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陜北之地“民俗不俗,民風可風”。陜北的飲食文化更是一朵艷麗孤傲的奇葩。本書通過對陜北歷史地理環境的研究、陜北人食材加工創作描述、陜北飲食禮儀的記錄,揭示陜北飲食文化的特點和飲食文化所蘊含的價值觀及審美情趣,進而對陜北飲食文化的開發及利用價值作出探究。該書共分為五章。第一章:山野菜,生存的大智慧;第二章:粗糧細作,生活的大藝術;第三章:異族風味,營養的大平衡;第四章:豪飲美酒,釋放的大激情;第五章:飲食文化,創業的大天地。
張小兵 康華 李穎 ·文化研究 ·14.9萬字
越文化研究叢書一種。墮民是宋代以來聚居于江浙滬地區的底邊階級,社會地位低下,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墮民研究乃是學術界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對墮民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解放而最終消融的過程,幾無專家涉及。要了解中國社會,不能僅限于主體社會,也應從“底邊社會”來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本書重點講述了墮民的發展,進一步加深對墮民這一特殊群體的認識,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民不再歧視墮民,墮民走出自卑的陰影,能夠正視不堪回首的過去,墮民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徹底消融。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出版價值。
謝一彪 ·文化研究 ·19.2萬字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的課題成果,也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本書將超文本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學的本體特征和新變轉換兩大方面展開。在探析其本體特征時,分別從存在形態、美學特征和特異面貌三個最核心的層面入手,同時注重考察它與傳統文學的關聯。在此基礎上,進而分析其對傳統文學的變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對“四要素”本身及其內部結構進行了重塑和變革;另一方面,在數字媒介語境之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應地拓展,甚至文學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從而帶來一種新的文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文章最后對文學未來進行了展望,超文本文學由于其載體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文學,它將成為未來文學的精彩一翼。
韓模永 ·文化研究 ·15萬字
本書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的第一部。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的原點之作——《詩經》與《楚辭》的寫作和表現手法,與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作者認為,《詩經》與《楚辭》誕生的時代,正是古代共同體崩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代,亦是民眾命運劇烈變化的時代。本書觀點新穎深刻,視野包羅萬象,讀來饒有啟發。《中國古代文學》是白川靜研究中國上古至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普及性著作。其書被日本中央公論新社收入文庫叢書,是面向一般讀者而不做艱深學術分析的著作。原書承接白川靜性質類似的著作《中國神話》,共分《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冊;我們此次引介,亦分兩冊獻給華語讀者。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13.6萬字
這是一本以金代儒學特征和儒學理論成果為研究對象的著作。書中首先論述了金代儒學發展的政治文化生態,從民族文化融合的角度探討了金代儒學發展的大背景,分析了金代文人的優越感對儒學理論的影響。在此基礎上,通過金代的儒學理論著作和文章分析了金代儒士的理論觀點,同時通過對文人作品的分析,發掘隱含在文學作品中的理論見解,從而總結金代儒學的主要特征。本書在對金代重要儒士的儒學思想研究中總結探尋金代儒學思想的主要特征,以及儒學在金代的發展成果,力求為中國儒學發展史補充一些不該遺失的內容。
賈秀云 ·文化研究 ·19.1萬字
《山海經》是一本地理書,還是一本游記?《山海圖》的作者是誰?魚鳥的圖騰是否預示著古人不死?當一個人沒有讀過《山海經》的時候,他應該已經聽說過夸父逐日、精衛填海等出自《山海經》的神話故事了。然而讀的次數越多,《山海經》也變成一本越讀越讀不懂的古籍。本書分為源頭、方向、理想、改造四部分,分別從傳說和歷史、時間和空間、神話和理想、真實世界和改造世界四個角度追本溯源,解答了散落在《山海經》原典各角落里的未解之謎。書中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讓《山海經》這部藏滿神秘、屹立千年不倒的“神書”向普通讀者打開了厚重的大門。本書對《山海經》的性質、作者、成書時間等概論性問題進行講解,并考證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并輔以文物照片和古人繪制的《山海經》插圖等圖片資料,使普通讀者更能讀懂《山海經》。
劉滴川 ·文化研究 ·13.7萬字
本書從漢學期刊研究視角解讀《教務雜志》辦刊歷程,梳理近代漢學知識傳播網絡,通過期刊文本和數據分析闡釋漢學傳統嬗變中的傳播主體、主題和話語,展現刊物在漢學研究中的獨特貢獻與價值。
薛維華 ·文化研究 ·9.9萬字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了一種還原式的文化研究。它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周作人的文學翻譯進行深度闡釋,并從中提純出一系列的文化符號;它將周作人1920年代時的翻譯與其他翻譯家1980年代的翻譯進行比較,并將周作人的文學翻譯與其同一歷史階段的魯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學翻譯進行比較,從中透視出周作人的文學翻譯具有超越時代的特征。同時,本書不是僅局限于其翻譯活動,而是拓展到文化傳播、文化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宏觀層面,或者說是以周作人的翻譯為視角來找尋和觸摸文化人周作人的形象。
于小植 ·文化研究 ·16.3萬字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中國古代文學雖不能與中國傳統文化畫等號,但兩者有諸多相合之處。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應把握傳統文化特點,傳播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結合應注意方法,教學時可在文學史講解、作品選分析、實踐活動考察中巧妙融入傳統文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具有深遠的意義,是促進中國教育的改革發展,是塑造學生品格,是傳播中華文明,使之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本書首先探討了中國古代文學的范疇與發展;其次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的傳播、文學與社會民族的融合;最后講述了中國古代文學傳承的意義。希望其能夠成為一本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和借鑒的專業學術著作,供人們閱讀。
高升 劉葉青 趙晉 ·文化研究 ·16萬字
中華和合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本書基于新時代背景從思想政治教育學視角系統發掘中華和合文化的當代價值并就如何開發其價值進行探討。主要探究以和合倫理規范協調思想政治教育主體之間的關系,以和合理念建構思想政治教育目標,傳承和創新和合價值體系,運用和合辯證法創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借鑒和合文化以文化人機制建設思想政治教育環境。
王恒亮 ·文化研究 ·16.7萬字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人淡忘,政府亟須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當前,保護“非遺”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此書對于增進我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巨大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手冊。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案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案例研究以及相關法律文件和保護名錄。本書既適合政府相關人員、高校相關專業師生、行業研究者閱讀,也適合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林青 ·文化研究 ·14.5萬字
宋元以來,安徽傳統書院數量多、種類全、資料豐富,地域分布極具特色,學派傳承和學術變遷顯著,值得綜合多種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清代安徽書院的發展承繼了明代繁榮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普及性大發展的鼎盛局面,全省書院發展呈現出普及性和獨特性相結合的新特點,并且在整個清代學術變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安徽傳統書院發展史,將書院發展與社會變遷相結合,從教育史的視角,看待經濟社會的發展。
張曉婧 ·文化研究 ·17.8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古代詩歌總集:<詩經>》生動介紹了《詩經》的產生、收集與流傳、周民族史詩和怨刺詩、《詩經》中的愛情詩、《詩經》的情感和思想、《詩經》的特色和地位影響等內容。書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
金開誠 ·文化研究 ·3萬字
誕生于中國的作家魯迅在1936年與世長辭之后,卻于異域日本獲得了新的思想生命,這種特殊的跨文化傳播現象足以引起我們的長久思考。本書主要討論日本學院里的魯迅研究傳統。這個研究傳統,包括認識魯迅的基本立場和思想史語境、主要觀點的確立與闡釋架構的形成及其方法論視角的演變,重點在于梳理學術傳承的內在理路,尤其關注那些構筑起具有其個人特色的“魯迅像”的代表性學者的研究。例如,竹內好那個充滿“贖罪的心情”而執著抵抗的文學者魯迅,丸山升那個片刻不曾離開中國政治過程的革命人魯迅,木山英雄那個穿越對死亡的深度思考而獲得新生的詩人之哲學的思考者魯迅,伊藤虎丸那個象征著新亞洲個人主體性原型的魯迅,還有丸尾常喜的在土俗民間世界獲得反現代立場的現代主義者魯迅,以及代田智明的通過對1930年代上海文化所象征的殖民地現代性之批判而達到后現代境界的魯迅形象……代表性學者之外,本書還特設一個章節討論戰后七十余年來的《野草》研究歷程,以之為個案力圖呈現日本學者在文本內部分析和外部關系研究方面的精致功夫和卓越貢獻。
趙京華 ·文化研究 ·15.4萬字
本書回溯了20世紀苗族古歌的搜集整理史,探討了民俗學文本制作中傳承人缺位的現象。通過實地調查黔東南苗族古歌傳承人,使用民族志深描方法,具體闡釋了使傳承人在個人生活史、習藝過程、傳承譜系、演述實踐以及傳習活動等維度上實現口頭傳統“我者”表述和呈現的民俗學文本制作模式,指出關注傳承人是我們深入演述場域,在本土知識和民間話語體系中探究口頭傳統要義的關鍵路徑。
羅丹陽 ·文化研究 ·16.8萬字
本書稿圍繞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的中心任務,分13個專題分別從基礎理論與實踐層面探討了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發展現狀、進展態勢和未來方向。關于我國出版業文化遺產保護的相關領域方面的對策建議也分別在各專題中進行了思考和闡述。
彭俊玲 趙春英等 ·文化研究 ·12.4萬字
本書主要探索本土化英語寫作的理論與實踐,分為上下兩部分。上篇從研究者的角度對本土化英語寫作進行探討,包括語言教學理論對英語寫作教學的影響和啟發、二語習得理論及其在寫作教學中的應用及作用等,提出本土化英語寫作的內容之一是在寫作中用“中國英語”表達和傳播中國文化。下篇從教師的角度對英語寫作進行闡述與指導,包括遣詞造句、段落的構成與展開等應試英語寫作及學術英語寫作等不同的方面,期望找到適合中國特色的本土化英語寫作思路。
羅燕子 ·文化研究 ·10.4萬字
文藝理論的存在從來不是靜態的,即便作為知識形態的文學理論也多半屬于思想探幽、理論建構與知識生產的結果。現代文藝理論觀念的演變,即便在走出了20世紀80年代中期的“觀念年”之后,依然與哲學思辨、歷史探幽、社會考察以及文本細讀等等,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并且以對于現實的關切、闡釋、反思與批判等形式,實現自己作為理論實踐的社會擔當。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博士生以敏銳的思想觸角、宏觀的理論視野、扎實的文本解讀以及嚴密的邏輯表達,展現青年一代在文藝理論觀念探討與文藝理論實踐中的新面貌、新追求。本書是連續出版物,擬每年出版一本。
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主編 ·文化研究 ·16.1萬字
本書是一本研究“左聯”潮汕作家群較為深入、資料較為翔實的學術著作,主要分為上下兩編,上編主要從地緣、人物交游、話語空間等方面對當時“左聯”潮汕作家群體的形成與發展進行論述,介紹杜國庠、洪靈菲、戴平萬、丘東平、楊邨人、馮鏗等潮汕作家旅滬前后的人生經歷、文學與革命活動,及其在上海的活動痕跡。下編主要對洪靈菲、戴平萬、楊邨人、馮鏗等人的作品進行解讀,對他們的創作風格與思想歷程的轉變進行爬梳,并對蔣光慈、楊邨人等人的“背叛革命”作了相對客觀的分析。
許再佳 黃景忠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全面梳理了《群書治要》從成書到流布、亡佚,傳至東瀛并在日本流傳,又于清朝回傳中土并流布海內,最后從中國再次走向世界的過程,整理了此過程中《群書治要》諸個版本及遞嬗關系,重點對金澤文庫本《群書治要》這一“最古的全本”進行了研究。
聶菲璘 ·文化研究 ·13.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