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研究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成果,為8卷系列學術專著。該著作在外國文學經典生成研究方面,聚焦于源語國的經典生成,強調社會語境、文化傳統、審美與倫理需求以及科技革命的作用,并且注重文本考據;在經典傳播研究方面,聚焦于譯入語國的經典再生成,尤其在關注翻譯傳播和跨媒介傳播,認為文學經典正是從不斷的翻譯和影視改編等跨媒介傳播過程中獲得再生,獲得流傳。本書是本套書的古代卷下。
吳笛 ·文化研究 ·29.3萬字
《茶之書》是岡倉天心的名作,有法語、德語、西班牙語、瑞典語等多種譯本,并入選美國中學教科書,為岡倉天心贏得了世界性聲譽。他考察茶道之種種,如歷史、流派、茶室、插花等等,對茶道的藝術與精神做了鑒賞,并借此闡述自己對東洋美學之理念與思索。作者文筆清雅雋永,蘊藏文人氣息,帶領讀者一窺日本古典美學的世界,呈現出東方不同文化傳統的心緒。
(日)岡倉天心 ·文化研究 ·4.5萬字
本套叢書共包括六本書,分別是:《光宗耀祖——宮廷婚禮》《群星耀眼——名人婚禮》《異彩紛呈——少數民族婚禮》《儀式符號——農村婚禮》《中西合璧——城市婚禮》《域外奇俗——世界婚禮》。這套書突出學術性、資料性和可讀性的有機結合。在把我學術前沿和占有豐富資料的基礎上,通過生動的文筆對于婚禮有關的習俗、現象、事例、個案和民族志等進行深入淺出的描述和解釋,以滿足不同層次讀者對各種婚禮文化的閱讀興趣。
劉永青 ·民俗文化 ·16.3萬字
“簡素”與“崇物”是已故日本儒學家、思想家岡田武彥晚年對日本文化特質和日本人的精神世界所做的高度概括。“簡素”是表現形式上的抑制,是華麗的極致;“崇物”即對萬物充滿崇敬和感激。作者的概括,是建立在對日本人的性格特質,日本的語言、文學、書畫、雕刻、建筑、庭園、料理、陶瓷、茶道、武道、音樂、神道、宗教等的透徹解析,及對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西方文化的比較之基礎上的。
(日)岡田武彥 ·各國文化 ·18.4萬字
宋代筆記是筆記體制演變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折點。《宋代筆記的文體自覺與新變研究》圍繞筆記的“新變”這個核心內容,系統剖析宋代筆記的文體構成和文體特征,闡明宋代筆記的發展歷程與文化功能,揭示宋代筆記對后世筆記作品創作范式的引領與規范作用。通過對大量宋代史料、筆記文獻的梳理,作者在研究中將歷史考察和理論分析結合起來,從個案分析逐步上升到總體的理論概括,將筆記研究從傳統的文獻、史料研究引向文體本身的研究;同時,亦掙脫以往囿于小說的研究框架,對建構宋代筆記文體體制研究體系進行了有益的嘗試。
劉師健 ·文化研究 ·22.7萬字
中華門神文化研究中心學術顧問沈泓歷時20多年,鑄就皇皇10卷“非遺-中國年畫經典”系列叢書,該書是中國年畫領域的經典之作,以搶救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重大意義,也將成為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精品圖書。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6.6萬字
本書是2022年度“北京文藝論壇”所收錄的優秀論文集,延續此前的傳統,從文學、藝術、影視、音樂、美術、書畫、曲藝、舞蹈、雜技等不同方面,來呈現新時代北京文藝的新動向、新面貌。這些點評文章與時俱進,見解獨到,從“北京學”到“北京敘事”;從“京味、京情、京風”到“京腔京韻”;從北京舞臺藝術到北京城墻……如此種種,從北京出發的文化探索,卻不止步于北京,從中可窺見新時期整個中國文藝的發展狀況,以及文藝領域不斷涌現的新形式、新學科發展方向,為日后的北京文藝提供更加多元的理論參照。
北京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編 ·文化評述 ·20.6萬字
沈泓編著 ·中國文化 ·7.3萬字
宋元以來,安徽傳統書院數量多、種類全、資料豐富,地域分布極具特色,學派傳承和學術變遷顯著,值得綜合多種方法進行深入研究。清代安徽書院的發展承繼了明代繁榮發展的勢頭,出現了普及性大發展的鼎盛局面,全省書院發展呈現出普及性和獨特性相結合的新特點,并且在整個清代學術變遷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本書首次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安徽傳統書院發展史,將書院發展與社會變遷相結合,從教育史的視角,看待經濟社會的發展。
張曉婧 ·文化研究 ·17.8萬字
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發展環境,湖南全省上下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文化強省的建設目標,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堅定文化自信,堅持穩中求進,推動文化產業成為湖南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本書由總報告、兩個重大專題、一個指數評價、九大行業報告、四個典型案例組成,對湖南文化產業總體情況進行了分析,并建立湖南省文化產業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對2018年湖南文化產業發展情況進行了分區域、分行業、分專題的調查研究。
劉尤碧 賀培育主編 ·文化研究 ·16.7萬字
本書運用文學、民俗學、宗教學、歷史學等研究方法,以冥界書寫與敘事文學為研究重心,從隋唐至五代的時間維度上考察冥界信仰的成熟定型及其書寫載體——敘事文學創作的演進軌跡,既立足文學考察宗教與民俗文化影響下觀念傳承、改造的文化軌跡,又以冥界為內容解析敘事文學發展進程及其書寫模式、潛隱的文化內涵,力求將冥界觀念和文學描寫置于廣闊的歷史、宗教文化背景中進行研究,還原思想轉型時期的真實信仰世界與虛擬文學空間。
邵穎濤 ·文化研究 ·28.2萬字
《跨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是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點項目“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文化傳播研究”(15AH006)的階段性成果,匯集了課題組成員及相關研究者基于跨文化理論、跨文化交際、中外語言文化對比、跨文化教育、跨文化教材、跨文化測試等理論方面的思考撰寫的29篇高水平學術論文,具有一定的獨到見解,為“海外中國文化中心對外文化傳播研究”的理論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劉曉天主編 ·文化研究 ·17.2萬字
英石,作為古今中外名石,在賞石、收藏、古玩、園林各界都具有較大的影響,從2010年起,英德市連續七年舉辦了中國(英德)英石文化節,邀請全國各地專家舉行英石文化論壇,使英石理論研究勢頭和成果到達空前規模。本書收集了歷屆中國(英德)英石文化節英石文化論壇的數十篇學術論文,以及全國知名學者、大學教授、詩人、作家及英德本地長期從事英石文化研究的專家的研究成果。這些理論研究成果成為英石文化一筆珍貴的精神財富。全書約20萬字,配100幅圖片。
朱章友 ·理論 ·18.8萬字
本書通過對我國史前大量文明遺產(包括各類工藝品、美術作品、音樂舞蹈作品、文學作品、建筑、器具、各類文獻等)嚴謹詳細地審視,透過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信仰方式、思維方式等多重因素對這些審美對象的滲透和影響,以及這些審美對象自身發展演變的規律的考察和研究,為我們清晰地展現和勾勒出中國秦漢審美文化史的演進軌跡。全書文字通暢易懂,并配以大量精美插圖,從而大大降低了接受難度。
廖群 ·中國文化 ·7.7萬字
本書全面記錄了中國版權事業的發展進程,系統反映了我國版權管理保護工作的概況,詳實收載了國際版權交流與合作的主要成果,為版權保護的相關機構與行業、版權社會服務組織和國內外廣大讀者提供了一部有關版權工作基本資料的大型專業性工具書。
中國版權年鑒編委會 ·理論 ·76萬字
本書以優美的文字、清晰的思路講述了西方美術史的發展軌跡與幕后精髓,詳盡囊括了史前時期、羅馬時期、哥特時期、文藝復興時期、巴洛克時期、洛可可時期、法國革命與帝國時期以及20世紀之后的人類藝術發展進程與風格特征,并結合藝術發展同期的社會、政治、經濟、人文背景進行深刻的評析,讓人們在輕松學習西方美術的相關知識同時,更能快速地捕捉其發展歷程的主線與深層根源。為了便于讀者的領悟,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閱讀需求,更真切、清晰地介入房龍的創作思維與意境,書中在精準翻譯原著的基礎上,更附加了大量世界頂級藝術大師的得意名作以及詳細的資料、賞析文字。相信它在幫助讀者多方面閱讀、欣賞、研究西方美術史的同時,更能夠呈現出一個精致、絕美、鮮活的西方藝術世界。
房龍 ·文化史 ·8.2萬字
“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開拓了中國對外開放的新路徑,創新了中國經濟新的增長點,滿足了建設國際經濟新格局的需求。本書重點研究“‘一帶一路’產業硬實力和‘一帶一路’文化軟實力”建設問題。通過學習體會習近平總書記“一帶一路”理論構想,研究“一帶一路”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型路徑和產業模式。通過對文化產業融合相關產業進行分析,總結“一帶一路”文化產業成果,是一項原創性的探索研究。
胡文臻 ·文化產業 ·13.1萬字
本書由廈門博物館老館長龔潔同志根據《閩南紀勝》及相關史料,廣泛搜集周凱在兩任興泉永道臺和臺灣道臺期間所創作的有關閩南、臺灣、澎湖的文稿,以及對《閩南紀勝》的研究成果,匯編成《周凱與〈閩南紀勝〉(全彩)》。其內容均是當年的實人、實事、實景,堪稱是研究200年前閩臺關系,尤其是廈門與臺灣密切關系的珍貴史料。
廈門市博物館 ·中國文化 ·5.2萬字
“青年漢學家研修計劃”旨在搭建支持海外青年漢學家開展中國研究的性平臺,為各國“中國學”領域的青年人才創造與中國本土學術、文化、教育機構、團體、企業和學者開展交流、合作的機會,為其學術研究提供便利和實質性幫助,通過他們推動各國學術機構與相應的中國研究機構和智庫建立長期穩定的聯系,實現雙方交流互鑒,共同推進“中國學”研究的發展。本書收集了來自十多個青年漢學家的文章。
文化和旅游部國際交流與合作局 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文化交流 ·40.1萬字
本書在10—14世紀中國民族融合進一步發展的歷史背景下,對最具代表性和影響力的遼夏金元等政權及其主要宗教思想,進行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通貫性研究。從文化認同的角度,對遼夏金元時代的宗教思想文化進行了整體研究,較為系統地梳理了該時期各王朝的主體宗教思想與中原漢族之間文化認同的細節、路徑與特點;從宗教學和歷史學視角,系統考察了這一時期各主流宗教思想文化的具體內涵和理論特點,探討了各種宗教形態、思想與遼夏金元社會的互動,及其與文化認同的關系。力圖展現這一時期中國思想史、宗教史、民族史的全貌,揭示“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豐富內涵。
袁志偉 ·文化史 ·6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