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全書分為六個部分,即客家之味、客家之醉、客家之美、客家之魅、客家之慧、客家之歸,涉及客家的美食、審美、民俗、歷史、智慧等方方面面。詳略得當、圖文并茂地講述了客家的風俗人情,書中圖片真實,契合了客家文化的審美和味道,行文有據可依又有趣,是一部了解客家起源歷史、發展歷程、人文現狀的經典圖書!
客名君 ·地域文化 ·18.7萬字
讀《菊與刀》,可以讓你全面精確地了解日本和日本人一些奇怪的行為。為什么日本的明治維新會取得成功?日本人為什么要發動戰爭?他們是如何在戰后迅速崛起的?日本人為何彬彬有禮而又倨傲蠻橫?為何嚴謹恭順而又放蕩恣肆?為何頑固守舊而又勇于改革?他們為何既可以為天皇和國家剖腹又為何迅速停止抵抗成了美國的小弟?讀《菊與刀》,還可以讓你從另一個角度了解中國和我們自己。無論怎么說,日本文化曾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日本人對于傳統的感情和態度與同樣處于新舊、東西、文化沖突的中國人有著相似的情緒,而日本人是如何對待他們的傳統的?他們堅決捍衛的是什么?毫無顧忌地拋棄的又是什么?他們接受西方的是什么?
(美)本尼迪克特 ·各國文化 ·18.7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和分析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側重于在理論前提、理論內容、理論特質和理論價值四個方面對其進行論述和闡釋。作者主要論述了對先秦儒家義利觀思想的評價、啟示和局限性的解讀,指出“人”是“義”與“利”的統一,不可偏廢一端。要借鑒先秦儒家義利觀中“義”與“利”的辯證統一關系,在新時代背景下完成“道義”與“利益”的結合。既要將“道義”從“利益”的局限中發展出來,又要始終做到“以人為本”,尊重個體的合理之“利”,從而使“義”、“利”統一于“人之為人”的價值指向當中。
楊冬 ·文化研究 ·18.7萬字
《梅生攝影筆記》是世界遺產影像學專家,攝影評論家,中國攝影金像獎獲得者梅生先生30余年攝影經歷的體驗以及攝影過程中的思考。用文化筆記的形式輯錄成書,以人類文明和自然風景為時空坐標,分為《千年燈火》和《一紙云煙》兩大部分,共計60篇。文采清雅,立論嚴謹,對于中國攝影在文化層面上進行了深度思考。此書同時收入梅生先生140余幅攝影作品,以學術性和藝術性的考量,體現出文字內容的結果,將讀者帶入真實的場景,去體驗攝影筆記的思考過程,在圖文并茂的閱讀中,體驗中國文化對于攝影的深刻影響。
梅生 ·隨筆 ·18.7萬字
本書共六章,前兩章探討以慧皎《高僧傳》為代表的中古僧傳書寫的內在肌理,后四章則以安世高形象、“太武滅佛”事件、佛陀跋陀羅“被擯”事件、法顯“南下向都”事件這四個個案的形式揭示中古僧傳書寫過程中所充斥著的各種張力。一方面從“面”層面上進行架構,另一方面是從“點”層面上加以楔入,點面結合,以較為深入的方式揭示《高僧傳》的書寫特征。本書一方面有意突破既往從史實考訂角度研究中古僧傳的取徑,聚焦中古僧傳文本自身,發掘中古僧傳特有的文學書寫特征;另一方面關注文本的修辭、敘事,以及背后所呈現的意義和其中蘊藏的社會政治和權力結構的關系。它試圖從《高僧傳》的具體書寫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尋求一種寬視野、多維度的闡釋。
劉學軍 ·文化研究 ·18.7萬字
本書將傳統孝道與現代生活相結合,針對孝的內涵和外延進行分析,通過古今中外的小故事來幫助讀者進一步理解“百善孝為先”的含義。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孝心”永遠不應該被人們淡化。因為這不僅僅是天性使然,更是我們與生俱來的責任。讓我們大家都先從孝敬父母長輩開始,學會助人和奉獻,學會做人和處世。
謝寒梅 ·中國文化 ·18.7萬字
本書按照黃河上、中、下游分為三輯,對黃河全流域重要城市、關鍵節點進行了掃描,多點和多側面展現了黃河流域的歷史性變化,文章旁征博引,有歷史性的探討,也有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方面的思考。
馮并 ·地域文化 ·18.7萬字
“妖怪學”是日本佛教哲學家井上圓了于19世紀末開創的一門學問。本書選取“天狗”這個中日兩國為人孰知的且具有代表性的妖怪作為典型案例,通過史料分析,立體地還原“妖怪”與“天狗”的本來面貌,以歷史發展的眼光,動態地把握它們的嬗變過程,從思想史的角度,剖析社會思想文化變遷對它們帶來的影響,通過跨文化比較,透視中日差異背后的思想文化背景原因,通過中日妖怪學的互動研究,勾勒出一段古代中國思想影響日本、近代日本思潮反哺中國的中日思想文化互動交流史。
王鑫 ·各國文化 ·18.7萬字
本書關注武陵山片區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地形條件、氣候水文、生物分布等自然生態之間,與人口、民族分布、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社會生態之間的內在聯系,揭示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生態系統的內在邏輯,旨在通過重建動態、完整、和諧的文化生態系統,促進武陵山片區體育非遺與人類社會、自然環境之間的和諧發展。
萬義 ·非遺 ·18.7萬字
在恢復文化自信、全面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高等中醫藥院校的大學生有必要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思想內容,并理解其與中醫學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本書首先運用文化學相關理論分析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產生背景、發展歷程、主要特征、基本精神和思維方式,然后分別對易學、儒學、道家、佛學的發展脈絡、核心思想以及其對中醫學理論與實踐的影響進行了介紹。本書對于增強高等中醫院校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培養其中醫學習所需要的傳統思維方式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社會上國學與中醫文化的愛好者而言,本書也不失為一本有益的入門讀物。
賈成祥 魏孟飛 ·中國文化 ·18.7萬字
這是一部隨筆集。作者仵埂為當代文藝評論家,本書收錄了他近十年文藝評論寫作的精選篇目,以感性形象的表達,展現他對歷史文化、社會人生諸多問題的哲學思考。這部思想隨筆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諦聽天界的那一縷訊息”,回望歷史人物,對比中西文化,以睿智的筆觸記錄了時代滄桑巨變在我們生活中的投射;第二部分“緘默與沉思”,探討了時代與生活的困頓、沖突與纏繞,是對歷史與當下現實的反思;第三部分“驚詫與漠視”,關注個體的特異性,挖掘日常中被忽視的生命異在與文化密碼。作者善于將自己多年的學術積累、藝術感悟和人生體驗融匯于文章之中,以輕盈的文字和藝術化的表達呈現了他獨到的觀察與思索,行文自在,不拘一格。
仵埂 ·隨筆 ·18.7萬字
本書意在探索一種更具意義的新聞倫理研究路徑。對于新聞倫理這一新聞學領域的公認難點,德性論倫理研究借助觀念史、知識社會學等現代研究方法,描述新聞德性的觀念體系及德性觀念的生成、變異、殘留等歷史面相,探究新聞德性觀念與新聞生產實踐的互動關系,有助于厘清新聞倫理研究的基本問題,有利于新聞倫理問題的深入研究,并積極推動新聞道德評價的有序展開,理論與實踐意義均較為突出。
王金禮 ·非遺 ·18.7萬字
本書既不是一部研究北京文化史的書,也不是研究北京文化的某一具體門類的書,所談論的是城與人,一個大城與它的居住者,一個大城與它的描繪者。包括話說“京味”、何者為“京味”、風格諸面、當代數家、京味小說與北京文化、文化的北京、文化著戀與文化批判、家族文化?商業文化?建筑文化、文化分裂與文化多元等角度展開論述,極有學術價值。
趙園 ·隨筆 ·18.7萬字
本書為《騰訊·大家》簽約作家陸波近兩年書寫北京歷史文化的新作結集,延續了她在《北京的隱秘角落》《尋跡北京問年華》中的寫作風格。作為多個朝代的都城,北京留存下來的歷史古跡很多,但也有一些隨著時間的推移,在歷史變遷中消失了,只留下一個名字。作為生于斯長于斯的北京人,陸波以大歷史的眼光觀察解讀和回望她如此熟悉的古都京城,追尋頤和園、燕園、南池子、煙袋斜街、新街口、護國寺、史家胡同、妙峰山、萬花山、袁崇煥京城舊跡等京城曲徑通幽處,考察那里的文物遺存,講述那些在歷史上留下或深或淺印記的人們的故事,將大歷史與小事件、小人物勾連起來。
陸波 ·隨筆 ·18.6萬字
《世界文化博覽》精選了大量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以精煉的文字從多方面加以說明與介紹。揭開歷史,一窺背后的故事,將人類歷史上的里程碑和轉折點,沖突和戰爭、創造和發現、崛起和衰落等,一一呈現在讀者面前。其內容涵蓋了原始社會、傳媒通訊、人類軍事武器的產生、數學寶庫、西方文明的產生、人類走向宇航時代等。帶你領略世界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文化的力量和魅力,享受精神的盛宴,濃縮世界文化知識精粹。旨在為讀者提高文化修養、豐富人生內涵、添加知識儲備、準備寫作素材、增加聚會談資……
陳曉丹編著 ·各國文化 ·18.6萬字
本書是上海社科院“中國城市文學研究”團隊組織編纂的《城市軟實力研究系列》之一。時至今日,隨著中國城鎮化和以超大城市為中心的都市圈的高歌猛進,巨大而生動的中國城市創新實踐必然呼喚中國特色的城市文化研究。本書聚焦上海在向國家化大都市邁進的征途上,可茲借鑒的紐約、倫敦、北京、臺北的經驗,如陳平原的《“五方雜處”說北京》、林強的《中山北路的時空考古——臺灣當代散文中的臺北形象研究》等。本書可提供對中國城市、特別是上海城市發展的預判和借鑒。
上海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室 ·文化事業 ·18.6萬字
本書以東道國媒體對G20峰會的報道為研究對象,從議題選擇、消息來源、報道視角、報道立場、敘事特點、報道節奏等方面分析了各國峰會報道的框架和特點,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考察美聯社、合眾國際社、塔斯社、新華社等世界性通訊社對歷次峰會的報道。基于對12次峰會11個東道國報道和4家通訊社報道的研究,揭示國際高端會議跨文化傳播的特點與規律。
孫有中 劉瀅 章曉英 ·文化研究 ·18.6萬字
這本書是西方首部系統研究和介紹小津安二郎電影藝術的專著,也是著名日本電影專家唐納德·里奇的代表作。里奇通過對小津電影的主題、編劇、拍攝、剪接之深入分析,窺探其電影文法與美學風格,并以此展現了蘊藏在小津作品中的日本歷史、社會及文化意涵。
(美)唐納德·里奇 ·文化研究 ·18.6萬字
該書由年度視頻、年度新媒體、年度音頻、年度視覺四部分組成,各部分精選了2013年度的經典案例,分別從節目的原創性、道德底線以及產業化運作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探析,如《拾憶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致青春>的懷舊與營銷》、《漢字的狂歡——漢字文化類節目剖析》、《<中華好詩詞>“熱”因淺析》、《試析移動互聯時代電視媒體的發展路徑——以湖南衛視官方APP呼啦為例》等。
王玉瑋 ·文化產業 ·18.6萬字
當前中國的崛起正處在關鍵時期,必須樹立“文化立國”新理念,使文化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核心推動力。根據中央關于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精神和國家新近出臺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要求,結合當前各地大力加強文化建設、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新形勢,要全面增強中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發展活力,營造文化經濟的發展優勢,必須大力推進文化體制改革,創新文化管理方式,本書即以此為研究背景,從唯物主義歷史觀與馬克思社會主義文化觀這個視角出發,進一步挖掘與拓展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形成新的理論突破。通過充分認識文化作為先進生產力的重要地位,大力加強文化建設和發展文化產業,使之成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有效途徑,為經濟發展注人新活力、形成新的增長點,進而實現文化資源的整合,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
劉瓊 ·文化研究 ·18.6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