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作者有志于國學傳統文化,青年時徒步往學于關中蘭田、正宜諸書院,求明師以受教者多年,1937~1941年在陜西眉縣嶗峰書院從山東即墨張范卿先生研讀《周易》四年,晚年不惜心血,攄其心得,著為《周易卦解》。該書理本洛閩,筆短韓歐,言簡而理明,辭達而易識,尋幽入深,闡微述奧,淺而出之,隱費冰釋,有高中文化基礎者,即可自學自通。鉆研即久,而有“韋編三絕”之功者,自能通其蘊奧,實為學習《周易》之階梯焉。
秦敬修 ·中國哲學 ·20.3萬字
《中國哲學大綱》是張岱年先生最具代表性的學術著作,中國哲學史學科奠基性著作之一,完成于上世紀三十年代。不同于其他哲學史多依時間順序論述,本書以哲學問題為綱,分為宇宙論、人生論、致知論三大部分,以“審其基本傾向,析其辭命意謂,察其條理系統,辨其發展源流”為基本方法,梳理中國古代哲學中各個核心問題的發展過程,并詳列相關文獻,亦可視為一部中國哲學問題史,是中國古代哲學固有體系及哲學問題研究的開創與典范之作。本書最初于1958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署名“宇同”。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再版時張先生做了大量修訂,加入若干“補錄”、“附注”,并改動部分文字,體現了張先生哲學思想的深入發展,此后各本皆以社科本為基礎。本次出版,以河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全集》全收為工作本,對校社科本并參校商務本,訂正歷次排印中產生的文字標點訛誤,盡可能還原張先生著作原貌,并對全書引文加以核對,規范體例。新編人名、書篇名索引,以便讀者查找。
張岱年 ·中國哲學 ·41.2萬字
王陽明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在學術思想方面繼承了宋代大儒陸九淵的“心學”,以自己的體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獨具一格的“心學”體系。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幾百年來,王陽明的思想影響了海內外無數人。《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子弟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彩圖全解傳習錄(純美典藏版)》上篇是王陽明的人生傳記,詳細介紹了他傳奇的一生。下篇收錄《傳習錄》原文,并增加了注釋和譯文等欄目,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明)王陽明 ·中國哲學 ·29.6萬字
本書以理、性、心、知四個范疇為中心,通過對朱熹、陸九淵和王守仁三者思想的比較分析,對理學從朱學時代到王學時代的演進脈絡進行了探討和概括。本書認為,在對理范疇客觀性的認識以及心理關系、知行關系方面,朱學與陸學實際上更接近,而二者與王學之間的差異則是本質上的。從朱陸到陽明,理學逐漸演進為徹底的實踐之學、方便之學,得以從士大夫階層走向民間。
畢游 ·中國哲學 ·26.3萬字
該書內容涉及廣泛,但終不離文化之根本,除突顯眾所關心之話題,更望能喚起讀者對文化教育之重視。南先生不僅講述了從遠古夏商周至清代,一脈相承的中華民族文化、歷史、教育、生活以及與政治、經濟交互影響所產生的演變,敘述清晰扼要,發人深省,并著重講述了民國以來教育的發展歷程,還應“吳江太湖國際實驗學校”等邀請,表達了他對中國教育、中國文化的關切和思考。他認為教育是人性的問題,教育的目的在于認知人性,在于改變氣質,從事教育就是要把人性教好,同時,他又認為學校教育不能改變一個人,持教育無用論。
南懷瑾 ·中國哲學 ·21.6萬字
《論語新注新譯》(簡體字版)主要運用現代語言學方法考證《論語》中一百六十余例古今見仁見智的疑難詞句,以譯注的形式將這些成果融其中。在注《論語》的諸書的基礎上更上層樓。楊逢彬先生的祖父是著名學者楊樹達先生、叔父是楊伯峻先生,一家三代對《論語》的注釋薪火相傳,本書譯注水平極高。2016年繁體字版在我社出版后社會反響極好,我們希望再以簡體字版出版,簡體字版也簡化了原書的一些考證部分。簡體版的讀者相信會更多,對經典普及工作極有助益。
楊逢彬 ·中國哲學 ·23.8萬字
《傳習錄》是王陽明的問答語錄和論學書信集,集中而系統地闡釋了陽明心學: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的內涵,是一部簡明而有代表性的古典哲學著作。它所闡述的修身、養心、處世之道對于現代生活依然有巨大的指導意義,可以說,這是一本充滿實踐性的生活哲學讀本。
(明)王陽明 ·中國哲學 ·21.4萬字
吳先生整合老莊哲學及禪宗思想,把易經卦爻中的負面含義轉化為趨吉避兇的應變之道;獨創性地以“誠”代陽爻、以“謙”代陰爻,融會貫通國學與現代心理學、領導學、管理學等,使大易哲學成為大眾隨時隨境可用的日常精進、處世應變的智慧。
吳怡 ·中國哲學 ·34萬字
《傳習錄》是門人弟子在記錄王陽明的教言,以及與弟子、同時代人物問答書簡基礎上編纂而成的語錄書籍。最初是徐愛筆錄的上卷,收入語錄十四條。三輪執齋一生的事業里,翻刻《傳習錄》是最偉大的事情。其發端是,在京都給筱山侯講學時,適逢筱山侯私淑王陽明學說,于是委托執齋校勘《傳習錄》。執齋于正德元年八月開始著手,標注本文、添加注釋,于翌年九月三十日完成校勘。
(明)王陽明著 (日)三輪執齋校勘 ·中國哲學 ·24.9萬字
作者認為周易是史書,寫“商周社會之變易”,寫文王的祖父公亶父立意滅商,即“亶父翦商之旨意”。文王繼承祖父遺志制訂各項方針政策策略,與商搏斗終身,“姬昌革命之宏議”。最后由文王的兒子武王姬發完成滅商興周的歷史任務。所以,周易是“西周建國之演義”,是“西周騰飛之羽翼”。它描述了商周兩個政治集團百年的斗爭,是“商周智慧之博弈”。商周是奴隸社會,奴隸是社會的生產力,商朝大批屠殺奴隸,活人祭天,活人殉葬,千萬奴隸死于無辜,激起奴隸反抗,奴隸全國大逃亡,社會陷入混亂。周人出法律“有亡荒閱”保護奴隸,廢止人殉人祭。兩地形成鮮明對照,周易就寫“奴隸處境之迥異”。周人的勝利,正確對待奴隸是非常重要的原因。周易成書于商末周初,客觀地記錄了滅商興周的歷史事件,所以說它是“西周史料之補逸”。
張家明 ·中國哲學 ·37.3萬字
明儒丘濬是15世紀冠絕一時的名臣兼學者,他學識淵博,著述豐碩,且“尤熟國家典故”,其代表作《大學衍義補》蘊含著博大精深的法思想,值得后人深挖細琢用心發掘。本書是為當代人而做的“《大學衍義補》之衍義”,也是對傳統中國法思想體系之原貌和全貌的一次有益探索。丘濬的法思想遵循著獨特的內在理路,他立足現實的君主制,以儒家內圣外王理論為指導,將治道、治人和治法有機地結合起來,建構了以心法和治法為兩大支柱的龐雜體系。其中,心法正君,修己以內圣;治法正臣民,安人以外王;心法與治法并舉,君主與臣民共進,才能實現儒家所倡導的王道政治,恢復古圣先王的大同盛世。
黃英 ·中國哲學 ·22.9萬字
本書是作者的哲學隨筆,主要內容圍繞哲學及人生的理論思考展開,或暢談哲理,如“哲學與自然科學”“知識與智慧”“哲學要永遠關注現實”“流行哲學與哲學的流行”等篇;或反思歷史,如“人道主義在歷史觀中的地位”“用發展的觀點看人的本質”“爭論不休的異化問題”“人和人的歷史”等篇;或感悟生活,如“生存與享受”“幸福與滿足”等篇。全書凝聚著作者睿智而深刻的哲思,對年輕人塑造人生觀、價值觀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書曾獲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
陳先達 ·中國哲學 ·20.4萬字
《周易口義》十二卷(浙江吳玉墀家藏本),四庫提要書作者為宋代倪天隱,該書主要講述其師胡瑗生平事跡的學說。《周易口義》為胡氏口述,由其弟子倪天隱整理成書,故名《口義》,是胡瑗以易學闡明儒理的代表著作,頗為程子、朱子所推崇。胡瑗是北宋著名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和教育家。胡瑗(993~1059),字翼之,世稱安定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與孫復、石介并稱“宋初三先生”,被視為宋明理學先驅,講求“明體達用之學”,著有《周易口義》、《洪范口義》等。
(宋)胡瑗 ·中國哲學 ·33萬字
本書是張居正對《論語》的講評和解析,每一段《論語》原文的后面,都附上了張居正的詳細點評,可謂字字珠璣,飽含深刻的哲理。張居正曾先后擔任明穆宗隆慶皇帝的侍講侍讀,明神宗萬歷皇帝的知經筵官,可謂兩代帝師。他對《論語》的講解集歷代名家大儒思想之大成,同時又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能夠幫助讀者更加清楚明白地了解論語,了解儒家思想。
張居正 ·中國哲學 ·25.9萬字
以哲學為視角,梳理兩千余年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探尋中國古代王朝的統治邏輯。歷史作家郭建龍“密碼三部曲”之一,另有《財政密碼》《軍事密碼》。俞敏洪、劉蘇里、余世存、楊斌、施展、羅振宇、李碩、張明揚鼎力推薦!本書從西漢講起,敘述大一統時代到來之后的思想流變。通過講解哲學發展的來龍去脈,讓讀者清晰地看到中國哲學如何演化、為什么這么演化,理解政治與哲學互動的奧秘。中央王朝的政治哲學可以被視作思想格式化與反格式化的歷史。作者在本書中將其分為兩個大的周
郭建龍 ·中國哲學 ·31.8萬字
《春秋》對于古人來講,長期都被尊為政治哲學的圣典,并被認為是所有儒學經典中一部孔子親手編撰的作品,因此而受到了極高的重視,其地位長期凌駕于儒家所有經典之上。但《春秋》同時又是費解的,甚至連遍注群經的朱熹都退避三合,孔子的微言大義在歷代經學家的解讀之下變得越來越蕪雜,越來越讓人看不清楚。我們若想從《論語》、《春秋》等經典的字面本身來了解儒家思想,這幾乎就是一種緣木求魚式的努力,因為真正在中國歷史上發生巨大影響的那些所謂儒家思想、孔子真義,其實和孔子本人并沒有太大關系,和我們所熟知的“四書五經”、“十三經”本身也沒有太大關系,而真正發生巨大影響的卻是何休版孔子、杜預版孔子、鄭玄版孔子、孔穎達版孔子、朱熹版孔子、王陽明版孔子……這是一個人們不斷地賦予經典以意義的過程,同時也是人們給自己所生活的世界賦予意義的過程,這些被人們所賦予的意義反過來又深刻影響著人們自身。我們可以從中看到對經典的種種所謂正解與誤讀不斷地沖突、互補、融合、滅亡、新生,許多由不靠譜的考據引申出來的“大義”真實地在現實社會政治思想中發揮著巨大影響,又不斷衍生出新的義理與新的政治思想。
熊逸 ·中國哲學 ·22.7萬字
作者延續《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中最后一卷的問題意識,將“有關中國革命及其意識形態的歷史分析”作為全書的研究宗旨,致力于將中國20世紀的思想和歷史建構為思想的對象。全書共三部,主題分別為:第一部“世紀的誕生:中國革命與政治的邏輯”;第二部“世紀的多重時間:帝國、革命與跨體系的運動”;第三部“世紀的綿延:重新政治化與齊物平等的哲學”,展現了他長期以來對“短20世紀”的中國從時間到空間、從歷史到社會、從政治到信仰之巨變的宏大研究。
汪暉 ·中國哲學 ·35.8萬字
本書以歷朝歷代成就大業者的故事為藍本,一一講述賢者用人的智慧:齊桓公重用管仲,成就了一番春秋霸業;秦始皇重用韓非、李斯,橫掃六國,一統天下;劉邦掌控張良、韓信而成為西漢的開國之君;劉備以隆中對識得諸葛亮,而成就“三分天下”之勢;唐太宗采用“慎擇”的用人方式,終有“貞觀之治”的盛景;朱元璋憑借自己的真誠感動了心如死灰的前朝落魄士子劉伯溫,使他終歸自己帳下……舉不勝舉的領導者展示著他們高超的用人藝術。用人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而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只有講方法、講藝術才會有更佳的效果。
郝勇編著 ·中國哲學 ·23萬字
本書是對現代儒學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學的全面分析,分別從其儒學詮釋中的道德形上學、自律道德、良知本體和歷史意識四個維度,審視牟宗三在與康德哲學的對話中建構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學哲學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場,認為現代儒學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徹底扭曲和背離了儒學傳統,即用道德取代倫理,用規則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內在的歷史終結論取代了超越的歷史可進論;批評牟宗三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和宏大歷史觀念是一種理論上的嫁接,和對現代性未經反思的信從。本書2012年作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種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寫前言,回溯了出版以來學術界的諸種討論,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場,認為此書迄今“仍未被儒學界真正消化”。
唐文明 ·中國哲學 ·24.2萬字
“求學”,既有作者對不懈追求學問的自勵,也有對繼續求學醫院的表達。收入本書的文稿主要是作者于2008年1月至2012年7月期間的作品。其時,作者在北京聯合大學和北京市人大常委會機關任職。本書主要是對作者這段那時間工作和學習的一種記錄,或一種既你那,包括論文、調研報告、讀書筆記、講稿等。
席文啟 ·中國哲學 ·38.5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