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跨文化研究》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的跨文化研究院組織編撰的綜合性學術集刊,其主旨是矚望人文,學宗博雅,拆解古今中西樊籬,匯通人文,“六藝”兼容;立足語言文學,卻無學科本位,嘗試將文學、歷史、宗教、哲學、語言融于一體。書中以跨文化的方法和視野審視人類古今精神問題,通過對話與交流,致力于推進以中化西、中學西傳和中國文化的現代化,為拓展中國文化世界化的渠道,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做不懈的努力。
王柯平 胡繼華主編 ·文化研究 ·18.5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物華尋寶·大連文物》是“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全面介紹了大連的文物歷史和館藏精品。在很多人眼中,大連是一座年輕的城市,朝氣蓬勃,蘊含了無限的生機和希望。然而,大連同樣有著迷人且獨特的歷史,本書所述文物故事猶如一幅色彩斑斕的畫卷,記錄著一座城市與眾不同的歷史。
王珍仁 蘇慧慧 ·地域文化 ·10.6萬字
本書為寧波文化研究工程叢書之一。本書通過對寧波評話代表性傳承人張少策及其他相關的人物,包括曲藝從業人員、曲藝專家等的訪談,反映民國至今的寧波評話的發展歷史;以《寧波曲藝志》中提到的寧波評話為線索,對奉化、余姚、慈溪等評話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尚健在的藝人群進行口述訪談,梳理這些地區從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的評話發展狀況;對寧波評話觀眾群、書場管理人員進行口述訪談,描述寧波評話演出市場盛衰情況,反映了各個歷史階段寧波市民文化生活的變遷軌跡。
竺蓉等 ·地域文化 ·18.8萬字
維新儒學,不僅為晚清時期維新變法運動提供理論指導,也在西方科學傳播中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這在其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的思想中均有著生動的體現,這使得維新儒學成為了研究儒學與西方科學關系的絕佳素材。作為晚清時期出現的一種新的儒學形態,維新儒學的建構過程最大限度地體現了儒學的包容性與開放性。這種包容性與開放性表明:儒學不會排斥西方科學,更不會阻礙西方科學。儒學與科學的關系,可見一斑。
苗建榮 ·隨筆 ·14.1萬字
本書是《犍陀羅文明史》的簡本。《犍陀羅文明史》自出版以來,廣受讀者的關注。但由于《犍陀羅文明史》比較厚重,且定價較高。故我們特別邀請《犍陀羅文明史》的兩位作者在原書基礎上精煉結構、壓縮版面,將書中有關中西文化交流,尤其是犍陀羅文明與中華文明關系密切的內容整合成一個簡本,方便廣大讀者閱讀與購買。全書仍然采取四色印刷,整體風格與我店“圖說”系列吻合。
孫英剛 何平 ·文化交流 ·9.6萬字
這是一本關于紹興市上虞區曹娥的綜合性地方文史資料書籍。全書共分十章,主要內容是從曹娥悠久的地域范圍歷史文化和古跡遺存,包括碑記、志書等考證、探索。對村落變遷、壩頭商業及由此形成的鄉風民俗,人民的生活習慣,杰出的鄉賢傳記,民間故事傳說逸聞等地方文獻作如實敘述。
陳秋強 ·地域文化 ·17.1萬字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重家教、守家規、樹家風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古代優良家訓、家風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傳遞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價值。本書作者立足于傳承優良家訓、樹立優良家風的角度,對其蘊涵的立身、治家之道,從父慈子孝、夫妻和睦、友愛兄弟、親鄰睦鄰、教子有方、家國情懷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淺出的闡釋,尤其重視傳統家訓、家風對培育和塑造核心價值觀、有效整合社會意識的文化功能等現代價值的挖掘。說理透徹,語言生動,值得一讀。本書是“中華傳統文化社區(鄉村)文明讀本”系列之一。
周海生 ·中國文化 ·11.6萬字
2016年6月26日下午,“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論壇于北京市朝陽區規劃藝術館成功舉行。該論壇是由“京津冀公共文化服務示范走廊”發展聯盟主辦,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發展研究院承辦,以“傳承創新,價值再生,合作共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為主題的高端論壇。來自京津冀三地11家聯盟單位的專家學者分別圍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創新與城市特色、傳統文化的價值再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京津冀協同發展等議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本書為這些專家學者們的論文集。
高春利 ·理論 ·6.8萬字
孝與忠,是中國古代儒家學說的重要內涵,對古代中國人影響至深至遠。《孝經》十八章,成于秦漢之際,南宋時被列為儒家“十三經”之一,全面闡述了孝道思想及一些行孝的具體事項。《忠經》仿照《孝經》體例寫成,對“忠德”進行系統總結。本次出版將其合為一冊,題解、原文、注釋、譯文、解讀相結合,為讀者提供一個較為易讀的本子。
張景 張松輝譯注 ·中國文化 ·14.7萬字
“嵩高惟岳,峻極于天”。地處中原,峻峰林立的少林勝地嵩山,素有“汴洛兩京、畿內名山”之稱。地質學上稱之為世界上罕見的“五代同堂”,即五個時期的地質現象在嵩山表露齊全。嵩山不僅經歷了地球40億年來演變的軌跡,也見證了中華民族各朝各代的興衰。它集山岳文化、民俗文化乃至域外文化于一身,也是儒、釋、道三教合一體現最為完美之地。本書帶你一起領略嵩山山峰之秀美,歷史之厚重。
乾坤魚 竇巖編著 ·中國文化 ·4.1萬字
中國古代學風是伴隨著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發展而形成的,中國古代書院學風和古代自學風氣是其重要組成部分。它以儒家思想為基礎,講德行重教化,講究穩定的治學精神、原則和態度。它的形成與學生的學習風氣和老師的教學息息相關。本書旨在揚長避短、去其糟粕、取其精華,更好地繼承和發揚中國傳統學風。
胡浙平 ·中國文化 ·12.3萬字
葉圣陶不僅是作家、教育家,還是出版家。他寫書、讀書、出版書,和書打了一輩子的交道,對于讀書有不少心得體會。本書精選葉圣陶關于讀書的散文40余篇,分別從為什么要讀書、讀書的方法、讀物的選擇、“讀”以致用等四個方面談了對讀書的理解,其中有不少真知灼見,值得學習和借鑒。
葉圣陶 ·隨筆 ·11.6萬字
“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以“記一城一市之概貌,溯一城一市之源流,述一城一市之風物”為主旨,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現大連的人文歷史、社會生活、時代風貌,著力弘揚城市文化精神,充實城市文化內涵。《居所尋舊·大連老建筑》為“品讀大連”系列叢書之一,介紹了旅順、金州、大連、莊河等地的數十座老建筑,著意挖掘建筑背后的故事。如八七療養院建筑群、長隆德莊園、關東都督府、肅親王府、大連藝術館、大連火車站、中山廣場等。建筑是歷史的見證、凝固的音樂,本書在文字與建筑的交融中,展現出建筑背后的歷史變遷、人物命運。
晚述 ·地域文化 ·15.6萬字
本書是由北京大學文化產業研究院和中華文化交流協會(澳門),聯合國內外文化產業領域眾多知名學者和企業家共同編撰的年度報告。書中結合2015年澳門文化產業發展論壇邀請的國內外創意城市代表以及專家學者所探討的問題以及國內外學者對澳門文化產業發展的諸多研究和建議,對澳門文化產業進行深入的研究,為澳門文化創意產業的未來發展集思廣益。
向勇 崔世平主編 ·文化產業 ·17.5萬字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圖騰之一。它古樸雄渾,億萬年間成就于造化的鬼斧神工。它慷慨無吝,賜予人類良田美宅,饋贈源源不絕。它變化多端,時而奔騰咆哮,時而低回嫻靜,既有濁浪排空,也有光風霽月。它寬厚包容,愉悅于李白“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的輕快,嘆息著杜甫“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的凄苦;儒家士大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情懷,在它這里流芳百世,釋家子弟“普度眾生,天下太平”的宏愿,在它這里發枝散葉……在這本書里,作者描寫長江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之美,又為多年來長江流域生態環境的破壞而痛心,呼吁采取有力的行動。本書熔地理、歷史、人物、文化、生態于一爐,直面歷史和現實,在大地的背景上作飽含憂患的刻畫,于儀態萬方中教人沉思冥想。
徐剛 ·文化史 ·14.7萬字
全書分四卷,共四十九講,主要論述:法國文化的特征,關于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法國統一的形成,中世紀羅馬市政府的市鎮,市鎮的沒落及其原因等。
(法)基佐 ·各國文化 ·15萬字
本書匯總了2018年間巖畫研究成果,同時,收錄了一些巖畫學界眾多專家、學者對自己研究生涯的回憶隨筆性文章,是了解巖畫界動態的窗口。本書共分為:探索與研究、發現、保護、鉤沉、視野、信息等內容。作品內容豐富,圖文并茂,具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
寧夏巖畫研究中心 ·文化研究 ·13.3萬字
本書屬于北大文產院“中華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智庫叢書”項目圖書,作者從撫州市的地方文化入手,結合國際與國內前沿全域旅游與文旅融合發展經驗,研究當地文旅產業與文創產品的開發模式,并探索當地文化符號與旅游配套設施的結合方式,進而通過對文旅融合理論、融媒營銷創新、文旅體驗升級、文旅IP開發、文旅服務優化、文旅符號傳播、文旅產業架構等問題的深度探討,推動撫州市的全域旅游發展。
白曉晴 ·文化產業 ·18.8萬字
《豫南民俗非遺詩圖集》是對豫南民俗非遺文化的一種記錄。
汪心恩 ·非遺 ·6.7萬字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這一儀式是胥河兩岸古代村民對西漢張渤(民稱祠山大帝)開鑿長興荊溪河,引流至廣德的功績崇敬與緬懷而設的,2014年11月,安徽定埠(安徽郎溪縣梅渚鎮)跳五猖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民間“跳五猖”具有悠久的歷史,它是在楚文化的基礎上附有儺戲驅納祥的性質。"五猖"參與人數眾多,道具華蓋、面具、服飾都以紅、藍、黃、黑、白五色相配,其意分別代表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帝,又暗合木、火、金、水、土五行之色。本書內容由論文“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調查報告、跳五猖七十問三大部分組成,全面系統地介紹了安徽郎溪縣梅渚鎮跳五猖的歷史淵源、文化內涵、流行區域、儀式概況、流儀式程等等,是目前介紹這一文化現象最為系統全面的專著。另外,書稿還附上了梅渚鎮其他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蘇皖降福會、小馬燈和大小鑼鼓,這幾個文化現象與跳五猖既有關聯,又有區別,有助于從另一個側面了解跳五猖,也反映了梅渚鎮歷史文化的豐富和多元。
茆耕茹 ·文化研究 ·10.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