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
先秦及秦漢時期的有字文物,主要包括甲骨、青銅器、簡牘、帛書、漢畫像石、陶器、玉器、金銀器等。而其中最具時代特色的,又是商周的甲骨和青銅器、戰國、秦漢的簡牘和帛書,以及漢畫像磚石,本書所選取的34種文物主要出自這五類。全書以深入淺出、通俗易懂的文字,向大眾普及有趣有料的歷史知識,旨在科普一般人不知道的歷史冷知識、顛覆一般人都知道的歷史濫知識。
林屋公子 ·文物考古 ·20.6萬字
新出土簡帛文獻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是對周秦哲學史和思想史的難得的一次重建。本書系統論述了新出土簡帛文獻為古代中國哲學和思想都帶來的重要變化:第一是宇宙生成論模式的新知。第二是儒家經典和由經典引導的文明誕生時代的新知。第三是孔門后學思想譜系和儒家心性論的新知。第四是對東周宗教信仰和神意論的新知。第五是黃老學公共理性和秦國儒家政治倫理新知。
王中江 ·文物考古 ·51.4萬字
《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以豐富的史料和翔實的考辨,以唐陵布局為切入點對唐陵制度進行探索,并成功地將唐陵布局的空間跟帝國的統治秩序相聯系。認為其核心精神是“斟酌漢魏,以為規矩”;唐陵布局及其變化蘊含著帝國的政治及禮制;而漢魏至趙宋帝陵制度延續性和多樣性的統一則體現著共同的政治倫理,是傳統社會共同的歷史文化精神影響的產物。《唐陵的布局:空間與秩序》別開生面地以政治史、制度史背景,在動態的過程中展開考古學研究,從而大大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
沈睿文 ·文物考古 ·20.5萬字
河潤華章人物風流:渭南市博物館,本書以文物古跡為基礎,介紹了渭南從史前、夏商周、秦漢到近代時期的發展變化,及不同時期對國家的發展所作出的貢獻,講述了眾多盛世英杰、賢相良才、文化大家等渭南著名人物的典型故事及事件,讓文物“活”起來,采用圖說文述的方式,展示了渭南的深厚歷史及豐富的文化內涵。
陜西省文物局 ·文物考古 ·9.5萬字
本書是一部圖文并茂、面向專業研究者與大眾的綜合性學術著作,旨在回顧、總結甲骨文發現120年來有關甲骨文基本知識、甲骨文與商代文明和殷墟及周原甲骨文的發現發掘以及幾代學人的研究探索、繼承弘揚、開拓創新等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作者歷數甲骨學在政府的支持下,甲骨文研究成果逐漸普及化、大眾化,甲骨實物與甲骨書法逐漸走進人民大眾,進而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甲骨學然已經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問,開始了政府推動下的甲骨學全面深入發展與弘揚的新階段。
王宇信 (韓)具隆會 ·文物考古 ·38.3萬字
入選百道好書榜!讓國寶說話,是我們的宗旨,是我們編輯出版這本書的指路明燈!讓國寶說話,講述中華文化、中華智慧、民族精神、文明發展的偉大歷程!讓國寶說話,讓國寶走出博物館,走進每一個普通中國人的書齋,走進每一個中國人的內心。讓國寶說話,感受歷史,放眼未來,讓我們為悠久的從未斷裂的中華文明而驕傲而自豪!
佟洵 王云松 ·文物考古 ·21.8萬字
作品以西非國家塞內加爾為個案,結合考古實踐與民族史研究,探討非洲文化景觀問題。作者認為文化景觀是文化生產的結果,聚居群落通過日常活動、信仰和價值觀,將物理空間轉化為有意義的所在。本書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闡述了塞內岡比亞巨石圈墓地考古情況及數據。第二部分介紹了巨石圈的西側和東側邊緣地帶的文化景觀:薩盧姆三角洲貝冢,巴薩里和貝迪克文化景觀。三個景觀案例歷經公元前二千紀中期至今的時間段,對巨石圈墓地的分析完全是考古學范疇的;對薩盧姆三角洲的分析也具有很強的考古學意義,但同時包含著民族史的探討;而巴薩里和貝迪克地區的案例研究則體現了當地部落人群英勇抵抗外來入侵的過程對文化景觀形成的作用。
(法)高暢 ·文物考古 ·9.5萬字
《近百年古城古墓發掘史》是鄭振鐸先生重要作品之一,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及時總結了國外自19世紀到20世紀初的重大考古發現,例如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希臘等重要遺跡的發現和發掘歷程,資料詳盡,條理清晰,文辭生動,具有很強的文化價值和可讀性。
鄭振鐸 ·文物考古 ·4.3萬字
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是目前所知國內新疆出土文獻中唯一尚未全面整理公布的大宗收藏,被稱為敦煌吐魯番文書“最后的寶藏”,受到國際學術界的關注。2015年,旅順博物館藏新疆出土漢文文書的全面整理工作正式展開。幾年來,研究團隊精誠團結,分工合作,整理與研究同步進行,成果不斷。本書是這些成果的集結,共收錄36篇文章,內容涵蓋傳世四部典籍、佛經、道經、民間文書等,使我們對這批珍貴文獻、對中古時期西域的政治經濟文化面貌,有更全方位的認識。
孟憲實 王振芬主編 ·文物考古 ·34萬字
本書第一篇“話文物”中,野島剛評述了《翠玉白菜》、《溪山行旅圖》、《快雪時晴帖》、《毛公鼎》、《富春山居圖》等37件臺北故宮的重要館藏,時而描寫作品本身,更多的則是它們產生的時代背景以及這些文物在戰時的顛沛流離中所經歷的故事。第二篇“談故宮”中國,每一話都圍繞著與故宮相關的歷史人物與事件,特寫了故宮的過去。“故宮的歷史就是中國近代史的縮影,文化反映了中國所有的東西,中國人也通過文化反映了自己的歷史和命運”。第三篇“訪昔人”則通過專訪故宮歷任院長等社會人物,揭露了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日)野島剛 ·文物考古 ·16.8萬字
本書針對宮殿寺觀石窟壁畫展開。作者在圖像之海中選擇十組壁畫,發掘圖像中隱藏的歷史訊息,還原壁畫背后更宏大的時空場景,以及在此場景中生息的人的生命故事,構筑起了一部別開生面的中國史。
苗子兮 ·文物考古 ·20.8萬字
蘇秉琦作為中國考古學泰斗之一,其主要學術貢獻集中在三本書之中。除了《蘇秉琦考古學論述選集》和《華人·中國人·龍的傳人》之外,《中國文明起源新探》是他生前最后一部專著,是他在探索中華文化、中華文明和中華傳統起源過程中的回顧和心得,也是集一生學術研究之大成的書,還是一本寫給對考古學感興趣的知識大眾的通俗讀物。書中包含了蘇秉琦先生一生的主要學術成就,如中國六大文化區系類型理論,“古文化古城古國”“中國古代國家起源三部曲”和“發展模式三類型”等具有影響力的學術理論;以及90年代初提出世界性的中國考古學。對于今天的考古學研究仍然具有指導性意義。
蘇秉琦 ·文物考古 ·8.3萬字
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是研究元代法律制度的重要一手材料。本書共收錄了中國、俄羅斯、英國收藏的307個編號的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與詞訟文書,糾正了以往錄文中的部分錯訛之處,以期為學界提供一個相對準確且完整的本子。對黑水城出土元代律令文書的考釋研究,不僅可以一睹《大元通制》《至正條格》等元刊本與今本之異同,還可以了解元代基層審判中沿用古律、重視詔敕的特點。對黑水城出土元代詞訟文書中術語、訴訟審判、職官機構、罪案的研究,則是在直接揭示元代基層訴訟與審判程序的同時,也為研究元代基層職官制度史、社會生活史等內容提供新的線索。
張笑峰 ·文物考古 ·13.5萬字
本書將故宮收藏的宋元明三個主要朝代的藝術藏品,由書畫及人,將蘇東坡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生命際遇聯系起來,時代的洪流與人物的細節在書中相互交融,不僅僅呈現了蘇東坡一生的所有軌跡,更書寫了整個宋代的精神文化風貌。
祝勇 ·文物考古 ·11.9萬字
《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保護與營建研究》以古都西安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為研究對象,在對西安目前大遺址保護與利用的現狀問題進行總結和揭示的基礎上,探索“歷史遺址區域”體系構建和空間劃分的途徑,通過對社會功能維度、生態維度和空間維度的探討,剖析西安大遺址與城市發展的過渡關系,并基于此提出了4種大遺址周邊空間環境的適宜性格局。作者對大遺址周邊保護與發展的重要性和相關要素進行了深入的解析,提出了可以繼續探討的工作路徑。其相關結論為目前被新區擴張威脅的城市邊緣遺址區以及主城區內的周邊面臨城市更新改造的遺址區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規劃模式。
呂琳 ·文物考古 ·15.9萬字
陶器,作為考古學最基礎的研究對象,對于了解一個地區、一個文化、一個人群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本書的主要研究對象是浙江的史前陶器,結構上基本按照時代順序,分別介紹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好川文化、錢山漾文化和廣富林文化的陶器特征及制作工藝,同時包括對各個考古學文化基本情況和主要認識的介紹,旨在提供一個理解陶器的文化背景,展示浙江史前陶器對中華文明的貢獻與價值。
孫瀚龍 趙曄 ·文物考古 ·13.4萬字
該書以大量新出土石刻文獻為新材料的基礎,與傳世文獻互證,從士族文學研究的角度,考察南北朝門閥士族到唐代科舉家族這一歷史轉型期中具有代表性的唐代文學家族,主要是透過以墓志為主的石刻文獻探討這些文學家族傳承千年的家風、學風與文風,進而揭示唐代文學生態的多面向。
胡可先 ·文物考古 ·57.7萬字
本書以全國幾個重點地區藝術市場的內部交易為線索,系統介紹了文物收藏陷阱,內容以知識性和市場經驗為主。藝術品市場越來越成熟的今天,很多老百姓也加入收藏大軍中來。但是,藝術品市場的欺詐行為嚴重。此書將揭開古董市場的神秘面紗。
曾智泉 ·文物考古 ·12.1萬字
考古人員的日常生活是怎樣的?常常灰頭土臉,偶爾驚天動地。考古隊員們編了順口溜自我調侃:“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問是社科院的,原來是文物調查勘探的。”考古人關心普通百姓的生活起居,一些生活細節,比如他們吃什么、用什么、扔什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考古學就是一門關于垃圾的學問。我們的發掘對象往往是廢墟和垃圾堆,但是我們能從其中探出許多寶物來。考古有啥用?人的歷史至少有兩三百萬年,如果把這兩三百萬年假設為24小時的話,那么到半夜11點57分之后,才進入有文字的歷史。而這之外的漫長人類發展史,要想搞清它的過程,復原它的軌跡,回答諸如我們是誰、我們是怎么來的這類問題,只能依靠考古學了。
許宏 ·文物考古 ·20.4萬字
本書依托甘肅簡牘博物館所藏珍貴簡牘,精選了其中關于兩漢時期絲綢之路上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民族關系等第一手史料。通過創新性地挖掘簡牘這一文化遺產,生動地講述了那些在絲綢之路上發生過的耐人尋味且真實的歷史事件,深入挖掘了官方史書中不曾記載的普通絲路民眾的日常生活細節,帶領讀者重溫絲綢之路的建設歷程,以及更深入地了解簡牘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歷史與文化。
馬麗 ·文物考古 ·12.9萬字
網站合作:傅女士 fuli.a@yuewen.com
雙新用戶(設備和賬號都新為雙新用戶)下載并登錄后1-20天最多可免費領取20本會員/單訂書且可免費讀10天
Copyright (C) 2025 www.cqxianglaok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上海閱文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粵公網安備 44030002000001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粵B2-20090059???? 互聯網ICP備案號: 粵B2-20090059-5 ???? 舉報電話:010-59357051 營業執照 網絡文化經營許可證:滬網文 (2023) 3296-228號 網絡出版服務許可證:(署)網出證(滬)字第055號????互聯網宗教信息服務許可證:滬(2023)0000015
QQ閱讀手機版