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風箏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是中國風箏協會官方出品的第一本風箏科普圖書。全書共7章,分文化篇、放飛篇和制作篇。文化篇講解了中國傳統風箏的起源、發展過程、種類和流派,讓讀者了解風箏相關的文化知識;放飛篇講解了如何放飛風箏以及放飛風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讓讀者可以用正確的方法,安全地將風箏放飛;制作篇講解了風箏扎、糊、繪三項基本技藝,然后系統講解了“干”字、“來”字、“田”字風箏的制作案例。
范軍主編 ·中國文化 ·2.6萬字
成語這一文化的“活化石”,歷經千年的錘煉與傳承,至今仍被廣泛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口語以及行文中。本書各篇章以成語本身為“引子”,將成語作為打開傳統文化寶庫的鑰匙,追尋歷史蹤跡,借鑒歷史人物的功過成敗,辨明是非,并用今人的視角,以詼諧而有趣的筆調,談古論今,就事論事,剖析至理,感悟人生。力求從成語攜帶的文化密碼中,感受傳統文化的底蘊。書中既有翔實的歷史事實,又能對史料中提到的人與事,給出新的見解,做到不落舊巢。
車明正 ·中國文化 ·19.7萬字
“我死后究竟會發生些什么?”在《來世指南》中,兩名有數十年研究通靈材料經驗的專家結合了200多年來世界上最偉大的精神教義中關于來世、傳統意義上的通靈的公開性資料,用引人入勝、淺顯易懂的方式,描述了靈魂所要走過的各個階段。他們致力于研究這些階段在細節上所擁有的共同點。作者們認為死亡和重生是連續不斷的,因此就像生命本身擁有不同的成長和發展階段那樣,大多數人的來世也擁有不同的階段。死亡它本身也是一種開始,通過不同過渡階段的發展,最終以靈魂再次回到物質層作為結束。作者解釋了每個階段的目的和每個階段所存在的陷阱。他們研究每個階段可能發生的類似于適應的問題,并提出幫助靈魂不斷前進的方法。死亡時的疼痛和情緒,因果報應,輪回等方面的問題被作者用一種容易理解的方式表達出來。本書中還包含了與去往了另一個世界的人進行交流的實際性方法。通過這些研究,讀者可以從本書中更深入地對人類的思想和感情、恐懼和信念進行體認,并將在最終得到有效且鼓舞人心的結論。
(美)帕梅拉·瑞伊·希斯 喬恩·克里莫 ·神秘文化 ·12.3萬字
《西游補》是《西游記》的續書,全書故事承接在唐僧師徒四人過火焰山之后,寫孫行者化齋,為鯖魚精所迷,撞入了自稱為小月王的妖怪幻造的“青青世界”。孫行者為了找尋秦始皇借驅山鐸子,也為了找尋師父唐僧的下落,往返奔走,上下探索,卻跌到了“萬鏡樓臺”。他通過樓臺上的鏡子進入“古人世界”,后來又進入“未來世界”。他忽化為虞美人,與楚霸王周旋,想探明秦始皇的住處;忽又當了閻羅王,坐堂把秦檜審判、行刑,并拜岳飛為第三個師父?!麄€故事描寫極盡奇幻曲折之能事。
(明)董說 趙紅娟等校注 ·中國文化 ·13.6萬字
林洪所寫的《山家清供》是一本富有文學韻味和醫學養生知識的飲食筆記。全書分上下兩卷,共104則食譜。所謂“山家清供”,是指山野人家待客時所用的清淡田蔬。作者以此作為書名,非常明確地表達了他對清淡菜蔬由衷的推崇與喜愛之情,也體現了其追求“清”“雅”的飲食美學思想。這本書是讀者了解傳統飲食文化與生活美學的佳作。
(宋)林洪 ·隨筆 ·2.6萬字
本書以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的主要門類如海洋節慶產業、海洋休閑產業、海洋影視產業、海洋文藝產業、海洋工藝美術品產業等作為主要考察對象,并結合各沿海區域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色進行論述,試圖對中國海洋文化產業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和未來發展方向進行的一次較為全面的概括和總結。
畢旭玲 湯猛 ·文化研究 ·16.5萬字
《孔子集語》是一部由古代水頭人編纂的典籍。輯者薛據,出身于宋代平陽有名的望族——南湖薛氏。他追慕圣人,恐其言語散佚,于是博覽群書,遍采古籍,乃成此編。后來此書還被收入《四庫全書》,廣為傳播,影響很大。對于后人來說,在學習《論語》之余,若能以此書補充,應該是很有益處的。本書譯注者陳正印先生,多年來潛心于詩詞創作和文史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在編選《水頭歷代詩文選》之后,這次又譯注《孔子集語》,為“水頭鎮歷史文化”叢書再次做出了貢獻,其不忘鄉情,令人感佩。
(宋)薛據輯 陳正印譯注 ·中國文化 ·7.7萬字
這是一套介紹中國民間剪紙的叢書,通過中國民間剪紙藝術透視中國的傳統文化。本冊主要介紹了中國蟲獸類經典剪紙并加以闡釋其美學價值和內在含義。
沈泓 舒惠芳 ·中國文化 ·3.3萬字
《文化現代性的視覺表達:觀看、凝視與對視》內容簡介:從視覺哲學、視覺歷史、視覺社會學和視覺政治學等角度,融合了傳播學、社會理論、文化史、性別研究、后殖民理論、政治經濟學等學科框架,多方面探討視覺文化與中國現代意識生成之間的關系,分析的對象包括攝影、印刷、電影、電視、互聯網、產外廣告、博覽會、奧運會、大型景觀等各類視覺媒介與視覺現象。筆者希望做一個當代視覺文化的“游蕩者”,從看似不相關和瑣碎的文化現象與事件中,扒梳現代性文化的表征與邏輯,對現當代中國傳媒文化中的各種視覺文化現象進行批判性分析,以圖從特定的角度揭示現代化進程中中國人的精神特質、思維方式、意識形態和集體想象,為現代性研究、中國近代文化變遷研究和當代通俗文化研究提供新的理論洞見和案例分析。
吳靖 ·理論 ·18萬字
閩西客家的祖訓家規,既是中華傳統家風文化的一個縮影,也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客家村落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功能。前賢時哲對此有過一定的關注,但多偏重于對祖訓家規條文的搜集整理與解讀,而對其反映的社會結構及功能缺乏深入的分析,尤其疏于從地域與族群的視角探討其與社會運作的關系。有鑒于此,本書試圖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相關文獻,就閩西客家祖訓家規的形式、主要內容、宣講渠道、社會功能及當代價值,進行比較系統全面的探討。
劉大可 ·地域文化 ·7.4萬字
本書通過作者少兒時代耳聞目睹、印象深刻的經歷,以貼近日常的視角,用圖文形式重溫大連舊事,描繪了大連地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動蕩起伏的社會現狀和簡單淳樸的百姓市井生活場景,對那時大連的民風民俗,家庭學校街巷建筑等做了比較詳盡形象的描述,希望能為大連的史料記載填上一筆,為后人了解那時真實的大連提供一點有價值的資料。
楊艾荷 ·地域文化 ·9.4萬字
本書《文化產業:創意經濟與中國闡釋》屬于“城市文化創新研究讀本”叢書,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文叢、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創新研究院智庫文叢最新研究成果之一。本書的編撰工作主要由文化產業研究室的科研人員負責,其中,助理研究員杜梁博士負責了全書的策劃和具體落實、聯系作者版權授予、篇目擬定,與出版社聯系及編輯小組成員工作的協調等事宜。花建研究員、劉春副研究員、陳亞亞助理研究員、劉軼研究員參與了本書策劃、篇目擬定、聯系作者的版權授予等工作,助理研究員戴伊璇博士撰寫了綜述及有關內容的翻譯,并參與相關編輯工作。本書的編選基于包括王進、許蔚在內的中國文學研究室同事在城市文學研究與文獻整理方面所做的大量工作和前期積累。全球前沿研究部分由李匯川博士進行編譯和綜述,他在廣泛閱覽的基礎上選擇重要文章、梳理重要觀點,提示研究前沿。最后由袁紅濤、李匯川編定全書。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化產業研究室 ·文化產業 ·19.9萬字
古老的成都平原不是干旱就是洪澇。戰國時期秦蜀郡太守李冰為治理巴蜀,修成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都江堰是中國古代建設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譽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
安武林編著 ·民俗文化 ·3234字
在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漫長歷史中,我們的祖先前仆后繼,奮力創造了璀璨的中華文明。作為他們的傳人,我們又對這五千年歷史中,流傳下來的趣聞傳說有多少了解呢?本書嚴格按照時間順序編寫,從文明起源之先秦,至落日余暉之明清,力求做到條理清晰,脈絡通順。讓讀者朋友能夠從趣聞傳說的角度,去真正感受到中國歷史的浩瀚無垠。
劉翠清 ·中國文化 ·17.8萬字
百萬里錦繡江山,五千載華夏文明,在歷史的角落里掩藏著多少塵封已久的真相然而,光陰如白駒過隙,倏忽間,千萬年彈指一揮。華閣腐朽,肉身湮沒,人類如何再去追尋那遠古的輝煌??脊攀且环N穿越時空的體驗,這種體驗充滿神秘感和關于過去、現在、未來的無限遐想,讓很多人著迷。本書從帝王墓葬、考古文物、考古謎案、考古遺址等六方面,解讀了中華博大精深的考古文化。
李世化 ·中國文化 ·17.3萬字
《仁愛·堅毅》是“中華傳統美德故事叢書”之一,由閻寶華、馮冀、陳金華編著。《仁愛·堅毅》所寫的,都是我們民族光輝歷程中的關于仁愛、堅毅的一部分優秀人物的故事。這些人和事,是我們中華民族美德的形象體現,千百年來感染、教育、鼓舞了無數的人。可以讓小讀者在閱讀中悟出做人的道理,快些成長為國家的棟梁,成為民族精神的傳人。
閻寶華 馮冀 陳金華 ·中國文化 ·9萬字
泥塑是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中最為古老的一種藝術形式。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造型上以人物、動物形象為主。題材主要有神話傳說、歷史故事、小說傳奇、戲曲、民俗事項,也有各類寓意吉祥的動物人物等。泥塑在我國民眾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曾被廣泛地用于乞子還愿、家庭供奉、辟邪鎮宅、娛樂游戲、裝飾等各種民俗活動和生活日用之中。本書以圖文并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中國泥塑的歷史源起與流變、不同泥塑流派的流傳地、技法以及各自的藝術特征等。全書重點突出、敘述清晰,配有大量精美的圖片,文字通俗易懂,是一本較好的對中國民間泥塑藝術進行普及宣傳的文化讀物,適合社會大眾閱讀。
張西昌 ·非遺 ·4.8萬字
本書內容包括了有傣歷新年——潑水節、潑水節的起源和傳說故事、象征新年的傣族潑水節、德昂族規模宏大的節日、阿昌族青年戀愛的節日、歌圩之日——三月三、壯族歌圩節傳說和節日習俗、侗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瑤族干巴節的傳說和民俗、畬族烏飯節的傳說和民俗、各地布依族的不同節俗、黎族三月三的傳說和民俗等內容。
陳秀伶 董勝編著 ·民俗文化 ·7.4萬字
本書建通過象征人類學的視野下,結合地方知識、彝族文獻及相關人類學、宗教學等學科理論和方法闡釋該村彝族喪文化,具體解決喪文化蘊含的觀念世界、象征特點和價意義等問題,以認識在社會變遷視野下人們如何通過此儀式來傳承自身文化和反映社會生活的,從而揭示傳統文化與社會的互動關系。
余舒 ·中國文化 ·17.3萬字
上帝死了。自啟蒙運動以來,西方思想家面對上帝之死引發的危機,為他尋找了各種替代者。從啟蒙運動的“理性”到唯心主義的“精神”,從浪漫主義的“藝術”到其他各種形式的“文化”,它們不僅是思想領域的演進,也是現實政治層面的對策。然而知識分子提出的種種主張總是難逃“雙重真理”困境,顛倒了理論與生活的關系。因此宗教信仰依然難以被真正替代。“9·11事件”后,這一問題再次回到舞臺中央。在資本主義所謂的無神論時代,上帝似乎突然起死回生。本書中,伊格爾頓提綱挈領,清晰深入地梳理了西方思想史,為我們提供了理解當下精神生活源流的重要參考和風趣解說。思想不僅求真,也要有用。伊格爾頓生動還原了思想的內外語境,揭示時代具體的意識形態任務,辨析思想史發展的綜合動力。知往鑒今,面對我們當下的精神危機,“文化”似乎依然最堪重用,也最值得期待。盡管危機重重,但“一種新的信仰、文化和政治結構或許就誕生在此處”。
(英)特里·伊格爾頓 ·文化評述 ·13.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