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讀史可以明智,讀史亦可以知興衰,最真實的是歷史,而最模糊的也是歷史,歷史的魅力與精彩就在于此。“人杰”是歷史中極具魅力的一群人物。顧名思義,“人杰”簡單地說就是人中之杰,是蕓蕓眾生中的杰出人物。既包括那些定國安邦、成就霸業的人杰,也包括那些心懷壯志的豪俠之士,而那些憂國憂民、滿懷豪情的文人墨客,也可以稱之為人杰。人杰應該是一個較為寬泛的概念。
秦榆 ·文化研究 ·19.4萬字
無論尊孔派還是反孔派,所尊與所反的,都不是真實的孔子。本書所要呈現的,是一個真實的孔子,進而才能正確地認識《論語》。由孔子及《論語》,而不是相反的順序,無疑是正確的解讀理路。夏傳才先生對孔子及傳統經典皆深有研究,功力深厚。本書回到原著本身,從文本詮釋入手,分門別類全面講《論語》,是正讀《論語》;舉重若輕地探討了《論語》的諸多精要;澄清了近人對《論語》的若干誤解;與艱澀的學院闡釋和通俗的大眾解讀相比,本書樸實無華,深入淺出。
夏傳才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收錄了討論中國古代書冊制度的論文若干篇,如《書冊裝潢考》、《中國書籍制度變遷之研究》等,對于了解古代書籍的裝幀頗有益處,而隨文插配相關圖片,更便于讀者的理解。全書由馬衡、余嘉錫等著。
馬衡等 ·文化研究 ·3.9萬字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西方文明危機與大眾旅游的興起造就了戰后德國的中國旅行熱,彼時的中國以其文化與文明的多樣性吸引著諸多魏瑪德國旅行者,并成為其游記書寫的重要對象。本書以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為研究對象,探究以上海為代表的中國城市如何成為德國旅行者想象現代中國的媒介,并剖析其現代中國想象背后的德意志現代性想象。魏瑪共和國德語游記中的中國城市書寫一方面通過對中國現代性的正面想象與建構尋求有別于其他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現代國家整合模式,另一方面,又以對中國現代性的否定性書寫確證德意志現代性的優越性與進步性。從德意志民族意識發展史與德國現代化歷史進程觀之,這正映照出當時德國文化中矛盾復雜的現代性自我認同。
陳雨田 ·文化研究 ·12.5萬字
樂府學是與詩經學、楚辭學、詞學、曲學并列的古代文學專門之學。《樂府學》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首都師范大學中國詩歌研究中心國家一級學會“樂府學會”主辦,研究對象遠涉先秦,近及當代,研究領域涉及音樂學、文學、文獻學、考古學、民俗學等多個學科,在樂府文獻、禮樂制度、音樂形態、名家名作、樂府詩歌的制作與時代關系、海內外相關學術動態等方面都有研究。
吳相洲主編 ·文化研究 ·16.9萬字
古代日本在建設律令制國家過程中,模仿唐制建立了自己的科舉選士制度。現存奈良平安時代的對策文便是日本模仿唐制實行“以策取士”的產物。由于受通行文學觀念影響,對策文曾長期被排斥在文學范疇之外。各種文學史和比較文學著述,也很少涉及對對策文的思想意義和文學價值的評價。本書以唐代試策文化東漸為視角,采用細部考證和宏觀把握相結合的方法,在對日本奈良平安時代的科舉試策制度進行詳細考述基礎上,重點對日本古代對策文的文體特征及其流變規律,唐代科舉類書東傳與日本古代的試策文學研究以及對策文對中國早期思想文化的攝入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整體呈現了對策文在日本古代文學和文化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孫士超 ·文化研究 ·17.8萬字
《日本文論》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主辦、日本學刊雜志社協辦,本書為2020年第2輯。本輯分析了日本自20世紀80年代后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成就與科技政策,特別是日本學者頻獲諾貝爾獎的原因;從日本的寺院音樂與國風文化入手,探討了日本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吸收與演變;從政黨與經濟理論兩個層面介紹了日本學界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另外,從新興宗教角度審視了日本的近現代化發展,論述了日本與印度在安全領域的雙邊與多邊合作。
楊伯江主編 ·文化研究 ·15.8萬字
本書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了一種還原式的文化研究。它以文本細讀的方式對周作人的文學翻譯進行深度闡釋,并從中提純出一系列的文化符號;它將周作人1920年代時的翻譯與其他翻譯家1980年代的翻譯進行比較,并將周作人的文學翻譯與其同一歷史階段的魯迅、巴金、茅盾等人的文學翻譯進行比較,從中透視出周作人的文學翻譯具有超越時代的特征。同時,本書不是僅局限于其翻譯活動,而是拓展到文化傳播、文化變革和社會發展的宏觀層面,或者說是以周作人的翻譯為視角來找尋和觸摸文化人周作人的形象。
于小植 ·文化研究 ·16.3萬字
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本書借用曹操《觀滄海》為書名,探討大航海時代西方天主教、中東穆斯林和明王朝的沖突與交流。當然,本書并非僅限于考古學,而是以考古學為依據,在藝術、文學、科學等領域全面探討大航海時代中外經濟文化交流。
林梅村 ·文化研究 ·17.3萬字
本書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課題的提出及其意義進行闡述,定義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內涵,明確了苗族銀飾文化產業調查研究的目的,敘述了銀飾藝術與苗族群體的依存關系;對苗族銀飾的市場分布與制作工藝的調研,敘述了作者在黔東南、黔東、黔南及湘西實地調研的情況;通過與工作人員、苗學專家、銀匠通信訪談以及文獻收集、鑒別等多種研究方法對苗族銀飾的文化與產業價值進行調查;對苗族銀飾文化產業的現狀與發展進行研究。
鄭泓灝 ·文化研究 ·12.6萬字
本書是《文化經濟研究(第四輯)》以“學術前沿性、思想先進性、平臺公共性、論文原創性”為指導原則,每年3月、6月、9月、12月出刊的學術型季刊。主張以深厚的理論研究、前瞻的戰略視野、社會關懷,深入探討文化經濟領域的理論和實踐問題,包括:國際文化經濟理論與實踐動態、中國文化產業實踐、公共文化服務發展、文化立法進程、文化改革與發展態勢、文化安全與文化治理等。
范周 ·文化研究 ·8.7萬字
本書系統介紹中國歷代錢幣,包括貝幣、布幣、刀幣、蟻鼻錢、方孔錢,以及古代金銀鑄幣、銀元、銅元,以及民國錢幣和新中國錢幣,從中感受到中國錢幣之美的魅力。錢幣是一種特殊的既是貨幣又具文化內涵的符號。錢幣的實用價值不言而喻,雖說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錢是萬萬不能的。錢幣也有相當的藝術價值,無論金屬幣還是紙幣,上面都凝聚著錢幣鑄造者的工藝,凝聚著錢幣設計者的藝術才華和巧思。錢幣的實用價值和藝術價值匯流交織,勾勒出中國錢幣的文化和歷史之美,可以欣賞,值得收藏。
沈泓 ·文化研究 ·9.8萬字
方東美是現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其學思歷程中始終表現出對審美問題的敏感、關注和探究。總體來看,他以現代西方生命美學為參照,重新闡釋中國傳統文化,通過詩意的語言復活了其中的生命思想,建構了以傳統文化為本位的生命美學體系。這不僅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美學的創造性轉型,同時亦促使中國美學重新回到了對人本身的關注,從而為解決現代性發展所造就的各種問題提供了思想上的有效資源。全書圍繞方氏生命美學所涉及的四個核心問題展開:生命本體論是其美學體系的哲學基礎;美感生成論是其基于生命本體論而對生命之美的生成根源、條件、內在機理,及其在中國傳統儒道佛三家中的具體表現給予的說明和論述。
劉欣 ·文化研究 ·16.1萬字
該書屬于國家社科基金資助和鑒定成果。該專著的出版可以彌補吳越區域民族體育文化研究的不足。書稿主要內容如下:第一章:緒論部分,包括選題背景與意義,研究的問題、方法及研究框架;第二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概述;第三章:吳越文化對民族體育文化的滲透與積淀研究:第四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的實現途徑;第五章:民族體育文化促進與推動吳越文化的發展;第六章:吳越文化與民族體育文化融合發展對策。
林小美等 ·文化研究 ·17.5萬字
甲骨文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的成熟文字,它與金文一起,構成了漢字書寫的基石。現代社會大大削弱了這些古代文字作為交流工具和信息符號的功能,但并不妨礙我們從中窺見遠古先人的生活痕跡,體會漢字的發展變遷。本書精選甲骨文、金文中出現的常用漢字877個,對文字的釋義解說是基于白川靜的《字統》《字通》,簡要地介紹了古代文字的構成。古文字體則由著名書法家重新書寫,并編寫筆畫筆順,方便讀者描紅臨摹。甲骨文、金文是文字,是圖景,通過親手書寫,希望每個人都能打開通往古代世界的大門,感受三千年前我們的世界、宇宙、自然、生命。
日本文字文化機構編著 ·文化研究 ·2531字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從商到周,從春秋戰國到秦漢兩晉,再從十六國到南北朝,從隋唐到宋元明清……一位帝王就是一部演義;一個朝代就是一部歷史。迄今為止,已經有五千年的文明歷史了。在五千年的歲月里,既有正直強國的明君,也有荒淫誤國的昏君,既有賢臣良將,也有奸臣小人。于是,在縱橫捭闔的政壇上,演繹了一場場正義與邪惡的筆鋒之戰。
秦榆 ·文化研究 ·15.7萬字
本書為日本文字學家、漢學家白川靜(1910—2006)代表作《中國古代文學》的第一部。在本書中,作者將中國文學的原點之作——《詩經》與《楚辭》的寫作和表現手法,與日本古典文學的經典之作《古事記》《日本書紀》《萬葉集》進行比較研究。作者認為,《詩經》與《楚辭》誕生的時代,正是古代共同體崩解、封建制逐步確立的時代,亦是民眾命運劇烈變化的時代。本書觀點新穎深刻,視野包羅萬象,讀來饒有啟發。《中國古代文學》是白川靜研究中國上古至南北朝時期文學的普及性著作。其書被日本中央公論新社收入文庫叢書,是面向一般讀者而不做艱深學術分析的著作。原書承接白川靜性質類似的著作《中國神話》,共分《從神話到楚辭》《從〈史記〉到陶淵明》兩冊;我們此次引介,亦分兩冊獻給華語讀者。
(日)白川靜 ·文化研究 ·13.6萬字
越文化研究叢書一種。墮民是宋代以來聚居于江浙滬地區的底邊階級,社會地位低下,并未引起應有的重視。墮民研究乃是學術界研究最為薄弱的環節,特別是對墮民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解放而最終消融的過程,幾無專家涉及。要了解中國社會,不能僅限于主體社會,也應從“底邊社會”來研究中國傳統社會。本書重點講述了墮民的發展,進一步加深對墮民這一特殊群體的認識,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平民不再歧視墮民,墮民走出自卑的陰影,能夠正視不堪回首的過去,墮民則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徹底消融。這具有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和出版價值。
謝一彪 ·文化研究 ·19.2萬字
本書是作者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青年項目的課題成果,也是在其博士論文的基礎上修改而成的。本書將超文本文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對象加以研究,主要集中于超文本文學的本體特征和新變轉換兩大方面展開。在探析其本體特征時,分別從存在形態、美學特征和特異面貌三個最核心的層面入手,同時注重考察它與傳統文學的關聯。在此基礎上,進而分析其對傳統文學的變革和超越,一方面,它對“四要素”本身及其內部結構進行了重塑和變革;另一方面,在數字媒介語境之下,“四要素”的外延也可能需要相應地拓展,甚至文學由“四要素”走向“五要素”,即媒介的新生,從而帶來一種新的文學研究范式的轉換。文章最后對文學未來進行了展望,超文本文學由于其載體和本身的局限,注定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文學,它將成為未來文學的精彩一翼。
韓模永 ·文化研究 ·15萬字
自岡倉天心的英文著作TheBookofTea(《茶之書》)1906年在美國出版,立刻獲得了世界性的聲譽,進入了美國的教科書,至今已有十幾種語言譯本,百年暢銷不衰。岡倉天心以"茶道"為切入口,娓娓道來,條分縷析地剖陳日本古典美學的精髓,通過茶道的產生、流傳、儀式及其背后的哲學思想,來解釋東方日本的生活藝術和審美觀,為西方人理解東方文化及藝術之美打開了一道迷人的回廊,由此也被歐美人士譽為是日本第一次向世界輸出文化觀念的代表作。影響世界110年最富有詩意的世界茶典,以優美文辭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一百年來用英語介紹東方思想的最富有洞察力的著作之一。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