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這是一本聊出來的書。作者八十歲以后,不再上大課,學生知道其喜歡散步,路線又比較固定,所以經(jīng)常與作者在路上“偶遇”,與作者一起散步聊天。談天說地,論古道今,即成此書。書中既有對人性問題的探索,也有對歷史問題的求解,既有對命運問題的省思,也有家國情懷和對社會問題的傾心關注。大到世界革命,小到同性戀。問題廣泛,五花八門,卻處處不離哲學,每每有思想火花的迸發(fā)。作者自嘲是“馬路哲學”,其實是傳道授業(yè)的一種方式。
陳先達 ·知識讀物 ·17.9萬字
李鴻章是中國清朝末期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倡導者之一,淮軍創(chuàng)始人和統(tǒng)帥,晚清最杰出的外交家。他的后半生致力于外交事業(yè)。李鴻章不僅是一位中國近代史上爭議最大的歷史人物,而且也是一位影響了近代中國近半個世紀的晚清軍政重臣。
司馬志編著 ·知識讀物 ·17.9萬字
《中國哲學簡史》打通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以宏觀開闊的視野對中國哲學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融會貫通的講解。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對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精神、智慧等方面的理解,融會了史與思的智慧結晶,洋溢著人生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寄托著現(xiàn)實的人生關懷。它在世界各地有多種譯本,擁有眾多的讀者,是許多大學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同樣,它也是廣大讀者學習中國古代文化、借鑒中國傳統(tǒng)智慧、啟迪現(xiàn)實人生的入門書。它是一部名副其實的可以影響大眾一生的文化經(jīng)典。本書是北京大學出版社獨家擁有版權的馮友蘭先生親自指導翻譯并認可的唯一版本。
馮友蘭 ·中國哲學 ·17.9萬字
“你怎么證明喜歡我?”“你愛我的條件還是我本人?”“我們是注定在一起嗎?”……戀人總愛問這些奇怪的問題。如果你給不出答案,對方一定會非常生氣。可是,這些問題其實非常艱深——一個人本人真的和條件不同嗎?什么又是“注定在一起”?這些其實都是延續(xù)了千百年的哲學問題。本書以戀愛為視角,通過戀人的十個經(jīng)典提問,講解十個基礎哲學問題,涵蓋認識論、形而上學、倫理學等哲學基本領域。原來,戀人們在認真追問的時候,常常和哲學家不謀而合呢。
張小星 ·西方哲學 ·17.9萬字
本書是在作者的博士畢業(yè)論文基礎上改寫而成。《周易》古經(jīng)是周初之重要典籍。現(xiàn)代以來,眾多學者以說詩法觀照卦爻辭,提出《周易》卦爻辭中運用了比興,然而前輩學者未曾全面描述、探究這些最早的比興用例之淵源與特征。本書的研究即著力于此。本書首先梳理了歷代文論中對比興的論述,在對卦爻辭進行形式分析的基礎上,確定“并置”這一語言形式乃是比興得以形成之基礎與基本模式。經(jīng)過大量的個案分析,總結了比之結構的生成模型,認為其關鍵在于并置結構中自然物或器物的意義是否穩(wěn)固
王瑩 ·東方哲學 ·17.9萬字
本書從儒家哲學的角度,對安樂哲的主要論著和譯著進行了系統(tǒng)梳理,概括出其哲學立場、理論來源和思想特點,并采取中西方哲學比較方法,對其提出的創(chuàng)造性、開放性、獨特性哲學理論,如“孟子人性論”“儒家角色倫理學”“儒家民主主義”“禮儀與權利的辯證”等做出客觀深入的探討,提出了一系列獨到的見解。在此基礎上,指出安樂哲儒家哲學在中西方文明發(fā)展中的當代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同時提出一些理論構想。本書是目前國內(nèi)系統(tǒng)研究安樂哲儒學思想的第一部專著。
李文娟 ·中國哲學 ·17.9萬字
張載易學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納氣入易”的理論創(chuàng)見,張載提出“凡象皆氣”,指出無形之物不能歸之為絕對的虛無——“大《易》不言有無”,“知太虛即氣則無無”,對主“無”的玄學和主“空”的佛學給予有力的回擊,同時,也和程頤的理本論形成對立,鮮明地體現(xiàn)出張載易學哲學的特征。張載“一物兩體者,氣也”的著名命題是對《周易》“太極”概念的闡發(fā),氣自身的內(nèi)部結構——陰陽對待,是氣運行變化、生化萬物的根源所在,而且陰陽對待貫穿了氣和萬物的始終——“無一物無陰陽者”,這一理論將中國古代哲學的內(nèi)因論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張載還通過對《周易》“太和”概念的詮釋,構建了新的天人理論,將自然宇宙與人文價值合而為一。
辛亞民 ·中國哲學 ·17.9萬字
尼采敏銳地洞察到:當人的直覺、感受與“道德”“理性”發(fā)生沖突,后者碾壓性的約束力,常常成為現(xiàn)代人心靈癥結的根源。所謂規(guī)則,包括“習俗道德”,原本服務于人,但它卻恣意生長,反過來成了人的目的,迫使本人為它削足適履。在《朝霞》這部格言風格的瑰麗著作中,尼采用他生命的“偏見”裁決道德的成見,激勵我們從規(guī)則手中奪回權力。這是一本助人尋回人性的肯定之書、痊愈之書,標志著尼采哲學的重要轉向,他自此開啟了他宏大的旅程:“重估一切價值”。
(德)弗里德里希·尼采 ·西方哲學 ·17.9萬字
本書除了介紹《莊子》原文中的一些經(jīng)典寓言故事,還列舉了古今中外很多富有借鑒意義的小故事或人生實例,幾乎涵蓋了職場、營銷、教育、友情、愛情、婚姻、生命的價值和意義等方方面面,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可讀性,讓您在輕松中獲得智慧,愉悅中體味哲理!
莊子 ·中國哲學 ·17.9萬字
《工程倫理導論》是國內(nèi)第一部供理工科專業(yè)學生進行職業(yè)道德教育用的教材,教學目的在于增加學生在工程和學術活動中的道德敏感,讓學生了解職業(yè)道德規(guī)范,提高學生的道德判斷能力和道德意志力。本教材分三大塊:工程倫理的基本問題(包括1-6講);工程倫理的核心價值(包括7-11講);工程倫理的基本規(guī)范(包括12-17講)。工程是一種職業(yè)活動,現(xiàn)場感非常重要,教材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且多用國內(nèi)最新案例和國外經(jīng)典案例;教材中安排有必不可少的自主學習和課程實踐,有詳細要求;教材中有幾個游戲安排,以加強臨場感和道德體驗。
肖平 ·倫理學 ·17.8萬字
本書重點描述了發(fā)生在新、舊法蘭克福學派之間的是一種政治哲學的轉向,并嘗試描述這種轉向的內(nèi)在邏輯。通過分析新法蘭克福學派的幾位代表性人物,例如哈貝馬斯、韋爾默、霍內(nèi)特以及晚近的娜豐和福斯特,圍繞政治秩序和社會文化的概念,著重探討他們怎樣彌補傳統(tǒng)批判理論的根本內(nèi)核,汲取實用主義在真理問題和民主問題上的合理洞見。
應奇 ·理論流派 ·17.8萬字
這本書主要探討的是古人所面臨的倫理上的兩難困境,其中不乏一些相當有趣的問題。諸如親情與國法孰先孰后;法律條文是否應該向全社會公開;敵人陣營里的起義者是否應該受到我們的熱情接納;一切的侵略戰(zhàn)爭是否都是非正義的;在利益足夠大的時候,見利忘義是否才是唯一合乎道德的選擇……全書以學貫中西古今的現(xiàn)代視角反觀古代中國社會,敘述旁征博引卻流暢自然,直抵觀念核心而不晦澀難懂。即便是最普通的讀者也能看懂全書,在妙趣橫生的文字中尋蹤索跡,從中洞悉真知灼見,體會到智慧與思辨的趣味。
熊逸 ·倫理學 ·17.8萬字
本書沿循由哲學理路到文學意涵的寫作思路,剖析夯筑在羅蒂新實用主義哲學觀和科學觀底基之上的文學思想。本書將羅蒂的文學思想溯源至分析哲學、歐陸哲學、實用主義哲學及浪漫主義傳統(tǒng),將羅蒂顛覆形而上學、重塑科學文化的哲學改造視為他文學觀的理論底色,將他對哲學文化、科學文化的批評視為助推文學文化興起的路徑。羅蒂推崇文學所激發(fā)的多元化、對話、想象力、偶然性,他暈染文學的邊界,擱置文學的本質(zhì)問題,以“真理即有用”的實用主義真理觀將文本闡釋視為讀者對文本的使用。在羅蒂的新實用主義文學理論框架中,文學之于個人完美、公共團結的倫理意義遠勝于文學的審美藝術性,文學是道德進步的基石,是通往人類美好社會的最佳途徑,是人類獲得救贖的希望。
馬莉 ·中國哲學 ·17.8萬字
本書立足于《法權學說》這部被西方學界遺忘了近兩百多年的著作,試圖從“法”、“自由”和“強制力”這三個概念出發(fā),來理解康德整個政治哲學的基本架構及其根本精神。本書駁斥了有關康德政治思想的一些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看法,而試圖表明,康德的整個政治論說并不處在其哲學規(guī)劃的邊緣,而是與他的基本哲學旨趣存在內(nèi)在的勾連,同時,那種在《道德形而上學奠基》中所呈現(xiàn)的個體主義,并不是康德實踐哲學的最終形式,相反,在《法權學說》這部著作中所呈現(xiàn)的對于人與人之間的“交互關系”的強調(diào),使其道德和政治哲學,尤其是康德式的那種自由主義,明顯不同于立足于“個體”的英美式自由主義。
吳彥 ·西方哲學 ·17.8萬字
本書是根據(jù)作者1947年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講稿整理而成的,由涂又光依據(jù)美克米蘭出版公司的版本翻譯。本書以20萬字的文字講述了中國哲學的發(fā)展歷史及有關問題,它打通了古今中外的相關知識,選材精當,文筆流暢,深入淺出,在有限的篇幅里融入了作者對中國哲學史的見解、對哲學問題的思考,是史與思的結晶,充滿了人生的智慧與哲人的洞見,本書在世界各地有數(shù)種譯本,一直是各大學中國哲學史的教材,也是一本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光有世界影響。對當今的讀者,同樣不失為教益極大的文化經(jīng)典。
馮友蘭 ·中國哲學 ·17.8萬字
本書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項目“齊澤克后現(xiàn)代主義文藝批評研究”和廣東海洋大學科研啟動資助項目“齊澤克哲學理論的文學闡釋研究”的研究成果。近年來,斯洛文尼亞左翼思想家齊澤克的理論與批評實踐引起了中國學界的高度重視。國內(nèi)學者主要致力于對他進行馬克思主義的闡釋,本書則從意識形態(tài)批評和法罪辯證及先驗道德法兩個方面對齊澤克的社會批評理論進行了研究。本書在解讀齊澤克思想的同時貫穿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與辯證思維,對齊澤克研究及西方哲學研究有一定參考價值。
陳劍 ·西方哲學 ·17.8萬字
恩斯特·馬赫(ErnstMach,1838-1916),是19-20世紀之交奧地利著名的物理學家、生物學家、心理學家、哲學家。他不僅在科學上作出了杰出的成就,還在科學哲學方面卓有成就,在其生前身后,對他的研究一直是學術界的熱點。本書是美國科學哲學界對馬赫的一部研究紀念文集,是美國著名的“波士頓科學哲學研究叢書”中的一種。本文集由美國科學哲學學會前主席R。S。科恩主編。文集中主要篇目有:前言;恩斯特·馬赫:作為教師和思想家的生活;馬赫對感覺分析得貢獻;馬赫對氣體動力學的貢獻;馬赫對激波的求知欲;馬赫和當代物理學;馬赫:物理學、知覺和科學哲學;馬赫、愛因斯坦和實在論的探索;馬赫原理和愛因斯坦的引力理論;馬赫的科學哲學對我們時代的重要性;馬赫和科學統(tǒng)一;馬赫和經(jīng)驗論者的科學概念;馬赫的生物學的知識論等。
(美)R.S.科恩 ·西方哲學 ·17.7萬字
本卷收入梁漱溟先生所著《印度哲學概論》《究元決疑論》和《唯識述義》。梁先生二十歲(1912?1913?)后思想折入佛家,專心佛典者四五年,其間作成《究元決疑論》(1916)。遂以此文為契機,至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哲學課程(1917),1918至1919年陸續(xù)完成《印度哲學概論》,以為課程講義。1919年增開“唯識哲學”課程,又有講義《唯識述義》。這三部作品俱為梁先生早年鉆研印度及佛教哲學的論著,故同時收錄于本卷。其中,《印度哲學概論》于1919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初版發(fā)行,1922年三版時有增刪。其后再版多次,均以三版為準。本次編校,以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全集》(2005年)為工作本,以商務印書館1922年發(fā)行的第三版為對校本。《究元決疑論》1916年發(fā)表于《東方雜志》第5、6、7期,1923年收入《漱溟卅前文錄》,同年12月由商務印書館作為《東方文庫》第45種出版單行本。本次編校,以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漱溟全集》(2005年)為工作本,以商務印書館1924年再版的《漱溟卅前文錄》為對校本。
梁漱溟 ·西方哲學 ·17.7萬字
本文立足于易學作為專門之學的學術特點,基于中國歷史文化發(fā)展的視野,試圖揭示胡瑗易學天人之學的時代內(nèi)涵,并彰顯其在漢唐文化向兩宋文化轉型過程中的思想風貌與精神追求。筆者從探討胡瑗所生活的時代和學術背景入手,說明胡瑗的生平和著述情況,并著力闡明胡瑗易學詮釋之特色。該著作集中論述胡瑗對卦氣易學語境之重建。可以毫無夸張地說,胡瑗易學正是立足于卦氣說的大語境而展開的,其他象數(shù)體例皆籠罩在此語境之下。總之,胡瑗不僅在象數(shù)易學的繼承和發(fā)展上有所成就,在義理易學的開拓與發(fā)展上也功不可沒。從經(jīng)學到理學的文化轉型角度來說,胡瑗思想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王洪霞 ·中國哲學 ·17.7萬字
本書之所以名為“儒家與啟蒙”,實有志于探究晚清以來互為表里的古今中西問題。本書分為三編,啟蒙、儒學、哲學各據(jù)其一。而其要旨,則是從不同方面與層面觀察考辨古今一中西問題。啟蒙編總論這三十年思想變遷大勢以及可能的出路,將古今問題轉并入中西問題。儒學編則試圖從新一輪古今之爭的處境中,在啟蒙之后的時代里重新激發(fā)儒家新的可能性。
丁耘 ·中國哲學 ·17.7萬字
網(wǎng)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wǎng)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jīng)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lián)網(wǎng)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yè)執(zhí)照 網(wǎng)絡文化經(jīng)營許可證:滬網(wǎng)文 (2023) 3296-228號 網(wǎng)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wǎng)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lián)網(wǎng)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