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圍繞中國文化的當代精神這一主題,試圖闡明以下一些主要問題:孔子、孟子為中華文明做出了什么貢獻,儒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有哪些經驗教訓,儒學在當代如何進行理論轉型,儒學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在聯系是什么,儒學在今日社會主要應在什么領域發揮作用和發揮何種作用,儒學怎樣推動中西文化會通和新型國際關系建設,等等,而論說的重點在于中華傳統美德的闡揚。總之,試圖用時代精神激活儒學的恒在價值,以實現明體達用的目標。
牟鐘鑒 ·理論 ·23.4萬字
本書從曲藝類非遺為切入點,探索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現狀和保護路徑。記錄包括鼓詞、蓮花、灘簧、走書、詼諧曲藝、海洋類等傳承人的學藝、從藝和授藝生涯,以雙語的形式呈現曲藝類非遺的發展,以人文視角聚焦傳承人的生活,試圖以對話,記錄和挖掘與非遺相關的故事和人物。
蔡亮 胡智文 ·非遺 ·25.2萬字
本書“反思”部分以追溯西方和中國比較神話學的發生為基點,系統總結新時期以來比較神話學研究總體情況,從而探究作為交叉學科的“比較神話學”是如何、為何在中國發展起來;“創新開拓部分”圍繞中國比較神話學從一開始就亦步亦趨地追隨西方學術范式,能否以及如何在中西對話中建立自己的理論范式這一核心問題,從七大國際前沿理論嘗試中國比較神話學的范式開拓與創新。
葉舒憲 譚佳 ·文化研究 ·31萬字
五百多年前,大航海時代開啟,美洲被發現。隨著探索與發現、征服與殖民、貿易與交流,整個世界聯系起來。瓷器、絲綢、茶葉、香料、蔗糖、象牙、珠寶,以及煙草,成為聯系世界的紐帶;在美洲大地之下沉睡億萬年的白銀被開采,源源不斷地流向歐洲,輾轉匯聚到中國。進入中國的除了白銀和作物,影響最大最深最久的莫過于煙草。本書梳理航海史、交通史、外交史、戰爭史、商業史、移民史、宗教史、藝術學、氣象學、地理學、醫學、影像學、文學等相關典籍,擷取煙草在歷史浪潮中的閃光,重建煙草從美洲到亞洲、到中國,在中國境內傳播的路徑和時間,勾勒出煙草在中國發展的歷史圖景。煙草進入中國,催生出獨屬于中國的煙草文化和各式各樣的中式煙斗——旱煙斗、水煙壺、鼻煙壺,這些在本書中也得到了全面、直觀、富有趣味的展現。這是一部中國煙草發展史,而不止于煙草發展史;這是一部中國煙草文化史,而不止于煙草文化史。
白遠良撰 ·文化史 ·34.8萬字
本書運用文化地理學與文學地理學的理論及方法,結合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學所賴以產生的地理環境,探討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學的基本特點;通過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學的要素分布,確立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學在整個中國文化與中國文學大格局中的地位;通過數理統計與定性分析,還原嶺南文化與嶺南文學的真相。
曾大興 ·中國文化 ·22.6萬字
全書從審美文化的視閾研究民俗,將民俗置于整個人類文化發展的歷史背景中,從民俗審美的相關概念界說、民俗審美的發生等處著眼,用美學等觀點觀察、分析、研究民俗活動與民俗事象及其與美的關聯,探析民俗的審美價值、審美特性以及民俗審美的構成等重要問題,力求另辟蹊徑,以新的方式拓寬民俗研究的視野,彌補該領域研究的某些空缺。《審美文化視域中的民俗:以福州民俗為例》適合讀者有民俗學、美學、民間文化研究者、愛好者,各類大中專院校師生、企事業單位相關人員以及其他涉及民族文化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工作的人員。
鄭新勝 ·民俗文化 ·23.1萬字
書稿內容為近二十年來在學術期刊上發表的表演藝術類(包括曲藝、戲曲、音樂、舞蹈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優秀論文。本書是“物質文化遺產學術精萃”叢書中的一本,本書全面梳理表演藝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學術成果,經篩選、整理后,按專題進行編目集結成書,分成六編,第一編“非遺表演藝術及其傳承人”,第二編“說唱藝術”,第三編“傳統戲劇”,第四編“傳統音樂”,第五編“傳統舞蹈”,第六編“史論”。表演藝術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書大量的田野材料及理論分析都將豐富該領域的成果。
岳永逸 林旻雯 ·理論 ·37.2萬字
作為全國第一本名師工作室“藍皮書”,長達72萬字的篇幅涉及全國28個省級單位的約156個城市、共691個樣本點,堪稱一部詳細的全國名師工作室發展資料檔案,對各省區工作室活躍度作了對比,對各學科的名師工作室情況也作了分類比較,并根據人口數量、在校生人數等信息,得出了名師工作室發展綜合指數和各省區的指數排名,直觀清晰地呈現出了全國范圍內名師工作室活躍度分布地圖。既有參考借鑒價值,又有研究推廣價值和史料保存價值。同時,項目組還整理出了比較系統的《中國名師工作室發展大數據》,與主報告互為補充、相得益彰。
北京大學教師教育中心 南京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師資培訓中心 中國名師工作室發展指數項目組主編 ·中國文化 ·20.6萬字
唐代是中外交通大發展的時期,也是各民族由矛盾、沖突走向交流、融合的時期。前輩學者如向達、陳寅恪等,對這一時期的民族問題與文藝之間的關系已有卓有成效的先行考察。本書在前人基礎上,通過理論背景、學術范式、史料基礎的梳理和總結,探索民族文學研究在唐代落地生根的可能。書中對唐代鮮卑、突厥、粟特等民族的文學情況進行了綜合研究和個案剖析,對中古胡、漢關系的歷史文化語境進行了多維度的闡釋。
龍成松 ·文化研究 ·26.5萬字
本書從烏托邦研究、科幻文藝學、科學技術哲學等多學科視角出發,運用歷史與邏輯、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方法,批判性地考察科學烏托邦主義崛起、涌動、困惑與超越的四段歷程,既挖掘科學烏托邦主義的歷史合理性,又審視其缺失與癥結,試圖破除科學烏托邦主義的迷夢,借以清醒地審度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困境,為中國建設創新驅動與科學發展的和諧社會提供必要的思想借鑒。
鄔曉燕 ·文化研究 ·20.4萬字
《西方文明及其傳統》收錄北大“西方文明類”15門通識核心課相關內容,目的是使學生充分理解人類文明的豐富性和多樣性,理解人類在思考永恒問題過程中形成的不同傳統,從而拓展跨文化的全球視野,提升文明對話的意識和能力,并面向未來思考人類文明在全球化時代的發展方向。本書可作為大學通識教育的重要教學參考書之一。
“通識聯播”編輯部 ·文化史 ·21.7萬字
晚清近代以降的“西學東漸”一直是學界討論較多的文化現象,然而“中學西傳”、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出現的“中學熱”卻一直乏人關注。民國以降,不僅大量中國古代經典之作被譯介到西方,還出版了大批西方漢學家研究中國文學、歷史、宗教、語言、藝術等各方面的著作,有力促進了中國文化的西傳,而高羅佩正是一位終身致力于西傳中國文化的杰出漢學家。本書提出“高羅佩現象”這一概念,并將高羅佩置于歐洲漢學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對一手資料如高羅佩日記及私人信件等展開深入研究,將傳統文獻研究、跨文化傳播研究與比較文化學研究相結合,真實再現高羅佩的漢學研究成果。
施曄 ·文化研究 ·35.8萬字
西方一些人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其實是他們不了解中國宗教文化,本書可一解此惑。本書由資深中國思想史學者,在為大學生開設中國宗教文化課程10年基礎上撰寫而成,主要介紹中國古代宗教思想,全面呈現古代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面貌。本書主要內容有祖先崇拜、天命觀、陰陽五行觀念、道教、佛教及其中國化,還介紹了宗教、信仰、神幾個概念的中國文化意義。2008年初版售罄,如今修訂,增加了黃帝崇拜、馬克思的宗教觀等內容,更臻完美。
張茂澤 ·中國文化 ·31.2萬字
古代中國很早就形成了以父系血統為唯一合法傳承路徑的宗法制社會結構,并在父權制基礎上發展出以宗族關系與皇權承續嬗變為中軸的專制社會治理系統。但由于生物遺傳、蓬勃多元的社會因素等局限,當局者又逐漸摸索出一套符合儒家倫理的輔助調整工具,即以繼嗣養子為核心的擬親制度,包括顯性形式如異姓收養、以庶為嫡、同宗繼嗣,乃至贅婿、招夫、改嫁、兄弟結拜等伴生丐養關系,以及隱性變體如天子之道、蓄士養客、宗族部曲、師生門人、主官辟召、賜姓贈名等種種形式,成為血親系統“盜譜者”,并在不同程度上促進著社會能量交換與資源整合。
馬陳兵 ·文化史 ·22.3萬字
在建設世界城市的進程中,北京文化更凸顯其獨特的價值;作為古都的北京,有著內涵深刻的文化性格,更有著姿態豐贍文化形態。燕國文化作為北京文化之胚胎影響深遠;現存碑志存量頗豐,有著重要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書法、對聯遍及現存建筑與古跡中,堪稱點綴古都的明珠;清宮廷畫熔鑄中西,具有別樣的藝術魅力;皇家園林亦呈現著特有的美學品格。古代北京詩人群體及作品也獨具風韻;民國文學作品中的北京、影像中的北京是古都在藝術世界的投影,也是文化的北京。另外,還有語言的北京、導游話語中的北京。本書論及北京文化的具體樣態,呈現其前世今生。
朱佩芬 裴登峰主編 ·地域文化 ·29.2萬字
戴偉華教授在《地域文化與唐詩之路》一書中采用文學地理學的理論與方法來建構唐代詩歌創作的動態結構,嘗試從文化或文學發生學的角度去探討唐詩體式和題材的演變,進而呈現唐詩之路的部分面貌。作者對唐詩創作分布格局及其意義的分析突破了原有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中心平衡和轉移的觀點;論述了詩人和歷史傳統的認同、斷續和相斥的多種形態,揭示出詩人生存狀況和思想的聯系和沖突;引入弱勢文化的理論,對貶謫詩和邊塞詩進行更高理論層面上的闡釋。
戴偉華 ·文化研究 ·33.5萬字
日本天皇文化一直以來被認為是日本文化的謎題之一,日本天皇制自確立一千多年來沒有發生過易姓革命,具有濃厚的政治文化特色。從某種意義上說,不了解日本天皇制度,就無法把握日本歷史文化。本書通過分析《古事記》中關于日本皇室起源的系列神話,探究日本天皇制的理論基礎和發展脈絡,為讀者進一步了解日本歷史文化提供了一個全新的視界,以期加深中日兩國歷史文化的交流。
莊培章 ·理論 ·29.1萬字
《中國古代文論綱目體系論》由導論:中國學問大傳統與古代文論綱目體系;“道”論;“圣”論;“文”論;“聞道”論;“詩教”論構成,主要包括:中國禮樂文化精神與文學觀念之形態;中國心性哲學的特質與古代文論的綱領;綜論作為綱的“道”等。
林衡勛 ·文化研究 ·47.5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為中國古代身體哲學理論體系奠基性部分,下篇為在此基礎上的進一步闡發和拓展。筆者通過對中國古代文本的一種后現代主義的解讀,為我們彰顯出前理學和更為原典的中國哲學中“身體”的本體論的哲學意義。因此,身體乃為中國哲學之為中國哲學的真正隱秘。本書從一種后現代型的后意識的哲學范式出發,對中國古代哲學之性質內容給予了一種全新的理論解讀,并從中開顯出以身體為本,以兩性生命對話為取徑,以歷時性和族類化的歷史生成為終極指歸的所謂“身體哲學”體系。該體系的推出既可視為是對中國傳統哲學本來面目更為忠實的現象學還原,又同時以一種別具一格和自成一體的理論建構,使中國傳統哲學的研究最終告別了以西方意識哲學為其元話語的哲學上的宏大敘事。
張再林 ·中國文化 ·20.9萬字
《鄉土中國文化重建與新農民想象》,從人類文明變遷、社會轉型、文化重建的大視野,來探尋百年鄉土中國文學史中的審美想象和農民“新人”形象的審美建構,力圖為21世紀正在進行中的鄉土中國社會轉型、文化重建提供來自歷史的、文化的、審美的精神鏡鑒和思想資源,推進中華現代文化的建設和新世紀中國文學的繁榮發展。百年來鄉土中國歷經“千年未有之劇變”,而且這一社會轉型、文化重構,依然持續性存在于當代中國歷史歷程之中。事實上,作為一個“鄉土中國”及其“農民新人”形象,這是眾多地域文化、代表性作家的審美結晶,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歷史文化的積淀成果和文化形態之所在,更是百年來民族文化思維、審美想象的獨特思想邏輯的特征。
張麗軍 ·理論 ·35.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