幸人類在一個豐富的知識共同體中各擅所長,相互依存。讓人類從眾生當中脫穎而出稱霸世界的,并非個人理性,而是無與倫比的集體思考。也正因為他人的存在,我們認為自己無所不知,這就是知識的錯覺。這也解釋了為何我們常常高估自身的理解力,為何政治偏見與迷思總是根深蒂固,為何個人精英主義式的教育和管理總是無疾而終。對“無知”的了解,是我們認識自己、他人與社會的一種絕佳方式。這有助于我們更好地與人相處,更理性地對待技術,更客觀地面對煩冗的信息,與人類的理性與非理性和諧共處。
(美)史蒂文·斯洛曼 菲利普·費恩巴赫 ·入門 ·14.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