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湖山藝叢”是一套現當代藝術大家談思想和理論的叢書。這些藝術家不但在實踐領域取得了極高的成就,而且勤于在學理層面深入探索,其思考多涉及各藝術門類的根本問題,所談所論極富洞見。各冊篇幅不長,但深入淺出,發人深省,堪稱藝術領域的“大家小書”。套裝共包含《中國畫的特點》《黃賓虹畫語錄》《非翁畫語錄》《論書隨筆》《文化與書法》《學習書法的十三個問題》《中國畫法研究》《中國傳統繪畫的風格》8冊。
潘天壽等 ·繪畫 ·23.5萬字
《電影時代》原書為《紐約書評》作者兼凱爾的多年好友桑福德·施瓦茨(SanfordSchwartz)所編,中文版在此基礎上由知名書評人劉錚選篇集結,收錄了凱爾最為風趣、暢快、見解獨到的篇目,讓我們得以與她展開一段充滿啟示與娛樂意義的對話。她帶我們重溫偉大藝術家的精髓——例如奧遜·威爾斯和羅伯特·奧特曼,也不吝于贊美垃圾商業片觸動我們內心深處情感的方式。同時也決不放過整個電影產業日漸墮落與自欺欺人的腐敗事實。凱爾的論點常常走在時代前面,對很多以后在電影史上被認為是具有開創性的作品——如《筋疲力盡》《雌雄大盜》《教父》《巴黎最后的探戈》《納什維爾》等等,她在電影甫一問世時就寫下了極為精彩的評論。
(美)保利娜·凱爾 ·媒體藝術 ·41.2萬字
本書通過結合藝術史基本知識、結合藝術作品,闡明藝術的本質、特征,揭示藝術的發生和發展規律,講授藝術創造,藝術作品的構成,藝術欣賞和藝術批評的基本知識,系統闡釋藝術的基礎理論,從而指導藝術實踐,提高藝術欣賞、評論、寫作的水平。
陳晶 洪玲 ·藝術理論 ·20.7萬字
本書力圖為新媒體研究這一新興領域描繪出一幅未來的發展圖景。作者將新媒體置于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視覺與媒體文化史框架中,揭示了新媒體在技術與文化方面的來龍去脈。在本書中,作者運用藝術、人文、計算機等學科的相關理論,討論新媒體對舊媒體傳統的借鑒,展示新媒體作品如何創造現實的假象、與觀眾交互、呈現空間,涵蓋虛擬現實、計算機游戲、人機交互界面等多種新媒體類型。書中詳細地闡述了新媒體的普遍法則與邏輯。此外,作者還考察了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如何影響了電影語言的演進。在宏大的歷史視野下,本書引出了一個問題——“新媒體”從何而來,又如何為我們打開了前所未見的世界?本書被全球數百個學術項目用作教學參考書,曾被譯為俄、法、意、日、韓等多種語言。中文版是其第十五個語言版本。
(俄)列夫·馬諾維奇 ·媒體藝術 ·27.4萬字
該書介紹了西方整個的藝術歷史,從兩萬年前法國和西班牙巖洞中的巖畫,到現代藝術,跨越上萬年。作者詳細介紹了每個階段的著名藝術名家的生平,作品和藝術特色。該書的特點是語言優美流暢,通俗易懂,將故事、歷史和分析融為一體。
丁寧 ·各國藝術 ·27.2萬字
這部規模宏大的斷代史著作(中譯本約60萬字)不僅對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初期包含音樂創作、音樂思想、音樂建制、音樂風尚、音樂出版等在內的“音樂文明生態”做了深入、全面、扎實、充分的記述,同時還在宏觀架構和微觀敘述兩個層面上,對延續自過去和延伸至未來的、涉及歷史事件、音樂形式、音樂技法、音樂風格或其他音樂現象的眾多歷史脈絡進行了梳理。
菲利普·唐斯 ·音樂 ·49.9萬字
本書分別就戲曲種類與劇種、閩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兩岸戲曲表演藝術論、兩岸戲曲音樂論、戲曲的交流與傳播、歌仔戲藝術論等方面進行論述,試圖從這六個方面總結兩岸戲曲發展的共同規律,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
王耀華等 ·戲劇藝術 ·25.5萬字
作者是國內較早進行“音樂電視”和“電視舞蹈”創作的探索者,從音樂電視片《潮》到《風》,從電視舞蹈藝術片《夢》到《扇舞丹青》,在不斷的實踐中形成了她獨特的對電視舞蹈創作的認識和理解。本書稿是作者多年來在電視舞蹈領域耕耘的重要學術成果,全書共分為九章,詳細梳理了電視舞蹈的內涵與特征。作者利用其在傳播領域積累的豐富經驗,從大眾傳播的角度切入創作,是一部極具出版價值的理論書籍,可供舞蹈工作者、師生參考學習。白志群,1948年生于上海,中央電視臺高級編輯,歷任《周末文藝》《旋轉舞臺》《專題文藝》《舞蹈世界》欄目制片人、導演。曾任中國舞蹈家協會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生院教授、舞蹈學研究生導師。中國音樂電視、電視舞蹈藝術的拓荒者,曾編輯制作《潮——來自臺灣的歌聲》、《風——飄蕩在京華大地上的旋律》、《長大后我就成了你》等一批極富影響力的音樂電視片和MV作品;創編了《夢——舞蹈家劉敏藝術擷英》、《扇舞丹青》等一百多部具有廣泛影響的電視舞蹈作品,出版有《白志群電視舞蹈作品集》。2000年推動創辦了CCTV電視舞蹈大賽,是第一至第四屆大賽總導演。
白志群 ·音樂 ·22.2萬字
本書以美學的“感性學”性質為出發點,對音樂的特殊性問題進行了新的分析。將音樂的形式和內容放在“音樂的意義”下進行綜合闡述,在揭示審美規律的同時,明確音樂審美中理性與感性的關系,強調多元音樂文化觀,在可能之處適當加了一些后現代主義音樂、世界民族民間傳統音樂的事例等等。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緒言,是關于音樂美學學科的知識;第一章,是關于中西音樂美學思想的歷史;第二章到第六章,是關于音樂自身的美學規律,包括音樂的功能與價值、音樂的感性樣式類別、音樂的特殊性、音樂的意義和音樂的存在方式;第七章到第十章,是關于音樂審美的規律,包括音樂審美能力與趣味、音樂審美條件與審美關系、音樂審美規律以及音樂審美標準;第十一章到第十三章,是音樂實踐中的美學問題,即創作、表演、教育中的美學問題。此外,本書還對一些社會音樂生活中的美學問題,包括音樂批評、多樣化音樂審美需要與滿足、多元音樂審美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音樂產業中的美學問題以及音樂文化管理的美學基礎等等進行探討。
宋瑾 ·音樂 ·20.9萬字
朱光潛先生的《西方美學史》。是中國學者撰寫的第一部系統闡述西方美學思想發展的專著,梳理了從古希臘羅馬、中世紀、文藝復興,到現代歐美,包括蘇俄的美學思想。全書結構清晰,融會貫通,深湛的西學修養中透出東方的靈性。這部著作對我國的美學研究具有開創性意義,也是深受歡迎的高校人文通識教材。
朱光潛 ·藝術理論 ·47.7萬字
本書堅持從社會結構、社會制度、文化規范、意識形態以及民族心理結構等宏觀視角探討先秦樂教文獻的生成規律,同時從微觀層面來研究儒家士人的社會行為、文化人格甚至是個人職事對儒家樂教文獻生成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將文獻生成史與樂教思想發展史緊密結合起來,并從文獻生成的角度去探討中國先秦時代儒家樂教思想的形成與發展,深入考察儒家樂教的道德指向、審美關懷和倫理精神等,打破了傳統文字文獻的“靜態”研究范式,呈現為一“動態”的研究過程,真正做到了“邏輯與歷史的統一”,對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樂文化”的發展脈絡與精神特質,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與學術價值。
雷永強 ·藝術理論 ·25.5萬字
《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一經問世,旋即轟動中西學界,引發了圍繞東西方治學理路的大討論,波及美術史學科以外,綿延至今。以圭璧鐘鼎為國之重器的禮制藝術時代如何興起,又如何逐漸衰亡,演變成以宗廟、宮殿與墓葬為主體的建筑性紀念碑時代?長安,這個從土木方興時起就不斷被重塑的城市,如何彪炳不同時期統治者的榮耀?一座座零散而無言的墳塋和祠堂,如何訴說歷史長河中一個個普通家族的懿德?而這些具有明顯公共意義的禮儀美術傳統,又如何在漢代以后轉化為藝術家打造個人歷史的藝術行為?《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筑中的“紀念碑性”》嘗試打破美術史研究中的門類之別,以“紀念碑”這一西方古代藝術的核心概念為線索,將裝飾藝術、圖像藝術和建筑藝術納入更大范圍內藝術的發展變化,重構中國古代美術的宏觀敘述。
(美)巫鴻 ·建筑藝術 ·23.7萬字
本書是作者從1961年至今五十多年里,所寫的主要是關于美術方面的文字,并附少許自己創作的中國畫、篆書、版畫、藏書票。上卷《人民的藝術》,多完成于2000年之前。下卷《挺直民族脊梁》,囊括了近十幾年主要作品。這些篇章,大體上反映了作者對歷史、對社會、對人生、對藝術的基本看法。
王春立 ·藝術理論 ·27.8萬字
本書以反映棗莊市抗戰題材的文藝作品為研究對象,全面地、歷史性地展現它們深刻的思想意蘊和多彩的藝術風貌,向抗戰勝利70周年獻禮。內容主要包括:全國知名作家劉知俠的長篇小說《鐵道游擊隊》的研究,以及由之衍生、改編的其他藝術形式作品——電影《鐵道游擊隊》、電視劇《飛虎隊》、舞劇《鐵道游擊隊》、連環畫《鐵道游擊隊》的研究;山東省知名作家向春、畢四海、倪景翔、張繼、閔凡利等棗莊老中青三代作家抗戰題材的小說研究;以臺兒莊大戰為題材的電影、電視劇、話劇、報告文學等文藝作品研究。
張伯存等 ·藝術理論 ·23.4萬字
《當代藝術的十九副面孔——大師與我們的時代》收錄的是他與19位(組)當代重要藝術家和建筑師的對話,其中包括大衛·霍克尼、吉爾伯特和喬治雙人組、格哈德·里希特、路易絲·布爾喬亞、雷姆·庫哈斯、奧斯卡·尼邁耶、扎哈·哈迪德,等等。他們都是(或生前曾是)當代藝術界舉足輕重的人物,如被譽為“英國藝術教父”的大衛·霍克尼,當代重要的女性主義藝術家路易絲·布爾喬亞,“行為藝術之母”瑪麗娜·阿布拉莫維奇,建筑風格獨特又備受爭議的建筑師雷姆·庫哈斯、扎哈·哈迪德,曾參與修建巴西新首都巴西利亞的奧斯卡·尼邁耶,等等。
(瑞士)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 ·藝術理論 ·36.1萬字
西方藝術哲學史,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很多人想要了解卻又望而卻步。法國知名藝術家、歷史學家丹納,將這部《藝術哲學》帶給大眾,為普通人打開了解藝術哲學的大門。該書跨越地理、歷史、政治、文學和宗教等各個領域,娓娓講透雕塑、文學、繪畫、音樂、建筑五個藝術門類,講到荷蘭繪畫,丹納甚至會從荷蘭特殊的地勢與氣候分析起,剖析環境對畫家性格的影響,對色澤與風格的影響……諸如此類,數不勝數,讀來讓人豁然開朗,如夢初醒。從古希臘到19世紀,整整兩千年西方美術哲學精髓,在丹納筆下,變得輕松有趣,親切可感。閱讀這部傳世杰作,零基礎沒關系,您將不知不覺掌握西方美術哲學精髓,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品位,懂得關心美好事物。法語翻譯界泰斗傅雷,翻譯本書中譯本期間,忍不住親手摘抄6萬多字,寄給其子傅聰。
(法)丹納 ·藝術理論 ·26.8萬字
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照相機伴隨著槍?炮來到中國。當時,照相館是中國攝影的主體,而在早期中國照相館的發展過程中,香港曾經是一個最主要的策源地。照相館不僅僅是當時每個個人或家庭影像的第一個自覺塑造者?,也首次成為中國社?會變遷視覺文獻的主動記錄者。照相館創造出的影像,不僅代表了攝影師的技術水平和藝術追求,更展現了中國人自我觀看的前因后果。
仝冰雪 ·攝影 ·29萬字
【日本電影研究專家舒明全新力作】本書匯集作者對日本電影長達半個世紀的觀察與思考,從日本電影的歷史、人物和作品三方面描繪日本電影的地圖和風貌,于茫茫影海中提要勾玄,去蕪存菁,作一縱橫概述。第一輯分析日本電影史上十大電影的變遷;第二輯評述大師級導演十人;第三輯除特別研究改編自文學作品的30部電影外,也評論了21部昭和影片與31部平成影片。
舒明 ·戲劇藝術 ·29.8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展示了筆者對勝浦山歌多側面的研究心得。“下編”是筆者研究勝浦山歌的資料匯編,有歌手自寫的小傳和對歌手的采訪記錄,有筆者搜集整理的勝浦山歌唱詞和樂譜。筆者搜集了約170首唱詞,另有歌手吳敘忠搜集的自唱山歌近40首。樂譜部分,集中展示了筆者記寫的勝浦山歌演唱中常見的富有代表性的曲調近10首,這些用簡譜記寫的曲調可以與正文中引用的五線譜樂譜互相參照印證。最后還附有筆者于2009年起撰寫的與勝浦山歌相關的論文和評論摘要共9篇。
王小龍 李恩忠 ·音樂 ·22.5萬字
該書為2015年古琴國際學術研討會的論文集,內容涉及面廣,從琴論、琴學、琴樂、琴譜到與古琴相關的戲曲、文物甚至涉及文獻學、翻譯學、傳播學、美學、史學等。匯集了古琴研究領域專家近年來的研究成果。作者們多年來在古琴領域學習研究與實踐,集眾家之長,并融會多種流派,收集、整理了大量傳統琴曲,對推進古琴的學術研究,傳播古琴文化,提高琴人的素質,引導古琴的發展,起到極為積極的作用。該書的出版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和史料價值。
耿慧玲等 ·音樂 ·2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