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浙江人才發展藍皮書》按年度編輯出版的系列圖書,總結2015年度浙江人才發展情況,匯集人才研究優秀成果,展望今后人才發展趨勢,為推動浙江人才發展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幫助。
浙江人才發展研究院 ·理論 ·21.4萬字
流行文化或時尚已經充斥當代整個社會的各個領域,把本來已經強勁滾動的市場經濟進一步滲透到各個角落,又把市場經濟連接到文化創造和再生產的場域,使經濟、政治和科學技術都在流行文化的櫥窗中展現成全社會可以觀看和鑒賞的對象,成為文化裝飾的普遍社會現象,這一切,簡直就使流行文化本身變成為當代消費社會的魔術式運作的基本支柱,顯示出流行文化在當代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意義。本書是唯一從學術觀點和方法對流行文化進行系統分析的著作,它對流行文化的性質及其實際運作機制,既從理論上、又結合具體實例對流行文化進行全面探索,試圖超越平俗的觀點,嚴肅認真地總結流行文化的理論意義,揭示流行文化與現代化的關系,總結西方思想家對流行文化提出的重要和最新理論,也在實踐上指明流行文化與媒體、政治、語言運作、權力、身體、城市文化與藝術等因素之間的微妙關系,并根據當代社會的特征,揭示流行文化的心理學、美學及符號學基礎。這是一本對流行文化進行科學研究的重要參考書。
高宣揚 ·理論 ·35.9萬字
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本書選編了作者有關蜀學文獻與人物研究的論文14篇,大體上分成三組,內容涉及張栻、魏了翁、廖平與四川經學。深入研究了相關蜀學人物的著述及學術思想,并對清代四川經學做了總體性論述。以義理與考證相結合為特色,注重實證,內容豐富,資料翔實。
楊世文 ·理論 ·24.8萬字
《國際漢學研究通訊》由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主編,側重介紹國際漢學界在中國傳統人文學科領域的研究動態,收錄中外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涵蓋中國文學、歷史、藝術、中西交流等多個領域。分為漢學論壇、文獻天地、漢學人物、論著評介、研究綜覽、基地紀事等幾部分。
北京大學國際漢學家研修基地 ·理論 ·29.4萬字
書稿內容為近二十年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表演藝術類(包括曲藝、戲曲、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優秀論文。本書是“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萃”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全面梳理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經篩選、整理后,按專題進行編目集結成書,分成六編,第一編“非遺表演藝術及其傳承人”,第二編“說唱藝術”,第三編“傳統戲劇”,第四編“傳統音樂”,第五編“傳統舞蹈”,第六編“史論”。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論分析都將豐富該領域的成果。
岳永逸 林旻雯 ·理論 ·37.2萬字
《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批評與探索》內容簡介:“文化身份認同”是一個不同文化群體共同關注的話題,它經常和性別、種族、民族主義、全球化等概念聯系在一起。由于不同學科的介入和推動,文化身份研究已經成為一種充滿活力的理論話語,給文學和文化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論和思想資源。《跨學科視野下的文化身份認同:批評與探索》的作者是來自歐洲,北美,中國臺灣、香港和大陸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知名學者,書中所呈現的跨學科視野將進一步促進和深化文化身份認同的研究,包括以下幾個主題:文化身份的多元理論視角;傳媒、全球化與文化身份認同;文學和文化身份認同。
何成洲 ·理論 ·26.4萬字
文化政治學是對文化的政治學研究,探討文化的政治邏輯。本書對文化政治學進行了較為系統的闡述,有助于提升人們對文化治理和文化建設的理解,激發他們開展文化政治研究的興趣,進而提高文化工作的能力。嚴格而言,目前國內沒有一本文化政治學的教材或著作。本書的編寫服務于文化政治學的學習需要,并為文化政治學研究者提供參考。
吳理財主編 ·理論 ·25.3萬字
《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是首都師范大學文藝學學科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主辦的學術輯刊,旨在充分展示國內文化研究的學術成果,促進國內外文化研究的交流,成為文化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平臺和品牌。《文化研究年度報告》推崇有獨特新銳的聲音、見解、觀點、智慧的有原創性的文化研究成果,常設欄目有:“年度論文”“文化熱點評述”“文化研究年度重要論著評述”“文化研究大事記”“文化研究工作坊”。本書是2016年度的報告。
陶東風主編 ·理論 ·28.1萬字
本書主要由三個專題組成,專題一就現代性理論中的總體性思想邏輯展開討論,力圖呈現交往論視野下啟蒙現代性立場的思想指向;“形象學研究”專題通過對文學作品和文化現象的個案分析,關注當代中國大眾文化文本中的美國形象、美國文化中的中國飲食形象等問題;“德勒茲研究”專題從“生成一動物”、情感、身體、關系美學等目前最受關注的幾個德勒茲研究主題展開論述,是西方文化理論界和哲學界流行的“動物轉向”和“情感轉向”的最新研究成果。
陶東風 周憲 胡疆鋒 周計武 ·理論 ·24.1萬字
本書的內容與立意,是對文化現象的意識與邏輯的思考。作者認為,文化從精神層面講,與人的實踐生活及其身心機理密切相關,因而,作者主要探討文化與人的關系,內容涉及意識與無意識、文化意識與無意識、個體的無意識與集體無意識等。對歷史相關的論述,做出新的詮釋,全書的內容與闡釋方式具有前沿性,原創性。
胡瀟 ·理論 ·28萬字
本書呈現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美學和文化理論的軌跡和成果。內容涉及文學理論史和美學史上一些重要的討論、命題、思潮。作者從翻譯的視角重估了朱光潛當代學術研究的意義,客觀評述了錢中文文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遜、德里克、伯曼等理論家的論述,直逼西方現代性的核心問題,正視其成就、局限,能夠促進對西方現代性的認識,對推動中國現代性的健康發展也具有啟發、借鑒和警示意義。本書既有對歷史的回顧、梳理,也有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致力于客觀介紹、科學分析、價值判斷的有機融合。
李世濤 ·理論 ·26.8萬字
本書從文學倫理學批評這一獨特視角出發,探討以“基因復制”的新型生命體為題材的科幻作品——克隆人科幻小說中的科技倫理問題,是一次科學與人文的對話。本書的研究對象為歐美和亞洲的十六部經典或暢銷的克隆人科幻小說,以克隆人身份研究為主線,解讀克隆人在三大倫理環境中的倫理身份訴求、倫理選擇、倫理困境、倫理混亂等主要問題,發掘克隆人科幻小說所蘊含的倫理教誨功能及深刻的人文關懷。
郭雯 ·理論 ·21.7萬字
此書名叫《中西文化比較導論》,主要是指書的主體內容而沒有強調其形式即演講輯錄。其中有若干篇是已經在刊物上發表過的文章,因為與書的主題相關,可以互相印證、補充,所以也一并收在這里。關于翻譯方面的文章也有好幾篇。但作者用力最多、篇幅最長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并未收入,因為曾轉載過該文的書刊已經不少了,這里就不便再選了。但是,就中西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研究者而言,翻譯理論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它相當于一種工具性學科,就像邏輯學相對于一切理論科學那么重要。可惜當代學者在這方面往往對翻譯理論重視不夠,這是很遺憾的。
辜正坤 ·理論 ·40.3萬字
《智性的拷問:當代文化理論大家訪談集》的結集出版,首先要感謝我的博士論文導師、清華大學外語系王寧教授。作為一位在國際上知名的文學理論家,王寧教授在世界范圍內的學術交流在我所接觸的當代學者中可以說是最為頻繁的,交流的層次也是極高的。他不但每年都要應邀到世界各地的一流高等學府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劍橋大學、杜克大學、華盛頓大學等演講或者授課,也經常邀請國外最為著名的學者,尤其是文學理論家和文化理論家,來華參加各種學術活動包括演講、論壇、各種規模的學術研討會等。如果這些著名學者的行程不是特別緊,王老師就安排我為他們作訪談,對霍米·巴巴、J.希利斯·米勒、杜威·佛克馬、佳亞特里·斯皮瓦克、戴維·戴姆羅什、羅伯特·楊、約翰·塞爾等學者的采訪都是這樣完成的。王老師不但是本訪談集最初的提議者,八年來也一直關注著每一篇訪談的質量和影響。沒有王老師的倡議和幫助,就不可能有本書。
生安鋒 ·理論 ·22.2萬字
全書共分為三輯,上編“文藝學反思”,反思的對象既包括文藝學教材重建的方法論,也包括作為一種知識體系的文學理論性質的演變,還包括文藝學的本土化建設與未來展望,乃至于作為一個學科它百年來的發展歷史。一個古老文化謀求脫胎換骨、鳳凰涅槃,其成長發育并無速成的道理,它是一場漫長的革命。它依賴于知識階層的觀念漸變,依賴于教育體制的深度改革,或者毋寧更徹底地說,依賴于整個國民文化心理結構的轉型,因為一國之學術文化無非是對一國國民的智慧結晶。中編以郁達夫的《沉淪》、王爾德的《道連·葛雷的畫像》、劉海粟“模特兒事件”、魯迅的《傷逝》為研究對象,對文學、藝術事件和思想實驗進行闡釋。事件是普遍性元素借以集中釋放的觀察通孔,另一方面,審美現代性這樣的貌似抽象的觀念不在別處,就在這一類事件的發生發展中吐綻和閃現。下編訪談回歸文學現場,集中展現了作者與同時代學者對于中國學術原創的未來的樸質夢想:我們需要一個漫長的革命,我們現在做的是為后人搭梯子或鋪路的工作,進行學術資源的積累,把西方理論中國化,是我們需要長期做的事情。
朱國華 ·理論 ·21.4萬字
大西克禮是日本現代美學史上有重要貢獻的、具有自己獨特而系統的美學理論體系的美學家,是日本現代美學由明治、大正時期向昭和前期以及由昭和前期向昭和后期即戰后的過渡和轉型過程的重要中介。本書將日本現代著名美學家大西克禮的美學研究“三部曲”——《“幽玄”論》、《“物哀”論》、《“寂”論》合為一卷。《幽玄·物哀·寂》對日本傳統美學的三大關鍵詞——“幽玄”“物哀”“寂”——進行了系統深入的剖析和闡釋,以其體系性的建構、文化語義學的方法、細致的理論分析、獨到的闡發與見解,而在日本傳統文論與美學的研究中卓犖超倫,堪稱日本乃至東方美學的經典著作。《幽玄·物哀·寂》對于中國讀者深入理解日本民族的美學觀念與審美趣味,對于有效把握日本文學藝術的民族特性乃至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對于比較詩學與比較文學的研究,都極有參考價值。這本書是其重要的文論著作,所有希望深入了解日本美學的讀者、學者必讀之書,應該具備長銷實力。
(日)大西克禮 ·理論 ·21.7萬字
本書描述了臺灣從光復到21世紀初,其人文學術的發展與社會文化思潮演進、政治形勢變遷的共生互動關系。全書系統地梳理了戰后初期的“去日本化”和“再中國化”思潮,1950—60年代的文化保守主義思潮、自由主義思潮、實證主義思潮、新儒學思潮,1970年代的“科際整合”思潮、文化“回歸”思潮,1980年代的“中國化”思潮,以及1980年代以后的“本土化”思潮等重大社會文化思想的發源與流變。全書共分九講,深入各個時期的社會文化思想氛圍,探討人文學術在不同背景下的問題意識、理論方法與發展路徑等。
王東 胡逢祥等 ·理論 ·39.1萬字
希臘化文明是在亞歷山大帝國基礎上形成的一個新興文明,是希臘古典文明與埃及、巴比倫和印度文明碰撞、交流、融合的結果。絲綢之路是漢代張騫通西域之后溝通東西方文明之間交往的大動脈。通過絲綢之路,中國文明與以希臘化文明為代表的西域諸文明發生了直接的接觸,希臘化文明的遺產由此進入中國,并最終融入了中華文化的傳統之中。本書共6卷,由30多位國內外專家合作撰寫,以“文明交流—互動”為基本寫作思路,旨在研究中希兩大文明在“古代文明交流互動”這一大背景之下的歷史邏輯關系。
楊巨平總主編 楊巨平等著 ·理論 ·23.5萬字
楊巨平總主編 楊巨平等著 ·理論 ·33.1萬字
《超越語言:詩性言語的心理發生》是魯樞元奠定自身學術地位的文藝學專著。文學性的核心是詩性,詩性是人性的底色。本書所探究的是“文學語言的心理發生”,亦即詩性在人性中的發生與遺存。魯樞元力圖跳出結構語言學的框架,發現主體生命在言語活動中的律動,進而探討人類對于語言的突破與超越的可能性。《超越語言》首次提出“次語言”“常語言”“超語言”“言語流”“言語場”“裸語言”等理論概念并被學術界沿用至今。
魯樞元 ·理論 ·22.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