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本書收錄作者歷年所撰關于中古時期邊疆族裔問題的論文二十九篇,充分結合簡牘、石刻與傳統史料,分“邊裔與中心”“發現與想象”“名號與傳統”“墓志與歷史”四個主題,對于漢唐游牧地理、中古南方族群的歷史變遷、十六國北朝時期內入北族的政治發展與文化轉型、北朝碑刻墓志的調查與研究等重要問題進行了深入精當的論說。全書材料充實,論述明晰,既有對于史料的深入挖掘、嚴謹考證,也有對于歷史人物、事件的合理想象,展示了扎實的史學功底和動人的史家情懷。
羅新 ·民族史 ·31.9萬字
漢趙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內遷少數民族匈奴在內地建立的政權,也是十六國較早建立的政權之一。在西晉末年中原地區經濟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漢趙統治者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生產恢復和發展的措施,使其京都平陽、長安地區的經濟有所恢復和發展。本書根據現存史籍和文物考古資料,論述了東漢末年以來內遷匈奴的活動及其社會地位的變化,敘述了漢趙國興衰的歷史,并對其政治制度、社會形態做了大膽探討。
周偉洲 ·民族史 ·17.6萬字
本書以國家民委“中國人口較少民族經濟和社會發展調查研究”課題調研為基礎,用實證研究方法描述保安族族群意識的歷史演變過程和現狀,分析國家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對人們族群意識所產生的影響,討論在具體的族群關系情境中歸屬意識的決定因素、群體邊界的變動和人們在群體關系層面的互動,揭示“保安族何以成為保安族”的社會機制,并探討“族群”與“民族”的關系、現代民族一國家背景下的族群意識演變等理論問題。
菅志翔 ·民族史 ·29.4萬字
滿洲(今稱滿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資格最老的民族之一。十六世紀初期,在建州女真基礎上,吸納女真諸部、蒙古、朝鮮、尼堪(漢人)等部分民族,形成了新的滿洲民族共同體。《八旗滿洲氏族通譜》系滿洲本部族組織、文化、心理認同的一部“欽定”法典,彰顯了滿洲“乃國家根本”,為“首崇滿洲”提供了依據。滿洲貴族既堅持本民族的特質,對新成員實行“滿洲化”;同時推行“漢文化”化,接續中華文明統緒,實現了本部族的雙重構建。文化戰略的大調整,是清朝得以維系兩個半世紀多統治的關鍵所在。
徐凱 ·民族史 ·26.3萬字
本書介紹了俄羅斯族的歷史沿革,俄羅斯族的宗教信仰與民俗文化。在深入挖掘和整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同時,結合社會發展,注入了時代精神,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全面展示給讀者。
蘇聞宇 馬璐璐 羅意 ·民族史 ·15.9萬字
《中國鄂倫春族》共分十二章。第一章,簡要概述了鄂倫春族的族稱、族源、人口狀況、歷史沿革、語言文字及所處的生態環境、民族區域自治等。第二章,通過生產、飲食、服飾、居住、交通等習俗,介紹鄂倫春族的物質文化。鄂倫春族是典型的狩獵文化。在漫長的游獵生活中,鄂倫春民族長期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在飲食起居、語言服飾、交通等諸多領域,創造凝練了底蘊深厚的民族文化。無論是物質文化不是精神文化幾乎都同狩獵有關,表現在物質文化方面是:衣食所用均從野獸身上出;房屋是生活需要的便于拆建的“斜仁柱”;交通是便于山林中行走的滑雪板,自己發明使用的水上之舟“樺皮船”及鄂倫春特種馬。第三章重點介紹了鄂倫春族民間文化,涵蓋了教育、科技、醫藥、文學、工藝、體育、游戲、造型藝術、歌舞藝術以及非物質遺產等。
關小云 王再祥 ·民族史 ·24.4萬字
本書聚焦語言接觸,利用吐魯番出土文書并輔以傳世文獻和出土文物,采用歷史學、文獻學、語言學方法,一方面從語言學角度考察漢語與周邊語言的相互借用和影響;另一方面從民族學角度解析語言所折射的民族關系及其特點。總之,在民族交往的歷史大背景下考察語言接觸,又從語言接觸反觀歷史,宏大敘事與細節考證相結合,相得益彰。
曹利華 ·民族史 ·19.3萬字
每個文化民族都有自己的英雄時代,這個時代往往意味著社會的急劇轉型。本書的研究范圍涵蓋金源女真自誕生至消亡的全過程,立足于歷史唯物主義,聚焦女真英雄為“大金國”奮戰的歷史,揭示金朝政權在崛起之后卻立刻走向衰敗,最終為孛兒只斤“黃金家族”的“英雄時代”所終結的深刻歷史緣由。本書廣泛采用了語言學、歷史學、地理學等學科理論,體現了作者豐富的理論儲備與深厚的史學涵養。
李秀蓮 ·民族史 ·24.1萬字
《中國文化知識讀本: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優美生動的文字、簡明通俗的語言、圖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國文化中的物態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識要點全面展示給讀者。點點滴滴的文化知識仿佛顆顆繁星,組成了燦爛輝煌的中國文化的天穹。能為弘揚中華五千年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各民族團結、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盡一份綿薄之力。
金開誠 ·民族史 ·2.6萬字
臺灣“中研院”史語所所長、著名人類學家王明珂,歷時十余年田野調查精心寫作;許倬云、王銘銘、姚大力等傾情推薦,一部跨越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經典之作。以人類學的游牧社會研究成果及思考取徑,結合歷史學、文獻學、地理學等所學科研究方法,王明珂教授對中國北方早期游牧社會——漢代的匈奴、西羌,以及鮮卑與烏桓——進行了考察。主要探究了三大游牧部落的環境生態、動物生態與飼養、經濟活動、社會組織、游牧與定居人群關系等方面,以及在此基礎上他們與漢帝國的交往互動。游牧者們看似“自由”的抉擇,乃是在一種生存境況下“不得已”的生存選擇。
王明珂 ·民族史 ·17.3萬字
長期以來,學界對元末陳桱所撰《通鑒續編》中的蒙元史事,缺乏系統認識。本書即全面考察《通鑒續編》中的蒙元史事,主要探索辨析其史料來源,厘清陳桱撰述時的文獻背景。同時,掘發并考釋其中獨具史料價值的內容,為蒙元史研究提供新材料;勾勒出所述蒙元王朝的基本面相,借以重新思考蒙元歷史的敘事問題;辨明所記蒙元史事在后來的文獻傳承情況,從中追蹤古代綱目體史書由私修轉入官修的大致軌跡。
曹金成 ·民族史 ·21.6萬字
本書是以色列研究領域具有代表性的通史著作,對了解當代以色列國家的政治、外交、經濟、文化、宗教、社會生活等具有重要價值。本書回答了以色列作為一個國家從哪里來,如何演變,經歷過怎樣的坎坷與輝煌,為什么會變成今天的以色列,今天的以色列又面臨著哪些問題和挑戰。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引證了大量一手文獻資料,參考了眾多知名以色列史家的學術觀點,并站在一個相對冷靜、客觀的視角闡述和評價了猶太復國主義、工黨政府、以色列右翼、移民與族群、文化轉型、政教關系、阿以沖突、中東和平等重要問題。作者巧妙而嫻熟地將以色列歷史重大的階段性轉型及以色列宏大的政治、社會和文化思潮的嬗變同精細生動的歷史人物、事件和情節的描述緊密結合在一起,讀來讓人感到鮮活而飽滿,同時又有重大的思想收獲。本書出版后贏得廣泛贊譽,獲得2012年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歷史類)和2014年阿茲列里研究所以色列研究最佳英(法)文圖書獎。
(以色列)安妮塔·夏皮拉 ·民族史 ·38.2萬字
為什么講述實際發生事件的歷史沒有在猶太教中發揮作用?為什么歷史學家從來不是猶太人集體記憶的第一個保存者?本書是研究集體記憶問題的史學名著,曾榮獲美國國家猶太圖書獎。全書對猶太記憶和猶太歷史的編纂做了從古至今的全景式考察,系統地概括論述了猶太民族參與過去的方式。作者對歷史與記憶做出重要的區分。他認為,如果說希羅多德是西方“歷史之父”,那么猶太人就是西方“記憶之父”。猶太人是一個記憶的民族,而不是歷史的民族。猶太民族有圣經、口傳訓言、口傳律法,但幾乎沒有史書。本書寫給所有對歷史、民族、集體記憶之間的模糊關系感到好奇的人——無論是不是猶太人。在現代社會,歷史的重要地位不一定是理所當然的,記憶也自有其通路。
(美)約瑟夫·哈伊姆·耶路沙米 ·民族史 ·10.5萬字
廣西處于祖國的南大門,地形地貌十分獨特,俗稱八山一水一分田,還有一片海,陸地總面積23萬多平方公里,總人口5350多萬。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這里居住著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族十二個世居民族,此外,還有滿、蒙古、朝鮮、白、藏、黎等25個其他民族成分,是全國民族成分較多的省區之一,更是全國少數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區。本文共分七章。第一章導論,主要談研究的對象、內容、背景及現實意義,相關研究、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特色。第二章廣西民族文化資源概述,主要談廣西民族文化資源的性質、形態、范圍及其與其他資源的關系。第三章廣西民族文化資源的優化配置,主要談民族文化資源配置的含義、內容和方式等。第四章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主要談什么是文化產業,民族文化資源與文化產業的關系以及民族文化資源對于發展文化產業的重要意義。第五章民族文化資源的保護與開發利用,主要談民族文化資源如何保護、保護的重要意義,如何開發、開發的途徑與方式,開發的基本原則等。第六章廣西民族文化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主要論述廣西地方文化資源開發的基本原則以及開發的方式方法。第七章地方政府對民族文化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政策扶持,主要談政府應該如何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管理機制和法律體系,引導、鼓勵民族文化資源投入市場運營,發展文化產業,促進經濟發展,保護民族文化資源的成果及經營者的積極性。
李沛新 ·民族史 ·14.9萬字
本書全方位地展現了門巴族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的面貌,書中從門巴族的物質文化、民間文化、社會文化,對偉大祖國的貢獻,精神氣質、文化傳承、族際交往、發展愿景、文化人物、重要文獻及政治、經濟、教育、信仰、語言、文化藝術以及風俗習慣、歲時禮儀等幾大方面深入挖掘、兼容并蓄,作了較為全面的探析和介紹,凝練而豐滿。章節結構的安排合理、嚴謹和規范,便于人們系統而完整地去掌握和了解。
多布杰 ·民族史 ·10.7萬字
本書從民族關系的視角出發,動態地研究索倫部與滿洲的關系,遵循民族演進發展的過程,注重民族意識的變化,重點研究民族精英人物對民族決策的影響,展現清朝在統一國家的過程中,滿洲統治者擴大疆域與整合民族的高超智慧。重視清朝實行的民族政策,分析民族聯合的模式方法,總結出索倫部與滿洲關系的性質和特點并作出評價。通過現象,找出特點,總結規律,吸收清朝解決民族問題的歷史經驗,繼承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為當代民族工作提供借鑒。
黃彥震 ·民族史 ·22.8萬字
契丹作為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曾長期活躍于歷史舞臺上,也曾驟然消失于歷史長河之中。一直以來,我們都對這個民族的形成、發展、演變、衰亡,以及經濟、人口、外交、階層、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存在著諸多認識的誤區。本書正為掃清歷史迷霧,還原一個民族真實面貌而作。
張正明 ·民族史 ·12.6萬字
《民族史文叢》由西北民族大學社會科學研究院主辦,立足于西北民族史研究的基本面,注重檔案文獻和稀見文獻的公布、整理與研究以及少數民族歷史文獻的翻譯和解讀。本書為2019年第1輯,主要內容包括俄氏系譜中吐蕃史料考辯,吐蕃治理敦煌期間對敦煌石窟營造的影響,吐蕃王朝職官制度研究綜述,尼古拉斯·維特森藏漢鏡銘文在國外的研究軌跡,高昌回鶻時期的葡萄種植業與葡萄酒制作,敦煌莫高窟乘象菩薩與尊格演變,明初從軍衛置廢、重將鎮邊到塞王守邊的西北經略,等等。
周松 才讓主編 ·民族史 ·17.3萬字
本書以13—19世紀河湟地區的歷史為研究對象,重點研究了這一時期該地區的軍政制度、土司演變、民族宗教、農業開發、茶馬貿易、朝貢貿易、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較為獨到的見解。本書的特點是史料翔實、內容涉及廣泛,對境內各民族的發展均有較深入的研究,是作者多年來研究成果的匯集之作,是一部了解該地區歷史不可多得的著作。
武沐 金燕紅 ·民族史 ·39.3萬字
《中國的民族復興與文藝復興》是中國固有的文學、音樂,舞蹈、繪畫、建筑與雕刻,為中國固有文化精神的表現,自成一個系列。今日中國文化在新生中,今日中國的藝術自亦在新生中。舍短取長,是今日中國藝術家們應具的態度,中國固有藝術如此,對西方藝術亦如此。以兩者之長融而會之,恢成渾然一體而仍不失民族精神者,便是中國文藝的復興。
葛賢寧 ·民族史 ·11.3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