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道家以無為治天下,無為就是以天下之心為心,不執迷自己的主張。中庸就是包容天下各種不同的見解,以天下共同的方向為方向。無為與中庸,其實質就是崇尚自然,奉行天地之道,自然自在。作者以普通人的視角,以章句分析的形式,重新解讀了無為,解讀了中庸,解讀了自然,解讀了生命的真諦、道家豐富超然的精神世界。
劉強 ·子部 ·4.8萬字
《宋詞三百首》共收錄宋代八十余位詞人的作品,選詞約三百首。詞對于宋朝來說,便如詩對于唐朝一樣,正處在“陰陰夏木囀黃鸝”的全盛時期,現在可考的宋代詞人有一千四百余家,以千余種調式,共計作品兩萬余首。上彊村民朱孝臧在這樣海量的作品中,憑借自己的詞學底蘊,“以混成為主旨,并求之體格、神致”,作為收錄到此書中詞作品的原則。本書以作者為主線,編排總體按時間順序,但將皇帝排在最前面,比如宋徽宗趙佶的詞在第一位,同時把僧人和女詞人排在最后,如婉約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清照,以女性詞人身份排在最后。
(清)朱孝臧選編 ·國學普及讀物 ·15.9萬字
《笠翁對韻》是一部教人對仗和用韻的書,相傳為清代文學家李漁所著,因作者別號笠翁,故名“笠翁對韻”。這本書和清代車萬育所著《聲律啟蒙》齊名,都是學習漢語詩詞格律技巧的極好啟蒙讀物。全書以“平水韻”平聲三十韻為目編寫而成,分為上、下兩卷,各卷有十五韻部。《笠翁對韻》每個韻部各有二到四則對文,每則對文各有對句十對,由簡到繁,選取的都是每個韻部的常用字,這些字在詩文創作中出現的概率大,經過熟讀和背誦,容易被學習者牢牢記住。《笠翁對韻》的對句中還包含了大量的典故,學習者在學習對仗的同時,也能學習到豐富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
郭浩瑜譯注 ·古籍整理 ·28.6萬字
《商君書》是戰國時商鞅及其后學的著作的合編。《漢書·藝文志》著錄二十九篇,現存二十四篇。書中敘述商鞅變法主張,提出信賞必罰的法治要求,主張從法律上保護土地私有權,而把政治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以建立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國家。此外,對于法的起源、本質、作用等,也有所論列。
(戰國)商鞅編著 ·國學普及讀物 ·2.5萬字
《智囊全集》,是明人馮夢龍編纂的子史經傳與筆記叢談中有關“智慧”的故事集,是一部反映了我國古代方方面面“智慧”的“集錦”,代表了當時人們對“智慧”的全面認知。《智囊全集》,顧名思義,其核心是“智”,也就是人的智慧,是對人的體察、對物的常識和對事的經驗,是一種使人清醒的才能,還是一種面對事物的態度,也是一種洞穿本質的眼光。《智囊全集》編纂格局極大。書中匯輯智慧故事1200余則,可以說包羅萬象。涉及人物上到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時間跨度從商周時期到馮夢龍的時代,上下三千年;內容上既有治國安邦的大智慧,又有機敏譎詐的小聰明。從引書范圍看,據大致統計,這些故事采自從《左傳》到明代筆記的數百種書,大部分為正史和筆記,這一方面顯示出馮夢龍的博覽群書、取材廣泛,另一方面顯示出他求全、求盡的編纂理念。從本書的結構看,馮夢龍設立了十部二十八類,將這1200余則故事分門別類地納入其中,頗有窮盡天下慧品類之用意。十部是: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專列閨智一部,跟商業經濟繁榮時代婦女地位的變化密切相關,這在當時是頗有進步性的。《智囊全集》不僅編纂格局大,而且編纂觀念正。馮夢龍重視對正史材料的選用與裁剪,重視對筆記叢談中史料的采選與類比,也喜歡對歷史事件與人物做評論,這都是史筆的一種體現。從中可見,他編纂此書并非為了獵奇,而有著鮮明的以史為鑒的色彩。
何漢杰譯注 ·古籍整理 ·33.9萬字
這本書是民國翻譯大師伍光建先生的傳奇譯作,共選短篇小說五篇,就其敘事技巧與風格,全書可分為三組,第一組是《舊歡》與《離婚》,內容非常新奇,但不流于怪誕。他們的結構,雖然總是閑處著筆,但節奏都是一步緊似一步,直至篇尾戛然而止。第二部分是《心獄》與《奪夫》,原著都是赫德,小說的調子寂寞而悲涼,別有一番情致。與伍先生的譯筆恰恰相得益彰,名作名譯,頗為值得一讀。第三部分為《圣水》,作品的風格異常的冷靜,雋永,讓人讀后感到一種沉重的回味。
(英)哈代等 ·古籍善本 ·61字
《國學治要》是民國年間張文治等人編撰的一部集中反映中國傳統文化經典文獻的叢書。該套書以中國傳統文獻按內容分類的經、史、子、集四部為經線,從《四庫全書》中精選最具代表性的文獻匯集而成,故被人們稱為“小四庫全書”,是民國期間影響頗深的國學經典文獻叢書。《國學治要》在編撰上依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之例,遴選歷朝各代最具經典性的典籍文獻,分別編撰成《經傳治要》、《史書治要》、《諸子治要》、《理學治要》、《古文治要》、《詩詞治要》、《書目治要》,共七篇八冊,所選之文皆為傳承千百年的名作佳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之作。其中,經史諸子之說,皆以著述為主,或舉其初祖大宗,或錄要籍大事,勾勒經史大家之原貌,而理學詩文則以作者為綱,錄其傳承歷朝而聞名于世的宏篇名作,凝結千古之精華。是一把了解《四庫全書》、窺探傳統文化精華的鑰匙。
張文治 ·史類 ·51.6萬字
錢易編著的《南部新書茅亭客話》成于大中祥符間(1008—1016)。據書前錢明逸序,《南部新書茅亭客話》原“凡三萬五千言,事實千,成編五,列卷十”。現所見之本多有散亂。其以干支為序,記事凡八百余條。《南部新書茅亭客話》內容多涉及唐代朝野掌故和遺聞軼事,亦兼及五代。其中以記載主要官職的興廢、朝章政制的因革和官場儀式的掌故為主,對研究唐代政治史頗具參考價值;而書中不少有關唐代科舉制、文學家故事的著錄,又有裨于文學史的研究。
(宋)錢易 黃休復撰 尚成 李夢生校點 ·史類 ·9.2萬字
《浪跡叢談、續談、三談》,清梁章鉅撰,吳蒙校點。《浪跡叢談》十一卷,作于1846至1847年,雜記清末時事、人物、典章制度和揚州一帶的名勝掌故等,還涉及古代名物、史事的考訂,古代詩歌、碑銘、書畫的評介,甚至傍及方藥。《浪跡續談》八卷,作于1848年,多記溫州、杭州、蘇州等地的名勝、風俗和物產,及明清某些戲曲、小說的舊聞和掌故。《浪跡三談》六卷,作于1848到1849年,“記時事,述舊聞”,內容多雜考古代的名物、年號、飲食等。本書記載翔實,考訂精當,文筆尚佳,也適合閑讀。此次標點《浪跡叢談》取道光丁未亦東園刻本,《續談》取道光戊申亦東園刻本,《三談》取咸豐七年鄭氏小琳瑯館刻本為底本,校以宣統三年掃葉山房石印本《梁氏筆記》而成。
(清)梁章鉅撰 吳蒙校點 ·集部 ·25.4萬字
王尚絅是明代中期有名文學家和理學家,在文學和理學發展史占有重要的地位。現存王尚絅文集主要有兩種版本:一是明嘉靖三十年(1551)刻本《蒼谷集錄》12卷,現存6卷;一是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刻本《蒼谷全集》12卷,附錄1卷。本書以四庫未收書集刊本《蒼谷全集》為底本,錄王尚絅詩文12卷,后附詩文輯佚、傳記資料、文集序跋及年譜。整理中以《蒼谷集錄》《盛明百家詩·王方伯集》、明人詩文集、《直隸汝州全志》《明嘉靖八年登封縣志》《清同治三年郟縣志》《清道光十七年寶豐縣志》等進行輯校,注釋一般注出事由、出典,兼及詞語解釋。
(明)王尚絅著 王冰校注 ·古籍整理 ·14.1萬字
《了凡四訓》明代思想家袁了凡留給子孫的家訓,闡述了個人修身律己、安身立命之道。袁了凡以畢生所學,融合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一種高超的為人處世哲學,以他本人由信命認命到積德改命的經歷來勉勵世人奮發向上。“命由己作,福自己求”,當個人的心性狀態發生改變,人生也會隨之而改變。
(明)袁了凡 ·國學普及讀物 ·4.6萬字
《五燈會元》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部偉大的禪宗經典巨著,也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代表作,由《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建中靖國續燈錄》《聯燈會要》《嘉泰普燈錄》等五部禪宗燈錄改編而成。保留了“五燈”諸書的精華,修改潤色了適于實修的公案典故,是中國禪宗史料最為齊全的古代文獻。本書在參考之前舊版本并糾正其錯訛基礎上,對《五燈會元》進行了重新點校、注釋并解讀。注釋詳盡,解決了閱讀難題。“概要”為點睛之筆,對禪師的生平與思想進行整體解讀,或簡單概述,或補充史料,或研究重點難點,或分析禪宗典故與公案的含義,使我們對每一位禪師的行跡以及教化都有深刻的理解。“概要”后寫上參考文獻,使讀者可以繼續深入研究。
(宋)釋普濟編撰 曾琦云校注 ·古籍整理 ·24.5萬字
《管子》,作者托名管仲,是戰國諸子中的重要著作,主要追尋、總結春秋早期政治家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霸業的歷史經驗。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的“富國”主張和消費刺激就業的經濟論,不僅是中國思想史中的奇異一筆,而且至今仍有借鑒價值。
李山譯注 ·子部 ·15.5萬字
本冊主要從中國古代禮制、節日禮俗、婚葬禮俗、日常生活禮俗、交際禮俗、華夏圖騰及符號、民俗信仰、禁忌風俗八個方面來詳細地介紹了中國習俗知識。不僅如此,在介紹日常禮俗的過程中,還有很多的俗語,這些更加增強了本書的趣味性。相信本書將會在普及國學知識等方面,給廣大的讀者帶來幫助和指導。
張文 烏力吉主編 ·國學普及讀物 ·12.2萬字
《國故論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卷,系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章太炎 陳平原導讀 ·古籍整理 ·11萬字
清代民間通俗公案小說。其故事始于說書,后經人加工整理敷演而成為長篇小說。主要講述了康熙年間清官施仕倫在黃天霸等江湖俠士輔佐下鏟除貪官污吏、破案捕盜的故事。小說從施仕綸做揚州府江都縣令寫起,到升任通州倉上總督時止。所做之事,不外“審案”和“剿寇”。情節比明代公案小說更加曲折,斷案之外,又有私訪遇險之事。書中大小十余案,大都靠托夢顯靈、鬼神鑒察來解決,靈怪色彩很濃。小說的另一主要人物為俠客黃天霸。黃出身“綠林”,行刺施公被擒,自稱“改邪歸正”,改名施忠,充當官家的護院和走卒。他與昔日的“綠林”朋友反目成仇,定計斬決十二寇,逼殺結義兄嫂,邀功請賞。這一人物的塑造,意在使安暴濟民的“俠客”和致君澤民的“忠義”結合起來,把“俠客”變成忠于封建統治的奴才和幫兇,從而維護封建帝國利益。希望讀者朋友們在閱讀這本小說時加以甄別。
佚名 ·集部 ·115萬字
本書收選20家文,包括李齡、林大欽、翁萬達、薛雍、林大春、唐伯元、林熙春等。
(清)馮奉初輯 吳二持點校 ·古籍整理 ·58.5萬字
本書從經濟發展全球化的背景入手,在闡明我國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必要性及發展方向后,分析吉林省目前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的實踐及水平,并篩選國內外高校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經典案例進行分析。在國內外經驗借鑒及啟示的基礎上,結合吉林省當前人才培養國際化的環境及制度,提出吉林省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模式選擇,進而給出吉林省創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本土化模式的實現路徑。
于曉紅 井麗巍 李陽 ·經部 ·8.3萬字
本書一書是戰國時期孟子的言論匯編,記錄了孟子與其他各家思想的爭辯、對弟子的言傳身教、游說諸侯等內容。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和政治行動,成書大約在戰國中期,屬儒家經典著作。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主張德治這部書的理論,不但純粹宏博,文章也極雄健優美。《孟子》行文氣勢磅礴,感情充沛,雄辯滔滔,極富感染力,流傳后世,影響深遠,成為儒家經典著作之一。
孟子 ·子部 ·12.8萬字
《國學小叢書-周易論略》陳柱著商務印書館1933年陳柱字柱尊,號守玄,廣西北流縣民樂鎮蘿村人。著名國學家,出身于書香世家,自小養成勤奮好學、鍥而不舍的精神。?在我國學術史、文學史和教育史上,都有重要的地位。作者堪稱學界奇人,沒畢業就被南洋大學聘為國文教師;寫了那么多書,居然還有閑暇經常出去旅游;本來喜歡子學,民國以后,“子學朋興,六藝之言,漸如土苴,余性好矯俗,乃轉而治經”。真是個學術怪才。雖然他只活了54歲,著作卻達120余種,1000余萬字,很多著作還是文言文,且遍及經史子集。《周易論略》是作者研究《易經》的重要著作。
陳柱 ·國學普及讀物 ·65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