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大學》《中庸》原本是《禮記》中的兩篇,宋代以后與《論語》《孟子》作為“四書”之二,成為每個中國讀書人必讀之書。本書分兩部分。一是歷代注釋文獻,選錄了漢唐至清末《大學》《中庸》代表性的注疏作為文獻選編,以昭示其詮釋的歷史脈絡。二是現代解讀。在研讀歷代注釋的基礎上,作者進行現代解讀,以使今人能夠明白大學之道,修身之法,以之作為現代大學教育、社會教化的基本精神和追求目標。
韓星 ·中國哲學 ·36.2萬字
本稿以時代為序,從先秦到現代,分十八講深入淺出地系統講述中國哲學,尤其是對莊子思想、陽明心學、近代哲學思潮等的講解,體現出作者的獨特見解和哲學思想,實為作者楊國榮的哲學理論、哲學思想的結晶版。本稿不僅適合哲學專業學生學習閱讀,也適合廣大哲學愛好者閱讀。
楊國榮 ·中國哲學 ·28.5萬字
《化書》和《無能子》是中國道教思想史上有著獨特地位的兩部哲學著作。《化書》唐末五代譚峭撰。共六卷,分道、術、德、仁、食、儉六化,一百一十篇。書中又用大量篇幅論述了社會演化,揭示動亂的原因,提出對策。全書在內容上,基本發揮了老莊學說,并把一切皆化的自然觀和小農平均主義理想的社會觀作為主軸進行論述,又兼有一些凹凸鏡方面的知識,涉及面很廣泛。在思想上,本書中具有同情人民的社會觀與歷史觀;既有對傳統道教思想的稟承,又有對其的闡發,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稛o能子》全書分上、中、下三卷,近萬言,現有三十四篇。指責君主專制制度違反自然,提倡道教的服氣和坐忘修煉法,并宣揚儒家的宿命論、仁義道德和近似佛教禪宗思想的“無心”。
李似珍 金玉博譯注 ·中國哲學 ·14.5萬字
儒家的處世之術早已成為世人可循的經驗,千百年來,《論語》《孟子》更成為世人的必讀經典。本書概括了儒學中眾多精華的內容,分為“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仁者不憂,智者不惑”“貧而樂,富而好禮”“德不孤,必有鄰”等章節。這些穿越時空的真知灼見,對我們的人生規劃和為人處世都有著極其實用的指導意義。若能認真閱讀,仔細參悟,當可為自己的修身立命找到一個可靠的解決途徑。
志堅 ·中國哲學 ·16.5萬字
本書以《說文》《爾雅》等字書為基本文獻,結合幾代學者關于《周易》訓詁的研究考證成果,廣搜例證,博考前訓,明其源流演變,庶可傳古圣先賢本旨,借以探尋《周易》卦爻辭原義。書中遵循以經解經的傳統,以《周易集解》釋象為基,以《易林》為象數之淵藪,以尚秉和《周易尚氏學》《焦氏易詁》等解象為階梯,間證以《左傳》《國語》及歷代筮案,綜合取舍自秦漢至明清、民國、現代等歷代易學研究成果,力求做到文字注疏與象數互相對照闡明。
雷寶 ·中國哲學 ·16.1萬字
《中國哲學簡史》原名AShortHistoryofChinesePhilosophy,是馮友蘭先生于1947至1947年在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講授中國哲學史課程的英文講稿。該書在世界范圍內都影響巨大,是迄今為止西方人了解、研究中國哲學的必讀書,是世界各地許多大學教授中國哲學課程的教材。本次收入”國民閱讀經典”叢書的《簡史》,采用趙復三先生的中文譯本。
馮友蘭 ·中國哲學 ·20.2萬字
宋明理學是對時代所面臨的沖突和危機的化解,是價值理想和道德形上學的重建,是儒釋道三教融突的結晶,是中國古代哲學發展的“造極”。理學是以道體為核心,以窮理為精髓,以“存天理,去人欲”為存養工夫,以“齊家、治國、平天下”為實質,以成圣為標的。理學是宋元明清時期哲學概念范疇的發展史,一個民族的理論思維、一個時代的哲學思潮和哲學家哲學體系,都是由諸相互聯系、作用的哲學概念范疇之間的邏輯順序或結合方式構成的。《宋明理學研究》再現各哲學家哲學的面貌,并闡述了理學的稱謂、分系、特色、發展階段、范疇結構演變、時代精神及其歷史作用、影響和評價。對宋明理學重要哲學家的身世、生平、哲學邏輯結構、哲學概念的分析及內涵作了深入仔細、全面系統的論述,對解讀、體認宋明理學很有幫助。
張立文 ·中國哲學 ·48.3萬字
本書對《老子》各章進行了分章講解,以最通俗易懂的語言通譯這部國學經典,并配以近百個歷史小故事作為注腳,從而讓國學入門讀者和國學愛好者可以更透徹地理解《老子》中的微言大義。
王瀟 ·中國哲學 ·7.2萬字
莊子從不同方面澄明了個體性原則;以逍遙之境為指向,莊子進一步彰顯了人的自由問題。本書以史與思的統一為進路,在分析莊子哲學的內在主題及理論張力、并由此進一步揭示其思想脈絡的同時,又注重在總體上展示其深沉的哲學內涵和獨特的理論品格。
楊國榮 ·中國哲學 ·27.6萬字
本書匯集了作者從1995年到2011年撰寫的十一篇文章,在“道家的社會關懷”和“老莊的人文思想”兩個主題下,深入挖掘了道家最獨到的哲學精神,闡發了作者對道家人文情懷的詮釋。本書文筆優美,見解卓絕,深入淺出,是一部大氣磅礴的力作。
陳鼓應 ·中國哲學 ·11.5萬字
本書是對現代儒學代表人物牟宗三哲學的全面分析,分別從其儒學詮釋中的道德形上學、自律道德、良知本體和歷史意識四個維度,審視牟宗三在與康德哲學的對話中建構而成的道德形而上學哲學體系所存在的問題。作者站在原始儒家的立場,認為現代儒學以“舊瓶裝新酒”的方式,徹底扭曲和背離了儒學傳統,即用道德取代倫理,用規則取代美德,用人取代天,用內在的歷史終結論取代了超越的歷史可進論;批評牟宗三所建構的道德形上學和宏大歷史觀念是一種理論上的嫁接,和對現代性未經反思的信從。本書2012年作為“三聯·哈佛燕京學術叢書”之一種初版。此次再版,作者增寫前言,回溯了出版以來學術界的諸種討論,重申了自己的思想立場,認為此書迄今“仍未被儒學界真正消化”。
唐文明 ·中國哲學 ·24.2萬字
莊子的智慧,就是人生前行中的鋪路石。本書從莊子的出生、求學,到晚年論道,客觀而真實地刻畫了莊子形象,并以輕松的語言、深入解讀莊子思想,更加通俗易懂。翻開本書,讓我們一起,研讀莊子、學習莊子,跟隨莊子徜徉于天地間,逍遙在人世間,領悟世事的真諦,體會人生的至樂。
李林峰 ·中國哲學 ·14.5萬字
本書收入了《開放的心靈與審美的心境——〈莊子〉內篇的心學》、《心通道境:心靈的內修與審美空間的外移——〈莊子〉外雜篇的心學》、《莊子論人性的真與美》、《莊子論情:無情、任情與安情》、《〈莊子〉抒情傳統在后代的回響》等論文,以及《〈莊子〉“心”、“性”、“情”三字出處索引》一個附錄,深入解析了莊子人性論中的情性觀,描述了哲學史上自然人性論的主線脈絡,揭示了莊子在道情、天情的統攝下,關照現實人生的“任其性命之情”與“安其性命之情”的理論走向。
陳鼓應 ·中國哲學 ·8.9萬字
《孟子》的《萬章》上下兩篇,是孟子與弟子萬章討論有關古圣往哲的歷史傳說所存在的疑點,以及君子如何決定用舍行藏等重大問題的記載。此書是南懷瑾先生專門講解這兩篇文字的著述。本書之功,一在解惑,二在授業,三在傳道。南先生以淺近的白話對文本逐段加以解釋,探討師生對話發生的背景和雙方的心理,成一家之言,令眾多疑難豁然而解;他以具體的實例,教人當讀書、讀活書、如何避免讀書而愈懵懂;在講書的同時,南先生又表達自己對于人生諸多問題的看法,傳授持身立世之道,間或以佛教的故事、道理相譬喻,潤物無聲,化人無形。
南懷瑾 ·中國哲學 ·8萬字
我們今日要研究中國古代哲學,有兩層難處。第一是材料問題:周秦的書,真的同偽的混在一處。就是真的,其中錯別字又是很多。若沒有做過清朝人叫做“漢學”的一步功夫。所搜的材料必有很多錯誤。第二是形式問題:中國古代學術從沒有編成系統的記載。《莊子》的《天下篇》,《漢書藝文志》的《六藝略》《諸子略》,均是平行的記述。我們要編成系統,古人的著作沒有可依傍的,不能不依傍西方人的哲學史。
胡適 ·中國哲學 ·13.8萬字
雖然只有短短五千多字,卻不妨礙《道德經》成為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它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哲學著作,是道家思想的重要來源,開創了中國古代哲學本體論的學說。在《道德經》中,老子用“道”來解釋宇宙萬物,將道看作萬物的本源。道先天地而生,至虛至無,卻是萬物之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世間所有事物都要遵循于道,天地萬物在道的作用下生生不息,運動不止,垂示給人很多跡象,“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就是道發生作用的方式和成果。人們要通過德理解道:道是獨立不改的客觀規律,無所不包,周行不殆,對任何事物而言,都是絕對的,不可能被超越的。而任何事物對道而言,都是相對的,有限的,都有正反兩面,且正、反皆可相互轉化。一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重為輕根,靜為燥君”。老子的思想具有樸素的辯證法色彩,對中國哲學影響匪淺。
老子 ·中國哲學 ·30萬字
本書從現代新儒家與杜威的共同關切中,提煉出“生命三境”即生存之境、生活之境、生命之境作為考察的綱要,深入探究民族生命的生存進化、民族國家的政治生活、生活睿智、生命教養、生命理想等關鍵問題。本書在研究現代新儒學與杜威實用主義的互動關系中,提出“實用主義的儒化”命題。作者的問題意識高度自覺,條理清晰,邏輯性強,提出了很多有啟發、有價值的見解,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顧紅亮 ·中國哲學 ·20.3萬字
本書采擷《墨子》中的語錄,發掘墨家思想中的精華,使之與已成為中國主流文化的儒家思想相結合,帶領讀者頓悟生命中的大智慧,洞見歷史深處的大光明,獲得對自身及周圍世界別樣的感受。
司徒司空 ·中國哲學 ·16萬字
《彩圖全解五經》精選“五經”書中的精彩部分,并附精彩譯文和注釋,可以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原著,吸收圣賢的智慧,領悟國學的無窮魅力?!拔褰洝笔侨寮医浀鋾对娊洝?、《尚書》、《禮記》、《易經》、《春秋》的合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姬昌 思履 ·中國哲學 ·37.1萬字
《易經》是中華文化的源頭,是上溯到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諸圣人,而后由老子、孔子集大成的中國的偉大經典,是比世間一切宗教典籍和哲學著作都要早的哲學巨著。《易經》是包括天下一切道理的學問;是一門研究天人合一,精準定位的學問;是一門研究預測未來,趨吉避兇的學問;是一門以道為根、以德為本,修身立命的學問;是一門生生不息,繼往開來的學問。《易經》是教人們通過遵循天道,了解天命,以掌握和改變自身命運的學問?!兑捉洝泛w了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間貫通人類社會的所有學問,是經典中的經典,哲學中的哲學,智慧中的智慧,是中華民族的五經之首,也是世界上一部古老的百科全書。
郝國印 ·中國哲學 ·17.7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