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以春夏秋冬為序,以生命體驗與文化貫通相融相生的方式切入,從言語組織方式的角度闡釋古詩藝術的形成規律;從詩歌生發的角度探尋古詩產生的文化邏輯;從詩與生活互證的角度理解詩性生活和生活詩性。同時穿插50余幅宋代山水名畫(含山水小品)臨摩畫,配近百幅精美宋元花鳥小品名畫臨摩畫,從四季生活的角度,以文化貫通的視角關注古詩的言語方式體現的詩語藝術,直擊詩歌核心,揭示詩歌藝術形成規律,創生“現代詩話”。
黃榮華 ·中國文化 ·7.7萬字
本書在講述人類文明的歷程中,既深刻剖析了文明產生的背景,又生動地講述了著名偉人的故事;既有專家對文明演進的解析,又有對奧秘的破譯。打開本書,就明晰了人類文明的傳奇;品讀本書,就徜徉了5000年的文明歷程。
陳文斌主編 ·各國文化 ·18萬字
本書選編自《孫子淺說》,最早于1937年出版,由北洋時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和劉邦驥合作,共分為7篇,是對《孫子兵法》所作的校釋和注解。《蔣百里劉邦驥講孫子》通過介紹悖論戰爭、止戈為武、慎戰、軍爭為利、雜于利害、出奇、兵不厭詐、權謀補白、兵形似水等內容講述孫子的主要思想。一方面承曹操、杜牧、王皙等歷代為《孫子兵法》做注大家的心得成果,另一方面大量引入西方現代軍事思想,著重從整體上闡述孫子的兵學思維,具有很強的現代意識和實用功能。
蔣百里 劉邦驥 ·中國文化 ·5.8萬字
《中華經典故事》叢書其中一本。為幫助廣大讀者了解古代文化典籍,精選了58個經典名句。本書力求還原名句產生和發生的真實情境,重新演繹名句的精彩和厚重。在生動、跌宕、細節豐滿的講述當中,帶領讀者領略名句的豐富,幫助讀者體會句子的精髓。可以說,本書是傳統文化的一個小小縮影。
黃蕊 ·中國文化 ·7.8萬字
《趣說中國百年來的衣食住行》,作者為中國現代文學著名作家,鴛鴦蝴蝶派主將包天笑先生,本書是一本記錄中國近百年來社會生活方式變化的詳細寫真,是珍貴的文化歷史著作。本書通過作者的親身經歷和觀察,詳細記錄了百年來中國人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方面的變遷,特別是在飲食文化上的變化。書中不僅回顧了食物從傳統到現代化的演進,還細致描述了地域間的飲食差異,如北方的小麥主食和南方的大米主食。書中詳細記述了中國在食方面的變化。作者提到,隨著西方文化的影響,傳統的母乳喂養逐漸讓位于牛乳和奶粉,這種變化反映了科技進步和文化交流的深刻影響。此外,作者還探討了食品制作和飲食習慣的演變,如家庭餐飲的變化、飲食制度的轉變(如共食制與分食制的討論)等。
包天笑 ·文化史 ·6.9萬字
“一帶一路”為國內各地區的外向型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和更大的產業發展空間,西部沿邊省份也將加快發展外向型產業的步伐。本書以云南為案例,從適宜外向發展的產業評估和選擇、產業外向發展的戰略和途徑,以及產業基地建設等方面全方位探討了云南面向“一帶一路”如何推動產業外向發展。本書的研究成果對西部沿邊省份推動產業外向發展的產業選擇、發展思路、發展模式和產業政策有較好的借鑒意義。
楊先明 袁帆 ·中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以優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講述了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軌跡與幕后精髓,詳盡囊括了史前時期、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法國革命與帝國時期以及20世紀之后的人類藝術發展進程與風格特征,并結合藝術發展同期的社會、政治、經濟、人文背景進行深刻的評析,讓人們在輕松學習西方美術的相關知識同時,更能快速地捕捉其發展歷程的主線與深層根源。為了便于讀者的領悟,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更真切、清晰地介入房龍的創作思維與意境,書中在精準翻譯原著的基礎上,更附加了大量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得意名作以及詳細的資料、賞析文字。相信它在幫助讀者全方位閱讀、欣賞、研究西方美術史的同時,更能夠呈現出一個精致、絕美、鮮活的西方藝術世界。
房龍 ·文化史 ·8.1萬字
本書從宇宙論的角度契入,將古代政治分為工正型與臣正型兩種,并分別討論他們與儒墨兩個學派的關聯。本書重點討論戰國秦漢法律文化的轉型,對于改法為律、九章律等關鍵問題進行了討論,并進一步論證了文法與質法的差異,提出了認識秦漢政治的新范式。
陶磊 ·文化研究 ·19.7萬字
本書在深入分析中國古代哲學基本精神的基礎上,分別梳理分析了儒法墨三家的管理思想:儒家:禮不僅是人的個體行為的普遍形式,亦是人的社會活動的普遍形式。禮使中國古人的政治方式不再是一種異己于人的東西,而成為既有一定外在的社會規定又與個人的內在的情感表達密切相連的審美形式。為孔子的“正名”說“正名。”法家:法家的“法”的理論包括“法”、“術”、“勢”三個方面。“法”、“術”作為君主之“制”,“勢”作為君主之“資”,二者互為發明、互為服務。法家“抱法處勢”理論的提出,實際上開中國專制主義治論的造始端倪。墨家:“兼愛”的非人稱性使墨家求助于政治上人為的“尚同”,使其與法家學說互為補充地共同服務于專制主義的理論的論證。
張再林 ·中國文化 ·18.8萬字
人世的悲歡離合,都是在詞中凝結成的一曲輕吟,讀著她,仿佛看了許多的人生,像流星一樣閃亮旋滅,舞盡繁華,重歸寂寂。那么,珍惜這美好的時光,珍惜這塵世的一段輪回,走過的路,便是最好的回報。太多的人在詞的技巧上浸淫和研習,甚至有太多的長篇大論喋喋不休,而那些隱藏在詞的背后動人的故事,那些已經流失在時光里的情感,卻是最值得關注的表達。所以,就在讀詞的時候,讀一讀那些被忽略掉了的心事,他們依然是青衫磊落,紅袖婉約,還原著古往今來不變的追求和夢想。因為有夢想有追求,我們的世界才如此美好。
阿迪婭 ·隨筆 ·12.2萬字
風箏是用線牽引,借助風力放飛在空中的一種人工制造的飛行物。風箏經歷了上千年的不斷演變,已經由早期單一的軍事用途發展成為人們的娛樂玩具以及競賽項目;由單純的放飛功能發展成為集實用與欣賞于一體的民間工藝品,體現了獨特的地域性和民俗性。風箏以它悠久的歷史文化、深厚的民俗內涵、精湛的制作工藝、完美的藝術效果成為民間工藝中的一枝奇葩,是中國非遺寶庫中的重要成員。作者在多年研究的基礎上,收集了不同流派的各式風箏百余件,在厘清歷史發展脈絡的同時,以風箏的四大主要產地為主線展開進行介紹,并對風箏的歷史、民俗、流派和制作工藝分別論述。使讀者在欣賞這些美輪美奐的風箏之時,從中領略到中國風箏的文化內涵與藝術魅力。
任曉姝 ·非遺 ·3.6萬字
什么是簡約但不簡單的基本款?什么是能走入日常、豐富生活,真正需要的好器物?想要的東西這么多,究竟該如何取舍?《日日物事》收錄飲食旅游生活作家葉怡蘭20年間的選物用物心得,從筷架、杯墊的選擇,到餐具的搭配、各式酒杯的用處,乃至作者的美學師承。《日日物事》不僅寫物,更寫出了作者在與器物的日日相處中獲得的對人與物之緣的理解和體悟。
葉怡蘭 ·隨筆 ·6.5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飲食的書,也是一本關于歷史的書。筵席、宴會和盛大的晚宴在我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們有的傳播歡樂,有的服務于政治,還有的與死亡聯系在一起。在本書中,作者用大量生動,甚至是令人嘆為觀止的宴會典故向讀者剖析了為什么人們喜歡聚餐狂歡、觥籌交錯。從波斯到日本,從中國到墨西哥,從歐洲王室到南極探險家,從阿拉伯人到阿茲特克人;從中世紀奢侈鋪張的宮廷宴會、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化宴會到樸素細致的日本茶席,“宴會”給我們留下更多的是飲食之外的種種——儀式、器皿,以及隱藏在宴會之中的風俗、文化和時代特質。
(英)尼科拉·弗萊徹 ·文化史 ·18.2萬字
“不學禮,無以立。”中華民族是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禮儀不僅是自身修養的部分,也是文化繼承的一部分。本書從廣博的中華傳統禮儀中精選出“社交禮儀”“日常生活禮儀”“家庭禮儀”和“節日風俗禮儀”四個部分,通過貼近現實生活的題材內容,小讀者領略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魅力。
劉鶴 ·中國文化 ·4.8萬字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的名作,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為岡倉天心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他考察茶道之種種,如歷史、流派、茶室、插花等等,對茶道的藝術與精神做了鑒賞,并借此闡述自己對東洋美學之理念與思索。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呈現出東方不同文化傳統的心緒。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5萬字
作為歐洲最重要的國家之一,德國與中國在文化領域的交往,一直以來都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本書作者常年處于中德文化交流的前沿,經歷和目睹了許多東西相遇時所迸發出的人文趣事。中國文化如何走進德國?德國如何接納和看待中國文化和文化人?德國文化的深層狀況和肌理如何?作者通過一個個真實發生的文化故事,為我們帶來有溫度的答案。而身為全球最大書展法蘭克福書展和國際出版巨頭阿歇特的在華業務負責人,作者又以記者的視角,深度還原了余華、麥家、劉慈欣、北島、王安憶等中國作家在德國的文化之旅,在中西文化雙向交流的語境下,發現中國當代文學的另一種可能。
王競 ·隨筆 ·14.4萬字
中國是個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著社會的發展逐漸被人淡忘,政府亟須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民族文化。當前,保護“非遺”已經成為國家文化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方面,此書對于增進我們的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巨大的價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理論與實踐》既是一部科普之作,也是一部非物質文化遺產紀念手冊。這本書詳細介紹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知識,即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述、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模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制度、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個案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案例研究以及相關法律文件和保護名錄。本書既適合政府相關人員、高校相關專業師生、行業研究者閱讀,也適合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感興趣的讀者閱讀。
林青 ·文化研究 ·14.5萬字
“大家”專欄作家楊猛,居倫敦三年,以中國人的視角另眼看英國。《倫敦的25封來信》記錄了非虛構寫作者楊猛對英國社會的觀察和所思所悟,特別從一個中國人的視角,反觀自身、反求諸己,涉及英國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方方面面。本書記錄了被主流敘事遺忘的一戰華工,也寫了那些在今日英國“寧愿受苦也沉默”的華人群體;楊猛寫在英國追逐精英教育的中國人家庭,這是競爭激烈的中國社會的焦慮情緒的延續;也寫幾個經歷迥異的華人故事,講述身處異國的他們如何給“中國人”的標簽賦予新的定義;他還記錄了那些引起英國社會震動的事件,探究英國社會如何與歷史和解,面向未來。楊猛希望借助這些異鄉故事,去審視中國人背負的文化烙印,反思我們的文化視野是否限制了進一步成長。這種文化格局如何定義了中國人跟世界的關系?反過來又如何塑造了今時今日的中國人形象?他山之石以攻玉,他鄉故事以觀吾土吾民。
楊猛 ·各國文化 ·10.2萬字
本書為傳統經典《詩經》核心文獻的現代和解本,內容結構包含原文、語譯、和解三部分,原文甄選經典底本、再現古文風范,譯文參考通行譯本、白話流暢通達,和解遴選中外典籍、匯注思想源流,有助現代讀者重讀“我們的經典”,更好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余世存 李克 ·文化評述 ·16.3萬字
西安,是我國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的“世界歷史名城”;歷史上有13個朝代在此建都,也是著名絲綢之路的起點……日月蹉跎,歷史發展,文化沉淀,藝術熏陶,讓這座城市充滿無窮的魅力。振奮的西安兵馬俑,壯觀的秦始皇陵,浪漫的華清池,聞名中外的美食biangbiang面,流傳千年的鍋盔,還有那些在西安留下足跡的文人名仕……古人有“古鎮門前去,長安路在東。”的豪邁,也有“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滿長安道”的溫情。而本書作者用一張張走心的繪畫,記錄了西安壯美的一面;用一個個有趣的故事,記錄了西安深情的一面;這一冊滿懷溫度的繪本作為先導,讓你在吃喝玩樂中游覽西安美景,在衣食住行里洞悉長安風情,讓所有人通過這本書,知道更多“西安故事”。《西安城事繪》,是青島小哥馬達打造了“手繪中國”這個項目又一力作,它是旅游手冊,也是城市簡史,它輕松快樂地展現著一座城市的曼妙,訴說著一座城的文化與歷史。
馬達 ·地域文化 ·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