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女媧補天其實補的是歷法?逐日的夸父其實是一棵樹?九尾狐其實是天上的星宿?本書探究了30多個中國神話故事,通過嚴謹的考據和縝密的分析,像破案一樣破解了中國神話背后的現實原型,并指出中國神話看似天馬行空,其實是古人的科學探索,蘊含著豐富的古人智慧。讀者驚呼“當代福爾摩斯”“《走近科學》神話版”“讀來就像推理小說一樣過癮”“讀完醍醐灌頂”。
尹榮方 ·中國文化 ·27.8萬字
不同于溯源、考訂和宏觀比較的神話研究,本書致力于探索當代西南稻作族群民俗實踐中的神話世界。生活在云南哀牢山腹地的哈尼人,在其圍繞梯田稻作的文化實踐中,有關宇宙、人神、生死、譜牒的基礎性觀念奠定了山地社會文化傳承的基石。“神話觀”在哈尼人的本土知識中主要體現為口頭傳統“哈尼哈巴”,并藉由祭祀、節慶、禮儀、服飾等文化表現形式反復表達和操演。基于對以上文化表現形式的深描,經典概念工具“母題”在動態實踐層面的意義得以開掘,從而有效分析了哈尼人表達其神話觀的基本機制。通過長期的田野作業,作者將民族志研究融匯于敘事闡釋以追索哈尼人活態神話在當代文化實踐中的復雜呈現,并將“母題”實踐視為神話的典型存在方式,從而倡導“以觀念實踐為中心”的神話研究之理論主張。
張多 ·民俗文化 ·27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既立足于空間以探究其文學文化書寫,也立足于文學文化以思考其空間表達,這是傳統而又歷久彌新的研究。《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聯合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國內學界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主要平臺。本輯以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的研究為主體,兼及抗戰大后方的藝術研究,主要設置“區域文化與國別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海外華人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中外文學的譯介與研究”“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藝術研究”等欄目。其所載文章或宏觀掃描,或微觀論述,新見迭出,顯示出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包容性與生命力。
周曉風 熊飛宇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0.5萬字
本論文集以間文化、泛文學、全媒介為關鍵詞,探討當前文學和文化理論中的重大問題。“間文化”既承認文學的民族性,也認為民族性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概念,而是一個自我呈現旦呈現于他人的交流和對話的概念。“泛文學”要求回到文學的原初狀態,承認其社會性、人民性和能動性,因為文學原本就流淌在生活的血脈之中。“全媒介”是媒介發展的當代現實,媒介無處不在,媒介無所不(替)代(如人工智能),其中的理論意義雖有待更深入的闡發,但一種對媒介研究和美學研究傳統范式進行革新的召喚則是清晰而有力的。
金惠敏 王福民主編 ·文化研究 ·30.6萬字
瞿秋白短暫的一生為中國文化由傳統向現代轉型做出了突出貢獻,留下了寶貴的文化思想遺產。本書追尋闡釋了瞿秋白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思想形成的歷史邏輯進路,即中國傳統文化與馬克思主義結合所依循的傳播、選擇、融合、創新路徑;恢復呈現了瞿秋白心目中無產階級新文化的系統結構內涵,即從瞿秋白文化觀衍生出的文化體系所涉及的表達符號、活動實踐、價值意義各個層面的新文化建設方案;探討評析了瞿秋白文化思想的特點、貢獻、不足和啟示。本書力圖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角度全面解讀瞿秋白文化思想,可為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廣大讀者提供思想交流和研究參考,為當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歷史資料和理論借鑒。
張麗 ·文化研究 ·21.4萬字
本書呈現了作者多年來研究中西方現當代文藝理論、美學和文化理論的軌跡和成果。內容涉及文學理論史和美學史上一些重要的討論、命題、思潮。作者從翻譯的視角重估了朱光潛當代學術研究的意義,客觀評述了錢中文文學理論研究的價值。作者借助泰勒、赫勒、詹姆遜、德里克、伯曼等理論家的論述,直逼西方現代性的核心問題,正視其成就、局限,能夠促進對西方現代性的認識,對推動中國現代性的健康發展也具有啟發、借鑒和警示意義。本書既有對歷史的回顧、梳理,也有對現實問題的探討,致力于客觀介紹、科學分析、價值判斷的有機融合。
李世濤 ·理論 ·26.8萬字
“文學民族志”是作者近三年提出的概念范式,即采用人類學的知識,借鑒民族志方法論對文學作品進行分析。作者在傳統文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基礎上提出了“回于生活”的主張。“文學民族志”形制包括文學文本(即“文學作品”)、參與觀察、現場取證以及鄉土知識,即在精讀文學文本的基礎上,到作品的發生地去做深入的了解,體察作家在作品中“從生活中來”的細節,以及其所“收藏”的生活本真,并試圖還原“鄉土知識”與“民間智慧”的本源。總體上中華文明有農耕文明的本色,所以作者首先選取鄉土文學進行實驗探索,并希望通過對文學作品的民族志研究,可以在諸如文學評論的“索隱派”“評點派”“題詠派”等基礎上有所創新,突破文學研究“考證派”的方法而呈現人類學、民族學之于文學的方法論價值。此外,本書還收錄了作者過去三十年所發表的文學人類學研究成果。
彭兆榮等 ·民族文化 ·24.7萬字
1945年,戰后的歐洲滿目瘡痍,數千萬人流離失所,重建的需要和東西歐的沖突合成一股強大的動力,推動著歐洲各國領導人、各國際組織及知識分子群體持續思考歐洲文明的歷史和未來。保羅?貝茨以“文明”的概念和話語為線索,講述了歐洲的重建及其政治文化版圖變遷的故事,呈現了另類的20世紀歐洲史。戰爭尚未結束,聯合國善后救濟總署即已成立,與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和慈善工作者一道在物質和道德上重建歐洲。為恢復國際司法秩序,戰犯被新成立的國際軍事法庭以反人類罪起訴。瀕臨破碎的基督教世界重新團結起來,提出了基本人權與信仰自由的主張。在戰爭破壞與核威脅的陰影下,舒適的家庭生活成了歐洲人首要關心的問題,各國都把捍衛家庭價值作為社會文明化的核心,致力于發展社會福利。老牌殖民帝國不甘失敗,試圖通過掠奪殖民地來挽救衰敗的命運,卻不得不面對非殖民化運動的巨浪。而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在推進物質與道德建設,力圖發展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文明。文化多元主義逐步壓倒了歐洲中心論,世界的文明版圖朝著多文明共存的方向演變。“9·11”事件、恐怖主義和難民危機再次喚醒了人們對文明遭受威脅的恐懼和不安,各種保守勢力趁機將“保衛文明”作為分裂和進攻的借口。重新審視“文明”的內涵,或許能夠幫助人們跨越民族、國家和政治的藩籬,構想國際合作與和平的圖景。
(英)保羅·貝茨 ·文化史 ·31.8萬字
20世紀80年代以來,民族神話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拙著在前人的基礎上,梳理了學術史發展軌跡。第一章是研究對象與學術分析。選擇近四十年民族神話研究學術成果為研究對象,然后進行甄辨、闡釋,集中分析,探討出規律性的結論。第二章論述民族神話收集整理期的學術成就,涉及“形象思維”討論和文化人類學等。第三章分析民族神話理論闡發期的學術成就,論述了方法論熱潮、跨學科研究和域外研究等。第四章探討了21世紀民族神話研究的全面繁榮,涉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第五章是對當代民族神話研究的學術期盼。拙著力求勾勒出不同文化區域、不同民族的神話流變、演化軌跡,結合田野調查和文本研究,力求拓展新的研究空間與研究方法。對學術研究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提供建設性的意見。
汪保忠 ·民族文化 ·22萬字
本書以“歷史—記憶—再現”為內在邏輯,通過追問“文藝評論何為?”“文藝評論是否依然有效?”“文藝評論是否足夠?”“如何實現文藝評論在解構基礎上的建構潛能?”“文藝評論何以激發人文學科的想象力?”等問題,結合經典文學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探討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時代化、中國化的最新動態,闡釋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文藝評論的價值內涵與實踐路徑,勾勒新時代文藝批評與文化研究的地形圖一隅。
鄒贊 ·理論 ·27萬字
本書是陳可抒老師近年心血之作,是一本含金量很高的莊子解讀類專注。書中對《莊子·內篇》七篇的字、句、篇進行了細致的解讀,并用通俗的現代語言將原文呈現出來,并且作者在書中進行了結構邏輯性很鮮明的點評,讓讀者不僅理解了莊子的意思,而且透徹明白地讓讀者體驗到了莊子循環往復、層層遞進的文字精妙之處,并且聯系到了現實人生的反思。全書最重要的學術價值在于,其中的很多觀點是近年莊學界的集大成之作,不落窠臼,解讀獨特。同時也是一本普通讀者接觸傳統經典國學著作的入門讀物。
陳可抒 ·中國文化 ·26.5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與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中心聯合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們共享的重要研究平臺。本書為該集刊的第14輯,精心選用了22篇文章,設置了7個欄目。其中,除常設的經典欄目“區域文化與中國現當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中國古代文學研究”“區域文化與比較文學研究”之外,特別推出的欄目有“云南文化與抗戰文學研究”“巴渝文化與文學檔案·王余杞”以及”“‘區域文化與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特稿”,而不定期欄目“書評”所評介的,亦是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最新成果。集刊編委會一如既往,在常中求變、從傳統中求創新,努力將學界在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集中推出,為進一步推動文學研究的區域視角盡心竭力。
周曉風 楊華麗 凌孟華主編 ·文化研究 ·24.7萬字
本書立足于中國文化多樣的復合傳統和當代實踐的基礎之上,對民族文學學術史進行梳理,并總結其研究范式的更迭,討論民族性的嬗變,進而確立民族文學研究方法、立場和觀念的中國話語:中華多民族文學的共同體意識。全書三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總結和命題提煉,第二部分為文學史梳理及專題討論,第三部分為族別文學現象與個案的具體研究,集中于揭示多樣性的民族文學表述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間的辯證關系。核心觀點推進并豐富了由“文學共和”所衍生出來的族群性、地方性與集體性和國家認同之間的協商共識,為講述完整、全面的中國故事,塑造可信、可親、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提供了獨特的視角。
劉大先 ·民族文化 ·21.9萬字
本書主要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發展。全書分上、下編。上編涉及初唐時代重要人物尉遲敬德、武則天與狄仁杰、姚崇事跡,以及唐朝與武周政權交替時期朝野政治演變,永泰公主與懿德太子關聯問題,新出土的武氏家族后裔石刻墓志探討等。下編首先考察唐代飲食與官場政治,涉及唐代仕宦的飲食觀、唐代的獻食、政事堂食、廊下食、公廚、道教徒的養生飲食,相信對當今社會會有所啟示。其次論考唐代帝王巡幸文化、唐代都市佛教文化的交融與傳播、唐代文化與長安、唐代學術文化的發展、隋唐官吏的用笏等。附錄收錄了26件武則天家族及其后裔石刻墓志資料,堪稱學界的第一次集中搜羅,對探討唐與武周交替時期政治提供了很好的史料。本書對唐代朝野政治、唐代文化發展的一些具體事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探討唐代朝野政治與文化的專門之作。
拜根興 ·文化研究 ·27.1萬字
《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集刊》是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區域文學委員會、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積十年之功打造的學術品牌,是全國致力于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的學人共享之重要研究平臺。第9輯收文21篇,洪子誠先生特稿之外,設欄目6個。“區域文化與古代文學”“區域文化與抗戰文藝研究”“區域文化與外國文學研究”是常設欄目,呈現南北學者新收獲。作家專題研究欄目,特推“巴蜀作家研究·巴金”,刊發中堅新秀新成果。“巴渝學人掠影”欄目新推李敬敏專集,展示前輩名家新風范。有經有權,求新求變,持續推進區域文化與文學研究,編委會一直在努力。
周曉風 凌孟華 楊華麗主編 ·文化研究 ·23萬字
“奧威爾批評”(OrwellCriticism)是重要的學術史課題,但必須要放置到相關思想史語境才能得到有效和深入的闡釋。英國作家喬治·奧威爾(GeorgeOrwell,1903—1950)巨大的影響力和文學聲望導致20世紀以來不同政治譜系的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特別是英美知識界)競相發表評論。這些極其豐富的評論褒貶不一,策略各有不同,不僅凸顯出重要的學術史價值,而且還因其特殊的歷史語境和顯著的政治動機承載著重要的思想史意義。本書以學術史和思想史雙重視角考察西方重要知識分子團體和個體如何圍繞奧威爾而展開的文學批評,揭示其對奧威爾進行政治和文化利用的本質特征。本書主要由緒言、文學批評與奧威爾文學聲望的確立、英國左派的奧威爾批評、英國新左派的奧威爾批評、紐約知識分子的奧威爾批評、1984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2003年前后的奧威爾批評、結語和附錄九部分章節組成,旨在對奧威爾學術史進行系統梳理,論及不同時期重要的批評家及文本,兼顧文獻與闡釋、史料和思想的關系,具有較大學術價值,同時以思想史切入外國作家學術史研究,并對批評文本背后的政治和文化動機進行深度闡釋,在研究方法上具有顯著特色。
陳勇 ·文化評述 ·22.1萬字
《北學研究》由河北省社會科學院北學研究院主辦,是國內首家專注于北學研究的學術刊物,力圖為北學研究提供一個思想交流的學術平臺。輯刊目前為一年一期,主要關注問題有:北學的源流、內涵、學術傳統、文化精神、當代價值等研究,北學的代表人物及學派研究,北學文獻整理研究,北學與其他地域之學比較研究等。
康振海主編 ·地域文化 ·25.2萬字
這是第一部解讀“無陂不成鎮”現象的文化“史記”。作者以散文的筆觸,既將“無陂不成鎮”放在北緯30。的文明坐標上解讀,結合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的交融發展過程,揭示其“楚風豫韻”的文化特征,又從《詩經》《楚辭》《史記》等中華文化經典中,查證“無陂不成鎮”含義的衍變與方言源頭。同時,以考古成果、方志、家乘等多重證據支撐,傳承開新,探尋“無陂不成鎮”的當代價值。真可謂“一頭連著古老的楚魂,一頭通向生機勃勃的現實與未來”。
裴高才 王鳳霞等 ·文化史 ·49.4萬字
本書按照“作為方法的漢文化圈”的理念、原則,以韓國古典散文作為論述對象,分高麗朝、朝鮮朝初期、朝鮮朝中期、朝鮮朝后期等時段,選取若干代表性作家,借助新材料、采用新視角、提煉新問題,考察韓國古典散文對中國文化的接受與變異,探究韓國古代文人是如何內化、發揮與改造中國文化、文學經典。不僅進一步提升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廣度、深度,拓展了漢文化圈的散文研究領域,還可以為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文化交流提供有意義的參照。
王成 ·文化研究 ·20.9萬字
美國是一個號稱“坐在車輪上的國家”,其民族的旅行情結在美國文學尤其是20世紀美國小說敘事中得到本體的反映。本書從文學發生學和文化闡釋學的角度,揭示了美國20世紀作家的旅行生平及其在文學創作中的表征,以文本分析的形式探討了美國20世紀各個階層、流派、區域和性別的小說家對旅行的表征以及這種旅行敘事背后所蘊含的文化意義。
田俊武 ·文化研究 ·34.8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