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在內藤湖南的日本文化研究中,他始終把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的關系放在重要的位置,認為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日本文化是在中國文化的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收入《日本文化史研究/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16》的文章均譯自《內藤湖南全集》(筑摩書房1969年版),多為作者在不同時期、不同場合的演講稿,主題涉及神社、香道、城市、風景觀、文學、繪畫等多方面。
(日)內藤湖南 ·文化研究 ·29.8萬字
人類從誕生之日起,便在延綿不絕的歷史長河中找尋著未來的方向。作為大自然中的一個個體,為了求得生存,人類更是與自然界進行著永無休止的斗爭。而工具的產生為人類開啟了一扇通往科技文明的大門。棲息于神州大地的炎黃子孫是人類最早的遠古居民之一,其中已知最古老的屬現在云南省境內的元謀人,他們生活的時代,距今約170萬年。在那個時候,他們已學會制造石器和使用火,我國發現最早的工具就是他們使用的刮削石器。這一時期也就是史學界所稱之的“舊石器時代”。
陳曉丹編著 ·文化史 ·22.9萬字
本書以清代京籍士人治學為線索,梳理了清初至嘉慶、道光之際北京學術發展的時代脈絡和特色。作為區域學術史研究,全書不僅在空間范圍上具有“區域性”特色,而且在學術理論的探討上也具有“微觀化”的特征。不僅表現在地方性資料的發現與整理上,而且還表現在“地方性知識”的展現上。全書認為學術發展不僅有其自身的內在學術理路,而且還明顯地受到政治社會風氣的影響,它甚至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更決定著未來社會發展的應對能力。
劉仲華 ·文化研究 ·38.1萬字
《外國文化史》定名為“外國文化史”,一是表明它的相對性和學理立場,即相對“中國文化史”而言,只以它為論述的參照系,不包括中國文化史的內容;二是全書既大量描述了外國文化的千姿百態,深入梳理了外國文化的發展脈絡,又簡潔明了、重點突出,盡可能為讀者創造一個非常明晰、舒適的閱讀空間,給他們一種史論結合的閱讀快感。應該說,學習這種外國文化史對于當前共同生活在地球村上的人來說,是面對政治全球化、經濟一體化的轉型期社會最佳的文化選擇。
孟昭毅 曾艷兵 ·文化史 ·30.5萬字
《意大利簡史》收集的是羅念生先生翻譯的歐洲小說和一部意大利簡史。哈代小說選譯包括《悲慘的德國驃騎》、《為良心》和《一八零四年的傳說》三個短篇。《傀儡師保爾》是德國作家施篤謨(TheodorStorm,1817—1888,一譯施托姆)的一篇頗為有名的小說,發表于1874年。小說情節簡單、純樸,文字清晰、優美。《意大利簡史(AShortHistoryofItaly)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從“干校”回北京后,由羅先生和朱海觀先生應商務印書館的約請共同翻譯的,于1975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原書由英國人艾迪(C.M.Ady)和懷特(A.J.Whyte)編寫,后由赫德(H.Hearder)和韋利(D.P.Waley)改編。翻譯時采用的是劍橋大學1963年版(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63年)改編本。書中對意大利歷史由古代(古羅馬)一直敘述到當代,敘述簡明扼要,是當時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外國歷史系列叢書之一部。
(英)赫德 韋利 ·文化研究 ·23.5萬字
此書名叫《中西文化比較導論》,主要是指書的主體內容而沒有強調其形式即演講輯錄。其中有若干篇是已經在刊物上發表過的文章,因為與書的主題相關,可以互相印證、補充,所以也一并收在這里。關于翻譯方面的文章也有好幾篇。但作者用力最多、篇幅最長的《翻譯標準多元互補論》并未收入,因為曾轉載過該文的書刊已經不少了,這里就不便再選了。但是,就中西比較文化和比較文學研究者而言,翻譯理論具有頭等重要的意義。它相當于一種工具性學科,就像邏輯學相對于一切理論科學那么重要。可惜當代學者在這方面往往對翻譯理論重視不夠,這是很遺憾的。
辜正坤 ·理論 ·40.3萬字
本書是一部視域廣闊、別開生面的西方文化綜論。書中將超越現實、追求彼岸的“超越的浪漫精神”作為西方文化的本質精神特征,將宗教殉道意識、世俗英雄主義、個人自我完善的動態平衡作為西方文化發展的動力,系統地展現了西方文化從古希臘文化的原始和諧到羅馬帝國的英雄主義,再到中世紀基督教文化的唯靈主義,最后到現代早期的國家主義、科學崇拜和烏托邦理想,總共3000年的發展演變歷程。
趙林 ·文化史 ·29.1萬字
本書有幾個重要的特點。首先,全書覆蓋了中華文明的方方面面,集知識性、趣味性和科學性于一體,而且在每篇文章的后面還添加了知識鏈接這一欄目,可以讓讀者在此基礎上了解更多的文化知識。其次,每篇文章都是短小精悍的。我們力求用短小的篇幅、精練活潑的語言,來向讀者表達最豐富的知識,這樣就避免長篇大論使讀者感到厭煩的弊端。最后,章節分類十分清晰。全書涵蓋了軍事、文化、禮儀、飲食、建筑等方面的內容,使讀者對全書的內容一目了然。總之,《三天讀懂中國文化》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好書籍,是對中國幾千年來優秀的傳統文化的真實再現,讀者可通過此書開闊視野、豐富文化知識。
諸葛文 ·中國文化 ·21.9萬字
本書從多角度考察了懷舊這種社會現象。第一部從波德萊爾的意象、本雅明的“歷史的天使”講到好萊塢的恐龍和虛擬空間,追述懷舊從十七世紀的“疑病”演變為不可醫治的現代癥狀的歷史。第二部著眼于城市和后共產主義的記憶,描寫莫斯科、圣彼得堡和柏林的變遷以及東西歐的關系。第三部寫流亡者想象中的家園,包括移民美國的俄國作家納博科夫、詩人布羅茨基、藝術家卡巴科夫等。各種形式的懷舊反映出多元意識形態與文化傳統之間、社會與個人之間的復雜碰撞。作者提出主要有兩類懷舊:修復型的懷舊試圖超歷史地重建失去的家園;反思型懷舊則關注人類懷想和歸屬的模糊涵義,不避諱現代性的種種矛盾。
(美國)斯維特蘭娜·博伊姆 ·各國文化 ·30.2萬字
為傳承中華民族的歷代文化經典,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傳統文化在當代的意義,并為構建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精神助力,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特此編纂《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百篇》。本書選入的101篇經典作品,包括先秦詩歌、辭賦及歷代論說、語錄、史傳、奏議、碑志、雜記、序跋、尺牘等各種文體,不僅涉及哲學、社會科學,還涉及科學技術、中外關系、軍事思想等領域,尤其注重那些關乎修身立德、治國理政、伸張大義、嫉惡刺邪、親情倫理的傳世佳作。
國務院參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館編 ·中國文化 ·45萬字
本書以第一人稱的敘述方式,對《道德經》做了創新解讀。書中按照《道德經》原著的結構,條分縷析,旁征博引,廣泛闡述了老子思想與哲學、現代物理學、社會科學等的相通之處,論證《道德經》具有的哲學意蘊、科學價值和人文精神,揭示出這部經典的傳世價值和永恒魅力。
黃鋼漢 ·中國文化 ·39.4萬字
“偉大的旅行”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全球探險,而是現代人類回溯人類祖先誕生地的探索之旅。高更通過一幅畫向人類發問:“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而關野吉晴則以雙腳重走“偉大的旅行”之路的方式,來反思人類的現狀和未來。大約180萬至200萬年前,人類的祖先從非洲出發,穿越西伯利亞,走過北美大草原,最終來到南美最南端的火地島。布萊恩·費根把上述壯麗的遷徙之旅稱為“偉大的旅行”,它是人類迄今為止所有冒險活動中最極致的,“能稱得上人類下一次‘偉大的旅行’的,也就是人類進入其他星系的時候。”在南美洲的亞馬孫叢林和安第斯群山間探險20年后,日本人關野吉晴逐漸萌生了僅憑人力重走“偉大的旅行”的宏偉計劃。他要用自己的腳走,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頭腦思考三個關乎人類生存的根本性問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到哪里去?關野吉晴挑戰的正是憑借關野吉晴的堅韌和勇氣,我們才能又多領悟一點“人之為人”的偉大意義。這樣的探索正暗合了中國人的古訓: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日)關野吉晴 ·地域文化 ·24.4萬字
本書分為四卷,共四十九講,另有各種附表。內容涉及廣泛,主要論述有:法國文化的特征、五至八世紀高盧的行政組織、社會狀況、異教和基督教的文學、關于靈魂性質的討論、日爾曼人對歐洲文化的影響、日爾曼入侵后的高盧狀況、中世紀的羅馬法律和各蠻族法典的性質等。
(法)基佐 ·各國文化 ·21.6萬字
書中依據歷史演進的順序,講述中國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的思潮、文化現象與文化制度的發生與發展,內容照顧到點與面,時間與地域,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勾勒出中國文化的全貌,培養讀者對中國文化的整體觀念和認同感。
柳詒徵撰 ·文化史 ·20.8萬字
為什么火星上只有河床而無流水?詭異的百慕大三角為何會成為無數飛機與船只的夢魘?為什么黑洞能吞噬靠近它的任何物質,即使光也無法逃逸?為什么有的人在去世千年以后,其肉身仍完好如初……段曉蕾編著的《人類神秘現象》將幫助讀者深入解讀種種神秘現象,揭秘詭異事件背后不為人知的故事,充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和獵奇欲望。
段曉蕾 ·神秘文化 ·32.1萬字
本書娓娓講述各類文化的精華部分,包括神話傳說、語言文學、文學著作、書畫藝術、音樂舞蹈、戲曲表演、民俗禮儀、服飾潮流、建筑名勝、科技發明、飲食醫療、國家政治、哲學法律、軍事交通、農商經貿等多個篇章,既有一般常識,也有逸聞趣事。
夢遠 ·中國文化 ·35.8萬字
著名美食作家、明星主廚克拉麗莎·賴特按照時間順序講述了英國人餐桌的變遷,從中世紀時單一的本土食物雞蛋和培根、王朝及帝國時代隨著移民帶入的東方香料、食材和烹調方法,到現代的飲食方式。你可以在書中讀到王室、貴族、廚師、烹飪書作家、美食家和平常人的故事,了解到來自歐洲大陸的王后們怎么引領英國的餐桌潮流、土豆是怎么從無人問津的外來植物變成國民食物(英國皇家學會功不可沒)、學術大咖約翰·伊夫林為他摯愛的沙拉寫的專著……英倫三島這個在地理上與大陸分隔開的島國,從來都不是孤獨的,它繼承了歐洲和其他帝國的歷史,經歷了一波又一波的侵略和移民,而英國的食物就是這些歷史和體驗的產物,獨具地域特色和歷史特色。享用這本書吧,愿各位吃得愉快,讀得開心!
(英)克拉麗莎·迪克森·賴特 ·文化史 ·24.7萬字
四川號稱“天府之國”,這片沃土不僅為四川人民提供了豐盛富饒的物產,讓這里的人民能夠豐衣足食,同時還在這片土地上孕育出絢爛多彩的歷史文化。本書以翔實的資料全面展示了四川各個文化領域的起始及發展。從水旱從人的農耕文化,美輪美奐的青銅文化,風程仆仆的交通文化,到百嬌千媚的蜀錦蜀繡,引領世界的鹽井文化,個性鮮明的傳統戲劇,以及有著悠久歷史并取得豐碩成果的文學、道教、史學,民俗等,作者在深入研究各領域歷史的基礎上,對四川文化做了總結、概括和梳理,全面展現了四川文化在近3000年里的發展和變遷,是一本名副其實的“簡史”。對喜歡四川,欲了解四川的讀者而言,這是一個簡練而豐富的讀本。
吳顯奎主編 ·地域文化 ·23.2萬字
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族性”話題曾引起了數次學術界及民間的激烈論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國家將“民族性”作為“七.五”重點科研項目進行研究。本書選取的文字,有些出自魯迅、張愛玲,錢鐘書等大家之手,有些是李敖及柏楊等人狂傲尖銳又不失深刻之作,并有早期來華的英美法等國傳教士的觀察記錄。這些都是對于中國人民族性格最具有代表性的論述,處處真知灼見,當然在見仁見智中也不免劍走偏鋒。隨文還配以數百幅生動形象的老照片、漫畫及古代繪畫作品,使之更為直觀、精彩。以本書講述的“民族性”為切入點,讀者可以更深切地了解我們國家與國人的缺憾與優勢,從另一個角度分析過往、把握現在與將來。
丁偉 ·中國文化 ·28萬字
這是弘一法師畢生體悟和學佛的心得之集大成。在這部著作中,弘一法師以大學者、大藝術家的俗家修為,向常人揭示了佛門的真諦和人生的真義。書中收集的弘一法師說佛、講禪、解經的內容。因此,本書是全面的反映弘一大師人生境界、佛學思想體系的經典著作。在這本著作中,除了弘一法師的著作之外,還有一部分他的演講稿與處世格言,這些內容被梁實秋、林語堂等名家譽為“一字千金,值得所有人慢慢閱讀、慢慢體味、用一生的時間靜靜領悟”。弘一大師平生注重實踐,本書可謂要言不煩,只要用心品讀,定可見大師的慈悲心懷,并用以啟迪我們的人生。
李叔同 ·中國文化 ·2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