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主要講述了從上古時代直到近代的中國歷史,在敘述的同時,重點講述社會的變遷、思想的貢獻和重要歷史人物的性格,文筆洗練,富有思想內涵和理論深度。其中第九講之前的內容選自張蔭麟先生的著作,第九講以后的內容選自呂思勉先生的著作。編輯過程中將呂著部分原文由章變節,幾節又合為一講,講之題目為編者自擬;張著部分只是將章改講,題目、內文未作變動。
張蔭麟 呂思勉 ·中國文化 ·25.4萬字
“中華傳統美學精神”是什么?對這個問題,人們既可以作出宏觀的解讀,也可以作出微觀的剖析。在對“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宏觀把握中,中華傳統對“美”的本質的基本理解是*核心的部分。這個核心部分是什么呢?就是有價值的樂感及其對象。《中華傳統美學精神》一書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該書共分八章,即中華傳統美學精神的基本形態、中華傳統美學的儒家精神、中華傳統美學的道家精神、中華傳統美學的佛家精神、中國傳統文藝美學的表現精神、“意象”說:中國傳統藝術審美特征論、中華傳統美學的美感特征論以及中華傳統美學的審美方法論。
祁志祥 ·中國文化 ·30.5萬字
第四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的會議主題——儒家文化與東亞文明,是中韓兩國儒學界共同關注的學術問題。本書所收文章,是由會議組委會共同商定第四屆中韓儒學交流大會的發言文章,展示了中韓兩國學者對儒家文化與東亞文明內在關系研究的新成果。
孫聚友 石永之主編 ·文化研究 ·31.3萬字
本書是從詩學視域對帕斯捷爾納克的全部小說創作(13篇中短篇小說和長篇《日瓦戈醫生》)進行綜合研究的學術成果。本書充分運用第一手原文資料,通過研究過程中在國內首次完整翻譯帕斯捷爾納克的全部中短篇小說,細讀各篇(部)小說文本,結合作家的詩歌、書信、日記、回憶錄等相關史料,對這些作品在情節結構、形象塑造、場景設置、意象選擇以及藝術風格等做了深入分析,有力論證了各篇(部)小說之間的聯系,致力于把握帕斯捷爾納克小說的豐富底蘊,探討了這些作品所顯示的詩性特征和作家的詩學觀念。
汪介之 ·文化研究 ·30.2萬字
本書是中共灤州市委黨史研究室按照灤州市委主要領導意見,以灤州相關文史資料為基礎,全面搜集整理,集灤州地區成語、典故和故事傳說之大全,編撰而成,作為灤州文化歷史讀物和唐山市旅發大會等外聯工作中宣傳推介灤州的基礎資料之一,具有較好的故事性、可讀性和史料價值。
中共灤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中國文化 ·31.8萬字
1901-1911年是皇帝制度最終崩潰的歷史階段,教育體制發生重大轉型,新式學生在中國崛起并逐漸形成影響力。該書選取這一宏大歷史背景下的中國浙江一隅,通過歷史大轉局的理論視角,從學生的學業、革命與前程的視野,來探討這段歷史時期中國學生的學習、思想、行動與進入社會等問題,還原其早期教育生活。以“學生——社會——國家”為暗線,通過154人樣本庫,對清末浙江學生的社會進入進行職業、家庭、地域、教育背景等定量、定性分析,探究近代大轉局時期的社會分層與歷史變遷,揭示社會結構與國家形態演變的動態進程及內在規律。基于理論和實證相契合的研究框架,嘗試構建學生史研究的新范式。
劉訓華 ·文化事業 ·26.9萬字
本書是作者關于“蜀學”的專題論文集。所收錄者,既有宏觀的通論性質的論文,也有具體的專題性質的論文。通論性質的論文,從宏觀層面論述巴蜀文化的發展歷程及其特色(社會風俗層面)、蜀學的形神與風骨(文史哲層面)。專題性質的論文,以宋代三蘇(蘇洵、蘇軾、蘇轍)、近現代學人(王秉恩、傅增湘、宋育仁、謝無量)、現代哲人(賀麟、唐君毅)、丹棱人物(可朋)為考察重點,并論述巴蜀學人與省外學人(如章太炎、王國維)的交流與交往。全書縱橫交錯、立體多元,比較全面、豐富地展示了巴蜀文化的風貌。
彭華 ·理論 ·28萬字
本書以江西省南豐縣的多次田野考察為思維素材,以藝術人類學為主要學科方法,系統地探究了江西儺藝人家族宗族身份、地緣身份、族群身份與地方家族宗族記憶、村落公共空間記憶與族群記憶各個層面在歷史和邏輯兩個維度上的復雜性關聯與互動。
曾瀾 ·文化研究 ·26.6萬字
蒲寧作為諾貝爾文學獎得主、俄羅斯文學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其作品大部分已被譯介給中國讀者,但在各類學術期刊和外國文學教科書中對他的介紹及其作品的解讀卻并不全面系統。本書能夠為國內的俄羅斯文學研究、特別是蒲寧研究起到促進作用,為蒲寧的中國讀者提供更深入了解他的信息。
葉紅 ·文化研究 ·29.6萬字
本書從文化史角度研究中國夢論、夢學。作者從原始社會先民的神靈崇拜,殷商時期的人神溝通之夢,周代占夢術,春秋戰國時期的夢象與夢占語言,兩漢時期的夢迷信及其批判,魏晉南北朝的夢學理論與宗教夢說,唐代的君主夢與記夢文學,到理學思想籠罩下的宋代夢文化以及明清夢學理論的突破與夢文學的發展,一一寫來,勾勒出中國古代夢學理論的發展線索及文化學變遷軌跡,對于今人研究中國古代的夢學理論和中國人文中夢的影響具有學術價值。
楊健民 ·文化史 ·20.3萬字
嚴紹璗,北京大學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擔任北大比較文學研究所所長、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日本佛教大學文學部、日本文部省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客座教授等。著有《日本的中國學家》《中日古代文學關系史稿》《中國文學在日本》、《日本中國學史稿》等14種專著。發表論文、譯文170余篇。《日本藏漢籍善本研究》收錄嚴紹璗教授二十余年間出入日本三十余次,在日本數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期間,在各界朋友的幫助下,從北海道到沖繩群島,從太平洋之畔到日本海沿岸,走訪了日本近百所漢籍收藏機構的訪書心路歷程。全面調查了日本現今所藏的漢籍善本,其中許多已被日本定為“日本國寶”,許多善本在國內早已無存,是了解我國漢籍在日本流布的重要記錄。
嚴紹璗 ·文化研究 ·30.4萬字
本集收錄張旭東新世紀以來文學批評、文學史研究和文化思想論述的文章。通過對魯迅、周作人、老舍、王安憶、莫言、金宇澄等現當代經典作家作品的闡釋,探討現實主義與現代主義,“象征”與“寓言”,新文學文學形式內部的價值革命和倫理革命,當代中國的史詩性“動作”在敘事和表象領域的“摹仿”,審美自律性、游戲性同歷史敘事和道德批判的關系等一系列問題。展現出在語言、形象、形式和結構空間里,以批評實踐所進行的一場思想的挑戰。
張旭東 ·文化史 ·32.4萬字
本書為山東社科院與韓國國立安東大學聯合主辦的第五次中韓儒學大會的論文集。大會的主題是“孟子與中韓儒學”,設有四個分選題:孟子思想研究;中韓孟學史研究;中韓孟子思想比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韓儒學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學者們就孟子思想之于現當代社會的歷史價值和時代意義進行了深入挖掘和探析,圍繞孟子與中韓孟學史、中韓孟子思想比較研究、孟子思想在中韓儒學發展中的傳承與創新等議題進行了切磋和探究,這些探討對于實現儒家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與創造性轉化,拓展和拓寬儒學研究新方向和新領域,特別是深刻揭示孟子思想在當今世界文明發展中的地位和價值,深入激發孟學在促進人類社會文明和諧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方面的作用,都具有重要而深遠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孫聚友 石永之主編 ·文化研究 ·30.2萬字
該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梳理了齊魯古典戲曲和近現代地方戲曲文獻資料,挖掘其美學特點、藝術價值和文化意義,對齊魯戲曲如何體現齊魯文化精神,進行了文化解讀,開辟了齊魯文化深入研究的新路徑,為齊魯戲曲的振興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陳公水 ·理論 ·30萬字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中國傳統道德,是對中華民族道德實踐的經驗總結、提煉和概括。本書主要通過對孔子人學思想,先秦儒家的誠信思想、德治思想、和諧思想及中國傳統道德中的孝道思想的研究,指出其對我國思想道德建設所具有的現代價值。
張敏 閆仕杰 ·民族文化 ·29萬字
本書以鄭振鐸先生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作家出版社1957年版)為底本,按體裁產生、發展的時間順序編排,對中國文學知識作了系統梳理,深入淺出,既能讓我們領略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能使讀者了解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及其豐富的內涵。在編輯的過程中,保留了其原旨以及行文風格,只是對其中的內容重新進行了梳理。
鄭振鐸 ·中國文化 ·24萬字
本書通過梳理文化資本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態勢和時代機遇,洞悉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律與走向;通過剖析文化產業的運營實質,把握“經濟-文化一體化”的時代趨勢。進一步研究在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過程中的矛盾及問題,探索文化產業的宏觀戰略方向、資本運作途徑和政策權變軌跡。對于文化產業的法理、境界、制度進行了審視和反思,對于文化產業的未來提出了一系列展望。本研究對于我國在國際文化互動中提升軟實力、強化核心競爭力,在國內文化市場中把握文化領導權,形成民族凝聚力等具有重大意義。
徐望 ·文化產業 ·26.3萬字
陳平原最近二十年來東奔西走,努力搜尋資料,嘗試借助文字與圖像兩種不同介質的功能互補和互動,深入拓展他一向關注的近代文學與文化研究。這一有“預流”性質的研究轉向,既是回應海外漢學研究的某種趨向,更有中國學界自主推進相關研究的動力。本書就是作者在晚清畫報研究方面的集大成之作,通過各自獨立但又內在關聯的十篇文章,將近代啟蒙、新知傳播、傳教士、女學、科幻小說等諸多內容,配以三百多幅圖片,生動再現了晚清畫報繽紛的面目。而書中兼及新聞史、繪畫史與文化史的論述,尤其關注圖文之間的縫隙,對讀者深刻了解晚清社會風尚、文化思潮以及審美趣味的復雜性,會有極大的幫助。
陳平原 ·文化研究 ·25.4萬字
《中國文化常識》是一本面向普通讀者的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入門讀物,一部中國古代文化的說明書。呂思勉先生以淺顯、流暢的文字,對中國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詳細的介紹,包括:衣食、住行、婚姻、族制、階級、政體、選舉、官制、兵制、文字、語言、學術、宗教等,旨在說明文化的變遷,“而推求現狀之所由來”。作為呂思勉先生的經典之作,經典性無需贅言,每讀一遍,都能帶給你新的收獲,助你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
呂思勉 ·中國文化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