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用通俗有趣的文字對山海經中的一百余種珍奇異獸按所居場所、外貌特征、習性等進行全方位梳理和考證,其中把博物科學與神話相結合,生動傳神地描摹出我國上古神話中諸多傳奇形象以及神話背后的科學現象。同時,為更直觀地展現這些異獸的魅力,本書特別選取古代《怪奇鳥獸圖卷》和《山海經圖鑒》中的彩繪圖片作為插圖,文圖對應,以增強可讀性和觀賞性。
李愛國 ·文化研究 ·2.3萬字
敦煌游藝文化中蘊含著絲綢之路中西文化交流的因素,本書將敦煌文獻和莫高窟壁畫中遺存的游藝資料悉數輯出,并分為武功技藝類游藝、歲時節日類游藝、博弈類游藝和兒童游戲類游藝等四個主要類型,采用文獻與圖像相印證的方法進行系統性討論,一方面豐富了中國傳統游藝研究內容,另一方面開啟了敦煌民俗研究的新視角。
叢振 ·文化研究 ·16.9萬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沖突與交流。當然,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林梅村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本書是作者多年從事水文化遺產宣傳教育研究的成果總結,全書分“水文化文物鑒賞”和“水文化文物論略”兩部分。前部分選取有一定代表性的文物,從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生活方式、傳統習俗、思維觀念等方面,鑒賞其中所體現的水環境、水歷史、水哲學、水美學等多元文化內涵;后部分則分篇論述了古代鎮水神物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價值、水文化遺產價值判斷和水文化創意設計、古代排水文化、我國水利文獻的發展分期和不同階段特點,以及水下考古、海上絲綢之路文物、古代越族水文化精神等,側重于探析水文化文物和遺產的價值、流傳、保護和利用。
涂師平 ·文化研究 ·14.6萬字
本書是張維為主編“中國話語叢書”中的一種,由相對獨立的8篇文章組成。作者聚焦“工業黨”文學、“速食電影”(如B站up主“谷阿莫”)等網絡文化新現象,在總結西方國家和新中國成立以來文化與意識形態工作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深入討論、思考在互聯網新技術條件下如何實現更為合理、有效的文化治理邏輯與途徑,實現文化宣傳工作中的群眾路線。
林凌 ·文化研究 ·11.6萬字
該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和鑒定成果。該專著的出版可以彌補吳越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不足。書稿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包括選題背景與意義,研究的問題、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概述;第三章:吳越文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滲透與積淀研究:第四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的實現途徑;第五章:民族體育文化促進與推動吳越文化的發展;第六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對策。
林小美等 ·文化研究 ·17.5萬字
本書收錄了社會各界有關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丹溪草老師個人著作《人類命運:變遷與規則》的相關評論文章,同時配有60位小學生手繪的精美圖片,反映了小朋友眼中的人類社會變化和變遷,以及對人類文化的思考。本書收錄的評論性文章多出自知名專家,如:中國休閑學開拓者馬惠娣的《人類命運挑戰中的“省”與“思”——讀有感》,王景新的《:跨學界新視野的反思》,等等。本評論集對《人類命運》一書內容、特色進行分析和研究,還對世界文明歷史、中國社會文化變遷等議題進行思考和評論。
浙江工商大學休閑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8.8萬字
作者從阿摩司·奧茲女性想象的自覺入手,以猶太歷史與文化、女性主義、闡釋學、認同理論、創傷理論、主體間性理論與弗洛伊德、???、薩特、布迪厄、哈貝馬斯等人的學說為支撐,剖析作家小說中女性群體的戀父、背叛傳統、單戀歐洲傾向,揭示這些女性所在性別、宗教、文化、政治諸場域中的復雜權力運作,闡釋作家的對話與主體間性立場。著者在對奧茲作品進行研究,從社會文化層面對猶太女性的生存困境進行規范分析的同時,還對猶太傳統與現代、猶太文化與歐洲文化間的紛繁復雜關系進行了深入的闡釋。本書是目前學術界出版的第一部奧茲作品研究專著。
李沁葉 ·文化研究 ·12.7萬字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商到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兩晉,再從十六國到南北朝,從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義;一個朝代就是一部歷史。迄今為止,已經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了。在五千年的歲月里,既有正直強國的明君,也有荒淫誤國的昏君,既有賢臣良將,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縱橫捭闔的政壇上,演繹了一場場正義與邪惡的筆鋒之戰。
秦榆 ·文化研究 ·15.7萬字
本書從宇宙論的角度契入,將古代政治分為工正型與臣正型兩種,并分別討論他們與儒墨兩個學派的關聯。本書重點討論戰國秦漢法律文化的轉型,對于改法為律、九章律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進一步論證了文法與質法的差異,提出了認識秦漢政治的新范式。
陶磊 ·文化研究 ·19.7萬字
在東亞地區,日本長期穩定的親美意識格外引人注目。這不僅源于日美安保體制、自民黨的長期執政以及經濟的快速增長,更與日本民眾對美國的多重認知有關。美國對于日本戰后社會大眾而言,既是解放者又是征服者,既是欲望的對象也是恐懼的源頭。盡管經歷了1960年代反基地斗爭、安保斗爭以及日美經濟摩擦,大多數日本人依然認為戰后經濟的繁榮歸功于美國的庇護,美國的社會富足是日本發展的理想模式。這種背景下,日本逐漸忘卻與亞洲的聯系,通過“擁抱”美國來尋找新的自我認同。本書從社會文化研究和媒體研究的角度,深入探討了自19世紀“黑船來航”至20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在日本社會中的形象變遷。從幕末到明治大正時期的理想化憧憬,到帝國主義階段將其視為敵國,再到占領期及之后的復雜情感,這些變化也折射出了日本政治、社會、經濟和國際關系的演變。作者指出了二戰時日本帝國主義與戰后美國在亞洲影響力的歷史連續性,強調戰后日本與美國的“擁抱”關系既是美國霸權體系的產物,也與日本大眾對自我認同的構建緊密相連,并認為日本應超越“親美”與“反美”的對立框架探索自身的主體性,深刻反思與亞洲、歷史以及多元復合自我的關系。
(日)吉見俊哉 ·文化研究 ·10.9萬字
本書從魯迅所置身的民俗文化場域入手,以辯證的視角對魯迅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關系予以認真、系統地考察。著重從鬼文化意象、宗譜文化意象和水文化意象探討魯迅怎樣借助民俗文化意象實現對個人感情和文化思想的表達;同時通過對魯迅作品中與女性相關的民俗事象描寫的梳理,探討其文化批判、女性塑造和民俗文化三者之間的秘密貫通和彼此照應;其次通過對魯迅筆下文化英雄形象中積極民俗文化因子的挖掘,揭示魯迅文學世界中詩意的想象和理想的光芒。
閆寧 ·文化研究 ·18.3萬字
本書以特定主題研究的方式為讀者介紹了西方文明的兩大源頭:希臘傳統和希伯來傳統。其中希臘傳統包括希臘神話傳統(以及希臘文學傳統對神話傳統的改寫與重述)和希臘哲學傳統,希伯來傳統包括舊約傳統和新約傳統。本書的特色在于探究兩種傳統內部的悖謬與沖突——希臘神話傳統與希臘哲學傳統的關聯與沖突、猶太教傳統與基督教傳統的關聯與沖突。實際上,西方文明傳承兩千余年的內驅力恰恰在于這種悖謬與沖突——希臘傳統與希伯來傳統之沖突、兩種傳統內部的沖突,促使西方文明在悖謬中思考、在沖突中發展。
楊慧 ·文化研究 ·19.7萬字
商滅周興的轉捩點竟是由于紂王抑止不住自己“力比多”的沖動?狐貍精妲己是女媧的替身嗎?看《封神演義》中的“神仙意境”如何延展出中國文化的心理軌跡。——神仙的卓然特異在于能將性激情轉化為長生不老的生命資源,這種獨一無二的思維在道教文化中獲得了有意味的形式。在這個層面上,梁歸智將《封神演義》視為道教文化在通俗文學層面的表現。全書從《封神演義》的兩條基本情節線索入手,分析了故事背后隱藏的民族潛意識與文化心理。
梁歸智 ·文化研究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