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中國傳統政治哲學的核心概念是“民本”。民本與民主是什么關系?這一直是近現代中國哲學研究的重要問題。海外學者圍繞此問題也發表了大量成果。本書收錄了海外學者關于民本與民主的代表性成果,反映了海外學者的主要觀點。書中附有大量參考文獻和論文信息,一冊在手,基本可以了解海外學者對該問題的研究狀況,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可供研究中國哲學、政治哲學的讀者學習、參考。
李晨陽 梁濤主編 ·中國哲學 ·24.3萬字
《漢上易傳》為宋朱震所著。本書導讀部分,從五個方面展開:一是介紹朱震的生平、學術淵源與交往;二是介紹其主要著作、版本及前人研究成果;三是提煉朱震易學的主要特征;四是闡述朱震易學的主要內容;五是對朱震易學進行總的評價。《漢上易傳》最早的版本是宋刻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僅存卷三至卷十一。民國二十三年(1934),張元濟輯入《四部叢刊續編》。存世本有多個版本,現根據存世版本點校。
(宋)朱震撰 唐琳導讀 ·中國哲學 ·31.3萬字
本書從現代新儒家與杜威的共同關切中,提煉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為考察的綱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進化、民族國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養、生命理想等關鍵問題。本書在研究現代新儒學與杜威實用主義的互動關系中,提出“實用主義的儒化”命題。作者的問題意識高度自覺,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提出了很多有啟發、有價值的見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顧紅亮 ·中國哲學 ·20.3萬字
《老子》一書,分為“道經”和“德經”。《老子》之“德”的根本特征是“自然”與“無為”。所謂“自然”,乃自本自糧、本自具足、自是其是之意;所謂“無為”,乃不加施為、任其自化、順其自然之意。學術界對《老子》“道經”的研究成果頗多,而對于“德經”的研究卻尚顯匱乏。本書的獨到之處在于,以《老子》“以道觀人”“以道觀萬物”和“以道統德”的“大道觀”為視角,解讀《老子》“德經”并參悟其對當下學校教育和道德修養的借鑒意義。
于洪波 王康寧 ·中國哲學 ·21.7萬字
本書深入揭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新自由主義全球化所造成困境的政治哲學思考和探尋,進而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秩序構想。在此基礎上,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政治新秩序的規范性維度。最后,從全球治理變革的角度論述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政治實踐新方案。
李長成 ·中國哲學 ·28.6萬字
《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以后與《論語》《孟子》作為“四書”之二,成為每個中國讀書人必讀之書。本書分兩部分。一是歷代注釋文獻,選錄了漢唐至清末《大學》《中庸》代表性的注疏作為文獻選編,以昭示其詮釋的歷史脈絡。二是現代解讀。在研讀歷代注釋的基礎上,作者進行現代解讀,以使今人能夠明白大學之道,修身之法,以之作為現代大學教育、社會教化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標。
韓星 ·中國哲學 ·36.2萬字
本書是基于現代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其對社會文化精神生活的影響而開展的文化與科學技術哲學的交叉研究,探討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的哲學問題,并把這一理論研究與中華傳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革命斗爭、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與中國新時代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建設相結合。本書突出了學科交叉的增長點,是文化與科技實踐,即文化與科技融合的創新文化研究。
陳凡 文成偉主編 ·中國哲學 ·26.4萬字
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卻不妨礙《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垂示給人很多跡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們要通過德理解道:道是獨立不改的客觀規律,無所不包,周行不殆,對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絕對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對道而言,都是相對的,有限的,都有正反兩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轉化。一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哲學影響匪淺。
老子 ·中國哲學 ·30萬字
《整合與重鑄:牟宗三哲學思想研究》全面系統地評述了著名哲學家牟宗三先生哲學思想。作者就牟宗三的“道德的形上學”、“良知自我坎陷”、“三統并建”、儒學第三期之發展說、真善美之分別說與合一說、宋明儒學三系說、天臺宗華嚴宗的判教說、太陰教(道家)與太陽教(儒家)之自由、人文教之落實等等一一作出評析,力圖將牟宗三哲學放到中國乃至世界文化的大背景下,衡定其理論得失,分析其利鈍成敗,由之把握當代新儒家理論特色,照察中國文化尤其是中國哲學之未來發展。
顏炳罡 ·中國哲學 ·25.1萬字
本書是對《莊子》內七篇的哲學解讀。使用現象學的一些觀點對莊子思想加以重構,使之現代化,進而被納入當代學術的語境中,為建構中國現代哲學與美學提供本土的資源。主要取向是,促使莊子思想中的身體哲學之因素,從潛在狀態過渡到顯在狀態,改變對莊子的傳統認識和固定認識(“心學”)。因此,本書是對莊子詮釋的身學范式的一種開拓。按照本書的觀點,現代美學就是一種身體哲學,在身體哲學的意義上,莊子的哲學與美學便合而為一了。
郭勇健 ·中國哲學 ·33.5萬字
本書收錄了鄭開近年來的多場講演和訪談,圍繞“舊邦新命”這一主題展開,旨在追尋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原因及其在歷史長河中展現出的獨特生命力。書中探討了中國文化在歷經劫難后仍能化險為夷的秘密,特別是古代王朝更迭中的穩定性。鄭開認為,“舊邦新命”的歷史文化意識是中國文化強韌生命力的根源,也是其在近現代中西文明沖突中仍能生生不息的關鍵。
鄭開 ·中國哲學 ·20.7萬字
本書為國家社科基金后期資助項目,從中國傳統哲學的“兩個世界”出發,提出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的“三重形態”,并分別論述了這三重本體論的內涵、特點和意義,又考察了中國傳統哲學本體論形態中的具體表達、象征言說和終極關懷,并對此作出了創新性闡釋。
茍小泉 ·中國哲學 ·20.1萬字
中國藝術將妙悟作為創造的根本途徑。妙悟的根本特點是對知識的超越,是人與世界融為一體存在方式的確立。在知識、秩序的羈縻中,人真實存在的意義常處于遮蔽狀態中,通過純粹體驗,歸復真性,去除遮蔽,讓存在的意義澄明呈現。“嘔血十斗,不如嚙雪一團”,知識的積累固然重要,但更為重要的是心靈的氣象和格局,創造由生命真性躍出,才有真正的價值。妙悟是一種生命存在方式,既不能單純歸于認識論,又不能歸于工夫論。它與西方藝術心理學中的直覺說有根本差異。
朱良志 ·中國哲學 ·20.8萬字
本書試圖用深邃的反思方式觸摸那些深奧的精神秘密—精神、靈魂、價值與詩意的秘密—這一秘密在人類有價值的深度體驗中比較充分地顯現出來。在本書中,信仰、精神、靈魂與詩意本質相同、方向一致,都從某個側面顯露了人類存在的根基。本書獨有并具有概括力的相互關聯的核心概念是:人的多重之我,神性—精神原型及神性—人對應、感應、順應與合一的存在結構—這是人的信仰型存在結構,也是人基本的精神性存在結構,也是詩意性存在的基本結構—以及在此基礎上的信仰—存在—詩意路線。本書認為:人的真正的存在就是面向神性(純存在性)而在,存在的復歸就是以和諧完整一致的方式從內在的深處歸向神性—精神原型。人的存在之核心實踐是內在超越的心靈實踐,其經常表現為有深度的價值體驗,其既具有內在性也具有超越性,來自人對存在的深邃之根的想象、理解、感悟與洞悉。
丁來先 ·中國哲學 ·26.7萬字
本書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指導,基于發展哲學的視角闡述了整體性發展“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等理論和實踐問題。全書遵循著從一般到具體、從理論到現實的邏輯進路,在總述了社會發展和整體性發展的含義、整體性發展的思想淵源的基礎上,分別從歷史合力論、刺激應變原理、社會主要矛盾論、發展機制論、整體文明論、實踐任務論、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等角度論述了整體性發展問題,使整體性發展這一具有理論和實踐意義的范疇獲得了清晰和全面的展現。
邱耕田 ·中國哲學 ·26.9萬字
本書探討了周敦頤思想中的周程授受、太極圖來源、孔顏之樂等重要議題,考察了周敦頤被建構為道學宗主的歷史進程,并進而探討了周敦頤對其后整個理學發展進程的實際影響。本書認為,周敦頤對于理學的貢獻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就理論而言,周敦頤哲學為宋明理學提供了思想資源,激活了理學“三系”的思想創造力:二是從歷史來看,周敦頤的思想影響覆蓋了整個宋明理學乃至清代學術,是宋代以后的學術樞紐:三是就整體而言,周敦頤對宋明理學發揮的實際影響在于“太極論”和“道統觀”,“太極論”和“道統觀”高度概括了理學的哲學和歷史觀念。
周建剛 ·中國哲學 ·31.2萬字
《周易》為六經之首,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文化經典,是中華文化重要的源頭活水,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智慧的集中體現。易學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進步而不斷變化,在各個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特點和發展規律,不同的易學家和易學派別從各個角度對《周易》一書進行解說、詮釋,從而形成了異彩紛呈、博大精深的《周易》文化。本書共收易學及相關論文20余篇,為易學研究的最新成果,對了解易學研究前沿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張濤 ·中國哲學 ·30.1萬字
《易經》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形成和民族精神的塑造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心理分析是現代國際影響巨大的文化活動思潮,《易經》特殊的心理分析價值早就弓起分析心理學創始人與后繼者的重視和研討。對《易經》的心理分析價值進行全新解讀,是一項大膽的嘗試,也是發掘中華傳統文化精華,促進心理和諧,加強對外交流,共創和諧世界的重要舉措。本書結合作者的潛心鉆研和親身體驗,通過《易經》原文、白話譯文和心靈導航,全面揭示了64卦對現代生活的指導意義和心理分析價值。力求推陳出新、古為今用,中西融合,共塑和諧。論述深入淺出、通俗實用,是廣大《易經》愛好者和心理分析工作者有益的參考讀物。
王家忠 ·中國哲學 ·20.4萬字
本書以時代為線索,從易學的產生開始,將中國易學的發展分為先秦易學、秦漢易學、兩晉南北朝易學、唐代易學、宋代易學、元代易學、明代易學、清代易學、現當代易學九個階段。書中采用專題研究的形式,通過選取不同歷史時期具有代表性的易學人物和學派進行具體的討論與述評,同時也突出了中國易學發展不同階段的主要特征。在吸取了大量前沿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書融會眾家之長,刪繁就簡,勾勒、總結出了中國易學發展的主要線索和基本規律。
傅海燕 ·中國哲學 ·26.1萬字
《傳習錄》是王陽明門人子弟所記錄的王氏講學言論及其答友人弟子的論學書信的匯編,包含了王陽明思想的哲學體系及基本主張,是研習王陽明心學的最基本的著作。本書從現代人立身處世的需要出發,以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闡釋了王陽明在立志、修心、仁愛、至誠等方面修身處世的人生智慧,以期幫助讀者正確地理解王陽明的言論及其心學的基本宗旨。
(明) 王陽明 思履 ·中國哲學 ·4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