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泰州學派發揚了王守仁的心學思想,引領了明朝后期的思想解放潮流,是中華民族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泰州學派研究》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泰州市人民政府聯合編輯出版,所選論文深入挖掘泰州學派思想內涵,分析其源流與特性,集中反映了當前國內外泰州學派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果。本刊的出版,旨在提升泰州學派的學術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更好推動泰州學派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張志強 劉霞主編 ·中國哲學 ·29萬字
本書選篇突顯了陳來先生對以儒學為主干的中國哲學精神與境界的闡釋,集中體現了陳來先生對儒學的貫通研究與全面認知。本書以歷史沿革為序,上通三代東周,溯源儒學之根與魂;下貫陽明、船山,一直到現代新儒家。開篇所論中華文明的哲學基礎、世界觀、價值觀,主要是依于儒家思想所作的展開。之后論孔孟、宋明理學、近現代儒學和依于仁學談論的儒學之現代價值,從中可以窺探陳來先生對儒學與中國哲學內在價值的傳承和發展。
陳來 ·中國哲學 ·20.5萬字
本書是作者有關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研究,也可以說是以追尋美德為中心的中國倫理研究。全書分為上下兩篇,上篇主要關注公德與私德問題,是美德研究在一個特定領域的討論,通過梳理近代以來公德—私德的起伏變化,揭示出中國當代道德困境的根源和出路。下篇主要關注美德倫理,從孔子、孟子、戰國早期一直到馮友蘭、馮契,作者檢視了儒家倫理與美德倫理的關系,辨析了兩者之間的異同。全書的核心關切是把握美德倫理研究中的中國問題,證明儒家倫理的現代意義,尋找中國道德思想的出路。
陳來 ·中國哲學 ·26.2萬字
本書是對通行本《周易》經、傳的逐字逐句解讀,突出“全”和“精”。《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體大繁復,本書從傳統象數之學入手,每卦必講,每爻必講,《易傳》“十翼”全講,言必有據,既廣征群言,又融貫己意。更進一步,講解并不流于對《周易》哲學意涵的挖掘,而是以更高的視角,認為《周易》不止是哲學,更是包括哲學在內的文化集成。作者受過嚴格的文化人類學訓練,以本經品讀《易傳》,全面展示《周易》作為中華文化之源的精蘊。
王振復 ·中國哲學 ·23.4萬字
《周易外傳》是王船山隱居著述初期的一部最重要經學和哲學著作。在本書中,他以《周易》每卦為話題,展開了對明亡的反思,對傳統政治制度的剖析和探討,對理學各家的評騭,對佛教道教的批評等等。本書語辭謹言繁密,非平氣虛心不能讀,故在整理點校之外,特為箋釋。王夫之(1619-1692),明末清初“三大老”之一,著名思想家。抗清失敗后,隱居著述。他的學術宗旨是“宗師橫渠,修正程朱,反對陸王”,對于理學有了深入的檢討和開拓。
(明)王夫之 ·中國哲學 ·26.3萬字
《儒家典籍與思想研究》由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編,收錄文章二十余篇,約30萬字。范圍主要是儒家典籍與儒家思想研究方面的成果,包括專人(生平交游著述考)、專書(目錄版本流傳考)、專題和文獻整理研究、書評以及有關的學術動態等。此次第九輯收錄相關文章17篇,作者群之中既有杜澤遜、呂友仁等校勘名家,也有張麗娟、顧永新等古文獻專業青年才俊,還有甘祥滿、李暢然等新銳儒學研究專家,文章類型整全,文獻與思想并重,可謂一本具有較高質量的論文輯刊。附錄附有已出版160冊《儒藏》精華編書目,可謂《儒藏》精華編目前最為詳盡精準確的出版書單,能提供較好的文獻指引。
北京大學《儒藏》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哲學 ·25.2萬字
作為道家重要的代表人物,莊子和老子并稱為“老莊”。道家和儒家、墨家形成鼎足之勢,影響了中國文化兩千多年。《莊子》是繼《老子》之后體現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之作,是中國古代精神自由史上的第一名著,在中國古典文學、哲學、藝術、思想史上均具有不可動搖的“絕對經典”地位。全書分內篇、外篇、雜篇三大部分,原有五十二篇,現存三十三篇,包羅萬象,對宇宙大道、人與自然萬物的關系、生命的價值、道德的標準等,都有詳細的論述,以其深邃的思想內容和奇詭的創作手法,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莊子》一書融合了寓言的生動、哲理的思辨、生活的鮮活。但是,想要真正讀懂它,體悟它,運用它卻并非易事。為了讓讀者能更好地理解《莊子》,讀出真正的“逍遙”,將莊子的智慧應用于日常生活,《莊子全書》將《莊子》的三十三篇全部收錄其中,并參考了大量和《莊子》有關的資料,以確保全書的嚴謹性、權威性。
思履 ·中國哲學 ·39.5萬字
《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系著名歷史學家、臺灣中研院院士王汎森教授繼《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之后又一部力作。考察了中國近代思想中的“主義”“未來”“自我”、時間觀等議題,觸及近代中國心靈世界的革命與失落、啟蒙與困擾,及其與現實政治和社會運動間千絲萬縷的復雜聯系。王汎森教授進而對思想史的研究方法進行反思,提倡重視“思想的生活性”和“生活的思想性”,及它們之間的往復交織,以此擴大思想史研究的視野。
王汎森 ·中國哲學 ·25.2萬字
本書梳理了前輩學者對于中西文化關系問題的三種處理路徑:西化派、復古派和調和派,分析了其各自的獨到和偏頗之處,嘗試回到傳統思想與現代社會的張力源點,接續前輩學人的自覺探索和批判,重新審視中國走進現代社會的道路。全書對于現代化背后的“知識理論”進行了探討,提出以“知識創新”為中心,基于“知識體系”自覺來回應“知識主義社會”到來的理論方案,對于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及其相關方案反思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借鑒資源。
胡軍 ·中國哲學 ·21.5萬字
《老子研讀》一書是董平教授在浙江大學講授《老子》課程講義的基礎上修訂完善而成,內容包括兩部分:一是“導論”,對老子其人、《老子》文本的成書過程、思想內容及歷代注解等進行說解;二是以“王弼本”為基礎底本,對《老子》八十一章進行分章講解,既尊重前人成果,準確傳達愿意,又做出個人闡釋,闡發當代價值。
董平 ·中國哲學 ·21萬字
本卷收入馮友蘭所撰《中國哲學史史料學》。該書原名《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初編》,1962年12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月出版《三松堂全集》(第一版)第六卷時,馮友蘭本人將此書定名為“中國哲學史史料學”,并略有修正、補充;《三松堂全集》(2001年第二版)出版時又重作校訂。本次校勘,以第二版《三松堂全集》為工作本,以上海人民版為對校本,“參考資料”部分又盡量核對了原文。
馮友蘭 ·中國哲學 ·20萬字
《莊子》、郭象《莊子注》、成玄英《莊子疏》,被學界視為莊學史中的三大里程碑。本書超越個案研究、考據學研究等方法,遵循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原則,采用比較的方法對三者作了研究。本書用具體的史料清晰揭示了三者產生的文化背景及其在《莊》學史中的歷史坐標,并從學術思潮的邏輯演進及道體論的視角厘清了三者之間相異的思維理路,再現了由不同的時代感受和文化心態所導致的三者由正而反、由反而合的義理推進過程。
李延倉 ·中國哲學 ·22.9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主導,立足中國場域,同時又有世界維度,探究文化世界的一般意義結構,開創了以工作世界為核心范式的文化世界哲學新理論體系,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文化哲學,并將其拓展和應用到哲學、宗教、詩文化等意識形態實例的意義分析。文化世界哲學就是關于文化世界意義結構的理論體系,是對文化世界是怎么來的、什么是文化世界、怎樣建構或創新文化世界等問題的探究,在核心范式的意義上,亦可稱為工作世界文化哲學。
李曉元 ·中國哲學 ·34.4萬字
本書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易經》讀本,歷史故事經典重現,深度詮釋易學哲理,讓你輕松把握為人、成事、興業的奧妙玄機。本書從《易經》64卦的本意出發,生動而具體地講述了如何修身養性、立身處世、把握與人交往的分寸,成功開創和發展事業,極具實用性和趣味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眾讀本。
史冷金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本書主要介紹中國儒家的思想。中國有五千年悠久的文明史,兩千五百年前,人類文明進入“軸心時代”。孔子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學派——儒家。兩千五百年的儒家,經歷了六種歷史形態,它們是:子學儒家、經學儒家、理學儒家、心學儒家、氣學儒家、新學儒家。為了更好地前進,我們要了解過去。我們要用歷史的眼光看世界、看未來。儒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了解傳統首先要了解儒家。
加潤國 ·中國哲學 ·26.8萬字
《周易》是我國一部重要的經典文獻,為中國文化提供了豐富的精神資源,包含著珍貴的人生智慧。本書從卦象符號直讀入手,通俗解讀《周易》,結合歷史與現實,對經義的深層內涵與廣義外延充分加以挖掘和拓展,以凸顯《周易》中深藏于內的為人處世之精髓、智慧生活之法則。本書寓深于淺,微言大義。適于黨政機關的領導者、企業中高層管理者,以及追求卓越的各階層人士閱讀。一書在手,智慧擁有,終生受益!
陳樹文 ·中國哲學 ·32.1萬字
《明夷待訪錄》與《破邪論》都是黃宗羲的政論性專著,此次“三全本”收入這兩種書合為一本,從它們前后相承的關系中,更清晰、深入地反映了黃宗羲的思想。《明夷待訪錄》共有《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學校》《取士上》《取士下》《建都》《方鎮》《田制一》《田制二》《田制三》《兵制一》《兵制二》《兵制三》《財計一》《財計二》《胥吏》《閹宦上》《閹宦下》計二十一篇,涉及政治、法制、教育、經濟、軍事、人才選拔等各領域,每一篇或數篇圍繞一個問題進行深入剖析,談古論今,深切要害,并在最后提出相應的改革建議。黃宗羲身處明末清初的社會變化大局中,深感明朝滅亡之痛,欲在君主專制政體下挖掘明亡的根本原因,所以他通過對君、臣、相等地位及相互關系的分析,闡釋了他的君道和臣道,重新定義了君與民、臣關系,提出了“天下為主,君為客”(《原君》)之論,并直言天下非一姓之天下,“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原臣》),等等,這些立論實際已超越了傳統君臣觀,在當時實為“極大膽之創論”(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強烈刺激了世人耳目,有著非凡的現實意義。《破邪論》共一卷,寫于《明夷待訪錄》完成的三十年后,分《從祀》《上帝》《魂魄》《地獄》《分野》《唐書》《賦稅》《科舉》《罵先賢》九篇,每一篇都針對不同的內容進行論述。九篇文章,內容多樣而并沒有統一的主題,總體可以視為《明夷待訪錄》的再論和補充。這兩部書自刊行之日起就影響極大,而《明夷待訪錄》尤甚,到了清末,梁啟超、譚嗣同等倡民權共和之說,“則將其書節鈔印數萬本,秘密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驟變,極有力焉”(梁啟超《清代學術概論》)。
王玨 褚宏霞譯注 ·中國哲學 ·20.9萬字
本書探討了先秦至唐孟學的學術演進,分先秦孟學、兩漢孟學、魏晉南北朝隋唐孟學三個階段,對這三個階段的孟學作整體性的研究。既有宏觀的把握與評判,也有微觀的考辨與探析。在梳理孟子思想基礎上,分析孟子弟子對孟子思想的疑惑,探討告子對孟子的駁難,辨析荀子對思孟學派的批判以及王充“刺孟”,考察漢代孟子傳記博士的廢立,剖析以趙岐為代表的漢唐學人對《孟子》的解讀,分析漢唐經學、文學、宗教等對孟子思想的吸納與融通,探尋先秦漢唐孟學升降沉浮的歷史動因。
周淑萍 ·中國哲學 ·34萬字
“四書五經”作為儒家學派的經書,詳細記載了中華民族思想文化發展史上活躍時期的政治、軍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史實資料,以及影響中國文化幾千年的重要哲學思想,本書主要是對“四書五經”概要和精華的總結和囊括,力求讓讀者更深入地了解。
(春秋)孔子等著 徐夢然編 ·中國哲學 ·36.8萬字
《老子真詮(普及版)》這本書,是作者在多年《老子》研究過程中,以帛書《老子》甲乙本為主要底本,重點結合王弼本、郭店楚簡《老子》和北大漢簡《老子》,并參閱了其他《老子》文本400多家綜合勘正校定并精心詮釋而得。本書勘定的《老子》共5507字,其中德經3074字,道經2433字。在對《老子》原文全面校定勘正的基礎上,本著以老解老的基本原則,去除千百年來被有意無意地強加于老聃其人和《老子》其書的訛誤臆妄和故弄玄虛,指導世俗社會的正常人真真切切讀懂《老子》,用好《老子》,行走在“建德立功——功遂身退——長生久視”這一條功德圓滿的人生大道上。
李湃清詮注 ·中國哲學 ·22.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