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最新章節

書友吧 11評論

第1章 梁啟超為何要寫《王安石傳》(代序) (1)

解璽璋

1908年的梁啟超特別忙。這一年,梁啟超36歲,距離戊戌變法失敗的1898年,恰好過去了整整10年。

此前的1906年9月,清政府迫于形勢,下詔宣示預備立憲。盡管只是“預備”,何時真正實行,還遙遙無期,但這個消息已經使避居海外多年的梁啟超欣喜異常,以為“政治革命問題可告一段落”,今后的任務,就是對憲政進行“學理”的研究,宣傳和闡釋立憲的主張和理論,并適時地監督和參與政府的有秩序的變革了。這時,他與革命黨人的論戰還在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這一年的11月,他主動通過其友人徐佛蘇,向革命黨人表達了停戰求和的意向,以便抽身轉投于立憲運動。在他看來,目前最急迫的,是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政黨,此事的重要性遠遠超過了與革命黨打嘴仗。但革命黨卻不想放過他,他們拒絕了梁啟超的建議,迫使他將論戰繼續下去。不過,1907年7月,《新民叢報》因故停刊,給了梁啟超撤出戰斗的機會,于是,他乘機單方面停火,開始將精力全部轉移到聯絡同志,組建政黨這件當務之急的事上。10月,政聞社在日本成立,這是梁啟超政黨實踐的第一步,表面上是由馬相伯、徐佛蘇、麥孟華負責,實際上卻是梁啟超主政。

由于馬相伯的努力,政聞社本部于1908年2月遷回上海。此時,遠居海外的梁啟超只能遙控指揮。他的武器就是手中的筆,他寫了大量文章在政聞社機關刊物《政論》上發表,宣傳政聞社的宗旨,普及憲政的知識,“勸告”清政府從速頒布憲法,從速立憲。同時,他還通過大量的信函對立憲運動實行具體的指導。他后來回憶到這段經歷時曾說,那時他大約“每三日必有一通手札,指導運動之進行”。經過政聞社成員的積極活動,國內的立憲運動發展很快。他們聯絡各省咨議局、立憲公會,呈請清政府,限期召開國會;并派遣會員到各地去,發動社會各界人士簽名請愿,準備上書朝廷,一時間簽名者達四萬多人,甚至連在旗的士民也被他們鼓動起來,發起八旗國會請愿,“連日簽名者,異常踴躍”。但這種大好的局面很快就在清政府頑固勢力的打擊和壓迫下迅速瓦解了。以政聞社成員、時任法部主事的陳景仁被革職查辦為導火索,8月3日,應袁世凱等大臣的請求,慈禧太后發布上諭,著民政部、各省督撫、步軍統領、順天府等衙門,嚴拿懲辦政聞社的“悖逆要犯”,梁啟超再次榜上有名,而成立只有10個月的政聞社也被迫解散。

此刻的梁啟超只能暫時退居書齋,“專心從事著述”。而且,他當時已是五個孩子的父親,家累日重,開銷日增,如果不是友人接濟,他幾乎無法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他在寫給仲弟梁啟勛的信中也提到,他目前正“以從事于著述以療饑”。但他對于政治事業并沒有“灰心放棄”,一邊讀書著述,一邊通過書信指示國內的前政聞社成員繼續從事憲政活動,繼續為立憲事業大聲地鼓與呼。大約就在這個時候,他撰寫了《王荊公》(今名《王安石傳》)一書。據《梁啟超年譜長編》記載:“是年先生著《王荊公》一書成,該書凡二十二章,主旨在發揮王荊公的政術,所以對于王氏所創新法的內容和得失,討論極詳,并且往往以近世歐美的政治比較之。”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江西臨川人氏,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封舒國公,后改荊國公,后人也稱他荊公。死后贈太傅,謚號文,所以有人又稱他王文公。王安石的牌位曾配享神宗廟,和皇帝一起受到供奉,后來又配享孔廟,和孔圣人一起受到供奉。成為繼孔孟之后的第三位圣人,直到最后晉封舒王,位極人臣,在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然而時隔不久,政治變遷,輿論倒戈,王安石竟至身敗名裂。近千年來,王安石及其新法一直受到不公正的評價,人們把他當作歷史上最大的奸臣,把他的新法誣蔑為“禍國殃民”,北宋滅亡的責任也要讓他承擔。梁啟超寫作《王荊公》一書,就是要為王安石辯誣,就是要翻中國歷史上這個第一大冤案。

我們知道,當時的梁啟超并不清閑,也不輕松,為什么他忽然動了思古之幽情,要寫一本為古人翻案、辯誣的書呢?要解開這個秘密,我想,還是要回到梁啟超所生活的晚清歷史和他的具體處境中去。那時,中國正遭受著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機,內憂外患,比起王安石執政時要嚴重得多,主張通過變法改良而使中國強大起來的梁啟超,很自然的會想起王安石以富國強兵為目的的新法改革。他后來奏呈《上攝政王書》,長達萬言,討論國內時局,提出施政方略,建議抓住“理財政”、“改官制”、“勵人才”三件大事,很難說不是仿效王安石的《上仁宗皇帝言事書》;甚至在他的潛意識里,不能說沒有對王安石的羨慕,希望當政者能成為宋神宗。此前他的美洲之行,曾對美國的民主共和政體作過仔細考察,但他得出的結論,卻是懷疑它是否符合中國的國情,并一改往日主張,鮮明地提出了君主立憲乃至開明專制的目標。這也使得他更加看重王安石的變法,在他看來,只有實行日耳曼俾斯麥式的“鐵腕政策”,才能挽救中國于水深火熱之中,從而逐步推行民主開明政策。

以當時的情形而言,梁啟超對王安石及其變法的肯定和張揚,代表了那個時代要求改變屈辱現狀的知識界的共識。錢穆曾說:“至晚清而主變法者,爭言荊公政術。”看來,在那個時候,談論王安石的政治主張是一件很時髦的事。而梁啟超的不同,則表現為他在談到王安石及其所創新法的時候,“往往以今世歐美政治比較之”,讀者可以將兩個方面進行比較,相互啟發。比如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國家”的銀行,把免役法視作“與今世各文明國收所得稅之法正同”;他還稱贊王安石變法“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并以為保甲法“與今世所謂警察者正相類”。總之,在他眼里,“今世歐洲諸國,其所設施,往往與荊公不謀同符”。這當然有他的一廂情愿,但也要看到,梁啟超對王安石及其新法的評價一改近千年來的否定而為肯定,代表了20世紀前半葉的主流觀點,并使其成為近百年來研究王安石及其新法影響最為持久的著作。

梁啟超給予王安石及其新法以高度評價,除了上述現實、政治的原因,還有其更深層的思想基礎,即對于陸王學說的認同。這里的陸,即陸九淵,王則是王陽明。陸九淵,字子靜,因其曾在貴溪龍虎山建茅舍聚徒講學,山形如象,故自號象山翁,世稱象山先生、陸象山。他是南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學”的創始人,與當時著名理學家朱熹齊名,卻是朱熹的對立面。王陽明即王守仁,字伯安,陽明是他的號,人稱陽明先生。他是明朝人,明朝立國后尊奉程朱理學,作為朝廷所提倡的主流精神與核心價值觀,它所造成的弊端,即“學者惟知科第,而學問盡于章句”。所以,王陽明不喜歡朱熹,也不喜歡程朱理學,他講“致良知”,就是針對當時的章句、訓詁等功利之見而發言。于是,恰如錢穆所說:“陽明之推本象山。”就是因為陸象山也反對朱熹那一套。賀麟先生曾說:“一個哲學家,亦必有其政治主張,有其所擁護的政治家。”所以,程朱比較擁護司馬光,陸九淵、王陽明則擁護司馬光的政敵王安石。

品牌:博集天卷
上架時間:2012-04-17 10:28:59
出版社: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數字版權由博集天卷提供,并由其授權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制作發行

QQ閱讀手機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化县| 阿克陶县| 清新县| 中卫市| 永德县| 叙永县| 济南市| 界首市| 论坛| 翁源县| 凤阳县| 贵南县| 永定县| 宁陕县| 鞍山市| 亚东县| 灌云县| 波密县| 新巴尔虎右旗| 龙胜| 宁远县| 房产| 秭归县| 伊宁县| 靖江市| 宾阳县| 龙岩市| 惠州市| 天气| 天长市| 定陶县| 开封市| 应城市| 扶风县| 思南县| 玉门市| 囊谦县| 高平市| 黎平县| 明星| 阿克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