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是在大學戲劇課程講義基礎上整理而成的,從理論、歷史、實踐三個“維度”上講授戲劇藝術的基本理論與相關知識,既注重知識性、趣味性、普及性,又不忽視學科前沿的重要問題。面向大、中學生,戲劇影視從業人員,以及愛好文學、戲劇的廣大讀者,幫助他們學習戲劇藝術的基礎理論和相關知識。此次進行了全書的修訂,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更有針對性,如加大了戲劇教育一講的比重等,注重實踐性,更適應藝術院校的教學需要。
董健 馬俊山 ·戲劇藝術 ·30.3萬字
《殘酷劇場》是伊恩·布魯瑪多年來在《紐約書評》發表的藝文評論和歷史散文精選。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世界各地發生了慘絕人寰的屠殺和種族滅絕。為了追根究底,布魯瑪帶領讀者探索納粹的宣傳影片、德國占領下的巴黎、猶太人的命運、被盟軍炸成廢墟的柏林、爭議不斷的《安妮日記》、珍珠港事變、神風特攻隊、墮落藝術、冷戰下的東德、巴以沖突、戰后的日本的前衛藝術等等,從電影、文學、繪畫、音樂、劇場、舞蹈的表現中,重回第二次世界大戰現場以及戰后重建的世界,試圖找出答案。
(荷)伊恩·布魯瑪 ·戲劇藝術 ·23.1萬字
本書從影像、聲音、剪輯三個角度研究和分析視聽語言,從“單個鏡頭”到“鏡頭與鏡頭的組合”,條分縷析地呈現視聽語言從元素到篇章的過程,并以經典影片《公民凱恩》《辛德勒的名單》《這個殺手不太冷》《法國中尉的女人》《紅高粱》等個案為例,詳細講解視聽語言的分析和解讀方法,可供相關讀者閱讀學習。
趙慧英 王楊 ·戲劇藝術 ·28.7萬字
在簡要敘述戲曲的歷史與體裁后,本書分別通過戲曲的構成與形態、抒情本質、程式與舞臺表現手法、欣賞與批評等幾個部分,深入揭示了戲曲藝術的形態特征和內部規律。作者強調戲曲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和廣泛影響的民族藝術,提倡以本土文化視野研究戲曲的研究立場,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戲曲美學特征與內在規律的理論體系。在本書中,作者注重對戲曲藝術感性功能的發掘,試圖從戲曲創作者與欣賞、接受者兩個維度出發,歸納總結戲曲獨特的藝術價值觀及審美追求;強調從超文本的層面解讀戲曲,將傳統戲劇的舞臺樣式與劇本互相結合予以深入研究,從戲曲的文本與舞臺表現兩個層面發掘其藝術特征和美學品性。
傅謹 ·戲劇藝術 ·25.2萬字
本書分生成編、沉潛編、風行編和轉型編。紹興戲劇生成編梳理的是紹興遠古的儺戲至隋唐歌舞、參軍戲之間的演變過程;兩宋至明隆慶年間,雜劇和南戲均呈如火如荼發展之勢,紹興戲劇似乎卻在積蓄等待爆發之力,是為紹興戲劇沉潛期;嘉靖年徐渭出,紹興戲劇蔚然大觀,“騷、雅沸騰”、又“風流掩映”,紹興戲劇進入演繹的勃發期和豐收期;清乾隆朝,紹興戲劇的發展悄然轉型,傳奇、雜劇創作和演出日趨式微,紹興亂彈、調腔、京劇、攤簧和20世紀初期興起的越劇卻日益興旺,成為主宰紹興戲劇發展的戲劇新潮流。
聶付生 ·戲劇藝術 ·35.5萬字
《昆曲之美》為香港中文大學開設的“昆曲之美”課程2012、2013、2014、2015、2017年五次的演講紀錄。課程內容為多位國寶級昆曲表演藝術家講解昆曲行當的四功五法,以及多出昆曲折子戲的演出體會。其中包括王芝泉老師講解《西游記·借扇》、《擋馬》與《扈家莊》;計鎮華老師講解《長生殿·彈詞》;鄧宛霞老師講解《牡丹亭·游園驚夢》與《蝴蝶夢·說親》;華文漪老師講解《牡丹亭·游園驚夢》、《玉簪記·琴挑》和《長生殿·小宴》等。按照各位表演藝術家的姓氏筆劃排序,每位藝術家的講座紀錄再以年份先后排列,同時在每講文字紀錄中加入標題,標示各位藝術家于講座中講解昆曲行當、四功五法、折子戲的重點內容,幫助讀者一目了然地進入昆曲藝術的世界。而藝術家們在解說每一講的主要劇目之外,亦曾分享對其他劇目的演出體會,當中更包括了一些京劇劇目。書后有索引,以表格形式列出講座中包含的昆曲折子戲以及京劇的劇目,以便讀者檢索。
華瑋 ·戲劇藝術 ·42.2萬字
本書列入浙江省2017年度后期資助。本書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作者主要利用西方敘事學的理論框架,從戲曲與話本小說共通的敘事性入手,探討話本小說與戲曲敘事模式與敘事內容的互動。不僅探析話本小說與戲曲的敘事雙向互動的可行性,而且分析話本小說與戲曲敘事模式的滲透,并對二者互動時因藝術特性不同需分別實現敘事時間、敘事角度、敘事結構的轉換進行揭示;同時,結合個案分析,考察話本小說與戲曲在敘事內容方面的滲透,還探討二者因藝術特性不同在敘事主題、敘事人物、敘事情節等方面產生的差異,揭示同一故事的不同話本小說與戲曲的文本呈現各異的敘事特征。
呂茹 ·戲劇藝術 ·23.3萬字
《電視藝術學》試圖運用各種理論視角對電視藝術的內部與外部做一次全面而深入的打量和審視,力求對電視藝術這一基礎學科進行一次全方位、多角度的完善與重構。建構我國的電視藝術基礎理論,是一項艱苦而繁重的任務,需要膽大心細創新的理論勇氣與嚴謹的治學精神。
歐陽宏生 ·戲劇藝術 ·31.1萬字
本書以“跨文化對話中的戲曲藝術”為研究對象,結合社會思想文化史的考察,分析二三十年代戲曲跨文化交流高潮形成的多重原因,回到20世紀戲曲藝術海外交流的第一個自覺期與高潮期的具體歷史情境中來展現代興之際的劇界景觀。
江棘 ·戲劇藝術 ·28.9萬字
本書是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以先秦至南宋為研究時限,對早期戲曲的發展與形成進行了空間的、立體的、多方位的觀照。作者在敘述構架上,首先論述“先秦-秦漢伎藝的生成及流播”,著重厘清在戲曲生成過程中諸藝術門類之間相互連接、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復雜關系,對戲曲起源、生成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繼之探討“魏晉-隋唐伎藝的生成及演出”。在論及北宋雜劇和遼、金戲劇時,則從“宮廷搬演”與“市井演出”兩個層面,全面論述了宋雜劇的生成環境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并探討了雅語、俏語的流行與早期戲劇語言風格形成之關系。本書認為戲曲的生成,就是不間斷地刪汰舊的內容,吸納新的營養,在變異中實現轉化,在轉化中求得發展。南戲的生成方面,作者從地域文化著眼,重點探討了浙東一帶的文化指向與南戲外在特征、思想形態形成的關系問題。書中提出的諸多學術新見,如在金詩中發現根據大曲所敘故事而繪成彩色圖畫的記載,對宋、金雜劇劇目的鉤稽與考證,對南戲術語“說關”“吊場”的新解等,均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值得研究者關注。
趙興勤 ·戲劇藝術 ·42.7萬字
本書將戲劇藝術與教育方法完美融合,引領我們用戲劇的方式感知世界,開啟生命智慧之門。書中以大量鮮活、生動的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戲劇的形式與方法調動身體全部機能,讓知識變得可感、化為智慧,并通過戲劇的特性與手段,激發學習者運用身體智慧、心魂辭典、彈性意識和空的藝術四種路徑,實現全方位學習與成長。在本書中,身為導演專業博士的作者,結合自身在大理空劇團長達七年的戲劇式學習體悟與教學實踐,原創性地提出把戲劇作為學習法與教學法的學術理論和實用方法,這必將推動當下的跨學科美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動當下教育的深化改革與全面進步。
李析靜 ·戲劇藝術 ·21.5萬字
【日本電影研究專家舒明全新力作】本書匯集作者對日本電影長達半個世紀的觀察與思考,從日本電影的歷史、人物和作品三方面描繪日本電影的地圖和風貌,于茫茫影海中提要勾玄,去蕪存菁,作一縱橫概述。第一輯分析日本電影史上十大電影的變遷;第二輯評述大師級導演十人;第三輯除特別研究改編自文學作品的30部電影外,也評論了21部昭和影片與31部平成影片。
舒明 ·戲劇藝術 ·29.8萬字
本書介紹了即興戲劇的歷史、分類、規則,詳細闡述了81個代表性的即興游戲,以及8種即興長劇形式,進而闡述了即興戲劇進階技巧,并在此基礎上分享了即興戲劇演出的實用指南,介紹了即興在工作和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提供了深入學習即興戲劇的資源和指向。本書適用于即興團體、編劇、導演、演員、戲劇工作者及愛好者,以及在創意、教育、咨詢、企業培訓、心理治療和社區等領域工作的廣大從業者。
蘇廣輝 ·戲劇藝術 ·20.5萬字
中國戲曲理論的萌芽可追溯至先秦時期,此時的文藝觀對后世戲曲理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漢唐及兩宋是戲曲興盛前的醞釀時期,也是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發展的初級階段。元代,雜劇全面興起,戲曲理論亦得到了質的飛躍,出現了以曲學為主體的一批著作。元末明初南戲興起,至嘉靖、隆慶年間,戲曲理論在爭鳴聲中得到了全面發展。明萬歷以后,傳奇的創作與理論均達到高峰,出現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家與批評家。清初理論家們對前人的理論進一步總結與完善。清中葉以后,花部興起,戲曲理論出現新的內容,花部與舞臺表演成為研究重點。至近代,傳統曲論進一步發展,新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也開始出現。本書以戲曲發展史為基礎,對我國古代戲曲理論的上述各個階段進行梳理與研究,以突出戲曲理論的發展脈絡和理論特色。
趙建新 陳志主編 ·戲劇藝術 ·35.5萬字
吳小如先生業余愛好之一就是欣賞京戲,2000年以來,已經結集出版了70萬字的戲曲隨筆,我們選錄了其中的部分內容,這些文章雖然篇幅短小,卻非捧場文字,褒貶取舍,多存良史遺風。對戲曲的研究,一仍吳小如先生的治學風格。
吳小如 ·戲劇藝術 ·21.3萬字
《中國戲劇史長編》是周貽白先生的經典之作。該書完整地介紹了我國戲劇的起源、形成和各個時期的發展情況,評介了許多重要的作家和作品,收集的材料豐富詳盡。全書注重戲曲全史的研究,對中國戲曲發展作了通史性的探討和總結;提出中國戲曲聲腔的三大源流,即昆曲、弋陽腔、梆子腔的見解,并且做出詳盡的論述;能密切聯系舞臺演出實踐,注重實際調查,改變了過去研究方法上只重考據和文采的偏頗。本書充分體現了作者一以貫之的觀點:一、戲劇為綜合性藝術,場上重于案頭;二、戲劇是民族性藝術,強調民間創造;三、戲劇是社會性藝術,探索其歷史的演變規律。
周貽白 ·戲劇藝術 ·46.9萬字
本書是關于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揚州評話的最新研究成果,全書對揚州評話的發展歷史,從表演、流派、書目、書場、聽眾等多個維度進行宏觀的梳理和微觀的學術透視,同時關注了揚州評話的海外影響,通過搜集與整理其海外影響的軌跡與成就,完成了揚州評話傳播史的研究。全書材料豐富,視域寬闊,學術見解深刻,在多個方面有突破意義。
肖淑芬 楊肖 ·戲劇藝術 ·29.6萬字
本書分為上下兩編。上編討論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內涵,考察象征主義戲劇的思想淵源及其在理論建構和文本創作層面的探索,帶領讀者走進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藝術世界。下編論述俄羅斯象征主義戲劇的外延,即影響和當代價值,旨在引導讀者跳出象征主義戲劇的世界,重新審視20世紀這一戲劇流派在藝術領域內外所體現的價值。
姜訓祿 ·戲劇藝術 ·23.2萬字
本書分別就戲曲種類與劇種、閩臺戲曲聲腔劇種研究、兩岸戲曲表演藝術論、兩岸戲曲音樂論、戲曲的交流與傳播、歌仔戲藝術論等方面進行論述,試圖從這六個方面總結兩岸戲曲發展的共同規律,增進兩岸的文化認同。
王耀華等 ·戲劇藝術 ·25.5萬字
《中國地方戲生存傳播例案研究》共收錄了十二位學者的十篇戲曲研究文章。本書內容涵蓋目連戲、歌仔戲、越劇、調腔、越調、五音戲、羅羅腔、新城戲等多個地方劇種;調研范圍覆蓋吉林、山東、山西、河南、浙江、安徽、福建、上海等地區;在對傳統戲曲生存空間盡量細致深入的調研基礎上,關注焦點是新媒體語境下傳統戲曲傳播的整體狀況和現實問題。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戲曲的數字化生存與傳播研究》成果。
楊燕 廖亮 ·戲劇藝術 ·30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